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工所研究生导师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9.50 KB
- 文档页数:3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导师简介医学部:生物医学研究院
姓名熊思东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10 导师类别:博导技术职称:教授
所在学科专业名称免疫学
主要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免疫机制疫苗分子设计的基础与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学基础免疫耐受的分子与细胞机制
个人简历1984-1985 山西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硕士
1985-1987 中国医科院肿瘤所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
1989-1992 上海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
1992-1998 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1994 法国INSERM U271 博士后
1995-1998 美国加州大学UCSD 访问学者/教授1998-2008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主任
2000-今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5-今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9-今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2009-今苏州大学副校长/特聘教授
学术成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组专家、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免疫学会理事长、美国AAI、SLB、ASM会员、上海市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学科组长;是《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
2011年4月6日。
苏州医工所
苏州医工所,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医药领域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成立于1998年,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医工所致力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公司概况
苏州医工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涵盖生物工程、制药、化学等多个领域。
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同时,苏州医工所还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产品与服务
苏州医工所主要产品包括生物药品、医疗器械、医用材料等。
公司致力于开发
创新药物,提高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水平。
与此同时,苏州医工所还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医疗解决方案,为医疗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发展愿景
苏州医工所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提
高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公司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结语
苏州医工所作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
将客户需求置于首位,坚持科技创新,为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苏州医工所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院(系、所):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姓名:张慧灵性别:女出生年月:1965年10月导师类别:硕导技术职称:教授所在学科专业名称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1. 药物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2.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作用部位及中枢机制个人简历2002-2005年在苏州大学攻读药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2006-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著名脑中风实验室做博士后。
现为药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衰老与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脑中风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
从事神经药理近20年,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获省级青年科技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
近5年发表SCI论文10余篇。
2002年获苏州大学授课比赛一等奖。
2002年被评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及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200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学术成果1)发现核因子-KB (NF-KB)和PPARγ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中风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前列腺素A1、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及银杏内酯等药物抗缺血性脑中风作用与NF-KB 和 PPARγ信号通路的关系。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及Brain Research。
论文已多次被他人引用,并有国内、外学者来信索要论文全文。
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发现自噬/溶酶体途径在缺血性脑中风星形胶质细胞中激活并参与细胞死亡及自噬抑制剂的保护作用。
通讯作者论文即将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杂志Autophagy。
3)发现蛇毒神经毒素Crotoxin,Cobrotoxin及Cobratoxin的中枢镇痛作用部位-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其镇痛作用与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有关;发现新蛇毒神经毒素Receptin的中枢镇痛作用。
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院(系、所):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姓名:王雪峰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10月导师类别:硕导技术职称:副教授所在学科专业名称免疫学主要研究方向1. 分子免疫2. 细胞免疫个人简历(1)学习经历:1992年9月—1996年7月扬州大学动物科学系本科1996年9月—1999年7月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3年9月—2006年12月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免疫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工作经历:1999年8月—2002年3月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助教2002年4月—2007年10月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讲师2007年11月—目前苏州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学术成果主要发表文章:1. Wang X F, Chen Y J, Zhang X G et al. Distinct expression and inhibitory function of 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 on human T cells. Tissue Antigens, 2007, 69: 145-153.2. 王雪峰, 陈永井, 张学光等. 转染人BTLA基因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7, 23: 201-204.3. 王雪峰, 陈永井, 张学光等. 一株鼠抗人BTLA功能性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现代免疫学, 2007, 27: 18-22.4. Wang Xuefeng, Hong Fashui, Shen Songdong et al. Effect of cerium on activity of α–amylase from porcine pancreas.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2, 20: 553-556.5. 王雪峰, 杨龙寿, 陈天. 壳聚糖为载体金属亲和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质.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3: 327-331.6. 王雪峰, 洪法水, 沈颂东等. 铈对猪胰-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中国稀土学报, 2003, 20: 353-356.7. 王雪峰, 曹广力, 姜秀英等. 大肠杆菌中重组猪生长激素提取方法及变复性的比较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0: 78-81.8. 代群, 王雪峰, 张学光等.人共信号分子HVEM在外周血PBMC表达特性及其对T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现代免疫学, 2007, 27: 284-287.9. Hong Fashui, Wang Xuefeng, Liu Chao et al. Effect of Ce3+o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of D1/D2/Cytb559 from spinach.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2003, 46: 42-50.10. 洪法水, 王雪峰, 沈颂东等. Pb2+、Cd2+和Ce3+对猪胰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生物化学与生物理进展, 2002, 29: 74-77.。
