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
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
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
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
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如何区分太阳病外证与太阳病里证第59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课前思考:1.什么是外证?外证与表证有何不同?2.外证未解必须用桂枝汤吗?能不能用麻黄汤?第59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吴谦注:“太阳病外证未解,谓太阳病表证未解也”。
方有执曰:“外证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证尤在也”,注家大多将外证等同于表证,认为汗解就是解表,其实是混淆了表证与外证的概念。
内外表里是伤寒的重要概念,有其特殊含义。
表里是绝对概念,内外是相对概念。
太阳病有表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有里证,如蓄水证五苓散证,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我们可以说桂枝汤证是太阳病的表证,但不能说桂枝汤证是太阳病的外证。
外证可以包括表证,但不等于表证,相对于恶寒发热而言,咳喘、呕逆是太阳病的里证,相对于小便不利而言,咳喘、呕逆是太阳病的外证,但不是太阳病的表证。
如第37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微喘也好,喘家发作也好,是太阳病的里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等太阳病的表证没有因误下而解,反而因为表不解引发太阳病的里证微喘,微喘是因为表不解引发的症状,是太阳病的外证,不是太阳病的表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使体内气机恢复升降出入的正常状态。
再如第88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外证不解,先解外证,后治里证,是伤寒论的治疗原则。
阳明病不说表里,而是说内外。
如130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由于阳明里热太盛,表现于外的症状,所以叫外证。
还有一种外证是站在六经基础上的内外,对少阳来说,太阳为外,对阳明来说,少阳、太阳皆为外。
如“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这里的“外证未去”就是“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单纯的“发热,微恶寒”可以称为表证,但“支节烦疼”不能叫表证,伴随“微呕,心下支结”时,没有表证,只有外证。
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
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
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
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博粹堂中医讲。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
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
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
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
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
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
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
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
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
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什么是太阳经证【概念】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太阳中风症【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很多人对太阳病证不太了解,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引起太阳病证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在治疗上面我们应该对症治疗,中医疗法就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吧!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
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
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症状,这取决于主要病因和可能的并发症。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确定疾病机理、病症特征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认识腰痛、太阳温病病因、太阳温病分类、太阳温病诊断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是一种以腰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它的症状有腰背痛、腰肌劳损、腰部酸胀、腰部痛并有可能出现腰部疼痛的远处肢体疼痛等。
腰痛的类型可以分为周围性腰痛、椎管内痛和神经根型腰痛。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一是确定其腰痛的类型,因为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治疗范围取决于腰痛病因的类型。
太阳温病的病因有许多,主要包括慢性疾病、精神刺激、肌肉运动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腰部肌肉骨骼系统发生劳损,导致慢性腰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炎等。
另外,它还可能与抗原抗体紊乱、药物反应、肿瘤、免疫和神经系统紊乱等病因有关。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二是定位病因,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太阳温病的分类主要包括太阳天痛、太阳热病和太阳元气病三种类型。
太阳天痛是以慢性腰痛为特征,经历过局部长期痛楚、痛时症候特别明显等发作,且发病期较长,发作可能出现明显的晨痛、酸胀等症状;太阳热病以发冷、伴有面部潮红而腰痛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嗜睡、嗜梦等表现;太阳元气病则是以伴有急性腰痛、热痛和神经元痛等症状表现最为突出的疾病。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三是确定太阳温病的类型,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太阳温病的诊断是基于病人的临床表现,具体包括由腰痛病史、体格检查(如腰椎检查、脊髓神经检查、脊柱纤维检查)、病理检查(如腰椎穿刺检查、MRI检查),电生理检查(如电刺激试验)和放射检查等。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四是正确诊断太阳温病,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上就是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总结而言,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确定疾病机理、病症特征、病因、病情类型和正确诊断,以及最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只有根据症状仔细辩证,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病情。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
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
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
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博粹堂中医讲。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
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
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
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
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
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
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
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
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
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什么是太阳经证
【概念】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
太阳中风症
【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症
【概念】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什么是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水证
【概念】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
蓄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太阳蓄血证
【概念】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侯。
本证是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为其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