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的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 格式:docx
- 大小:45.04 KB
- 文档页数:20
指导原则编号:【】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七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3)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要点 (5)(一)适应症定位 (5)(二)受试人群 (5)(三)有效性评价 (8)(四)安全性评价 (10)(五)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11)三、分期试验设计 (11)(一)Ⅰ期临床试验: (11)(二)Ⅱ期临床试验 (13)(三)Ⅲ期临床试验 (15)四、预防和控制疾病进展药物的临床试验 (16)(一)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者的临床试验 (16)(二)控制疾病进展药物的临床试验 (17)五、缩略语 (17)六、参考文献 (19)七、著者 (20)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如进行性记忆、思维、语言、行为和人格障碍等,可伴随精神和运动功能障碍,其认知损害的程度足以影响日常生活、社交或职业功能或与个人以前相比有显著下降。
痴呆的病因很多,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其中常见的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aD)和混合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是老年常见病之一。
虽然目前尚无“抗痴呆”药物可以治愈此病,但是已有多种对症治疗药物用于临床,一些新的药物也处于研发阶段。
药物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目的性和逻辑性极强,并渐次推进的探索循证过程。
内容主要包括人体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人体药效学、剂量效应探索、疗效确证研究等,按照试验的时间进程又可以分为Ⅰ、Ⅱ、Ⅲ、Ⅳ期等几个阶段。
在试验进程中,每项试验均有其特定的目的和研究方法,同时各项试验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早期小规模试验的信息用于支持规模更大、目的性更强的后续试验,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进行的各项临床试验的信息互为补充,共同构成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基础。
指导原则编号: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七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 3 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要点. (5)(一)适应症定位 (5)(二)受试人群 (5)(三)有效性评价 (8)(四)安全性评价 (10)(五)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11 三、分期试验设计 .................................................................................. 11 (一)Ⅰ期临床试验: .................................................................... 11 (二)Ⅱ期临床试验........................................................................ 13 (三)Ⅲ期临床试验........................................................................ 15 四、预防和控制疾病进展药物的临床试验 .......................................... 16 (一)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者的临床试验 ................................ 16 (二)控制疾病进展药物的临床试验..................................................17 五、缩略语 ............................................................................ .................. 17 六、参考文献 ............................................................................ .............. 19 七、著者 ............................................................................ ...................... 20 2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如进行性记忆、思维、语言、行为和人格障碍等,可伴随精神和运动功能障碍,其认知损害的程度足以影响日常生活、社交或职业功能或与个人以前相比有显著下降。
2024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专家共识〉>专家建议要点(全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脑病,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及维持期治疗,维持治疗有利千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及再住院风险,促进社会功能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长期结局。
近日,«梢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发布,提出21项针对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共识意见,涉及药物选择、药物剂量、治疗时间、特殊症状处理、心理及社会干预等方面。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专家建议1: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需要接受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专家共识度100%)。
专家建议2:选择急性期治疗有效药物进行维持治疗(专家共识度100%)。
专家建议3:通常使用第2代抗梢神病药维持治疗(专家共识度97%)。
专家建议4:维持治疗遵循抗精神病药单一治疗原则(专家共识度80%)。
专家建议5:如果患者疗效欠佳,可以考虑两种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度89%)。
专家建议6:抗梢神病药长效针剂(LAls)有利千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及再住院率(专家共识度94%)。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专家建议7: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剂量通常不低千最低目标剂量,但临床实践中也存在个体差异(专家共识度89%)。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时间专家建议8: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达到临床痊愈后,至少需要维持治疗3年(专家共识度77%)。
专家建议9:首次复发(第2次发作)患者维持治疗时间至少5年(专家共识度77%)。
专家建议10:多次发作(复发2次及以上)患者建议终身服药(专家共识度91%)。
特殊症状处理专家建议11:可以选用某些第2代抗梢神病药(如氨磺必利、阿立眽嗤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专家共识度91%)。
专家建议12:可以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专家共识度86%)。
专家建议13:可以联合认知矫正技术(CR)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缺陷症状(专家共识度83%)。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引言精神药品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等。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应用精神药品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有效地使用精神药品。
2.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1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在应用精神药品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包括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2.2 根据病症选择药物不同的精神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氟哌啶醇和奥氮平等。
2.3 药物剂量调整精神药品的剂量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在应用精神药品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剂量调整需要注意,不应过快或过快地增加剂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2.4 注意不良反应精神药品的应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失眠等。
在用药期间,医生和患者应该密切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
如果不良反应严重,应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5 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精神药品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是常见的。
在应用精神药品时,应该考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或效果降低。
如果患者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应该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做出相应的调整。
3. 结论精神药品的正确应用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个体化治疗、根据病症选择药物、药物剂量调整、注意不良反应和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是精神药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原则。
