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格式:ppt
- 大小:599.00 KB
- 文档页数:43
伤寒之太阳病篇练习题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
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一项是太阳病提纲:A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B脉浮,发热恶寒,头痛C脉浮数,头身疼痛,恶寒D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而喘E脉浮缓,发热恶寒,汗出2.太阳病的性质是:A表证B表寒证C表热证D寒热夹杂证E以上都不是3.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是: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卫气不共营气谐和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E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桂枝汤证可见之脉症:A脉浮弱B脉浮数C身体疼痛D项背强E鼻鸣干呕5.应用桂枝汤治疗下列病证,哪项是错误的:A太阳中风证B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C营卫不和之发热,自汗出D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者E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后,表证未解者6.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A调和营卫B解表发汗,固护卫阳C调和营卫,益气和营D解肌祛风,调和营卫E解表祛风,宣肺发汗7.“将息”是指:A喘息B将养调息C斟酌之意D体息E将就8.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经气不利C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E、以上都不是9.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是:A发热,微恶寒,咳嗽,口渴,脉浮略数B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痛,脉浮紧C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脉浮紧D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痛,脉浮紧E发热,恶寒,咳嗽,喘息,脉浮紧10.太阳伤寒证的治法是:A解肌祛风,宣肺平喘B发汗解表,升津舒经C发汗解表,内清郁热D发汗解表,宣肺除饮E发汗解表,宣肺平喘11.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当治以:A桂枝加桂汤B桂枝汤C瓜蒂散D麻黄汤E苓桂枣甘汤12.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A温覆取微汗B暖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C先煮麻黄,去上沫D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E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13.桂枝加葛根汤证的辨证要点是:A汗出、项强B汗出、恶风C汗出、发热D无汗、项强E无汗、恶寒14.桂枝加葛根汤方的组成是:A桂枝汤加葛根B桂枝汤加葛根、麻黄C麻黄汤加葛根D葛根汤加桂枝E葛根汤加桂枝、麻黄15.桂枝去芍药汤的主症病机是:A胸阳受损、表证陷里B表邪入里、郁而化热C里热炽盛、鼓动脉促D表邪未解、胸阳受损E脾肾阳虚、虚阳外浮16.《伤寒论》中,通过发汗而止利的汤方是:A大青龙汤B麻黄汤C小青龙汤D葛根汤E葛根芩连汤17.下列哪一项不是大青龙汤证的主症:A发热B恶寒C无汗D烦躁E筋惕肉瞤18.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主要是:A寒邪束表、内郁化热B风邪袭表、营卫不和C寒邪袭表、营阴郁滞D风寒外袭、少阴阳虚E外感寒邪、内伤饮食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青龙汤证的主症:A干呕B发热C咳D微喘E烦躁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针对这种病机,选方应用:A 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麻黄汤D桂枝汤E葛根汤21.下列哪一组药不属于小青龙汤方:A麻黄、芍药、细辛B干姜、甘草、桂枝C五味子、半夏、甘草D麻黄、桂枝、细辛E桂枝、芍药、葛根22.小青龙汤证“服汤已,渴者”,其病机是:A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布B服药辛燥、伤及津液C水饮阻遏、津液不达D里热伤津E引水自救23.桂枝甘草汤证的服法,应该是:A清酒送服B分温三服C顿服D昼二夜一服E分温二服24.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是:A发汗过多、损伤心阳B发汗过多、损伤卫阳C发汗过多、伤及营血D发汗不彻、邪不外达E以上都不是25.桂甘龙牡汤证“烦躁”的病机是:A心阳虚B心阴虚C心火重D心血虚E心气虚26.桂甘龙牡汤方中,桂枝的用量是:A三两B四两C半斤D二两E一两27.下列哪一项不属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A伤寒脉浮B亡阳C医以火迫劫之D必惊狂E脉阴阳俱停28.下列哪一组不属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A桂枝、甘草B大枣、生姜C蜀漆、甘草D龙骨、牡蛎E蜀漆、白芍29.苓桂枣甘汤的主症是:A脐下悸、欲作奔豚B脐周痛、欲大便C脐中痛、月经不利D脐下痛、小便不利E脐上悸、腹部胀满30.原条文要求苓桂枣甘汤的煎煮溶剂是:A清酒B清水C甘澜水D潦水E麻沸汤31.桂枝加桂汤证,重用桂枝的用意是:A温通心阳、以制肾水B温阳解表C增强行水D温通太阳、调和营卫E通阳散寒3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用量是:A三两B二两C八两D五两E四两33.下列哪一项不是苓桂术甘汤证:A心下逆满B气上冲胸C起则头眩D脉沉紧E身为振振摇34.苓桂术甘汤证的主要病机是:A脾阳虚、水气停B肾阳虚、水气停C水停下焦D水气凌心E外寒里水35.下列哪一项是小建中汤证的主症:A恶寒发热B汗出恶风C心中悸而烦D腹胀满E大便干结36.