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62 KB
- 文档页数:4
《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教学设计
三、探究活动2
1.结合教材和以上图文资料,请从工程量、工程难度、水量、水质等角度比较三条线路的优缺点
2. 结合教材和材料,请从生态、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南水北调工程(以东线为例)的实施,将会对调入区、调出区以及沿线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东线工程沿线示意图和剖面图,不难发现:东线工程沿线地区,地势低平,且有京杭大运河现成的水道,工程量较小;但是由于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要建扬水站提水北送,水质较差。
中线工程,沿线地形较东线有所起伏,有丹江口水库等设施,施工难度不大,且可自流供水,但路线较长。
西线工程,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很大,但水质是最好的。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工程优缺点的方法。
3.分析工程带来的影响,要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积极影响又
可以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假设你是调入区的居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你的生活和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角色代入,感受深刻,启发思考。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增加调入区生
活用水,改善卫生
条件,控制地面沉
降,使生态向良性
方向发展。
缓解调入区
用水紧张,促进
调入区经济发
展
改善调入区投
资环境,缓解争
水矛盾,利于社
会安定
长江径流减少,影响下游水
质,;易使航道淤塞;不利于
沿线水生生物生长;容易发生
土地盐碱化;污水排放,会降
低水质。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本节教材从实例探究入手,主要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为例,讲述“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共涉及南水北调的必要性、线路、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制约的。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框架;三是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
本节课利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等形式来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典型例题”和“拓展训练”环节,暴露学生答题时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灵活迁移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一课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二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可行性。
三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材料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找出知识的缺漏,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初步掌握研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利用近几年高考卷或模拟卷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本课重点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及沿线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复习难点本课涉及的内容本身难度不大,难点是归纳总结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精心编制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对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再寻找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第一课时)导学设计:【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认识我国水资源的概况,了解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2.比较分析南水北调三线方案,总结选择线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3. 充分认识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掌握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新课导入】以视频歌曲“家住临沂”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导入本节课。
【学情反馈】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学段有所涉及,根据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还要加强训练,三条线路的优缺点和南水北调产生的环境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前预习】1、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我国水资源总量_____,居世界第____位,人均量____.(2)时空分布:夏秋____,冬春___;年际变化___。
东___西____,南___北____。
(3)水土组合____协调,北方水少地多,南方水多地少。
(4)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严重缺水城市中大部分是____方城市,北方各城市缺水严重。
2、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条件(1)长江是我国____大河,它干流___,支流___,流域面积___,水量___,人均水资源占有量___。
(2)长江年径流量____,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___。
(3)上游____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中下游与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____,地理条件有利于兴建从长江引水到北方的______调水工程。
【精讲点拨一】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阅读教材P64,结合“我国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思考:1.熟悉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的位置、经过地区和起止点;2.试比较三线方案的优缺点?3.为什么首先实施东线方案?提示:从调水量、水源地水质、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现有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
【知识抢答】南水北调三线方案中为什么首先实施东线方案?【归纳提升】1、对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评价角度?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我行我秀例题巩固一】图中A、B、C各段输水通道中,依靠地形能自流输水的是()A.A段 B. B段C.C段 D.B、C段【拓展延伸】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不足.除了南水北调外,还有哪些措施?【合作探究二】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阅读教材P65,思考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我国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 掌握南水北调的工程线路及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主要特点。
3. 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积极意义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读图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及特点;2、能运用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方法分析有关资源调配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客观看待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南水北调工程方案,及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主要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文字材料“国运盛国威壮,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设问:1、这段文字材料中有我国哪两个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2、我国还有那些资源跨区域调配?3、我国为什么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第三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为例》一、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示图表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图表资料,分析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读中国水资源供需状况图):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原因?提示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降水少,地表径流少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南水北调的必要性: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解决措施是进行跨流域调水,即南水北调。
(思维拓展):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1、跨流域调水2、修建水库海水淡化4、节约用水5、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工业6、保护生态环境7、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8、提高水价(探究思考):假入你是南水北调工程总设计师,你会选择哪个流域作为水源地?(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和我国主要河流流域分布图分析回答)南水北调的可行性——长江径流量大,流量稳定,调水距离近(过渡)南水北调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等北方流域,下面我们来了解南水北调工程方案。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教学目标]1.以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为例,说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的特点,并引申到我国很多自然资源具有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加深对资源跨区域调配背景的认识。
