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透析(患者篇)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16
什么是高通量透析
之前谈到了血液滤过透析的优势,但由于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应用。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种新的透析技术:高通量透析,就是用高通量的血滤器在容量控制的血液透析机上进行常规血液透析的一种技术。
这种血滤器应用聚合物膜,对水和溶质都有更好的通透性,尤其能够清除较多的中大分子毒素。
它延续了血液滤过透析的优点,又明显降低了治疗费用。
实现高通量透析的条件:有容量控制的透析机,合成膜、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的血滤器(对水的通透性往往是普通透析器的2倍,对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也明显高于普通透析器),超纯透析液。
有更多的透析产品生产厂家推出了品质高又价格低廉的血滤器,使临床更广泛地应用这种治疗方法成为可能。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透析患者可以从高通量透析中获得益处。
高通量透析可以减轻透析过程中存在的炎症反应,可以改善血压、贫血和继发性甲旁亢的控制,可以增加β2-微球蛋白等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
而上述这些方面都是造成维持性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进而使生存期缩短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高通量透析的优点在于减少长期透析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如透析相关的淀粉样变
性、肾性骨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且效价比较高,符合我国现有的国情,会逐渐为广大的透析患者所接受。
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的影响及护理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的影响及护理效果。
通过对高通量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变化的分析,发现高通量透析可显著降低甲状旁腺素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探讨了高通量透析对甲状旁腺素的影响机制,并介绍了相关监测方法。
在护理效果评价环节中,强调了护理对于控制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的重要性。
结论指出高通量透析对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有明显影响,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护理则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拓展了对高通量透析在调控甲状旁腺素水平方面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通量透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甲状旁腺素、影响、护理效果、血液透析患者、水平变化、机制探讨、监测方法、评价、并发症、治疗效果、护理控制、关键词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临床上,维持性血液透析(HD)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方法,而甲状旁腺素异常也是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甲状旁腺素在维持钙磷代谢平衡和骨骼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CKD患者中,由于肾功能下降导致的磷代谢异常和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素水平常常升高。
高甲状旁腺素血症不仅会影响骨骼健康,还会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的影响及护理效果,以进一步完善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提高治疗效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高通量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的变化分析,了解高通量透析对甲状旁腺素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规律;探讨高通量透析对甲状旁腺素的影响机制,深入了解高通量透析在调控甲状旁腺素水平方面的作用机理;研究高通量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的监测方法,提高对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的监测精准度;进一步评价高通量透析对甲状旁腺素的护理效果,探讨护理在控制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高通量透析治疗提供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指导,促进患者疾病的有效管理和康复。
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机制。
方法: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高通量透析器和普通透析器进行规律透析,观察治疗的前后效果。
结果:CHD组BUN,SCr和血磷等小分子物质的下降率与HP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iPTH,β2-MG等大分子物质的下降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高通量透析器不同于普通透析器,能清除较多的中、大分子毒素,从而使血中P、PTH下降,并使由长期中、大物质积蓄而导致的血压持续升高等心血管并发症得到改善。
关键词高通量透析器血液透析尿酸(UA),尿素氮(BUN)和肌酐(CREA)均是小分子(分子量<500d)毒素物质。
常规的低通量血液透析以清除小分子毒素为主,不能有效清除一些中大分子毒素。
透析患者出现褚多的远期并发症,如营养不良、顽固性瘙痒症、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SPHT)、透析相关淀粉样变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使人们认识到常规低通量透析的局限性。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只有充分的透析,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高通量透析器是根据透析膜的通透性大小即透析器超滤系数来定义的,一般是指超滤系数超过20ml/(mmHg·小时)滤器。
采用高通量透析器行常规血液透析,依靠弥散、对流及吸附三者结合清除溶质,即为高通量透析。
对40例采用HPD和CHD透析方式的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效果比较。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的CRF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8~70岁;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20~70岁。
所有患者均已透析6个月~10年。
方法:治疗组20例均用高通量透析器F60s,对照组20例均用普通透析器聚砜膜F6,两组透析时间每周3次,每次4小时,透析液流量500ml/分,均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平均超滤量3000~3500ml/次,治疗组血流量260~350ml/分,对照组200~260ml/分。
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进行血液透析且合并营养不良症状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血液透析,观察组患者则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胆固醇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显著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营养不良症状,故可推广应用于血液透析合并营养不良症状患者。
【关键词】高通量血液透析;营养状况;影响慢性肾病血液透析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类严重并发症,蛋白-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之一。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营养不良与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性[1]。
故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症状,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进行血液透析且合并营养不良症状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进行血液透析且合并营养不良症状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为(47.3±2.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为(47.6±2.3)岁;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的患者、透析过程中血流量低于250ml/min的患者、每周透析次数低于2次的患者以及患有恶性肿瘤或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透析效果的临床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常用的透析方式。
两种透析方法在治疗效果上有何异同?为此,我们展开了一项临床比较,以探究两种透析方法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透析效果的差异。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是一种常见且高危的疾病,患者面临着高尿毒症、高血压、贫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血液透析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高通量血液透析和低通量血液透析是两种常见的透析方式。
高通量血液透析以较大的透析剂量和较高的透析频率为特点,能够更有效地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降低尿毒症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
而低通量血液透析则以较小的透析剂量和较低的透析频率为特点,可以提供相对轻松的治疗过程,减轻患者的负担。
我们对100名符合研究条件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其中50名患者接受了高通量血液透析,另外50名患者接受了低通量血液透析。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分别记录了两组患者的透析频次、透析时间、透析剂量,以及透析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例如血清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等。
经过一系列统计分析和对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是透析效果的对比。
在透析后的血液生化指标方面,我们发现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低于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
而血红蛋白水平方面,高通量组和低通量组的差异不显著。
这表明高通量血液透析对代谢废物的清除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尿毒症状。
其次是透析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对比。
我们对两组患者的透析反应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结果显示,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有一小部分患者出现了低血压、头晕等不良反应,而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中,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这说明在透析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低通量血液透析更胜一筹。
最后是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发现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更为舒适,生活质量较高。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展开研究,以此为患者选择更加优质的治疗方案。
方法:收集我院100例尿毒症患者资料回顾分析,按血液透析治疗方法分成两个组别,分别比较与研究。
结果:两组患者数据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研究证明,在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中,合理应用高通量透析治疗法,可显著提升患者得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地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尿毒症疾病;效果;研究;观察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针对尿毒症患者,临床医学通常采取血液透析治疗来清除患者体内的分子物质,从而降低并发症疾病发生的几率。
为提高临床治疗当中,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可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
详情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接受诊断的患者100例资料,回顾分析发现患者均符合尿毒症诊断标准,患者平均年龄均45岁。
按血液透析方法将患者分成不同的组别,即对照组以及观察组。
1.2方法入院后医院需对患者基本病情相关资料及时归档并整理,通过对资料对收集来了解患者病情,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对照组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当患者入院后需对基本资料全面收集与归纳,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采取血液透析法治疗(生产厂家:德国费森尤斯公司),血流量230ml/min;透析量500ml/min,持续治疗4周,后进行血液透析过滤。
观察组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采取聚砜膜血液透析器以及血液透析器来治疗,超滤系数>20ml/(h'mmhg),透析血流量270ml/min,每周3次,每次治疗4h。
持续治疗1个疗程(4周)。
对各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治疗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不适需及时停止治疗,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经临床治疗以后,应及时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辅助,有效缩短康复的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疾病发生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