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医工所-中国科学院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2
专利名称:精密电动可调狭缝装置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崔雷,王弼陡,于波,何大永,周旻超,王振亚,孙晓洁申请号:CN201920356649.5
申请日:20190320
公开号:CN210129064U
公开日:
2020030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精密电动可调狭缝装置,包括活动安装板、设置在所述活动安装板上的上狭缝片和下狭缝片、设置在所述活动安装板正面上的用于驱动所述上狭缝片在活动安装板上上下滑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固定底板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上的用于驱动所述活动安装板在固定底板上上下滑动的第二驱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精密电动可调狭缝装置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带动上狭缝片上下滑动,从而控制上狭缝片和下狭缝片之间的缝隙大小,即改变狭缝宽度;通过第二驱动机构带动整个活动安装板及其上的上狭缝片、下狭缝片、第一驱动机构整体上下滑动,从而控制狭缝的位置;从而实现狭缝大小和位置的精确机械调节。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地址: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科灵路8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韩飞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苏州医工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导师介绍张春,博士,于一九八五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一九九二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遗传学硕士学位,二00一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二00一年八月到二00二年九月在佛罗里达大学医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二00二年九月到二00三年十月在佛罗里达大学药学系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自二00三年十月,被佛罗里达大学分子遗传及微生物系聘为助理科学家。
自从二00二年九月,开始从事基因治疗的研究。
在佛罗里达大学药学系的工作期间,成功地用非病毒载体(多聚乙氨,PEI)将基因转入哺乳动物脑细胞里去。
自二00三年十月,在美国科学院院士Berns 博士的实验室工作。
在工作期间,研发了一种用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的基因定点整合系统。
这是一种能将外源基因安全、有效、永久、位点特异性地转入到人类细胞19号染色体上特定位点(AAVS1)并允许基因长期表达的方法。
这项顶尖技术将会带来基因治疗安全用于人类的突破。
二00九年七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基因疫苗实验室主任。
二0一0年八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分子诊断和治疗实验室主任。
二0一二年七月,实验室获批为苏州市分子诊断和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现在有实验员两名,博士后两名,博士研究生一名,硕士研究生两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七名。
实验室现在承担和开展的项目有:1,用rAAV位点特异性整合载体建立一株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分泌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成人脑神经星状前体细胞的细胞株309708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项目主持;2,哺乳动物细胞合成生产抗凝血因子FVIII,Y157011705,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创新项目,2011年10月1日-2013年10月31日,项目主持;3,基于腺相关病毒(AAV)倒置末端重复序列(ITR)的基因表达微载体,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2012-07-01 至 2015-07-01,项目主持;4,苏州市分子诊断和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11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项目主持;5,便携式细菌内毒素快速检测仪及检测试剂,ZXY2012011,医疗器械与新医药专项2012年7月1日- 2015年6月30日,项目主持。
中科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科大深圳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实行网上报名。
报考者须符合《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
考生在报考前请联系所报考的研究所(指招收博士生的中科院各研究院、所、中心、园、台、站)或校部相关院系,了解具体的报考规定。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高等科研教育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努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合作发展道路研究院坐落在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风光秀美、景致典雅的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内,占地面积229亩,建筑面积达7.61万平方米。
研究院整体采用开放型建筑风格,校园环境优雅,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突出,是一个集现代科研、人才培养、成果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等科研教育机构。
建院以来,研究院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和定位高端的理念,要将苏州研究院办成国际知名的研究院。
办院宗旨是打造三个一流:组建一流的科研队伍。
依靠中国科大的品牌优势和学科优势,苏州市的政策优势、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打造一流的研究基地。
开展高水平研究、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提高苏州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培养一流人才。
依靠一流的科研队伍和一流的研究基地,为提高苏州城市综合竞争力输送高质量的各类人才。
