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第四章 地区发展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305.00 KB
- 文档页数:27
区域开发模式区域开发模式第一章导论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开发战略一、均衡开发战略(一)基本观点区域开发要推动所有产业部门同时发展,齐头并进;保持各个地区之间的均衡,由此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
(二)理论依据1、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互补性,一个产业的供给恰好是另一个产业的需求,因此,各个产业之间必须保持均衡的发展关系。
2、“贫困的恶性循环”:在不发达地区,资本形成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存在着循环关系。
供给方面:需求方面:因此,要启动和发展经济,必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其办法就是实行均衡开发战略,同时推动各个产业和地区的开发。
二、非均衡开发战略(一)基本观点区域开发要集中力量率先发展关联效应大的产业部门,并以其为核心引导和扩大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投资;在地区发展方面,应优先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通过他们来支持和带动其他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均衡性。
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产业之间一直处于非均衡状态。
产业之间的短期均衡是一系列非均衡发展造成的,因此,实现持续增长必须不断创造短期的非均衡,依靠重点发展某些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所选重点产业必须是能对其他产业产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发作用,其产品能为其他产业提供需求,从而拉动其他产业发展。
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的发展。
三、协调——倾斜开发战略(一)提出的原由均衡开发战略的不足:缺乏同时启动或推动所有产业和地区的大规模投入条件。
非均衡战略的不足:加剧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均衡,引起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调,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的波动。
(二)基本观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协调关系,同时在它们之间又必须有重点,依靠这些重点来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三)具体做法在进行区域开发时,一方面要通过调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它们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另一方面,要选择少数、重点产业、地区,对它们实行投入、政策等的倾斜,加快其发展步伐,形成区域开发的核心,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
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全局性。
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
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
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
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
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即经济总体发展和部门的、行业的发展战略,也有空间开发战略。
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目标、各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方向作为谋划重点。
经济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
空间开发战略是对上述内容进行地区配置,以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
地区发展模式一、背景介绍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和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
二、地区发展模式的分类1. 产业导向型发展模式产业导向型发展模式是指基于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发展特定的产业,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例如,某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农业种植和加工产业;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矿业开采和加工产业。
2. 区位导向型发展模式区位导向型发展模式是指基于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发展相关的产业和服务业,以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例如,某地区位于沿海地带,可以发展港口物流和海洋产业;某地区位于交通枢纽,可以发展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服务业。
3. 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是指基于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材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以推动地区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某地区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园区。
4. 生态优先型发展模式生态优先型发展模式是指基于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例如,某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生态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
三、地区发展模式的制定与实施1. 数据分析与评估制定地区发展模式的第一步是对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口状况、环境状况等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和评估。
通过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2. 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地区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发展战略应明确地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规划应包括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人材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需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参预和共识。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十四五”要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空间布局应根据新的变化进行调整。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为,城市群内外的差距,即城市群内的人均GDP高于城市群外的人均GDP水平;区域内中心与边缘的差距。
“十四五”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应从四大方面着力:都市圈与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方,应通过结构优化提高支撑力和带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更大区域的带动力;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合作;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服务农村、集聚产业的中心,培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破除“一市独大”提高都市圈支撑力和带动力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
一般来说,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被称为都市,超过500万可称为大都市,大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50公里,一般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00公里。
按此标准,我国达到都市标准的城市大约有30座,也就是说,我国已形成30个左右的都市圈。
“十四五”时期,应对现有的都市圈进行规划,促进都市圈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规划建设都市圈的出发点是提高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都市的引领和带动下,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获得发展机遇,周边的农村也将获得发展机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
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强大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使周边地区得到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变“大树底下不长草”为“大树底下好乘凉”。
都市圈与相邻的都市圈会发生耦合,也就是彼此连接起来,甚至发生重合。
如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已经耦合在一起,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也已经耦合在一起,城市群就形成了。
地区发展模式标题:地区发展模式引言概述:地区发展模式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发展路径和方式。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展模式也会有所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源型地区发展模式1.1 资源优势资源型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资源等。
1.2 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辟和加工,比如矿产开采、农业种植等。
1.3 发展挑战资源型地区发展模式容易受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发展不够可持续。
二、创造型地区发展模式2.1 创造产业创造型地区的发展主要依托工业创造业,如汽车创造、电子产品创造等。
2.2 技术创新创造型地区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2.3 劳动力需求创造型地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人材的需求量大。
三、服务型地区发展模式3.1 服务业占比服务型地区的经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如金融、教育、医疗等。
3.2 人材需求服务型地区对高素质人材的需求量大,注重人材培养和引进。
3.3 城市化发展服务型地区的发展往往伴有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
四、农业型地区发展模式4.1 农业产业农业型地区的发展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
4.2 农业现代化农业型地区注重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4.3 农村振兴农业型地区发展模式需要注重农村振兴,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五、综合型地区发展模式5.1 多元化产业综合型地区发展模式注重多元化产业发展,避免单一产业依赖。
5.2 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型地区需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产业协同发展。
5.3 生态环保综合型地区发展模式需要注重生态环保,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结论: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选择应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8-12-05作者简介:白小明(1970-),女,河南武陟人,管理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白小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中图分类号:F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9)01-0074-0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政府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逐步消除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和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选择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和驾驭经济发展规律的日趋成熟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日益完善。
