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分析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59.82 KB
- 文档页数:3
p53codon72多态性与延边地区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南今娘.陈春杰。
胡续光.金硅+(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部,吉林廷吉133002)[摘要】[目的]探讨p53基因eodon72多态性与延边地区朝鲜族及汉族乳腺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关系,并观察多态性分布是否存在种族差异.[方法]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及94例对照健康妇女p53eodon72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结果]p53codon72的3种基因型A r g/A rg、Pro/Pro、Pro/A rg在朝鲜族乳腺癌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78%,29.27%,21.95%,与朝鲜族对照组的16.28%,46.51%,37.20%相比较,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7),其中朝鲜族乳腺癌组A r g/A rg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于其他2个型;在延边地区汉族乳腺癌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0.4l%,32.65%,46.93%,与汉族对照组33.33%,43.13%,23.5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Pr o/A rg在汉族乳腺癌组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53A rg/A r g及Pr o/A rg基因型分别可能是延边地区朝鲜族及汉族乳腺癌发生的主要遗传易感因素.[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因,p53;多态性;朝鲜族[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824(2010)04-0243-03St udy on cor r el at i on bet w een p53codon72pol ym or phi sm and br e astC a n C e r l n Y anD i an a r e aN A N Ji n—ni ang,C H E N C hun-j i e,H U X u-gua ng,JI N Y u。
(D epa r t m ent of H um an A na t om y,Y anbi an U ni vers i t y C ol l eg e of B as i c M e di ci ne,Y a彬133002,J i l i n,C hi n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T o st udy t he cor r e l a t i on bet w een p53codon72pol ym or phi s m and ge ne t i c suscept i bi l i t y f or br eas t c anc er i n K or e an—C hi ne se and H an nat i onal i t y i n Y anbi an ar ea,and t o obs er ve t h at t he pol ym or ph i cdi s t r i but i o n of p53eodon72am ong na t i ons w het heror not exi st e dt he di f f er e nc e a m ong nat i onal i t i es.M E T H O D S T he di s t r i but i o n of p53gene t ype i n90bl ock of pa r af f i n em bedde d t i ss ue of t he br eas t c anc er a nd94of ve no usbl ood of he a l t h w om e n w a s det e ct ed by P C R—R F LP m et hods.R E SU LT S T he proport i on of t hr e et ypesof A r g/A r g,Pro/P r o,Pro/A r g i n p53codon72gene w e re48.78%,29.27%,21.95%i n br eas t c a n c e r gr oup of K or ea n—C hi nes e,and16.28%,46.51%,37.20%i n cont r ol gr o up,r espect i v el y,and t otal of cons t i t ue nt r at i o w a s si g ni f i ca nt di f f e r enc e bet w een t w o gr oups(x2=10.17),i n w hi t ch t he r at i o of A rg/A rg w a s si gn i f i can t l y hi gher i n br eas t c anc er group of K or e an—C hi ne se t h an i n cont r ol gr oup and t he ot he r2t yp es.T he pr opor t i on of t hr e e t ypes of A rg/A r g,Pr o/P r o,Pro/A rg i n p53codon72gene w e r e20.41%,32.65%and46.93%i n br eas t c a nc e r gr oup of H an nat i ona l i t y,a nd33.33%,43.13%and23.53%i n cont r ol gr o up,r espect i v el y,and t he di f f er e nc e w a s s t at i s ti cal l y si g ni f i ca nt bet w een t w o gr oups(x2=6.18),t he r at i o of P r o/A r g w a s si gn i f i can t l y hi gher i n br eas t c anc er gr oup of H an na t i on al i t y t han i n cont r ol gr oup.C O N C L U SI O N7Fh e genot yp e of A rg/A rg and Pro/A rg i n p53cod on72c oul d be a ge ne t i c pre di sposi ng f act or f or devel o pm ent of br eas t c a nc e r i n K or e an—C hi ne se and i n H a n nat i onal i t y of Y anb i an ar ea,r esp ect i v el y.K ey w or ds:br ea st neopl as m s;genes,p53;p ol ym or ph i s n l;K or ean na t i on al i t y[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基金资助(吉教科字2005) [收稿日期]2010—11-06串[通信作者]金昱(1963一),男(朝鲜族),教授,博士,研究向为细胞生物学.