二、招生信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2个:083100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控制与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兼容,信号完整性.生物医学超声.医学信号处理.压电材料、器件与应用.智能影像分析.远程移动医疗.光电系统控制技术.光的生物学效应建模分析.光学成像与图像识别.药物释放.纳米医学.全固态激光及其变频技术.医用拉曼光谱诊断技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肿瘤的分子机制.精准医学.基于组学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手术规划及导航.低剂量锥束CT成像.显微光学系统设计.生物显微光学成像技术.神经元双光子动态成像技术.自然智能学习的神经编码机制.仿生智能机器人.显微光学.生物物理.癌症早期筛查、分子诊断、精准医疗.体外免疫荧光诊断.PET/SPET显像剂.生物医学光子学.医用光学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胶质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分子机制.肿瘤治疗新手段.肿瘤的分子诊断.医用射线成像技术.生物医学显微成像光谱技术.临床检验医疗仪器.医用光学成像技术.医用激光技术.光学成像技术.光健康工程.光机电集成计算仿真设计技术.康复工程技.磁共振.医学影像.医学信息工程.康复工程技术.可穿戴技术.基于干细胞和生物材料的组织工程.再生医学.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基因定点整合.类脑器官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组织工程与器官重建.超分辨显微光学成像.医用光学成像.人工智能在宫颈癌筛查中的辅助诊断.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医学图像增强.医学影像分析处理与可视化085271电子与信息研究方向:电磁兼容,信号完整性.生物医学超声.医学信号处理.压电材料、器件与应用.智能影像分析.远程移动医疗.细胞操纵与检测.微纳器件与系统.全固态激光及其变频技术.医用拉曼光谱诊断技术.基于组学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手术规划及导航.低剂量锥束CT成像.显微光学系统设计.生物显微光学成像技术.显微光学.生物物理.生物医学光子学.医用光学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医用射线成像技术.生物医学显微成像光谱技术.临床检验医疗仪器.医用光学成像技术.医用激光技术.光学成像技术.光健康工程.光机电集成计算仿真设计技术.康复工程技术.磁共振.医学影像.医学信息工程.康复工程技术.可穿戴技术.基于干细胞和生物材料的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光遗传学技术.组织工程相关设备研发.超分辨显微光学成像.医用光学成像.医学影像分析处理与可视化.医学影像云计算平台技术.医疗健康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微纳生物传感器及其系统.微流控传感芯片.仪器精密机电技术三、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剽窃及其它违法违纪行为。
附件1: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级分支机构保留名单(6家)1、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天津工程技术研究院2、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长春工程技术研究院3、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南京市高淳智能健康研究院4、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山东创新研究院5、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吉林市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院6、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永康康复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附件2: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级分支机构撤销名单(38家)1、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蛟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孵化基地2、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硅谷技术转移中心3、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苏州德品医疗器械联合研发中心4、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上海爱声生物医疗联合研发中心5、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医学影像联合研发中心6、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江伏尔特医疗联合研发中心7、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康复工程技术研究室-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联合研发中心8、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国兵器二一四所生物医学微光探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9、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中心10、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苏州图森激光联合研发中心11、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长春奥普光电联合研发中心12、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北京康桥联合研发中心13、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研发中心14、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研发中心15、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研发中心16、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康复工程联合研发中心17、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明达同泽眼成像设备技术联合研发中心18、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江苏鹰视利联合研发中心19、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研发中心20、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剑桥大学联合研发中心21、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美国西北大学联合研发中心22、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苏州合远电气有限公司图像处理技术联合研发中心23、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长春亮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中心24、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苏州贝茵医疗联合研发中心25、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太原元益康科技联合研发中心26、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南京济朗生物科技联合研发中心27、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昆山锐芯微电子联合研发中心28、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上海洺源数康生物联合研发中心29、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江苏宜偌维盛联合研发中心30、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深圳奋达科技联合研发中心31、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郑州人福博赛生物技术联合研发中心32、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苏州爱科博瑞电源联合研发中心33、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无锡微奥科技联合研发中心34、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上海康德莱联合研发中心35、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何氏医学院联合研发中心36、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