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语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
成语在作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成语,言简意赅,蕴含深刻道理。
如果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必会使说理更加透辟,语言更富文采。
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成语有其独特价值。
一、用作论据,使论证更加有力许多成语尤其是那些源于寓言和历史故事的成语往往含有深刻道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如果将其用作文章的论点或论据,甚至标题,就会使观点更加鲜明深刻,论证更加形象有力。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叶公好龙”来比喻蒋介石之辈口谈革命的虚伪性;《愚公移山》把“愚公移山”的故事自然地融入论述过程,论证形象、有力;《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用成语“黔驴之技”指出敌人外强中干的本质,褒贬色彩鲜明。
鼓励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成语,深入理解其含义,并引导学生把它自然地化用到说理过程中,会使文章既有文采,又有思想性,增强说服效果。
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淮橘为枳、一傅众咻等成语可用于环境与成长为话题的作文;铁杵成针、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可用于恒心为话题的作文;结草衔环、投桃报李、饮水思源可用于感恩图报为话题的作文;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可用于“坚守、考验或诱惑”为话题的作文;未雨绸缪、曲突徙薪、居安思危可用于以忧患意识为话题的作文;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夜郎自大可从正面或反面论述“谦虚和骄傲”为话题的作文;炳烛夜游、闻鸡起舞、岁不我待、日月如梭、寸阴尺璧等可用于“惜时”为话题的作文;千金买骨、三顾茅庐、吐哺握发可用来论证“爱惜人才”。
二、挖掘寓意,使作文切合题意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审题材料是“智子疑邻”这个成语故事。
试题用这个故事引出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围绕该成语所包含的“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结论”的寓意来立意就可以达到切合题意的要求。
若以成语“运斤成风”作为作文的审题材料,从中可提炼出“对手对人的重要性;内因和外因都是影响成功的条件”等寓意,围绕它进行立意就能切题。
成语大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应用策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中,成语大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成语大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应用策略,并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一、认识成语大全的重要性成语作为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成语大全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民族特色,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广泛学习和应用成语大全,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模式。
二、培养学生对成语大全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对成语大全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开展有趣的成语故事分享、设计成语猜谜游戏、编写成语故事小品等。
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成语大全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中合理运用成语大全1. 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成语内涵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常用的成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
比如,通过讨论“各取所需”这个成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深化对合作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拓宽他们的认知边界。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成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表达。
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要求他们在交流中应用成语,以此提高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鼓励学生创作成语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学习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写成语故事。
这种创作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故事思维。
四、进行成语应用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的成语应用能力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小组讨论、作文或口语表达等方式,对学生的成语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高考作文运用的成语1、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
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
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
”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
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
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
”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
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
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
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
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
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
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2、荆人循表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
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
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
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
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
语文成语的意义语文是我们常说的母语或国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成语,作为语文的一部分,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无数丰富的意义与思想。
本文将探讨语文成语的意义,并探究其对我们的学习和思维的影响。
一、成语的来源与传承成语是由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实践中总结而来。
它们来源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和农耕等各个领域的典故和经历。
传承至今的成语,饱含着古人的智慧,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通过学习成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
二、成语的丰富意义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现象,它由一组汉字构成,表达着特定的意义。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例如,“一心一意”表示专注、全力以赴;“自相矛盾”表示言行不一致;“知足常乐”传达了满足与快乐的智慧。
成语的意义既可以直接呼应特定的场景和情境,也可以引申为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
通过学习和运用成语,我们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三、成语的学习与应用成语作为语文的一部分,是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内容。
学习成语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通过分析成语的词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智慧。
同时,成语的运用也能提升我们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作文、演讲和交流中,正确地运用成语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准确且具有文化内涵。
四、成语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成语作为语文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成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成语的凝练和精炼以及语义的丰富多样,使我们在运用它们时需要做出推断和判断。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成语的正确运用与培养成语的正确运用是我们学习成语的重要目标。
学习成语的过程不仅仅是记住字面意义,更要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
论汉语成语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功能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学科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扩大词汇量的机会,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汉语成语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首先,通过教学汉语成语,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汉语成语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丰富而独特的意义。