基于三维各向异性卷积的肺结节良恶性分类孙浩天1,2,袁刚2,杨杨3,刘含秋3,郑健2,杨晓冬2,张寅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2.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医学影像实验室,江苏苏州215163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41摘要: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图像中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CT图像肺结节良恶性分类算法的一个研究趋势是充分利用CT图像的三维信息来设计网络,但由于不同CT设备采集的图像参数不同,不同样本的CT图像其层内及层间分辨率也多不相同,进行特征提取前需要进行额外的预处理工作。
大多数文献的做法是采用插值的方法统一分辨率,然而这种方法会造成图像分辨率降低或计算量增加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各向异性卷积的肺结节良恶性分类网络,通过将标准三维卷积拆分为k×k×1和1×1×k的两种三维各向异性卷积,避免了直接将三维卷积作用到原始CT图像上,从而避免了图像分辨率不同的影响。
还提出了裁剪-非局部池化模块,通过中心裁剪和非局部池化操作,强化网络对结节区域的特征提取,同时使浅层网络也可以获取全局信息。
在Lung Image Database Consortium and Image Database Resource Initiative(LIDC-IDRI)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提出的三维各向异性卷积结合裁剪-非局部池化操作的神经网络能显著减少网络参数量,提升网络提取特征的能力,实现对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分类,分类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53%、88.89%和93.27%,取得了比较好的分类性能。
关键词:卷积神经网络;各向异性卷积;肺结节分类;计算机辅助诊断;计算机断层成像(CT)文献标志码:A中图分类号:TP391doi:10.3778/j.issn.1002-8331.2003-00123D Anisotropic Convolution Based Pulmonary Nodule ClassificationSUN Haotian1,2,YUAN Gang2,YANG Yang3,LIU Hanqiu3,ZHENG Jian2,YANG Xiaodong2,ZHANG Yin21.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230026,China2.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Su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uzhou,Jiangsu215163,China3.Department of Radiology,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1,ChinaAbstract: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nodules in CT ima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rapeutic plan. the research tendency of deep learning base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is to make full use of3D information of CT image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T scanners and scanning protocols,different CT samples have different in-plane resolutions on slice thicknesses,which need additional preprocessing before feature extraction.Most of the literatures adopt interpolation method to unify the resolution,but this method will cause the image resolution reduction or the increased computation bur-den.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paper proposes a3D anisotropic convolution based neural network for pulmonary nodules classification.By dividing the standard3D convolution into two kinds of3D anisotropic convolutions of k×k×1and 1×1×k,it avoids directly applying3D convolution to the original CT images and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different image reso-lutions.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crop-non-local pooling module to enable the shallow network to obtain global information. Experiments on Lung Image Database Consortium and Image Database Resource Initiative(LIDC-IDRI)dataset show that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701492);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YG201825);苏州医工所科技项目(Y753181305,Y95K091K0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4年 第04期DOI :10.15913/ki.kjycx.2024.04.023基于对抗学习的食管OCT图像生成方法*王 聪1,2,甘 萌1,2(1.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163;2.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2)摘 要:针对食管OC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光学相干层析)图像分析中数据量不足、传统扩增方法生成样本相关性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抗学习的图像生成方法。
首先利用VAE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变分自编码器)对图像进行编码,随后利用VAE 解码器构建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生成对抗网络)结构,完成图像生成任务。
在小鼠食管OCT 图像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获得了较好的WD (Wasserstein Distance ,沃瑟斯坦距离)、MMD (Maximum Mean Discrepancy ,最大均值差异)及MS (Mode Score ,模型分数)指标,相比现有方法生成了更真实的食管OCT 图像。
关键词:光学相干层析;图像生成;变分自编码器;对抗学习中图分类号:TP391.44;T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4-0085-03——————————————————————————*[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BK2020021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R2021QF068、ZR2021QF105)光学相干层析(OCT )是一种高分辨率无创成像方式[1]。
在临床中,基于OCT 的疾病诊断依赖医生阅片,工作量大且易受主观因素干扰。
因此,OCT 图像的自动分析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
苏州医工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导师介绍杨晓冬,男,35岁,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于2005年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获无线电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5-2 007年赴澳大利亚怀特医学国家研究中心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 h任访问学者。
2008-2010年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Muenchen 任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磁共振脉冲技术和射频线圈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研发,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江苏省和苏州市科技项目、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项目等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拥有专利15项。