吉林师范大学联合研发中心37、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美国Eutomation公司联合研发中心38、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以色列博瑞医疗器械集团联合研发中心附件3:更名后的联合研发中心名单(22家)1、苏州医工所蛟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孵化基地2、苏州医工所硅谷技术转移中心3、苏州医工所-苏州德品医疗器械联合研发中心4、苏州医工所-上海爱声生物医疗联合研发中心5、苏州医工所-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医学影像联合研发中心6、苏州医工所-浙江伏尔特医疗联合研发中心7、苏州医工所康复工程技术研究室-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联合研发中心8、苏州医工所-中国兵器二一四所生物医学微光探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9、苏州医工所-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中心10、苏州医工所-苏州图森激光联合研发中心11、苏州医工所-长春奥普光电联合研发中心12、苏州医工所-北京康桥联合研发中心13、苏州医工所-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研发中心14、苏州医工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研发中心15、苏州医工所-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研发中心16、苏州医工所-明达同泽眼成像设备技术联合研发中心17、苏州医工所-江苏鹰视利联合研发中心18、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康复工程联合研发中心19、苏州医工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研发中心20、苏州医工所-剑桥大学联合研发中心21、苏州医工所-美国西北大学联合研发中心22、苏州医工所-吉林师范大学联合研发中心。
在深耕生物医药领域数十年的苏州市,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职称评审条件也是该领域从业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苏州市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的职称评审条件,并根据此主题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背景苏州市作为我国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的发展迅速,吸引了许多专业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职称评审条件成为了相关从业者关心的话题。
这也是我们本文所要探讨和关注的焦点。
二、综述从整体来看,苏州市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的职称评审条件主要包括个人的学历、专业技术水平、科研成果和工作实绩等方面。
在学历方面,通常要求申请人具有相关领域的硕士或以上学位;在专业技术水平方面,通常要求具有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并在相关领域拥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理论基础;在科研成果方面,通常要求具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科研成果,如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参与重要科研项目等;在工作实绩方面,通常要求在相关领域内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和成就。
三、详细评述1. 学历要求基本要求申请人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且学位专业与申报职称的领域相关。
2. 专业技术水平通常要求申请人具有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3. 科研成果通常要求申请人在相关领域内发表过一定数量和水平的学术论文,参与过重要科研项目,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成果。
4. 工作实绩通常要求申请人在相关领域内取得过一定的工作业绩和成就,如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生产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苏州市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的职称评审条件是非常严格和全面的。
该市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申请人提供了良好的评台和机遇,为其在相关领域内不断深耕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领域从业者,我认为职称评审条件的严格性能够有效保障该领域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这也能够有效激励从业者在相关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为该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州医工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导师介绍杨晓冬,男,35岁,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于2005年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获无线电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5-2 007年赴澳大利亚怀特医学国家研究中心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 h任访问学者。
2008-2010年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Muenchen 任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磁共振脉冲技术和射频线圈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研发,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江苏省和苏州市科技项目、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项目等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拥有专利15项。
[1]X. Yang, X. Du, Z. Zhu, Y. Xu, H. Tian, D. Wei, Optimized pulse sequence improves contrast in magnetic resonance.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electronics and Bioinformatics.[2]Z. Zhu, X. Gao, X Du, Y. Xu, H. Tian, F. Xu, D. Wei, and X. Yang. Inverse recovery pulse sequence in magnetic resonance with optimized contrast. 2011, Beij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3]X. Yang, C. Adda, A. Low, W. Zeng, D. C. Jackson, R. F. Anders, and R. S. Norton. Identification of key residues involved in fibril formation by the conserved N-terminal regio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2 (MSP2). Biochimie, 92, 1287-1295 (2010).[4]一种应用于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样品宽带检测方法,专利授权号:********.0[5]一种用于核磁共振波谱仪的脉冲产生装置,专利授权号:********.4[6]一种核磁共振脉冲格式转换装置,专利授权号:********.9[7]一种磁共振图形化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1SR********。