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等基本上遵从重工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重点发展内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均衡特征。
4.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1、四大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四大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形山环水绕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低山丘陵为主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地形类型多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中西部地区能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社会经济的差异农业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西北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西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线路密度大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2、四大地区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地带优势条件限制因素发展方向东北农林、能源、矿产丰富,重工业基地,基础好;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东部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中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西部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西南水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生态脆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位置和交通: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资源:丰沛的淡水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产业:重要的工业走廊,农业基础地位高;人力资源: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市场: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消费需求旺盛,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地区发展模式一、引言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措施的总体安排。
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会因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地区发展模式。
二、地区发展模式的概念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措施的总体安排。
它涉及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内容。
地区发展模式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区发展模式的重要性1. 促进经济增长:地区发展模式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社会进步:地区发展模式的推动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3.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地区发展模式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常见的地区发展模式1. 产业转型升级型:该模式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提升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 特色经济型:该模式主要依托地区的特色资源和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游客。
3. 区域协调发展型:该模式主要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4. 乡村振兴型:该模式主要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5. 城市化发展型:该模式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地区发展模式一、背景介绍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制定并实施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
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会因地区特点的差异而存在差异性,但都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区发展模式的分类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是指依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下,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2. 工业化发展模式工业化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水平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下,工业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比重逐渐减少。
3. 服务业发展模式服务业发展模式是指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该模式下,服务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人口向城市集聚。
4.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该模式下,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三、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1. 综合分析在选择地区发展模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通过对地区的SWOT分析、产业竞争力评估等方法,找出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2. 制定发展策略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应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城市化进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实施与监测在实施地区发展模式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监测体系,确保发展策略的有效执行和效果评估。
同时,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合作,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地区发展。
第二部分社区工作的方法第五章地区发展模式(第四章p74)本章主要介绍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区照顾模式、社区组织、社区教育,以及社区工作模式的选取。
一、地区发展模式概述●●(一)地区发展模式的概念(p74)1、罗斯曼的定义(p74、介入手法)指假定社区的变迁,可以乐观地通过当地社区居民在有关社区发展的目标决定与行动中的广泛参与来追求。
介入手法强调民主程序、志愿合作、自我帮助、当地领袖发展及教育目的性等(需求-满足、社区/地区共同体、广泛参与合作、自助互助)。
2、联合国的定义(p74、社区发展的内容与方式)经由居民的努力,联合政府当局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条件,把社区整合到国家生活中,使他们对国家的进步做出最大的贡献(经由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3、参与式地区发展概念(p75、参与式发展的范围与程度)(1)当地居民深度参与决策、控制发展的方向与分享发展的利益;(2)比较深度地参与影响资源与管理部门的控制与计划;(3)比较轻度地参与影响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的发展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方向;(4)配合参与到国家已决定了的公众项目的执行过程,做贡献。
4、中国地区扶贫的概念(p75、内容与策略方法)实质性内容发展:1986年中央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办,对贫困地区进行了开发式扶贫、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
发展策略:强调政府的指导、资助与总体规划;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贫困地区融入市场经济体系,来发展经济(不同于罗斯曼的概念)。
●●(二)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p76)1、基本前提的假设(p76)(1)个人: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及科层制的影响下,居民的冷漠疏离、缺乏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动机,致使居民越来越无助与软弱,个人与社区的公共问题难以解决(人的异化)。
(2)社会构成:逐渐丧失传统社区的自然联系,成为现代工具理性的制度化的组织关系与市场交换关系,致使社会分层的两极化(社区解体),互助、合作、团结的社区关系、能力提升。
地区发展模式一、引言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下,为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政策和措施。
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实施对于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环境质量等。
二、地区发展模式的分类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是指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下,农业是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是主要的劳动力。
该模式下,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产品供给主要依靠自给自足,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2. 工业化发展模式工业化发展模式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下,工业是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人是主要的劳动力。
该模式下,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产值和就业水平大幅提高,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3. 服务业发展模式服务业发展模式是指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下,服务业是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较高。
该模式下,地区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但也存在服务业就业不稳定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
4. 综合发展模式综合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领域均得到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下,各个产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该模式下,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较强,经济增长稳定,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三、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1. 地区条件分析选择地区发展模式前,需要对地区的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
包括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人口结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惟独深入了解地区的实际情况,才干选择适合地区的发展模式。
2. 制定发展战略根据地区条件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应该明确地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持产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发展战略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优势和劣势,避免盲目跟风,确保战略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3. 推动产业升级在实施地区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推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