2.理解并识记南水北调工程三条方案的路线及优缺点3.说出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教学评价]1.针对目标一,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要能够说出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针对目标二,采用课堂达标检测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三条方案的理解。
3.针对目标三,进行迁移练习,尝试分析西气东输的意义。
[教学重点]1.南水北调工程三条方案的路线及优缺点2.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环节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用四幅图片,华北干旱和南方洪涝形成对比。
提出问题空间上水资源分布不均,我们能不能把南方多余的水借给北方呢?看图片思考问题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学习目标教学过程1.明确我国水资源区域分布特点及南水北调的可行性2.说出南水北调三线工程方案的路线及优缺点3.学会分析南水北调对区域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这节课我们以南水北调为例学习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首先思考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南水北调(必要性)?请大家阅读课本62页和表3-3-1总结: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回答: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板书:水资源分布不均必要性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任务,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思考华北平原缺水的原因?老师总结自然原因:降水总量不大,径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用水多;人口密度大,浪费、污染严重。
承转既然有必要进行南水北调,那么从哪调,为什么?总结:1.长江径流量大“多”2.径流量稳定“稳”3.离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近“近”承转我们已经明确了缺水的地区,又知道长江可以调水,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研究怎么调?展示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回答问题总结长江流域的特点板书:可行性板书:南水北调线路优缺点小组合作探究图,讲述水源地和供水区。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3(鲁教版)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课标分析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实例,认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背景,理解调配工程方案的设计,掌握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与现实联系也较为紧密。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课便以“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为例,重点在于分析南水北调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一目“南水北调的背景”。
首先给出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分析中国水资源分布状况,然后补充材料,得出“北方普遍缺水,南方有剩余”的结论,引出南水北调。
第二目“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通过对长江的介绍,明白选择长江作为水源地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南水北调三条线路的认知。
第三目“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主要包括“积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两个部分,力求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南水北调工程。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材料,能够掌握南水北调的背景、工程方案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并适时补充多样且直观的图文视频材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梳理答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南水北调的背景、水源地选择、工程方案设计、影响评估整个过程,认识到南水来之不易,提升学生的节水意识,并拓展到各类资源,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六、教学媒体:powerpoint课件七、教学课时:1课时八、课堂类型:新授【板书设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二、必要性二、可行性(工程方案)三、影响【当堂检测】2002年12月27号,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学习了区域地理知识,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要求比较低,再加上相隔时间较长,很多学生对于区域背景知识相当缺乏,必要时应予以补充完善,所以要从零起点进行教学,降低教学门槛,是学生的学习能循序渐进,打好知识基础。
在进行案例教学中,要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
学生在本节刚接触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探究的思路探究方法不明确,同时鲁南的学生对于南水北调没有具体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
学生之前只是对区域的某个要素的研究,第一次以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学生比较陌生。
针对这一现象,应设置恰当的探究,巧妙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合适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学习的方法与原理,而非仅仅学习案例中的具体区域知识。
效果分析整节课,由于老师讲的少,学生讲的多,把大量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展示,留给了学生探究讨论,留给了学生整理笔记背诵记忆。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展示学习探究成果,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印象得到了加深。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和下发参考背景资料的方式,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通过提前编制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所要探究的问题,先学后教,课前印制大量南水北调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大量课前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自学解决掉了大部分学习内容,然后通过课堂相互讨论探究解决了其他剩下的问题,最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点拨思路。
下课前,通过学生自我回顾本节所学内容,学生明确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第一步,探究调配原因,为什么调?第二步,论证可行性,能不能调?第三步,设计调配的方案,如何调?第四步,分析调配的意义,有什么影响?本节课学生既掌握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分析思路,又对我国的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通过自学,探究,展示,使得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新课程必修III(鲁教版)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单位:临沭一中姓名:李宝静新课程必修III(鲁教版)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案【教材分析】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总体上是南多北少。
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分为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它们各有优缺点。
在重点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要全面分析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课标要求】1.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2.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及实施路线;(2)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像、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2)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南水北调工程三线方案的路线特点及评价;2.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深远影响【教学难点】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包括积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地图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提供南水北调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设计准备与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利用课下搜集资料及地图册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南水北调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程状况以及该工程对供水区和水源区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