专利名称:抗氧化碳量子点、其制备方法、应用及组合物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李力,杨典,董文飞,梅茜,葛明锋,常智敏,宁珊珊
申请号:CN202010587576.8
申请日:20200624
公开号:CN111714460A
公开日:
2020092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氧化碳量子点、其制备方法、应用及组合物,该抗氧化碳量子点为以叶黄素为原料之一制备的具有还原性的碳量子点。
该抗氧化碳量子点可用于体内自由基清除或表面细胞抗氧化。
本发明提供的以叶黄素为原料制备的抗氧化碳量子点,不但保留了叶黄素的强还原性还极大地增强了水溶性;并且通过内吞作用,该抗氧化碳量子点能轻易进入细胞中,从而可实现细胞内清除ROS的功效;且本发明的抗氧化碳量子点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易变质,且在pH值处于5‑8的与细胞环境的pH接近的调节下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使该抗氧化碳量子点可实现大规模生产,在细胞抗氧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科灵路8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孔凡玲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第8期2024年4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No 8Aprilꎬ2024作者简介:盛一名(1990 )ꎬ男ꎬ总会计师ꎬ硕士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ꎮ优化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盛一名(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ꎬ江苏苏州215100)摘要: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ꎬ对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ꎮ文章以苏州市为例ꎬ总结了国内外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实践探索ꎬ分析了苏州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探索和挑战ꎬ提出优化苏州职务科技成果的具体对策ꎮ优化职务科技成果分配应激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主动性ꎬ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内部制度ꎻ借鉴上海改革创新经验ꎬ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工作ꎻ鼓励科研事业单位细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具体流程和分配结构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尽职免责制度ꎮ关键词:职务科技成果ꎻ科技成果转化ꎻ科技创新ꎻ新质生产力中图分类号:F273 1ꎻF204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指出ꎬ各级人民政府㊁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ꎬ完善体现知识㊁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ꎮ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合理与否ꎬ将对科研主体的积极性㊁科研活动的活跃度㊁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ꎬ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ꎮ作为国内科技发达和经济总量位居前列的城市ꎬ苏州市坚持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ꎬ不转化是最大损失 的发展理念ꎬ对科技成果转化和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ꎮ特别是2023年7月开始实施的«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对包括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在内的有关活动进行了系统安排ꎮ该条例在总结借鉴全国先进经验基础上ꎬ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实践经验进行了固化ꎬ强调应当将不低于80%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作为对研发和成果转化做出主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奖励ꎮ当前ꎬ«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已经颁布实施ꎬ在苏州市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ꎬ优化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ꎬ对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具有积极示范效应ꎮ1㊀国内外实践探索与发展的启示1 1㊀国外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实践的启示㊀㊀20世纪80年代美国特殊立法 拜-杜法案 颁布以来ꎬ国外对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实践ꎮ根据 拜-杜法案 ꎬ美国政府将财政性资金支持获得的科技成果所有权授予大学享有并由大学自主实施转化ꎬ建立了 法人优先 的职务成果权利配置规则[1-2]ꎮ除 拜-杜法案 外ꎬ美国普通立法«发明法案»和«联邦技术转移法»也对职务成果转化前权力配置规则进行了明确规定ꎮ这些法案实施之后ꎬ美国大学专利申请和转化数量大幅增长ꎬ有效激励了大学转化职务成果的积极性ꎬ提升了大学科学研究对创新创业㊁经济发展的贡献ꎮ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ꎬ有关研究成果对苏州职务成果收益分配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ꎮ第一ꎬ合理的职务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是职务成果转化权利配置规则的重要环节ꎬ是促进职务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ꎬ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具有重要路径意义ꎮ职务成果转化权利配置规则包括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㊁高等学校或国有企业同政府主管机构㊁科研人员㊁转化服务人员之间申请权㊁所有权㊁实施权㊁转化收益权等多个方面ꎮ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优化资源配置ꎬ需要对有关各方的多种权力均衡优化ꎮ其中ꎬ对发明人而言ꎬ利益分配是其职务成果转化的定价机制ꎬ是有关各方各种权力最终价值的体现ꎬ构成了职务成果供求和转化市场发展的关键变量ꎮ第二ꎬ 单位优先 的职务成果处置权和 研发人员优先 的收益分配权是职务成果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ꎮ职务成果转化需要 拜-杜法案 基础㊁«发明法案»和«联邦技术转移法»类似的顶层设计ꎬ通过立法将职务成果所有权赋予研发机构㊁高等学校或国有企业ꎬ而由有关机构㊁高校或国有企业制定具体收益分配规则和组织实施ꎮ以 单位优先 的职务成果处置权和 研发人员优先 的收益分配权优化为原则ꎬ优化 单位㊁研究人员㊁转化服务机构 三方的委托代理关系ꎬ能够发挥科学技术研究研发机构㊁高等学校或国有企业主导作用ꎬ激励研发㊁辅助人员的积极性ꎬ形成管理激励兼容的权利配置机制ꎮ第三ꎬ分配比例㊁实施流程和司法服务具体明确是有效落实职务成果收益权分配的3个重要环节ꎮ法律和制度两个层面对职务成果在具体实施技术方面ꎬ优化职务成果收益分配制度还需通过法律和制度两个层面明确规定分配比例㊁计算方法㊁分配流程与实施办法ꎮ此外ꎬ为了保障职务成功发明人㊁转化人的收益分配权ꎬ美㊁日㊁欧等多数国家还制定了仲裁或诉讼条款ꎬ赋予职务成果发明人司法救济权力ꎮ1 