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态及其变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第三章物态变化3.1温度【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创设引入】引导学生看章首图,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处的是一种物质形态各异的美丽世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结合生活P47小实验导入,为什么要进行温度测量?(可回忆第一章为什么要进行长度测量进行回答)学习内容:温度计和摄氏温度的规定阅读课本P47至P50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细读摄氏温度的规定。
【自学检测】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物体温度要用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
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读作三十七摄氏度。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自制液体温度计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然后再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的位置。
思考:1.此“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液面位置较高,放到冷水中液面位置较低,自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2.为什么要用小瓶?减少瓶内液体(测温液体)可以减少对待测液体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待测液体的温度。
3.为什么要用细管?放大液体的体积变化效果。
4.生活中有哪些测量温度的工具?(投影)体温计寒暑表。
5.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6.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时,会出现什么后果?二、温度计的使用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用于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掌握物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规律;•了解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实验装置、实验材料等;•教学素材:液体、固体、气体的实例描述、图片、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利用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例如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水会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质的不同状态。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知识讲解与学习•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解释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对物态变化起到的作用。
•通过实例和图片向学生描述物质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否有规律?对学生来说,这些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可以使用水的变化作为实例,让学生分别观察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状态转化。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让学生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4. 拓展与应用•使用情境设计或问题解决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将一块冰放在常温下,经过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热水壶里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凉下来,为什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理解物态变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规律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加深了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通过拓展与应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过程。
2.掌握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并能运用相关概念解释实际现象。
3.熟悉物态变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能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学内容1.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3.物态变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4.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探究(10分钟)•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发放一份小样品或展示一段物态变化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描述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常见的物态变化过程。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分享课本中关于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物态变化的分类和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
•就学生在导入环节中提到的物态变化过程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讨论,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给出几个常见的物态变化案例,例如冰融化成水、水沸腾成水蒸气等,并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与物态变化相关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举例解释这些条件和因素的作用。
步骤四: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用火煮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用冰块加热观察冰的熔化过程等。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和相关规律。
步骤五:知识拓展(15分钟)•将课堂重点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联系起来,讨论一些不常见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干冰的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殊的物态变化现象与一般情况下的物态变化有何不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
步骤六:小结与反思(10分钟)•对课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分类和相关知识的掌握。
•鼓励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回答和提问质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能列举实例,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环节与流程:基础学习(20min)措施:1、教师课前将要展示的问题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写在黑板上2、小组交流讨论,小组长主持组员协作黑板展示3、教师关注生成适时叫学生或自己点评带领学生阅读多媒体上知识网络图4、让组员自己在纠错区写出他们的错误、展示分配:1、2题第一组展示3、4题第二组展示5、6题第三组展示7、8题第四组展示9题第五组展示第六组负责评价1、简述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
2、依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知识,说明液体温度计选用酒精、煤油和水银等不同测温物质的道理。
3、写出温度计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4、写出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晶体的熔化特性。
6、列举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发生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7、写出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指出其温度和能量的变化特征。
8、写出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或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9、梳理基础知识。
写出对物态变化知识系统网络链。
2、自然界所发生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B、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C、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D、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3、如图2所示,深秋季节,果家常在傍晚向桔子树喷水,以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因气温骤降而被冻坏。
试解释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有被冻坏的原因。
反馈提升:(10min)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结合生活请各小组同学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演出来。
(各组长主持可以唱歌的形式或表演等等)析疑解难(8min)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章自己的难题与学习当中遇到的困惑我的理解:自我检测(12min)选择题每二分,解释题六分,共分。
物态及其变化导学案
【知识结构】
量程
分度
值
适用场所说明
实验用温度
计
-20~
110℃
1℃实验室测液温
体温计35~42℃0.1℃医院、家庭测体温(每次使用前要向下甩)寒暑表-30~50℃1℃家庭测气温
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汽化过程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一定温度