乳腺痛居女性肿瘤首位,每年伞球约有40万人死于乳腺癌,据报道仅2002年全球女性乳腺癌发生率为37.5/10万,发病人数为115万,死亡率为13.2/10,死亡人为4l…,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妇女身心健康.延边地Ⅸ乳腺癌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低f同内大城市旧1.乳腺癌的病因复杂,o』遗传囚素、激素、免疫及各种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囚子及牛活方式等)有关.目前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牛物学理沦和技术的发展,已认识到乳腺癌是多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乳腺癌的癌变过程中相关基因的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3J.在’』乳腺癌有关的多项指标研究中,p53癌基因蛋白是判断原发性乳腺癌较好的指标l4|.p53基因第4外显子codon72的多态性由于与卵巢痛及宫颈癌等肿瘤的易感性密切相关|5I而被广泛研究,且有些研究|6l结果表明p53e odon72多态性具有明硅的种族和地区差异.本研究以延边地Ⅸ朝鲜族和汉族乳腺癌患者为对象,探讨了p53codon72多态性‘:i延边地区朝鲜族及汉族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已确诊为乳腺癌的石蜡包埋组织共90例均在患者知情同意F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集,其中朝鲜族为4l例,汉族为49例;从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收集健康朝鲜族及汉族新鲜血样(含有抗凝剂)共94例,其中朝鲜族为43例,汉族为51例,作为研究对照病例.1.2方法1.2.1D N A的提取新鲜帆液样本(含有抗凝剂)用U ni ver sal G eno m i c D N A E xt r act i on K i t3.0(T aK aR a D al i an提供)提取D N A.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用I)N A E xt r act i on f r o m par af f i n-e m b edd ed T i s sue K i t (T aK aR a D a l i an提供)提取D N A.1.2.2PC R扩增参照人类基因数据库资料设计,在位点两侧设计P C R引物,引物序列F:A A TG—G A T G A T I T I’G A T G C T G T C C C,R:C G‘F G C A A G T C A C A G—A cr ITG G C,引物由上海捷瑞公司合成.P C R反应体系总量为50肛L,内含10×buf f e r5斗L,氯化镁5斗L,dN T P(10m m ol/L)1I xL,Pr i m er F(10p)1.25I L L,Pr i m er R(10p)1.25斗L,T aq酶0.3I xl.,DN A2“L,最终用去离子水补充不足,将样品混匀后置入A B I 9600型PC R仪(A ppl i d B i osyst e m s,U SA)中进行扩增,其参数为94℃预变件2m i n,94℃变性20S,60℃退火208,72oC延伸30S,共循环35次,于72℃继续延伸.从蜡块组织中提取的样本以第l轮P C R扩增后产物为模板D N A进行第2轮P C R扩增,其反应条件和成分与第1轮P C R扩增一样.PC R扩增产物在20m l/I。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王晓燕;万沁;张珑山;左唯乂;胡传飞;罗永鸿;陈庄;陈枫【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2014(22)1【摘要】目的探讨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和PCR方法检测高脂血症组202例(均为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正常对照组194例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结果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为ArgArg/ArgPro/ProPro,高脂血症组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1%、45.0%和15.8%,正常对照组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4%、55.7%和16.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中女性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8%、42.1%、15.1%和27.3%、58.0%、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男性中三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及男性、女性中的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存在相关性,携带Arg/Arg基因型的女性高脂血症发病风险增高。