2㊀国内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实践的启示㊀㊀第一ꎬ法律和制度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不断深化ꎮ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立法层面对职务科技成果进行了明确界定ꎬ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进入实质性深化发展阶段ꎮ该法律从4个方面奠定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依据ꎮ一是明确界定了职务科技成果和转化活动的范畴ꎮ职务科技成果的主体单位包括研究开发机构㊁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ꎮ职务科成果包括上述单位执行工作任务或利用其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各类科技研发创新成果ꎮ该法律还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包括 后续试验㊁开发㊁应用㊁推广 以及 形成新技术㊁新工艺㊁新材料㊁新产品㊁新产业 等ꎮ二是确定了 单位优先 原则ꎮ该法律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㊁高等院校(注:尽管职务成果包括企业ꎬ但这里没对企业进行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全部留归本单位ꎬ遵循了 拜-杜法案 单位优先原则ꎮ为促职务科技成果的实施和运用ꎬ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再次对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和处置利权进行了明确规定ꎮ三是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ꎮ该法案还规定除另有规定或约定的分配比例外ꎬ职务转让㊁许可㊁作价投资的科技成果可以以净收入中或出资比例中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对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ꎬ也对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分配比例做出了规定ꎮ四是对单位工资总额和工资总额基数管理进行了法律原则性规定ꎮ第二ꎬ以 权责明确㊁对象明确㊁方式明确㊁奖励比例提升 为主线ꎬ中央和地方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制度的优化改革不断推进ꎮ2016年中办㊁国办«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ꎬ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ꎬ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ꎮ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ꎬ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了若干规定ꎬ财政部等三部门2018年发布了«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信息公示办法的通知»ꎬ财政部2019年修订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ꎮ科技部等9个部门为了 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制度瓶颈门 ꎬ2020年还制定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ꎬ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分领域试点ꎮ第三ꎬ有关单位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案例不断丰富ꎮ近年来ꎬ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㊁高等院校不断健全赋权管理制度㊁工作流程ꎬ对优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ꎮ其中ꎬ清华大学连续多年名列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合同总金额和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第一ꎮ具体实践探索中ꎬ清华大学形成了以下借鉴经验:一是建立专业的组织体系ꎮ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ꎬ清华大学成立了知识产权领导小组㊁技术转移研究院ꎬ负责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ꎮ借鉴国外技术转移办公室(OTL)经验ꎬ技术转移研究院又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㊁技术转移办公室㊁对外合作办公室㊁综合办公室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5个部门ꎮ二是建立了系统的制度体系ꎮ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制定了«科技成果评估处置和利益分配管理办法»(注:2016年正式实施)ꎬ就明确成果发明人或团队可以获得处置收益的70%ꎮ后续又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科技成果处置尽职调查规范»«专利管理实施细则»«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科技成果评估㊁处置和利益分配办法»等系列性文件ꎬ对职务科技成果分配进行了创新探索与规范ꎮ三是建立了专业的管理队伍ꎮ自技术转移研究院成立以来ꎬ清华大学通过外部招聘㊁内部选派等组建了一支通晓法务㊁知识产权㊁技术㊁商务㊁谈判的专业队伍ꎬ建立了明确的培训和激励制度ꎮ2 苏州实践探索路径与面临的挑战㊀㊀近年来ꎬ苏州市属及在苏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不断增加ꎬ层次也实现了质的飞跃ꎮ国内外经验表明ꎬ科研院所㊁高校㊁新型研发机构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ꎮ苏州市属及在苏科研机构和高校应该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承担重要使命ꎬ但从全市发展情况来看ꎬ苏州市市属高校发明专利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率还相对有限ꎬ在全市科技成果供给和成果转化占比还亟需大幅提升ꎮ2 1㊀苏州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探索㊀㊀首先ꎬ苏州科技成果转化条件不断成熟完善ꎬ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供求市场与机制优势加速凸显ꎮ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位居全球前列ꎬ具有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生产体系ꎬ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市场规模和经济实力基础ꎬ奠定了苏州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球竞争力ꎮ多年来ꎬ江苏省镇长团㊁苏州市科技服务中心和苏州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积淀了包含职务科技成果在内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ꎮ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㊁先进技术成果转化长三角园区等高层次技术转化服务机构的设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专业的平台ꎮ随着 科技服务业发展先导城市 建设深入ꎬ苏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快速增加ꎬ其中ꎬ2022年同比增长38 