发生部位只在液体表面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不
同
点剧烈程度平缓剧烈
(3)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
【典例分析】
例1、如图1所示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为()
例2、下列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不同的固体熔点不同
(B)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C)同种晶体的熔点高于它的凝固点
(D)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3、松香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升高,吸收热量
(D)温度降低,放出热量
例4、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要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例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图1。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知道温度计的制造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温度。
3、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的特点,能正确识别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并尝试将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构建知识网络,总结探究方法: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总结出研究方法。
(学习要求:请自主完成,并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把这些内容记录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温度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三、自我检测:1、水、冰、露、雾、霜、雪、水蒸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的水的化身,其中属于固态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液态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气态的是:___________。
2、牙科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将待把的小金属镜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中,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小镜子消毒B. 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的水蒸气液化而妨碍观察C. 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的空气液化D. 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的水蒸气凝固3、在一些大型的宾馆和饭店中,洗手间内都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以使手上的水份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A.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B. 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的表面空气的流动C. 加快了水的表面空气的流动,减小了水的表面积D. 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的表面空气的流动。
4、通过观察图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由第一幅图可以看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____________有关;由第二幅图可以看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__________有关;由第三幅图可以看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的____________有关。
《物态变化》导学案一、导入引言物态变化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比如水可以变成冰,冰又可以变成水蒸气。
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为了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我们将进修一些基本观点和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掌握物质的凝固、熔化、汽化等物态变化过程。
3. 能够诠释物态变化背后的原理。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物态变化的过程和原理。
四、进修过程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1)固态: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分子排列有序。
(2)液态:液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不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固态大,分子排列松散。
(3)气态:气态的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排列十分松散。
2. 物态变化的过程(1)凝固: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
(2)熔化: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
(3)汽化:液态物质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
(4)凝结: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
(5)升华:固态物质直接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
(6)凝华: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物质的过程。
3. 物态变化的原理物态变化的原理是由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所决定的。
固态物质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力最强,液态次之,气态最弱。
在加热或降温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态的变化。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物态变化的过程和原理。
物态变化是由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所决定的,加热或降温会引起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的变化,从而导致物态的变化。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物态变化的现象,通过进修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的原理。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
第三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师寄语: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
--------戴布劳格利学习目标:1、知道温度的定义及测量工具;2、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了解实验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
中心任务:温度计的使用课前预习案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阅读课本第一、第二自然段,并观察课本P47上面图,回答下面问题。
1、温度是指:。
2、该图说明:,测量温度的工具是:。
任务二:学习实验室温度计部分,回答下面问题:1、根据“自制温度计”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2、温度计上的℃表示:,1摄氏度表示的符号是。
3、0℃与100℃的规定:。
4、温度计使用方法:(1)(2)(3)5、利用手中的温度计测量杯中温水的温度,并正确读数为,利用温度计测出教室中的空气的温度,并读出数来。
任务三:学习体温计部分,并回答下面问题:1.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是: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分度值是。
3.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是:,能否画图解释?疑难问题收集:课堂学习案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探究解决下面问题,并将组内合作探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们。
1.一个用后未甩的体温计,示数为39摄氏度,如果先后用它去测两个体温为38摄氏度和39.5摄氏度的病人的体温时,温度计的示数各为多少?2. 用温度计测量放在室温为25℃房间中一盆沸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面经过28℃这一刻度时,温度计读数表示的是()A.房间里空气的温度B.沸水的温度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D.无法判断3.关于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要求正确的是()A.先将温度计管中液体甩回到液泡中B.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进行读数C.观察示数时,观察角度是可以任意的D.记录测量结果要标明单位例1、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 ℃例2、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____;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______。
三、梯度训练1.物体的 叫温度。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测量的。
3.1983年测的南极洲的最低气温为-98.2℃读作 或 。
4.判断:(1)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 )(2)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 )5.使用温度计前要观察它的 ,即它能测量的 ;如果待测温度 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或 它能测的最低温度,温度计就有可能被它里面的液体 或测不出 。
故测量液体温度前,一定要先 被测量度,然后选择 的温度计。