基因型Arg/Arg可能是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p53;单核苷酸多态性;高脂血症【作者】王晓燕;万沁;张珑山;左唯乂;胡传飞;罗永鸿;陈庄;陈枫【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实验中心;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女性宫颈癌相关性的Me ta分析[J], 喻芳明;叶滕;苏杨娜;毛广运;施小柯;张本龙2.湖南地区汉族人群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宫颈鳞癌的相关性 [J], 眭鸿颖;周萍;江宁;廖革望3.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人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J], 朱忠政;丛文铭;朱冠山;刘淑芳;冼志红;吴伟清;张秀忠;王艳华;吴孟超4.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剖宫产术后病理性瘢痕的相关性 [J], 廖农;鲁峰;赵伟;曾位森;李映桃;王少晶;高建华5.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多态性和蒙古族妇女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 [J], 杨敏;徐景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 第 6 卷第 62 期2019 Vol.6 No.6265蒙古族食管鳞癌与p53基因多态性易感性的相关性周 蕾(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摘要】目的 主要分析蒙古族食管鳞癌与p53基因多态性易感性的相关性问题。
方法 选取150例蒙古族食管鳞癌患者与150例蒙古族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p53基因多态性易感性,详细分析食管鳞癌与p53基因多态性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的p53的基因多态性易感性分布之间存在关系,组间数据相比,P <0.05。
结论 p53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食管鳞癌易感染性之间存在关系,因此为了可以降低食管鳞癌的发生,需要重视对各种高危因素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切实降低食管鳞癌发病率。
【关键词】蒙古族;食管鳞癌;p53;基因多态性【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62.65.01前言:食管癌是临床上的常见恶性肿瘤,蒙古族地区是食管鳞癌高发地区,也是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病症。
现代研究认为,食管鳞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发展的过程,而p53信号转导通路可以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防止细胞突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p53基因多态性易感性与食管鳞癌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保证患者预后,因此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150例食管鳞癌蒙古族患者为研究组,包括男87例,女63例,平均年龄(59.3±7.1)岁。
选取同一时间的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包括男85例,女65例,平均年龄(58.9±7.5)岁。
1.2 方法分别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5 ml ,EDTA 抗凝之后,放置在4℃环境下保存。
TP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唐豪言,潘正龙,刘小方△摘要:目的探讨TP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213例肝细胞癌术后患者TP53基因rs1625895、rs9895829、rs28934578位点的基因型。
采用Log-rank检验法绘制肝癌术后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在共显性模型(HR=2.190,95%CI:1.142~4.201,P=0.018)和隐性模型(HR=2.275,95%CI:1.225~4.227,P=0.009)中,携带rs1625895AA基因型的患者预后更差;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rs1625895多态性(HR=2.169,95%CI:1.015~4.637,P=0.046)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TP53基因rs1625895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相关。
关键词:肝肿瘤;多态性,单核苷酸;基因,p53;预后;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30151Association betwee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of TP53gene and prognosis of primary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ANG Haoyan,PAN Zhenglong,LIU Xiaofang△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urgery,Affiliated 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Yantai264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of TP53gene and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Method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was used to detect the genotypes of rs1625895,rs9895829and rs28934578of TP53gene in213HCC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The Log-rank test was used to plot the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s of postoperative HCC patients.Multifactorial Cox proportional risk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of HCC patients.Results