9%ꎬ已达860亿元ꎮ活跃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交易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高效率的交易机制ꎮ«苏州市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先导城市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科学技术促进条例»等法规文件的出台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ꎮ其次ꎬ部分研发机构㊁高校院所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积极探索改革ꎬ积累了丰富经验ꎮ近年来ꎬ苏州市部分研究开发机构㊁高等院校抢抓机遇㊁勇担使命ꎬ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进行了积极改革探索ꎮ其中ꎬ苏州大学㊁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 苏州医工所 )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 高研院 )㊁苏州实验室等单位都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专门管理办法ꎮ例如ꎬ2021年高研院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ꎬ明确了科技成果许可或转让所获得的收益ꎮ高研院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转化地进行了区分ꎬ加大对在苏州市转化的支持力度ꎮ无论是在苏州市内进行转让㊁许可收益ꎬ还是作价投资所得的股权ꎬ高研院规定职务成果发明人员可以获得80%收益或股权ꎮ高研院获得的20%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ꎬ其中ꎬ对有贡献人员的奖励原则上不超过5%ꎮ对于在苏州市外进行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ꎬ75%的收益分配给发明人员ꎬ股权分配比例则为70%ꎮ2 2㊀苏州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挑战㊀㊀首先ꎬ从研发机构㊁高校院所层面看ꎬ苏州市职务成果数量和转化成效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城市建设㊁数字时代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ꎬ也没充分发挥苏州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优势ꎮ如上文所述ꎬ在新格局发展阶段ꎬ研发机构㊁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 四链 融合㊁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驱动力量ꎬ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件优势不断强化ꎮ但从西交利物浦大学㊁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㊁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㊁苏州城市学院和55家研究院所统计数据看ꎬ这些单位发明专利总量和占比数量都非常有限(见表1)ꎮ其中ꎬ主要贡献单位为西交利物浦大学㊁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㊁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和苏州市计量测试研究所ꎮ从近年全国1400多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TOP50来看ꎬ苏州长期没有入榜高校ꎬ而江南大学㊁江苏大学长期榜上有名ꎮ苏州大学在2023年6月公布的2021年排行榜中名列36ꎬ是苏州高校第一次上榜ꎬ但排名仍旧位列江苏大学㊁南京大学和扬州大学之后ꎮ表1㊀2020 2022年苏州市部分高校㊁公司㊁研究所专利授权情况比较单位:项单位2020年2021年2022年院校352829公司112751542122273研究所220240319总计115301568922621㊀注:数据来源为智慧芽数据库ꎮ㊀㊀其次ꎬ地方有关部门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和重视还需进一步提升ꎮ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和«中国专利调查报告»ꎬ当前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 9%ꎬ远低于企业的48 1%ꎮ调查报告也显示ꎬ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仅为16 9%ꎮ为了提升包括高校在内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率ꎬ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与收益分配相关立法和文件陆续出台ꎬ包括职务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改革不断深化ꎬ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关规定创造了条件ꎮ2022年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合同同比增长10 3%ꎬ单位合同平均已近百万元ꎮ其中ꎬ制造业领域和中小微其他企业成果转化是最为活跃的领域ꎮ转化单位对成果发明人员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同比增长43 2%ꎬ总额也已经达到80 7亿元ꎮ但作为全球制造业体系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城市ꎬ苏州市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氛围还远未形成ꎬ不少政府部门对有关政策的熟悉和宣传还需大力提升ꎬ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ꎮ3 优化苏州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对策研究㊀㊀实现职务科技成果从有数量到有贡献的跨越ꎬ不仅是苏州市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答题ꎬ也是全国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与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关键ꎬ对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重要意义ꎮ当前ꎬ苏州市还需秉承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ꎬ不转化是最大损失 的价值理念ꎬ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的工作ꎬ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㊁制度与方案ꎮ3 1㊀激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主动性ꎬ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内部制度㊀㊀高校院所是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ꎬ也是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成败的关键[3]ꎮ苏州大学㊁苏州医工所㊁高研院㊁苏州实验室等单位都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进行了实践探索ꎮ苏州市科技局应牵头有关单位对相关经验进行系统总结ꎬ形成推广举措ꎬ全面落实«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有关要求ꎬ在市属高校院所㊁医疗卫生机构和在苏科研事业单位等进一步扩大试点单位ꎮ苏州市应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㊁转化收益具体有关指导文件ꎬ进一步夯实试点单位主体责任ꎬ对转化制度㊁机构健全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作用突出单位进行了奖励ꎮ除了资金㊁名誉奖励ꎬ可以考虑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市级各类科技项目㊁奖项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ꎬ提升参与试点的主动性ꎮ根据国家和省市科技体制改革精神ꎬ试点单位应加强组织建设㊁完善管理制度㊁健全各类保障和风险防控机制ꎮ应成立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或专项领导小组ꎬ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科研㊁财务㊁国资㊁人事㊁纪检㊁审计等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过程中的协调ꎬ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尽职免责清单等ꎮ推广苏州大学和国内其他科研事业单位经验ꎬ明确职务科技成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ꎬ明确转化决策机制㊁收益分配比例㊁赋权申请审批公示㊁协议签署㊁转化费用分担以及知识产权维持费用等流程ꎮ3 