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贫困理论与社会救助
- 格式:ppt
- 大小:13.64 MB
- 文档页数:128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关信平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19期【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社会救助【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1.19.005贫困是现代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代贫困问题的表现和原因不尽一致,但基本上都是由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分配不公和保障制度不健全而导致。
工业化时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逐渐开展了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大规模反贫困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代中国的反贫困行动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历程中始终将中国的反贫困作为其革命和执政任务的重要内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使广大民众摆脱了绝对贫困,而且为现代世界的反贫困行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反贫困行动和建立发展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党在革命与执政的百年历程中对民生保障的责任担当与制度探索,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反贫困行动的复杂性,并为未来继续做好反贫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建党之初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与社会救助行动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与社会救助行动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但重点开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个阶段里。
党在各个时期和阶段中应人民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反贫困行动,建立并不断优化社会救助制度。
此部分将简要梳理从建党之初到改革开放前近60年历史中党在反贫困与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方面的行动及成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反贫困和社会救助行动。
在旧中国,阶级剥削、经济不发展和缺乏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导致城市和农村中许多下层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下,尤其是农村中的贫农和雇农因缺乏土地而处于“送租之外,所得无几”境况,生计面临困难。
[1]同时,自然灾害和自然条件恶化经常进一步导致一些贫困农民陷入困境。
社会工作理论介入高校贫困生社会救助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救助,政府或高校出台了各类资助政策,如绿色通道、减免一定的学费、发放奖助学金、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助学贷款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入学难、读书难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因岗位、金额、数量有限,能够享受到的学生只是少部分。
大部分贫困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集体活动时间、甚至与同学交往的时间,通过社会兼职打工等方式赚取学习生活必须的其他费用。
现有的政策或救助体系开始显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难以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大学生。
这需要改进社会救助体系,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实现深层次意义上的社会救助---挖其所长,强大内我,促其成长,助人自助。
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救助不应仅停留在经济、物质层面,还应扩展至非物质层面,如马斯洛所说的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全面实现贫困大学生的物质救助、精神救助、教育救助等[1].社会工作有利于此种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救助,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终极目标。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融入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现行的高校贫困生救助理念还停留在着力解决其经济困难,忽视其心理发展、社会适应问题的初始阶段。
很多研究者或高校开始关注贫困生经济困难以外的问题,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还没有形成成效显着的、系统性的机制。
对此,社会工作价值观理念的融入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终极价值与社会工作践行社会公正的价值观不谋而和贫困大学生群体救助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保证贫困大学生与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接受并完成高等教育的常规学习,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这点与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工作的经济保障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该价值观的实现。
(二)在进行高校贫困生救助时应该尊重其尊严和价值在对贫困生予以关心、关注、关爱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差异性,对出身文化、民俗或种族的多元性保持开放与敏锐意识。
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和内容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社会保障法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第三章生活救助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与特征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第四章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第五章住房救助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第八章失业救助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第九章司法救助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4、实施司法救助的条件法律和经济条件5、司法救助的特殊对象第十章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经济学的横向公平和伦理学的纵向公平的含义2、社会福利制度中公平的主要内容与形式3、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的涵义、特征、内容和功能2、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4、我国民政福利事业与福利企业性质、兴办的条件我国职业福利、社区服务、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老人福利1、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2、西方国家老人福利的共同特征3、我国传统社会老人福利的基本特征4、我国老人福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及对策思路第十三章妇女儿童福利1、妇女儿童福利的内涵、特征与功能2、妇女儿童福利的内容3、我国妇女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
贫困与社会援助一、贫困问题的现状与原因贫困一直是社会中的一大难题。
有些人一生都无法走出贫困,一直生活在困苦之中。
要解决贫困问题,就需要先了解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首先,贫困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贫困现象普遍存在。
农民和农村居民因为缺乏教育和就业机会,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也相应较低。
此外,一些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士和孤儿,也更容易陷入贫困。
其次,贫困的根源可以归结为多种原因。
结构性失业、教育水平低、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都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也会对贫困问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一些社会问题如犯罪和家庭暴力也会使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
二、社会援助的意义与作用面对贫困问题,社会援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社会援助是指社会团体、政府和个人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支持与帮助。
首先,社会援助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通过提供食物、衣服、住所等基本生活用品,社会援助能够帮助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其次,社会援助还通过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来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
贫困人口由于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往往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通过社会援助,贫困人口可以获得医疗救助,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社会援助还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改善教育条件。
贫困家庭往往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限制了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奖学金和教育培训,社会援助能够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其教育水平。
三、有效的社会援助机制与方法为了提高社会援助的效果,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援助机制与方法。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援助事业的投入。
只有政府的支持,社会援助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实施。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财政拨款,增加社会援助的资金来源。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确保社会援助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其次,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社会援助活动。
除了政府的支持,社会力量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