教学汉语成语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其中的意义和用法,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比如“以毒攻毒”、“言简意赅”等成语,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使用类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采。
其次,汉语成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成语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
学习汉语成语可以让学生反思其中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从中学会关联和联系,并将这些观点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去,得到更高的思考和表达。
此外,通过教学成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成语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了成语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增强对于作品的理解能力。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学生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后,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教学成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汉语成语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比如“天道酬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成语,都体现了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价值观。
通过教学这些成语,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综上所述,汉语成语在中学语文学科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
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考满分作文的成语运用中国的高考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作为一个决定学生未来的重要考试,考生们都希望能取得满分。
作为一种珍贵的语言资源,成语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运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成语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运用,剖析其对提升作文质量的积极作用。
首先,成语可以起到点题铺垫的作用。
在作文的开头,使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可以迅速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继续阅读。
例如,可以用“开门见山”来形容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用“千呼万唤始出来”来形容某个问题或者现象饱受关注。
通过运用这些成语,作文立即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给人一种亮眼的感受。
其次,成语可以丰富作文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集中体现了汉语的深厚底蕴。
在作文中适当地运用成语,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更具韵味。
同时,成语在表达上通常更为精准凝练,能够让作者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更多的意思,增强作文的表达能力。
比如,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舒适自在的环境,用“亡羊补牢”来表示及时弥补错误等。
这些成语的运用使得作文中的表达更加地丰富多样,让文章更富有语言魅力。
再次,成语可以加强作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作为一种语言规范,成语有其固定的使用场景和具体的语境。
在作文中灵活运用成语,能够展现作者的修辞功底,也有助于文章的结构性和逻辑性的展现。
例如,可以用“牛刀小试”来引出文章的例证论证部分;用“不废江河万古流”来点明文章的主旨;用“骑虎难下”来表达作者在某个困境中的心理状况。
这样的运用不仅使作文更具层次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最后,成语的运用能够提高作文的文采和艺术性。
成语既是语言的工具,也是一种艺术表现。
在高考满分作文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成语,能够塑造作文的个性特点,使其更富有艺术感。
例如,可以在作文的结尾处用一个寓意深远的成语来作为总结;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中通过成语来营造文字的韵律和节奏感。
这样的运用使得作文成为一篇文采斐然的佳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作文时用成语的好处如果把汉语汉文化比作璀璨的星河,那成语就是这星河里一颗十分耀眼的星星!成语大部分由古代相承沿用下来,或源自诗文典籍、神话传说,或取材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或来自民间口语,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和风格,蕴含着民族思维习惯和智慧,是我们汉语汉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
因此,了解并灵活运用成语,也许正是中学生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族文化、提升自我文化素养的“终南捷径”。
而如何将成语文化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就是语文教师们的责任了。
“生活的外延存有多小,语文的外延就存有多小”,成语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堂,成语文化的熏陶也不该拘泥于语文课堂。
但相较于其他领域的应用领域,成语对语文教学具备更关键的意义和价值;相较于其他部分,成语在作文教学中的扩散更广为深刻。
长大后你就会知道这对你今后的写作(有时要写些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不会语无伦次~明明想说什么却表达不出来或是表达得很不顺这样~在此我告诉你一个技巧写作文的方法技巧:一要积累作文材料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
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脑子存有一个多样的材料库,写下起至文章去,就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同学们必须写下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累积作文材料。
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
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这段话中说道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下好作文应当必不可少的。
1、累积“从生活中单单的材料”,最出色的方法就是秉持写下观测日记。
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
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
擦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够记下来,因为不晓得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须要描绘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这种累积,就写下不多样。
成语教学心得体会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成为了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成语教学的重要性、难点分析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分享我在成语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成语教学的重要性成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成语是汉语的精髓之一,它们是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教授成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其次,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掌握成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开展成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二、成语教学的难点分析成语教学存在一些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义理解成语的意义多数是隐含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才能理解。
有些成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的直接意义并不相符,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背诵和思考,逐渐理解成语的拓展意义。
2. 应用运用掌握成语还不足以应对实际的语言运用,学生需要了解成语的搭配和用法,才能在写作和口语中准确自如地运用成语。
例如,学生需要掌握成语的词性、用法和搭配规律,才能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增强文章的表达能力。
3. 记忆困难成语的形式多样,词语之间的联系复杂,学生在初次接触成语时往往难以记住并运用。
记忆成语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如联想、比喻等,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三、成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成语教学,教师可以尝试以下策略与方法:1. 温故知新在授课之前,可以通过复习和总结以往学过的成语,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的成语,并进一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成语的用法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多角度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方式来解读成语,例如通过故事、歌曲、动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语文成语的认识与应用语文作为我们国家的国家语言,是学生们学习与掌握的重要科目之一。