Patients carrying the rs1625895AA genotype hada worse prognosis in both co-dominant(HR=2.190,95%CI:1.142-4.201,P=0.018)and implicit models(HR=2.275,95%CI:1.225-4.227,P=0.009).Cox proportional risk mode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s1625895polymorphism(HR=2.169,95%CI: 1.015-4.637,P=0.046)w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CC after surgery.Conclusion TP53gene rs1625895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Key words:liver neoplasms;polymorphism,single nucleotide;genes,p53;prognosis;risk factors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肝胆胰脾外科(邮编264000)作者简介:唐豪言(1996),男,硕士在读,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方面研究。
p53codon72多态性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聂伟伟;管晓翔;陈龙邦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
【年(卷),期】2011(9)3
【摘要】@@ 乳腺癌仍是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约占全世界女性肿瘤的1/3.其发生率因种族和地理环境而异,其中欧美国家为高发地区,亚洲发病率则明显降低.乳腺癌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大约50%的肿瘤中发现p53突变,包括乳腺癌.p53与靶基因结合,参与基因转录过程,在DNA损伤修复、细胞生长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诱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295-297,270)
【作者】聂伟伟;管晓翔;陈龙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肿瘤内科,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肿瘤内科,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肿瘤内科,南京2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IL-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J], 屈艳丽;于洪;赵玉霞;孙德宇;陈广军;刘丹
2.雄激素在乳腺发育和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杨阳;武百所;覃君慧;
王瑞安
3.Lnc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弭苗苗;魏晓楠;姜慧慧;张贵丽;王娜;辛钰
4.HIF-α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J], 孟越;田晶
5.乳腺癌干细胞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J], 李晓梅;罗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代谢基因多态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
刘希永;蔡善荣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年(卷),期】2000(027)001
【摘要】本文综述了与大肠癌化学致癌过程有关的酶系多态性与大肠癌的遗传易感性关系。
谷胱甘肽-S-转移酶为致癌物代谢有关的酶,GSTM1缺失与大肠癌有关,但尚不确定。
肉类经高温处理可产生杂环胺,回顾前瞻性研究表明,NAT1/NAT2快速酶与肉类进食量对大肠癌危险度有交互作用。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型val/val可降低大肠癌的危险度。
细胞色素P450酶是多环芳烃与杂环胺类的重要代谢酶系,人群研究表明CYP1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刘希永;蔡善荣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40.2
【相关文献】
1.白细胞介素-27的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的遗传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J], 郭俊宇;覃安强;李如锟;杨昌谋;黄甫达;黄展易;郭厚基
2.MPO G-463A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J], 王燕颖;孙丽芳;王燕锋;禹晶;毛晓光;徐忠庆;张沛怡;王寅冬
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J], 杨志伟;
王燕锋;朱大勇;陈晓红;毛晓光;王燕颖
4.MTHFD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J], 彭勇;崔建华;赵新华;张石峰;张喜梅;黎亚芳;吴琼辉
5.Ⅱ相毒物代谢酶基因、致癌物代谢及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研究近况 [J], 张友才;邓长生;朱尤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8例广西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分析李辰生;李乐平;李卫;高枫【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09(025)004【摘要】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范围.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椀チ垂瓜蠖嗵际鹾突虿庑蚣际跫觳?8例结直肠癌标本的p53基因,包括外显子2-11及外显子内含子剪切位点.