广西原发性肝细胞癌与p53基因72密码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密切相关
- 格式:pdf
- 大小:482.01 KB
- 文档页数:2
以新视角观察p53家族在肺癌发生及治疗中的独特作用黄文彦;刘凯珊【摘要】hTe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of p53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genetic stability. P53 is an intensive study tumor suppressor, which has been called the”gene guider”. hTe p53 family members p63, p73 have high homologous sequence with p53. Some of them can bind to the p53-responsive genes and transcript the downstream genes. Human lung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world. Abnormality of the p53 gene is the signiifcant event in lung cancers, which leads to the poor prognosis and the resistance of chemotherapy.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53 family members and lung cancers can provide a more reasonably targeted clinical approach. hT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p53 family members in the development, chemosensitivity and target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P53作为转录因子,其转录激活功能维持了基因组的稳定性,对防止肿瘤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深入的抑癌基因,被称为“基因卫士”。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王晓燕;万沁;张珑山;左唯乂;胡传飞;罗永鸿;陈庄;陈枫【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2014(22)1【摘要】目的探讨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和PCR方法检测高脂血症组202例(均为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正常对照组194例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结果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为ArgArg/ArgPro/ProPro,高脂血症组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1%、45.0%和15.8%,正常对照组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4%、55.7%和16.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中女性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8%、42.1%、15.1%和27.3%、58.0%、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男性中三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及男性、女性中的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存在相关性,携带Arg/Arg基因型的女性高脂血症发病风险增高。
基因型Arg/Arg可能是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p53;单核苷酸多态性;高脂血症【作者】王晓燕;万沁;张珑山;左唯乂;胡传飞;罗永鸿;陈庄;陈枫【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实验中心;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女性宫颈癌相关性的Me ta分析[J], 喻芳明;叶滕;苏杨娜;毛广运;施小柯;张本龙2.湖南地区汉族人群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宫颈鳞癌的相关性 [J], 眭鸿颖;周萍;江宁;廖革望3.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人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J], 朱忠政;丛文铭;朱冠山;刘淑芳;冼志红;吴伟清;张秀忠;王艳华;吴孟超4.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剖宫产术后病理性瘢痕的相关性 [J], 廖农;鲁峰;赵伟;曾位森;李映桃;王少晶;高建华5.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多态性和蒙古族妇女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 [J], 杨敏;徐景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编号:100028020(2009)022*******・综述・单核苷酸多态性、环境因素与肝细胞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纪龙综述 余红平审校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宁 530021摘要:肝细胞肝癌(HCC )的发生和演进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单核苷酸多态性(S NP )作为第三代遗传标记,充分反映了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正成为肝癌遗传易感性研究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 环境因素 肝细胞肝癌 遗传易感性 肝肿瘤中图分类号:R73517R73011 文献标识码:AR elationship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hereditary susceptibilit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 Long ,YU H ongping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 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ChinaAbstract :Resulting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ereditary factor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the occurrence and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a com plicated course with multi 2genes and multi 2factors.As the third genetic marker ,th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 orphism reflects the hereditary difference am ong individuals ,decides the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and becomes an im portant tool to study the hereditary susceptibility of HCC.K ey w ord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 orphism ,environmental factor ,hereditary susceptibilit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 o.3066016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 o.桂科攻0592007221);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N o.2008105981004M189);广西大型仪器协作网测试补助(N o.529220072108)作者简介:纪龙,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慢性病流行病学,E 2mail :tsmcjl @ 肝细胞肝癌(HCC )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为2014Π10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单核苷酸多态SNP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表明,不同个体的基因都是一样的但在序列上有极小的遗传差异,即遗传多态(genetic polymorphism),其中最主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所谓单核苷酸多态是指特定的核苷酸遗传变异在人群中出现频率大于1%,它与“种系突变(germline mutation)”在概念上的区别在于种系突变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远远<1%。
一般来说,种系突变存在于引起稀有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编码序列,而SNP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且出现的频率约为每600个碱基对左右就有1个SNP。
人类基因组中至少有300万个SNP。
研究表明,基因编码序列的SNP往往引起基因产物氨基酸的改变;非编码序列的SNP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
所以,这些功能性SNP可造成不同个体对疾病特别是慢性复杂性疾病易感性和对药物治疗反应性的差异。
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SNP与肿瘤易感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发现一些多态等位基因与常见肿瘤易感性相关。