在语文学习中,成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语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通过认识与应用成语,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
本文将探讨语文成语的认识与应用,并深入剖析其重要性。
一、认识成语成语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被广泛流传的固定词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认识包括掌握其基本意义、源流出处、用法特点等方面。
首先是掌握成语的基本意义。
成语通常由若干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而成语的意义则是由这些字共同组合而成的。
例如,“画蛇添足”一成语,其中的“画”、“蛇”、“添”、“足”分别代表着画、蛇、添和足的意思,而整个成语的意义指在原本完好无缺的情况下还做了多余的事情,从而反而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因此,通过理解每个字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成语的含义。
其次是了解成语的源流出处。
许多成语都源于历史典故或古代传说,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
例如,“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源于《汉书·周勃传》中的典故,讲述了一位将军被人恐吓的故事。
了解成语的来源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意义,并能够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是了解成语的用法特点。
成语通常具有一定的固定语法结构,掌握成语的用法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运用成语,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得体。
例如,“一马当先”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前进的过程中带动全队或整个团体,扮演引导和领导的角色。
了解这种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文章或口语表达中运用得当,增加语言的魅力和说服力。
二、成语的应用成语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正确应用成语不仅能够提高文章的水平和格调,还能够增添语言的美感与趣味。
首先,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成语可以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
成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其成为我们表达含义的有力工具。
例如,在叙事文中,我们可以使用成语来形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形象,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
而在高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只看中分数,忽视了成语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策略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无疑阻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育真正地成为国语教学。
一、兴趣,成语教学的前提兴趣作为入门学习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习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
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
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
”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
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
“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
196浅谈成语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作用徐槊格 郸城一高
摘要:成语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演变而
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质。
而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过
程中应用成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议论文本身的内在
意义,对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等都是有比较明显的作用的。
成语作为民族的文化符号,运用得当对成语的发展和更
新具有推动作用,因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
用成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涵养。
关键词:成语;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作用
成语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在
议论文中使用能够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丰富议论文的
素材内容。
众所皆知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那便需要对相
对应的素材进行议论分析,在文章中引用成语典故等可
以满足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再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论
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因此成语对于高中议论文中的使用
对成语的发展以及我们高中生的学习成长来说都是有帮
助的。
一、利用成语写作,丰富学生的素材内容
对于我们高中学生而言,写议论文并不难,难的是
能否写出一篇具备深度、亮点等独具一格的议论文[1]。
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合理化、有深度的素材也是决定
文章内容的一大重要因素,好的议论文所运用的素材必
定不是烂大街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于素材的选择也
是需要斟酌再三的,通过好的素材切入论点,能够让文
章变得新颖有深度。
每一个成语都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含
义的,将成语转变为议论文的写作素材并非不可,但需
要的是学生能够针对成语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
将成语隐藏其中的内在文化提炼出来,并且用自己的方
式来进行探析,这样的一篇议论文是不会太差的。
比如在“亡羊补牢”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而
这个成语的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学生要学会层层
剖析,进而得出“未为迟也”的这个结论。
本身在“亡
羊”之前就应该将“牢”做好,但因为“养羊者”没有将
问题看得全面、长远,对于“养羊”的基础知识没有理解
到位,才会导致“牢破羊亡”。
当然也可以从“知错就改”
这一方向来讲解分析,成语作为时代发展下的产物,以不
同的思维方向、思考方式来解析都是可以的。
议论文讲究
的是能够自圆其说,将自己的观点、分论点以及素材等各
个方面结合起来,将自己所要议论的点提炼出来分析得出
结论,这便是一篇议论文了。
然而要写出好的议论文是需
要好的素材来加以论证的,这也就是素材对于议论文的重
要性。
在议论文中应用典型的案例会使得文章更具有代表
性,也能更具说服力,当前的很多学生议论文写不好很多
便是苦于没有好的素材,常常有的学生为了写议论文而去
找素材,这样子会使得整片文章的议论功利性太强。
所以成语“博观约取”便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广泛阅读、勤于积累,并且成语作为平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掌握和积累的知识点[2],应用成语来论证文章观点不仅能够提升文章的内涵,还能够让文章变得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毕竟引用了成语典故、成语寓言进行论证,比之其他的素材案例来说更加经典。
二、利用成语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成语中不会是单纯的去学习成语这几个字,更多的是通过成语去理解和掌握其背后的故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议论文的写作与记叙文或者是其他写作方式不一样,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带着观点、分论点去思考和理解,这也就是在议论文的考核中,有的学生的分数很高,有的学生甚至不及格的现象出现,记叙文对于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要求不高,有一定的文笔能力并且符合基本的思维方向即可,而议论文强调的便是“议论”两个字,所写的内容要符合文章所提观点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分析。
比如出自于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中的“曲高和寡”便是强调越深入的越难发掘。
表面现象是谁都能够看到的,但能够在看懂表面的情况下深入的去理解内在的含义就显得难得了,而对于宋玉而言,能够跟他处于同一个阶段去理解他的人很少,而大部分的人都是看起表面来定义他,这同时也是知音难觅的另一番解释。
因此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不应当局限于文章的表面,对于论点的提炼和分析都应该尽可能地去深入挖掘和理解,剖开隐藏于表面下的真正内容,那才是真正具有思辨、哲理性的内容,而根据这样具有思维思考写出来的议论文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议论文,而不是为了写议论文和写议论文的。
三、结束语综上所述,成语在高中议论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成语,就会在无形中要求学生去掌握和理解成语中的含义,也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素材、文化知识的积累。
除此之外通过成语应用也能够对成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和使用成语,才能让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的丰富和充实起来,避免在时代长河中被逐渐湮没。
参考文献:[1]靳新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 (3):258-258.[2]莫彭龄.成语作文再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 (1):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