结果: 31.25%(15/48)结直肠癌存在p53突变,共有13种突变类型,分别是:c.370T>G,c.524G>A,c.528C>G, c.529-546del18,c.536A>G,c.736A>G,c.743G>A,c.770-771del2,c.772G>T,c.814G>A,c.949delC, c.782+1G>A, 和c.919+1G>C.c.524G>A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占18.75%(3/16).60岁以上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率是45.83%,明显高于60岁以下的16.27%(P<0.05).直肠癌p53基因突变率是47.83%,明显高于结肠癌的16.00%(P<0.05).结论: IARC TP 53突变数据库中(2006版本)未见c.370T>G突变,c.370T>G是个新突变.c.528C>G、c.949delC、c.782+1G>A 和c.919+1G>C突变在IARC TP 53结直肠癌突变数据库中(2006版本)未见报道,这些突变首次在结直肠癌中被发现.广西p53基因突变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总页数】3页(P792-794)【作者】李辰生;李乐平;李卫;高枫【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山东,济南,25002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山东,济南,250021;广西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广西,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相关文献】1.早期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TP53、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突变分析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J], 林健;贾淞淋;方敏;吴雅妮;刘超乾;苏东玮;于跃;李恒宇;盛湲2.大肠癌K-ras、p53基因突变分析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J], 王向昱;张建新;李利义;金洲祥3.贲门癌与食管癌组织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分析 [J], 周琦;郑作昱;王立东;刘宾;秦艳茹;王道存;常志伟;易会兴;范宗民;李吉林4.广西南宁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分析 [J], 刘佳;谭晓玉;蔡政民;李科志;利基林;张力图;冯雁5.4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SF3B1、TET2、RUNX1及TP53基因突变分析[J], 毋艳;刘晓娟;王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382一 文章编号:1007—4287(2015)08—1382—03
p5 3、H ER-2和Ki一6 7
Chin J Lab Diagn,August,2015,Vo1 19,No.8
基因表达与结直肠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艾尼娃尔・巴巴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 肿瘤,全世界每年约100万人发生CRC,且患者5年病死率 高达5O l1]。近年来,CRC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 种恶性肿瘤的前列,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_2]。CRC肿瘤组织 转移、侵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P53基因是一种抑 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诱 导细胞凋亡的作用l_3],而其发生突变后,丧失了抑癌作用,且 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_4]。Ki一67是增殖细胞最明显 的标志,可用于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 学分级相关_5]。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Human epi— 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一种原癌基因,与 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相关性,其阳性表达多 见于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6]。因此,笔者选择2009年1 月一2O14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的CRC患者80例为研 究对象,探讨P53、ki-67和HER一2基因表达与CRC临床病 理特征的关系,以期为临床CR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 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月一2O14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的8O 例CR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31—76 岁,平均年龄(56.37±8.29)岁;病变部位:直肠42例 (52.50 ),左半结肠(包括乙状结肠、结肠脾曲及乙直交界) 21例(26.25 ),右半结肠(包括横结肠、结肠肝曲及回盲部) 17例(21.25 )。所有CRC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疗及化疗 治疗,其中发生肠系膜淋巴结转移31例(38.75 );采用 WHO 2010年提出的消化道肿瘤组织学分级及改良Dukes 分期:A期41例,B例9例,c期3O例,无D期患者。 1.2方法 所有外检标本均在癌组织取下后,即刻用4 甲醛固定, 经石蜡包埋后进行连续切片,厚度约4 m。所得切片分别 进行P53、Ki一67和HER_2检测,P53及Ki一67用柠檬酸盐缓 冲液高压加热3 min进行修复,HER-2采用EDTA修复液 (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修复。采用3 双氧水进行孵育lO rain后分别滴加P53、Ki一67及HER一2抗 体,置于4℃环境下过夜,采用DAB进行显色,出现棕黄色为 阳性。