[1]X. Yang, X. Du, Z. Zhu, Y. Xu, H. Tian, D. Wei, Optimized pulse sequence improves contrast in magnetic resonance.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electronics and Bioinformatics.[2]Z. Zhu, X. Gao, X Du, Y. Xu, H. Tian, F. Xu, D. Wei, and X. Yang. Inverse recovery pulse sequence in magnetic resonance with optimized contrast. 2011, Beij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3]X. Yang, C. Adda, A. Low, W. Zeng, D. C. Jackson, R. F. Anders, and R. S. Norton. Identification of key residues involved in fibril formation by the conserved N-terminal regio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2 (MSP2). Biochimie, 92, 1287-1295 (2010).[4]一种应用于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样品宽带检测方法,专利授权号:********.0[5]一种用于核磁共振波谱仪的脉冲产生装置,专利授权号:********.4[6]一种核磁共振脉冲格式转换装置,专利授权号:********.9[7]一种磁共振图形化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1SR********。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2013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苏州医工所”)位于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江苏省苏州市。
2008年4月,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协议书》。
筹建期总经费7.8亿元人民币,由素有“中国光学摇篮”美誉的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负责苏州医工所的筹建和管理运行。
2012年8月,苏州医工所获中央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苏州医工所主要围绕医疗仪器、医用材料和生物试剂三大领域,以生命科学与医学为主导,探索与光学、材料学、影像学、精密制造等学科的交叉集成,开展一系列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建有医用激光技术、医用光谱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用精密机械、医用微纳技术、生化试剂、半导体光电子技术等8个研究部门。
目前,研究员、副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科研人员36名,其他科研人员192名。
苏州医工所园区占地面积208亩,包括综合、检测分析、激光医学等6座实验楼以及教学、研究生宿舍等9座教育及支撑设施,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科研设施完备、环境优美。
我所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五室一厅,房间内有卫生间、热水器、空调、网线和配套齐全的家具,每人拥有独立的卧室。
自2008年筹建以来,我所通过挂靠长春光机所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与多所知名高校签订协议,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此期间,我所有2人荣获南京分院伍宜孙奖学金,2人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学生会干部,1人被推荐到德国马普固体化学物理所联合培养研究生,1个团队申报的课题获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社会调查专项资助。
2011年12月成功获批光学工程博士培养点、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点、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点。
本所2013年度拟计划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光学工程三个专业共招收博士研究生7名,包含硕博连读转博预计3人,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挂靠长春光机所招生。
苏州医工所研究生导师简介
导师介绍
张春,博士,于一九八五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一九九二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遗传学硕士学位,二00一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二00一年八月到二00二年九月在佛罗里达大学医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二00二年九月到二00三年十月在佛罗里达大学药学系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自二00三年十月,被佛罗里达大学分子遗传及微生物系聘为助理科学家。
自从二00二年九月,开始从事基因治疗的研究。
在佛罗里达大学药学系的工作期间,成功地用非病毒载体(多聚乙氨,PEI)将基因转入哺乳动物脑细胞里去。
自二00三年十月,在美国科学院院士Berns 博士的实验室工作。
在工作期间,研发了一种用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的基因定点整合系统。
这是一种能将外源基因安全、有效、永久、位点特异性地转入到人类细胞19号染色体上特定位点(AAVS1)并允许基因长期表达的方法。
这项顶尖技术将会带来基因治疗安全用于人类的突破。
二00九年七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基因疫苗实验室主任。
二0一0年八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分子诊断和治疗实验室主任。
二0一二年七月,实验室获批为苏州市分子诊断和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现在有实验员两名,博士后两名,博士研究生一名,硕士研究生两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七名。
实验室现在承担和开展的项目有:
1,用rAAV位点特异性整合载体建立一株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分泌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成人脑神经星状前体细胞的细胞株
309708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项目主持;2,哺乳动物细胞合成生产抗凝血因子FVIII,Y157011705,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创新项目,2011年10月1日-2013年10月31日,项目主持;
3,基于腺相关病毒(AAV)倒置末端重复序列(ITR)的基因表达微载体,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2012-07-01 至 2015-07-01,项目主持;
4,苏州市分子诊断和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11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项目主持;
5,便携式细菌内毒素快速检测仪及检测试剂,ZXY2012011,医疗器械与新医药专项2012
年7月1日- 2015年6月30日,项目主持。
代表性论著
1,Zhang C, Cortez N, Berns KI.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partite rAAV Vector for Site Specific Integration. (此论文被作为当月期刊的封面故事刊载). Hum Gene Ther. 18:
787-797. (第一作者)
2,Zhang C, Yadava P, Sun J, and Hughes JA. 2006, A gene delivery approach for antimicrobials: _expression of defensins. 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 14: 646-651. (第一作者)
3,Zhang C and Guy CL. 2006, In Vitro evidence of Hsc70 functioning as a molecular chaperone during cold stress.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43: 13-18. (第一作者)
4,Yadava P, Zhang C, Sun J, Hughes JA. 2006,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human beta-defensins against Bacillus species.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8:132-137.
5,Xiang Y, Johnson EA, Zhang C, Huang G, Hayes RL, Wang KK, Svetlov SI. 2006, Generation of aberrant forms of DFF40 concurrent with caspase-3 activation during acute and chronic liver injury in rat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350: 457-462.
6,Zhang C and Guy CL. 2005, Co-immunoprecipitation of hsp100 with hsc70.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43: 13-18. (第一作者)
7,Zhang C, Yadava P, and Hughes J. 2004, Polyethylenimine strategies for plasmid delivery to
brain-derived cells. Methods. 33: 144-150. (第一作者)
8,Wu Xiao, Chun Zhang, Preeti Yadava, and Jeffrey Hughes. 2004, Nucleic Acid Cellular Delivery: AAV as a Teaching Model. P. 81-94. In D. R. Lu and Svein Øie (ed), Cellular Drug Delive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Humana Press, Totowa, NJ, USA.
9,Li QB, Haskell DW, Zhang C, Sung DY and Guy CL. 2000, Diurnal regulation of hsp70 in plant photosynthetic tissue. The Plant J. 21: 37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