临证用小建中汤时,必用何药才不失仲景组方原义:A桂枝B芍药C甘草D饴糖E大枣、生姜3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主症腹胀满,是属下列哪一项: A虚胀B实胀C食湿停滞D虚少实多E虚多实少38.干姜附子汤证的治则应该是:A急救回阳B回阳救逆C滋阴回阳D温补肾阳E脾肾两补39.干姜附子汤证的“昼日烦躁”一证,应属下列何项:A阳虚烦躁B阴虚烦躁C热邪烦躁D阴阳俱虚烦躁E虚中挟实烦躁40.下列哪一项不应属真武汤证:A发热、心下悸B头眩、身瞤动C小便不利D四肢沉重、疼痛E汗出而喘41.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正确为:A芍药三两,生姜三两B芍药五两,生姜五两C芍药五两,生姜三两D芍药四两,生姜四两E芍药一两,生姜三两42.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的主治方为:A桂枝附子汤B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C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加附子汤43.下列除哪个方证外,均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兼证:A桂枝去芍药汤证B葛根汤证C桂枝加葛根汤证D桂枝新加汤证E桂枝加附子汤证44.桂枝加附子汤用于:A风湿相搏而身体疼痛,汗多者B麻黄汤证汗后所导致大汗不止者C太阳病发汗太过而阳虚汗漏者D少阴病复感寒邪E太阳中风误下导致阴阳两虚者45.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疗用:A先温中扶阳,后酸甘化阴B桂枝汤C附子汤D桂枝新加汤E大青龙汤4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病机为:A过汗亡阳,经脉失养B太阳表虚,发汗过多而阳虚漏汗C阴阳两虚,表虚为主D阳虚自汗,阴血不足E表证未解,里虚不足47.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区别为:A前者附子用量轻,后者附子用量重B前者去芍药,后者有芍药C药物组成相同,只是治疗作用不同D前者重用附子,后者重用桂枝E前者重用桂枝,后者重用附子48.桂枝加附子汤证中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机理是:A太阳中风过汗,损伤营血,筋脉失养B外邪未解,经气不舒,筋脉失养C汗伤营血,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D阳不温煦,阴不濡养,筋脉失养E风寒湿留滞关节,肢节不利49.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味苦寒)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憔,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栝萎实大者一个(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萎,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太阳病概论1、太阳经的概念(先例六经名称)要掌握太阳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太阳病。
伤寒论之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太阳膀胱,其位居下焦,内在津液。
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温煦肌表,管理汗孔开阖,防御外邪,保卫肌体的作用。
故又称“卫气”,卫气有保卫之意。
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行于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日一夜在全身运行50周,昼夜各行五十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太阳外出,人体阳气出于目(睛明穴)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从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
由于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在六经的最外层,又具有保护卫外的功能,所以就有“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一身之外藩”的说法。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也是指它的部位及功能而言。
我们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肺是主表的,这里又提出太阳主表,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肺主表,是因为肺主宣发的功能,能把人体内的卫气布散到体表,以行使温煦、卫外的机能。
而太阳主表,则指太阳经脉之气行于体表。
此处尤为重要和特性,也就是说,太阳之气就是卫气,它出于下焦,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所产生,(这一现象有如太阳与地气所以称太阳经)再受胃的水谷营养精微的赡养,(先后天之关系),然后又通过上焦(肺)的宣发以熏肤、充身、泽毛。
《灵枢·本藏篇》指出:“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就说明了脏腑相连,在内之脏与在外之皮毛相应的表里关系,皮毛属于人体表位,太阳之气行于表,是由少阴肾气所在,经肺气的宣发敷布外达皮毛,所以说肺气合于表而太阳之气则主表。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最长,与督脉并行于人身的背部。
背为阳之府,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一个部位,太阳经从这里通过,所以说它是“阳经之长”。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内脏时,属于膀胱腑而络于肾脏。
倪海厦讲伤寒论本文转载自高山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伤寒论》原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合十六法,方十四首。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