采用苏木精进行复染3 min,用自来水冲洗,1 的盐 酸酒精进行分化,自来水返蓝5 min,置于65℃烤箱烤干,利 用中性树胶进行封片。利用PBS代替第一抗体作为阴性对 照,阳性对照由试剂公司提供。兔抗人Ki一67单克隆抗体、 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EliVisionTM super试剂 盒(N/鼠)均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鼠抗人 HER-2单克隆抗体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所有试验操作均由检验科专业人员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 进行。 1.3评价标准 P53评判依据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核染色强度:阳性细胞 数≥75 记4分,51 一74 记3分,26 一5O 记2分,≤ 25 记1分;细胞核染色呈现棕褐色记3分,棕黄色记2分, 谈棕色记1分;阳性细胞数与细胞核染色强度评分之和:≤1 分为(一),2-3分(+),4-5分(-H-),≥6分(+ );Ki一67评 价分为三级:阳性细胞数<1O%为(一),10 一50 为(+), >50 为(-H-),HER-2的评判采用2011年胃癌HER一2检 测指南。本研究结果由我院2名中级以上病理医师采用双 盲法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 数±标准差( ±s)表示,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检验, 等级资料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53、Ki-67和HER-2表达情况 P53和Ki一69染色后表达于细胞核,被染成棕黄色或棕 褐色细胞颗粒状,见图1、2,其阳性率分别为61.25 (49/ 80)和76.25 (61/80);HER一2表达于细胞膜,染色后呈现 棕褐色或棕黄色颗粒状,见图3,其阳性表达率为28.75 (23/80)。 2.2 P53、Ki-67和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P53在肿瘤大小、淋巴转移中阳性表达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一6.235,4.248,P<0.05);Ki一67在 肿瘤大小、浸润程度及Dukes分期中阳性比达率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 一7.222,6.589,5.011,P<0.05);HER一2在浸 润程度、淋巴转移及Dukes分期中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一5.725,4.296,4.984,P<0.05);P53、Ki一67和 HER-2在其他病理特征中阳性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P> 0.05),见表1。 本研究显示,CRC患者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 61.25 ,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_1 。此外,P53在肿瘤大小和 淋巴转移分组中阳性表达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 P53高表达预示肿瘤组织具有较高的侵袭力和转移能力,可 作为预测CRC预后的指标。Ki-67是目前标志细胞增殖最 可靠和简单的方法,Ki一67在细胞分裂GO期和G1早期一般 不表达,在G1中晚期开始表达然后逐渐升高,M期达到高 峰,可以用于细胞增殖的定量分析,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探 讨肿瘤组织的浸润方式、生长方式、复发及转移等生物学行 为¨1 。研究显示,多种肿瘤组织中Ki一67高表达的患者,预 后一般较差。本研究显示,Ki一67的阳性表达率为76.25 , 且在不同肿瘤大小、浸润程度及Dukes分期中Ki一67的阳性 表达率存在差异(P<0.05),说明Ki一67较高的阳性表达率 代表肿瘤组织增生活跃,容易发生肿瘤侵袭、转移及预后效 果差【1 。HER一2基因在细胞正常分裂和生长中起重要的作 用,病理情况下其高表达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 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及提高细胞侵袭力。此外,HER一2的阳性 表达率为28.75 ,其在不同浸润程度、淋巴转移及Dukes分 期中阳性表达率存在明显差异(P<O.05),说明HER-2的表 达在肿瘤细胞侵袭性生长与转移中存在一定作用,其表达率 越高,肿瘤的侵袭力、转移能力越强,患者预后效果差。 本研究显示,P53阳性表达与Ki一67和HER一2阳性表达 呈现正相关(P<0.05),Ki一67阳性表达与HER-2阳性表达 呈现正相关(P<O.05),其原因可能是因为P53的生物学作 用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增加疾病进展,而Ki一67 的表达在细胞分裂M期达到高峰,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HER一2可以促进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及提高细胞侵袭力, 因此,三者均能反应疾病的进展和恶性程度。而研究报道 HER一2与患者预后的生存率存在相关性口 ,因此,较高表达 的P53、Ki一67和HER-2预示着患者预后较差,存活率较低。 参考文献: [1 ̄Gonzalez M,Gervaz P.Risk factors for survival after lung metas— tasectomy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systematicreview and me— ta—analysis[J].Future Oncol,2015,11(2):31. [2]陈琼,刘志才,程兰平.2003—2007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 分析[J].中国肿瘤,2012,21(3):179. [3]Yah WF,Wu G,Sun PC,et a1.P53 mutations occur more com— monly than KRAS mutations in colorectal adenoma[J].Int J Clin