6、一只体温计的示数为39.7℃,一位同学位同学没有甩过就给体温正常的自己测量,这时体温计的示数是( )A 、42℃B 、 39.7℃C 、36.8℃D 、35℃当堂测试1、.比0摄氏度低20摄氏度的温度记作 ,读作 。
2.一只没有刻度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
煤油柱的长度为7cm ,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煤油柱长32cm ,当把温度计插入某种液体时,煤油柱长27cm ,则此液体的温度为 ℃。
3.在用温度计测量的实验中,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列步骤重新排列,其合理步骤是 选用测量范围合适的温度计A.取适当的温度计 B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C 、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D 、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E 、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F 、放一段时间后待示数稳定G 、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H 、对温度计进行读数5、2009年全球范围流行“甲流”,市有关部门要求各校师生进行“晨检”。
图中是某同学测量体温的结果,示数是 ,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
图613题图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师寄语: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
------加里宁学习目标:1、熔化和凝固的定义;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3、理解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
中心任务:固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课前预习案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了解物态变化。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2、熔化是指:3、凝固是指:4、在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有关熔化和凝固现象有任务二:探究物质的熔化过程1、猜想:结合生活经验,你认为熔化是否有条件?,熔化过程物质温度是否变化?2、实验探究海波和蜡烛的熔化过程:所用的器材有:学习实验做法:阅读课本实验探究部分,回答:石棉网的作用:,把试管放在水中加热的目的:。
3、观察实验过程记录数据:把数据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根据数据,绘出图像4、总结规律:晶体是指:,非晶体是指:,常见的晶体有:,非晶体有。
晶体熔化时:热量,但温度,这个温度称为。
非晶体熔化时:热量,温度,没有。
晶体凝固时:热量,但温度,这个温度称为。
非晶体凝固时:热量,温度,没有。
疑难问题收集:课堂学习案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探究解决下面问题,并将组内合作探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们。
1.甲乙两个烧杯里都有冰水混合物,甲杯里冰多些,乙杯里冰少些,甲杯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在两杯里的冰都还没有完全熔化时,则比较它们的温度()A.甲杯水温高B.乙杯水温高C.两杯水温相同D.无法比较2.南极气候恶劣,那里的气温有时达到-87℃左右,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常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为什么?3.如图:(1)哪个图像是熔化现象?(左或右)(2)两个图像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的?(3)左图中AB段所能表明的物理意义。
(4)右图中BC段能表明的物理意义。
例1、在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锋实验中,某小组设计如图15甲,乙所示的两套实验方案.(1)请分析估价两套实验方案.(2)下表是某小组的测量数据.(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若是晶体其熔点是___________.例2、12.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A.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梯度训练1.物质从______变为______叫做熔化;从______变成______叫做凝固。
2.在观察熔化现象实验时,熔化图像怎样得到的:(1)方格纸上画一条横轴表示。
(2)方格纸上画一条纵轴表示。
(3)记录各个的在方格纸上描出点。
(4)用平滑曲线把边接起来。
3.固体分______体和______体两类,晶体和非晶体重要区别是晶体______,非晶体______。
4、关于物质的熔化正确的说法是()A、物质在熔点熔化需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也不断升高B、物质在熔点熔化需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不再升高C、晶体在熔点熔化需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D、晶体在熔点熔化不需要再吸收热量,温度不再升高5.如图所示,烧杯中装的是冰水混合物,试管中装的是-5℃的冰,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那么试管中的冰是否会升温到0°C,试管中的冰是否会熔化?当堂测试1、.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海波的熔点是 ℃.③海波熔化共用了 分钟.④从计时开始,经过12分钟,海波的温度是 ,状态是 .2、.请写出图中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温度为 ℃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9所示的图象。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的熔点是 ℃,在第2min 末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 ”、“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 ,内能增大。
(3)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 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第一课时)教师寄语: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爱因斯坦 学习目标:1.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定义;2.理解蒸发的定义和影响蒸发快慢因素;3.理解沸腾的条件及沸腾的特点;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中心任务: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课前预习案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以下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再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汽化是指 ,液化是指 。
2.湿衣服上的水会逐渐变干,水由 态变为 态,加热壶中的水逐渐变少,水由 态变为 态,这两种现象都是汽化现象。
任务二:探究沸腾的特点: 图922-44-A所需器材有:观察试验记录数据在下面的表格中,并绘出图像:时间温度2.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观察:水沸腾是需要热,沸腾时温度,这个温度称为,沸腾的定义:。
任务三:阅读蒸发框题,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生活经验,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2.蒸发对温度有特殊要求吗?3.蒸发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举一个自己熟悉的例子。
4.依据以上研究对蒸发的特点做一个总结:5.结合晒衣服的常见做法,讨论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疑难问题收集:课堂学习案二、合作探究1.针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举例说明三要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看哪一组举例精彩!2.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看哪一组找得多!3.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和100℃,把酒精放在试管中,将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和烧杯中的水相比先沸腾,若试管中的酒精换为水,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例1、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例2、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4中所示,为℃。
甲、乙两组同学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14中所示,试分析乙组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的可能原因.(一条即可)。
梯度训练1.物质由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现象需要.汽化的两种方式有:和.2.蒸发是发生在液体的一种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蒸发过程是热的,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1)的大小,(2)的高低。
(3)的快慢。
3.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在下,水的沸点是100℃。
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气泡少,气泡越往上升越(大、小);温度一直(升高、降低、不变)。
水沸腾时的现象是气泡多,气泡越往上升越(大、小);温度一直(升高、降低、不变)。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1)达到,(2)继续。
4.同学们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对水加热了很长时间后水才沸腾。
他们记录的数(1)从数据上看,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2)请你根据记录数据,在图中画出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3)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给出一种原因即可)当堂测试1.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这种油的沸点很低D.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2.西藏地区海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