2㊀借鉴上海改革创新经验ꎬ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工作㊀㊀职务科技成果收益权改革是以所有权㊁使用权㊁处置权改革为前提开展的ꎬ需要建立贯穿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成果管理制度[4]ꎮ职务成果处置权 单位优先 和收益分配权 研发人员/团队优先 是职务科技成果治理原则之一ꎮ近年来ꎬ国内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ꎬ在明确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前提下ꎬ对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㊁让渡以及长期使用权进行了多种模式的实践探索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5]ꎮ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㊁使用权㊁处置权㊁收益权确认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ꎮ如何兼顾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改革与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原则是相关工作的难点之一ꎮ2019年修改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㊁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转让㊁许可或者作价投资进行了改革ꎮ区别一般国有资产管理ꎬ2023年上海市出台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ꎬ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单位职务科技成果专门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ꎬ确保不会造成重大违法违规风险和资产损失风险ꎬ优化管理流程ꎮ苏州市应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相关要求ꎬ借鉴上海经验ꎬ结合苏州实际情况ꎬ对成果披露㊁审核登记㊁分类管理㊁资产价值确认㊁资产处置㊁包容监管等进行明确ꎬ指导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㊁使用权㊁处置权㊁收益权规范化管理ꎬ建立与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ꎬ充分赋予试点单位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ꎮ3 3㊀鼓励科研事业单位细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具体流程和分配结构㊀㊀«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规定ꎬ应当将不低于80%的转化收益作为对研发和成果转化做出主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奖励ꎬ奖励范围包含了研发和转化服务人员ꎮ这里还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具体明确:第一ꎬ明确转化收益计算办法ꎮ有关部门应明确该收益为净收益ꎬ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财税制度ꎬ对净收益计算进行明确ꎮ第二ꎬ对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激励做出原则性指导ꎮ«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对研发人员和转化人员分配做了合并规定ꎬ而苏州大学和高研院则对成果转化服务人员范围㊁分配比例或上限进行了专门规定ꎮ相关问题如何衔接处理ꎬ在实践中还需提前论证考虑ꎮ第三ꎬ担任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收益分配问题也需要进行明确ꎮ第四ꎬ对成果转化收益税收缴纳与优惠内容进行明确ꎬ取得税务部门支持ꎮ例如ꎬ根据2016年«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的规定: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㊁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㊁技术服务ꎬ可免征增值税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关于转制院所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等条例和文件分别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税收管理进行了规定ꎮ但有关内容比较分散ꎬ科技和税务部门应协同标准具体操作指南进行指导ꎮ第五ꎬ明确不低于80%包括全部分研发和有关人员或单位ꎮ«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规定 试点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或部分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 ꎮ其中ꎬ 全部赋权 给科研人员ꎬ避免了部分赋权带来的评估备案复杂事项ꎮ第六ꎬ明确80%的转化收益分配和使用方式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全部留归试点单位ꎬ纳入单位预算ꎬ不上缴国库ꎬ由单位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ꎮ建议苏州市试点单位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ꎬ参考国内有关实践经验ꎬ对研发和成果转化做出主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获得的80%的转化收益使用提出指导意见ꎮ3 4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尽职免责制度㊀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三个区分开来 ꎬ是容错的边界ꎬ是发展干事的 三条底线 ꎮ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事业单位要以 三个区分开来 为指导ꎬ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尽职免责制度ꎬ明确责任主体㊁责任范围㊁免责范围㊁免责方式㊁负面清单ꎮ政府主管部门应指导试点单位建立尽职免责启动程序和规则ꎬ熟悉尽职免责调查业务ꎬ坚持应以事实为依据ꎬ客观公正收集证据材料ꎬ认真细致开展调查ꎬ科学作出尽职免责认定结论ꎮ实施过程中ꎬ建议苏州市参照上海经验制定 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指引 深化改革ꎮ4 结语㊀㊀本文基于 背景介绍-实践启示-苏州现状-对策建议 的思路展开研究:(1)指出苏州优化职务科技成果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ꎻ(2)回顾了国内外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实践探索ꎻ(3)分析了苏州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探索和挑战ꎻ(4)提出优化苏州职务科技成果的具体对策ꎮ本文指出优化苏州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需要多角度㊁全方位的努力ꎬ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ꎮ参考文献[1]孙学会ꎬ王英ꎬ武坚坚ꎬ等.政府资助项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归属相关问题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ꎬ2022(4):55-60.[2]邓志红.高校职务科技成果的权利配置规则研究[J].科学学研究ꎬ2020(2):259-265.[3]许晗ꎬ杜宁宁.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下的61份文本研究(1996 2020)[J].中国高校科技ꎬ2022(5):90-96.[4]李晓鸣.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行政法路径研究[J].法学论坛ꎬ2023(4):139-149.[5]康治平ꎬ付媛ꎬ唐旭ꎬ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科技论坛ꎬ2022(3):17-24.(编辑㊀姚鑫)。