概括而言,这些基因主要包括:(1)致癌物代谢酶基因,(2)DNA修复基因,(3)针对感染原的免疫反应相关基因,(4)细胞凋亡和周期调控基因。
最近,SNP尤其是药物通路基因的SNP与肿瘤化疗和放疗敏感性以及毒副作用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因为SNP是性质稳定的DNA水平的生物标志、可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而取材容易、检测方法相对简单经济,所以学者们正在积极探讨利用SNP作为预测肿瘤发生和发展以及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的可能性。
单核苷酸多态作为肿瘤易感性标志代谢酶基因多态与肿瘤易感性大多数环境致癌物需经过代谢激活后才有致癌作用,而代谢也可以使致癌物失去活性。
因此,个体对致癌物作用的敏感性取决于代谢激活和代谢解毒的平衡。
激活活性高而解毒活性低的人可能处于易感状态,相反则可能处于低风险状态。
参与代谢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酶在人群中分布呈多型性,即酶的活性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MU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072037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发生的关系》一、引言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到多种基因变异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MUC1基因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其中,MU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072037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胃癌之间的关系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MUC1基因rs4072037多态性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发生的关系。
二、MUC1基因及rs4072037多态性概述MUC1基因是一种黏蛋白基因,主要在胃肠道黏膜中表达。
该基因的变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rs4072037是一种常见的MU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位于MUC1基因的特定区域,可能影响MUC1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三、MUC1基因rs4072037多态性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菌,与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MUC1基因rs4072037多态性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某些MUC1基因rs4072037的特定基因型可能增加个体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易感性,而其他基因型则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可能与MUC1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功能有关,进一步影响个体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抵抗能力。
四、MUC1基因rs4072037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基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研究表明,MUC1基因rs4072037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某些MUC1基因rs4072037的特定基因型可能增加个体患胃癌的风险,而其他基因型则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可能与MUC1基因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角色有关,包括其在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方面的作用。
五、结论综上所述,MU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072037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胃癌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与胃癌研究进展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省份统计,死亡率最高的为青海省。
胃癌发病过程较长且发病机理复杂,是由多个基因参与,多个步骤进行,有多个抑癌基因和癌基因参与了这个过程。
作为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
p53基因是人体内最主要的抑癌基因,其生物学功能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DNA 损伤的修复。
p53基因的缺失或失活与50%的肿瘤的发生相关。
P53基因位于染色体 17p13,基因长度19 kb,包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
p53 基因在一些重要点位的突变,可导致异常的细胞增值。
它们形成了一个人群中的基因多态性。
p53蛋白的多态性有10多个不同的形式[1]。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p53codon 72多态性,含精氨酸残基或含脯氨酸酸残基的。
由此得出:人群中携带的基因型为Pro/Pro纯合子、Arg/Arg 纯合子与Pro/Arg杂合子的三者之一。
虽然脯氨酸、精氨酸均是野生型蛋白,但其生物活性有很大不同[2]。
由于是两个不同的氨基酸残基,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也不一致。
抗体反应的实验证明这两种蛋白质的转录活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也有差异。
Pro型的转录激活能力比Arg型强;p53的精氨酸型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高于的脯氨酸型。
总之, Pro型p53 蛋白激活转录的能力较高, Arg型p53 蛋白诱导凋亡的能力较强。
文献报道p53基因密码子72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它导致一个位点精氨酸-脯氨酸改变。
Dumont等[3]人报告说Arg72等位基因如果是纯合子,具有诱导凋亡的功能,他的诱导能力是Pro72等位基因的15倍。
因为Arg72等位基因越少,其诱导凋亡的能力就越弱。
因此,研究P53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是基于评价它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作用。
目前已经有很多报道在肺癌,宫颈癌,食管癌的发生和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有相关性。
致癌抑癌,还是别的什么认识p53基因的40年人类体内有许多基因,它们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p53基因是一种关键的基因,它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自1979年首次发现p53基因以来,已经过去了40年。
在这40年中,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在对p53的深入认识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p53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的短臂上,它编码一种叫做p53蛋白的关键调控蛋白。
当细胞受到各种标志性损伤时,p53蛋白会被激活,并开始发挥其抑癌作用。
p53蛋白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癌细胞的生成和发展,它可以促使癌细胞自我毁灭、修复DNA损伤、阻断有害突变的传递等。
p53被誉为“癌症的守门人”。
尽管p53具有如此重要的抑制癌症的作用,但许多因素会影响其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p53基因本身就可能发生突变,造成p53蛋白的功能丧失。
这样一来,p53的抑癌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癌细胞便有机会存活和繁殖。
一些病毒感染和环境毒物暴露也会抑制p53的活性,进而促进癌症的发生。
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细胞内的缺氧和细胞老化等,也会对p53的功能产生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p53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地构建了一种被称为“小型微脑”的小鼠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科学家们成功地激活了大量的p53蛋白,观察到小鼠体内癌症发生的明显降低。
这一发现为p53基因的研究和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还有一些新的研究也表明,p53基因可能与抗衰老有关。
虽然年龄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有些个体却能够在年老时仍然保持健康。
这被称为“长寿基因效应”。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长寿的个体中p53的活性要明显高于常人。
p53基因可能不仅仅在癌症治疗上有重要作用,也有可能在延缓衰老和提升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对p53基因的研究已经进行了40年,科学家们对其功能、调控和相关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p53的研究能够为癌症治疗和健康长寿领域提供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