临床医生在应用精神药品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灵活应用这些原则,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效果。
卫生部关于印发《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1.25•【文号】卫医发[2007]39号•【施行日期】2007.01.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07]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加强对精神药品临床应用的管理,保证精神药品安全、合理使用,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部组织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编写了《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现予发布施行。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医政司和中华医学会。
附件: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00七年一月二十五日附件: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前言药物滥用已经成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全球化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药物滥用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由用药者采用自我给药的方式,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的药物,利用其致欣快作用产生松弛和愉快感,从而逐渐产生对药物的渴望和依赖,由于不能自控而发生精神紊乱,并产生一些异常行为,经常会导致严重后果。
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
这类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静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同时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根据国际《精神药物公约》,对于精神药品的医疗和科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滥用这些药物会产生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必须采取严格管制措施,只限于医疗和科研应用;需开展国际合作,以协调有关行动。
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限制这类药品的可获得性;需要者必须持有医师处方;对其包装和广告宣传加以控制;建立监督和许可证制度;对其合理医疗和科研应用建立评估和统计制度,限制这类药品的贸易;各国向联合国药品管制机构报送有关资料;加强国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药物滥用。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脑卒中)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12年05月目录一、概述-------------------------------------------------------------------------------------------1二、缺血性中风临床试验要点--------------------------------------------------------------21、临床试验目的和定位------------------ -------------------------------------------------22、诊断标准------------------------------------------------------ ----------------------------23、受试者的选择---------------------------------------------------34、临床试验设计与给药方法-----------------------------------------55、疗程及疗效观察时点---------------------------------------------66、疗效观察指标与评价量表------------------- ---------------------67、疗效比较与效应分析---------------------------------------------78、安全性研究与评价------------------------------------------------99、统计学要求-----------------------------------------------------9三、出血性中风临床试验的考虑-----------------------------------------------------------10四、参考文献-------------------------------------------------------10五、编著者----------------------------------------------------------10六、附录-----------------------------------------------------------------------------------------12附件一:中风中医诊断与分类标准---------------------------------------------------13附件二:中风常用临床评价量表-----------------------------------------------------141、修订的Rankin量表(mRS)---------------------------------------------------142、格拉斯哥结局量表(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 ---------------------163、巴氏指数(Bathel-Index,BI)--------------------------------------------------174、NIHSS评分量表---------------------------------------------------------------------215、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 -------------------------------------------------27中药新药治疗中风(脑卒中)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中医的中风是指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
这类药品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和滥用可能。
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制定科学合理的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至关重要。
一、精神药品的分类精神药品根据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和依赖性潜力,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
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依赖性潜力相对较高,如氯胺酮、司可巴比妥等;第二类精神药品依赖性潜力相对较低,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二、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明确在使用精神药品之前,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
明确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疾病类型,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对精神药品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体状况、合并疾病、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3、最小有效剂量起始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使用精神药品,然后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耐受情况逐渐调整剂量。
4、单一用药优先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单一的精神药品进行治疗。
如果单一用药效果不佳或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再考虑联合用药。
5、短期使用除了某些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精神疾病外,一般应尽量缩短精神药品的使用时间,以减少依赖性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6、密切观察在使用精神药品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依赖性。
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不同类型精神药品的应用要点1、镇静催眠药这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
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长期连续使用,以免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
对于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减少剂量。
2、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丁螺环酮等,适用于各种焦虑障碍。
在使用过程中,要关注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运动功能的影响。
3、抗精神病药常见的有氯丙嗪、利培酮等,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
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附件1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概述安全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主要是研究药物在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的剂量时,潜在的不期望出现的对⽣理功能的不良影响,即观察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根据需要进⾏追加和/或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追加的安全药理学研究(Follow-up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根据药物的药理作⽤、化学结构,预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果对已有的动物和/或临床试验结果产⽣怀疑,可能影响⼈的安全性时,应进⾏追加的安全药理学研究,即对中枢神经系统、⼼⾎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进⾏深⼊的研究。