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r——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例肖心通;袁艳明【摘要】实验室是科研机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实验室安全是顺利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例,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改进对策.【期刊名称】《安全》【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2页(P33-34)【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对策【作者】肖心通;袁艳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既是科研生产的保障,也是研究所形象的展现。
因此,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对于研究所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苏州医工所)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
随着研究所的快速发展,实验室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功能明显提升,科研活动日益频繁,但安全隐患也日渐凸显。
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安全工作的重要课题。
在一个科研院所中,往往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室。
以苏州医工所为例,就包括生化类实验室、光学类实验室、机械类实验室、电子类实验室等等。
各类实验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学科领域跨度很大,涉及的范围很广,且实验室均是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管理。
这就给安全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实验室的操作人员中,既有在研究所工作的所编科研人员,也有在所学习的研究生,更有大量合作企业的人员、实习生、临时工等。
这些人对实验安全的认识程度不同,实验操作水平和安全知识也参差不齐。
而在实验中,由于科研任务重,所编科研人员工作繁忙,研究生、实习生等往往是独立开展工作,但其安全意识较差,存在侥幸心理,大大增加了实验室安全隐患[1]。
安全工作在实验室人员那里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
基于对抗学习的食管OCT图像生成方法
王聪;甘萌
【期刊名称】《科技与创新》
【年(卷),期】2024()4
【摘要】针对食管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光学相干层析)图像分析中数据量不足、传统扩增方法生成样本相关性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抗学习的图像生成方法。
首先利用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变分自编码器)对图像进行编码,随后利用VAE解码器构建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生成对抗网络)结构,完成图像生成任务。
在小鼠食管OCT图像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获得了较好的WD(WassersteinDistance,沃瑟斯坦距离)、
MMD(Maximum Mean Discrepancy,最大均值差异)及MS(Mode Score,模型分数)指标,相比现有方法生成了更真实的食管OCT图像。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王聪;甘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44;TN929.5
【相关文献】
1.基于样式生成对抗网络的视网膜OCT图像生成方法
2.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OCT 图像去噪方法
3.一种基于对抗学习的仿真遥感图像生成方法
4.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图像对抗样本模型生成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2013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苏州医工所”)位于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江苏省苏州市。
2008年4月,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协议书》。
筹建期总经费7.8亿元人民币,由素有“中国光学摇篮”美誉的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负责苏州医工所的筹建和管理运行。
2012年8月,苏州医工所获中央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苏州医工所主要围绕医疗仪器、医用材料和生物试剂三大领域,以生命科学与医学为主导,探索与光学、材料学、影像学、精密制造等学科的交叉集成,开展一系列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建有医用激光技术、医用光谱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用精密机械、医用微纳技术、生化试剂、半导体光电子技术等8个研究部门。
目前,研究员、副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科研人员36名,其他科研人员192名。
苏州医工所园区占地面积208亩,包括综合、检测分析、激光医学等6座实验楼以及教学、研究生宿舍等9座教育及支撑设施,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科研设施完备、环境优美。
我所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五室一厅,房间内有卫生间、热水器、空调、网线和配套齐全的家具,每人拥有独立的卧室。
自2008年筹建以来,我所通过挂靠长春光机所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与多所知名高校签订协议,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此期间,我所有2人荣获南京分院伍宜孙奖学金,2人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学生会干部,1人被推荐到德国马普固体化学物理所联合培养研究生,1个团队申报的课题获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社会调查专项资助。
2011年12月成功获批光学工程博士培养点、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点、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点。
本所2013年度拟计划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光学工程三个专业共招收博士研究生7名,包含硕博连读转博预计3人,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挂靠长春光机所招生。
更多信息,请查看苏州医工所网站/,相关招生信息也可访问长春光机所研究生教育网主页,网址:,联系邮箱xiaolj@。
热忱欢迎各界优秀学子报考苏州医工所!
单位代码:80183 地址: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科灵路88号邮政编码:21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