p53基因多态性与CAG家族史的患病风险相关性研究张心海;单兆伟;赖仁胜;谢玲;朱长乐【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0(23)10【摘要】目的:探讨p53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高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为我国汉族人群CAG发病机制的探寻及高危人群的筛选提供有意义的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110例CAG患者的家族史和基因测序方法,观察p53 5~8外显子内的第62位、72位和92位内含子多态性改变,并进行单纯病例研究和SPSS13.0统计分析.结果:检出p53基因内含子多态性82例,检出率74.55%(P<0.05,ORI=4.740).结论:p53基因内含子多态性改变伴家族史者患CAG 的危险度大.【总页数】3页(P1181-1183)【作者】张心海;单兆伟;赖仁胜;谢玲;朱长乐【作者单位】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370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国家中管局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国家中管局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国家中管局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02【相关文献】1.p53与MDM2基因多态性和东北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J], 关舒;曹彧;王玉颖;陈思;毛晓韵;陈波;姚凡;吴云飞;李继光2.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J], 薛淑慧;3.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J], 薛淑慧4.ESR1基因多态性与膝骨关节炎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J], 鲍亮;张兵;赵晨;刘琮;朱鹏;周涛5.RTEL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J], 周芳;王竹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胃溃疡患者Hp易感性、预后的关系HAO Xin;WANG Rongsheng;LI Jianhui【摘要】目的探讨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Hp感染阳性胃溃疡患者(观察组)和Hp感染阴性胃溃疡患者(对照组)各150例.治疗前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设计p53基因第72密码子PCR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型,观察两组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型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型包括Pro/Pro、Arg/Arg和Pro/Arg.两组基因型Pro/Pro、Arg/Arg和Pro/Arg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基因型为Arg/Arg和Pro/Arg患者比较,基因型Pro/Pro患者Hp感染危险性升高(OR分别为0.586、0.512、1.000,P均<0.05).药物治疗4周、停药1个月时,观察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7.33%和83.33%;与基因型Arg/Arg和Pro/Arg患者比较,基因型Pro/Pro患者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降低(P均<0.05).结论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型Pro/Pro胃溃疡患者Hp易感性增加,预后差.【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9(059)001【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胃溃疡;幽门螺杆菌;p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预后【作者】HAO Xin;WANG Rongsheng;LI Jianhu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6幽门螺杆菌(Hp)具有高感染性,普通人群Hp感染率约为50%,是消化性溃疡、远端胃腺癌和胃淋巴瘤的主要病因[1,2]。
瘢痕疙瘩临床表型与p53基因72位编码子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刘永波;高建华;刘晓军;鲁峰;刘宏伟【期刊名称】《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年(卷),期】2008(22)12【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p53基因表达及其72位编码子基因多态性对瘢痕疙瘩临床表型的影响。
方法取35例自愿捐献瘢痕疙瘩组织,男19例,女16例;病程4个月~8年。
同时收集自身外周血作基因型分析。
根据观察范围不同,实验共分为两组(n=35)。
中央组:各瘢痕疙瘩中央部(中央2/3半径范围内);周边组:各瘢痕疙瘩周边部(周边1/3半径范围内)。
两组再根据瘢痕疙瘩最大横径大小分3个亚组:<1cm 为小体积组(n=5),1~3cm为中体积组(n=21),>3cm为大体积组(n=9)。
采用PCR 法扩增p53基因外显子4,并进行基因测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凋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瘢痕疙瘩p53遗传基因型为Arg/Arg者7例,Pro/Arg者21例,Pro/Pro者7例,与临床表型分布有相关性(P<0.05);中、小体积周边组及中央组P53蛋白染色阳性,大体积周边组偶见细胞染色阳性。
基因型为Arg/Arg、Arg/Pro及Pro/Pro的标本吸光度值分别为3439.3598±538.5275、3273.1862±375.2139及1691.3729±98.9893,各基因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镜下可见凋亡细胞呈均匀分布,大、中、小体积周边组凋亡细胞指数分别为31.0000±3.2660、42.3000±4.3548、44.6000±5.253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瘢痕疙瘩临床表型与P53蛋白表达密切相关,组织中p53基因72位编码子基因多态性的变异有利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