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评价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外的器官功能的影响,包括对泌尿系统、⾃主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和其他器官组织的研究。
安全药理学的研究⽬的包括以下⼏个⽅⾯:确定药物可能关系到⼈安全性的⾮期望药理作⽤;评价药物在毒理学和/或临床研究中所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或病理⽣理作⽤;研究所观察到的和/或推测的药物不良反应机制。
本指导原则适⽤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基本原则(⼀)试验⽅法应根据药物的特点和临床使⽤的⽬的,合理地进⾏试验设计。
选⽤适当的经验证的⽅法,包括科学⽽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法。
某些安全药理学研究可根据药效反应的模型、药代动⼒学的特征、实验动物的种属等来选择试验⽅法。
试验可采⽤体内和/或体外的⽅法。
(⼆)研究的阶段性安全药理学研究贯穿在新药研究全过程中,可分阶段进⾏。
在药物进⼊临床试验前,应完成对中枢神经系统、⼼⾎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影响的核⼼组合(Core Battery)试验的研究。
追加和/或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视具体情况,可在申报临床前或⽣产前完成。
(三)执⾏GLP的要求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执⾏《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E6(R2)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协调指导原则ICH指导委员会2016年11月9日当前版本:第四阶段中文编译:中国GCP联盟 & 临床研究大汇E6(R1)译者序公元1996年,ICH-GCP正式发布R1版,彼时之中国,了解GCP的人仅限于当时中国卫生部培养的数百名医学专家,规范的临床试验法规与体系还在起草中。
1998年3月卫生部而发布了中国第一部GCP(试行),同年5月实施;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9月1日实施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局令13号,已废止),在整整4年之后的2003年9月1日,我国的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颁布实施并持续至今。
受制于起步阶段的能力所限,我们的GCP法规只有70条款共计12998字,而对比ICH-GCP则有383条款共计27936单词。
R1版的ICH-GCP,2003年国家药监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获权组织专家翻译,才有过中文版(未曾公开发布),陆续有过多个版本的企业/组织发布版本,而以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官译稿件,时间却很明确,是在2016年8月5日才得以发布(如下图)。
可以说,无论是标准的水平高低还是时代的步伐快慢,我们都曾落后了太多太多。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春去秋来,夏行冬至。
二十载岁月匆匆而过。
2016年11月30日,ICH正式颁布了GCP的增补件R2,标志着全球药物临床试验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无独有偶,仅仅过去了2天,2016年12月2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大量新内容参考了ICH-GCP R1甚至R2,意见稿直接以超30000字的信息量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现它的雄心:今天的和未来的中国药物临床试验,在经历了蹒跚学步与青春期的躁动之后,正大幅度的向着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中关村玖泰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创新联盟/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联盟”携手“临床研究大汇”,有志于协助我国临床研究行业在这次革新中及时跟上时代潮流,我们在R2发布后的7日内,参考借鉴CDE的R1中文版,完成了中文版的翻译与校对工作,在此时正式向全球华语用户推送,由于时间紧,我们的工作可能有不足之处,在此虚心并诚恳的接受所有批评意见。
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安全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主要是研究药物在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的剂量时,潜在的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即观察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根据需要进行追加和/或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追加的安全药理学研究(Follow-up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结构,预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果对已有的动物和/或临床试验结果产生怀疑,可能影响人的安全性时,应进行追加的安全药理学研究,即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
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评价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外的器官功能的影响,包括对泌尿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和其他器官组织的研究。
安全药理学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药物可能关系到人安全性的非期望药理作用;评价药物在毒理学和/或临床研究中所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观察到的和/或推测的药物不良反应机制。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方法应根据药物的特点和临床使用的目的,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
选用适当的经验证的方法,包括科学而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某些安全药理学研究可根据药效反应的模型、药代动力学的特征、实验动物的种属等来选择试验方法。
试验可采用体内和/或体外的方法。
(二)研究的阶段性安全药理学研究贯穿在新药研究全过程中,可分阶段进行。
在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前,应完成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影响的核心组合(Core Battery)试验的研究。
追加和/或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视具体情况,可在申报临床前或生产前完成。
(三)执行GLP的要求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附件
1
2
抗精神病药的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3
(征求意见稿)
4
一、概述
5
抗精神病药是指能够缓解精神病性症状并预防精神病性症6
状复发的一类药物。
依照DSM-5诊断系统,精神分裂症谱系7
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各种疾病,均可能使用到抗精神病药8
进行治疗。
本指导原则中,抗精神病药是指用于治疗精神分裂9
症(schizophrenia)的药物。
10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在我国研发的抗精神病创新药,着11
重对确证性临床试验设计的考虑要点提出建议,供药物研发的12
申办者和研究者参考。
与其他各类创新药研发有共性原则的内13
容,例如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试验、上市后研究的要14
1
求等,未涵盖于本指导原则的范畴。
应用本指导原则时,还请15
同时参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16
Practice,GCP)、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The
1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18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19
和其他国内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20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不具21
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本指导原则中22
的相关内容将不断完善与更新。
23
二、基本原则
24
与其他创新药一样,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研发也应本着“以25
说明书为目标导向”的临床研究模式。
整个临床研究计划要设26
定明确的终极目标与清晰的研究路径,每个具体的临床试验应27
有明确的研究目的。
28
在每个临床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阶段性获益与风险评29
1
估,以决定终止或继续进行临床研究。
30
临床试验应科学地进行设计、实施和分析,保证试验过程31
规范、结果科学可靠,并完整真实地呈现在临床试验报告中。
32
在设计抗精神病药临床试验时,建议咨询有临床研究经验33
的精神科临床专家和统计学专家,讨论确定试验方案。
34
三、确证性试验设计考虑要点
35
(一)研究目的
3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疾病,由复杂病理机制导致37
的不同症状群构成。
目前,精神分裂症主要依靠症状学及病程38
进行诊断,临床治疗也主要定位在缓解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临39
床表现主要由阳性症状群、阴性症状群、认知功能障碍、情感40
症状和兴奋激越等组成,可以某一种为主,也可多种兼有。
41
因此,抗精神病药的确证性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目的可以42
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3
第一种,证明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整体症状的治疗作用。
同4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