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 格式:ppt
- 大小:777.00 KB
- 文档页数: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痪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中医】伤寒论原文背诵【打印版】伤寒论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名称:伤寒论条文398条作者:张仲景朝代:东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大多数的经方家把葛根汤条辨之前的归结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太阳表证的三个主证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证。
所以还是选用倪师对辨太阳病脉诊治法上的观念,把小青龙汤之后的条辨作为上篇的结束条辨。
“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提示了太阳病表证的大纲。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名为中风。
”是对太阳中风证的定义。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是对太阳伤寒证的定义。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提示了太阳中风、桂枝汤的变证。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是对温病的定义。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举出了太阳病桂枝汤的正证,以及示其正而论述应其变的法则。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举出桂枝汤证而有项背拘急症状者,为桂枝加葛根汤证,提前提示了太阳中篇出现的葛根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提示太阳病下之后,如果有气上冲者,可用桂枝汤,呈现了桂枝汤的活用法,并在此基础上与下面条辨中的坏病进行对比。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太阳病误治,变成坏病,因而不能以论治正证的方法而论治之,本条告诉我们,对于这部分坏病,应当根据其脉证,随其证而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举出桂枝加附子汤证作为太阳病误治变成坏病的例子,展示了少阴病的萌芽。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桂枝去芍药汤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将太阳病下之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证,与太阳病误下变成太阴病的桂枝加芍药汤证,进行对比展示,并且还可以看到朝向桂枝甘草汤证的移行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398条文背诵版文章来自:经方派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发热,或不发热,会恶寒,身痛,呕吐,脉阴阳紧,称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两三天,阳明少阳证不见,不传。
6、太阳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如果你在流汗、发烧,那就叫风温。
风温为病,脉满阴阳,自汗,身重,多眠,呼吸打呼噜,说话困难。
如果被害者被抓,排尿不利,失去直视;如果受害者被火烧到,会微微发黄,剧如抽搐、癫痫发作。
如果火熏了它,就会导致太阳,进而逆转生命期。
7、该病有发热恶寒,多发生于阳;无热恶寒者,生于阴。
头发在阳光下,七天痊愈;它从阴凉处开始,六天就痊愈了。
数七阴六阳也是这个道理。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那些解决不了的,12日越得越多。
11,病人热,要拿衣服。
热在皮肤,寒在骨髓;那些冷的不想靠近衣服的人,是肤冷骨髓热。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邪风,桂枝汤为主。
14、太阳病,项背强兀兀,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经过三天的日晒病,你已经出汗了。
如果你吐槽,下降,暖针,还是不懂。
这是一场恶疾,桂芝怀念。
看脉象,知道错在哪里,对症治疗。
桂枝本该舒筋活络,若其联系紧密,不可能出汗,则不宜伴随。
永远知道这一点,不要犯错。
17.如果喝的人生病了,就不能和桂枝汤在一起,拿到手就会呕吐,所以喝的人不喜欢。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是用桂枝汤呕吐的人,事后都会呕出脓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398条背诵版●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全文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作者是张仲景。
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至今仍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张机序
•桂林左德序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附: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
葛根汤证条⽂伤寒杂病论中与葛根相关的⽅证主要有:葛根汤证葛根加半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葛根汤:治太阳病⽆汗项背强⼏⼏,治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治刚痉葛根加半夏汤:治太阳阳明合病之不下利且呕葛根黄芩黄连汤:治太阳病误下之汗出⽽喘桂枝加葛根汤:治太阳病项背强⼏⼏汗出恶风、治寒邪⼲肾1. 葛根汤及其类⽅的原⽂复习:l 葛根汤见于《伤寒杂病论》凡三:1.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载:“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黄三两,桂枝⼆两,⽣姜三两,⽢草⼆两,芍药⼆两,⼤枣⼗⼆枚,上七味,以⽔⼀⽃,先煮⿇黄、葛根,减⼆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诸汤皆仿此。
”2.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载:“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3. 《⾦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载:“太阳病,⽆汗⽽⼩便反少,⽓上冲胸,⼝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上七味,⼝⽗咀,以⽔七升,先煮⿇黄、葛根,减⼆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4. 对照发现,葛根汤的煎煮法介绍⽤词稍有不同,《伤寒论》中“以⽔⼀⽃”,后注“诸汤皆仿此”。
《⾦匮要略》中“⼝⽗咀,以⽔七升”,增加了“不须啜粥”⼀句,系明显的转抄之误,对正确理解条⽂⽆关紧要。
l 葛根汤的类⽅(指含葛根的处⽅)亦见有三:1. 桂枝加葛根汤:l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载:“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黄三两,芍药⼆两,⽣姜三两,⽢草⼆两,⼤枣⼗⼆枚,桂枝⼆两,上七味,以⽔⼀⽃,先煮⿇黄、葛根,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汗⽤桂枝,伤寒⽆汗⽤⿇黄,今证云汗出恶风,⽽⽅中有⿇黄,恐⾮本意也。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相关条文的总结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先河,其中的六经辨证更是把经方派和医经派做了完美的融合。
是集大成的一部巨著。
不仅理论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实践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知道作用,被各世医家奉为圭臬。
其中对于一些症状的相关性经行了高度的概括,每一个主症必然是此疾病的核心症状,并且把症状与病机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了《伤寒论》的行文特点。
后世医家们根据条文中的症状,进行方症对应,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头痛作为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经常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原发头痛较少见,诊断也十分的模糊。
《伤寒论》按照六经辨证对疾病经行了分类,其中有不少条文提到头痛,说明头痛对应的病机也可以出在各条经的疾病中。
现在把其中的与头痛相关的条文经行整理,收集各医家的注解。
希望可以从中找到各经头痛的病机,也是对头痛按照六经经行一个很好的分类,并且得到治疗各类头痛的有效方药。
临床上头痛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且《伤寒论》中写作手法也有省略和互文等,所以在整理过程中把“外证未除”、“项背疼痛”、“郁冒”、“头眩”等一些症状也经行了摘录,希望读者可以经行参考。
文中引用医家注解:【成】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明。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清。
钱潢《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柯】清。
柯琴《伤寒来苏集》【张】清。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森】森立之(日)《伤寒论考注》【鉴】《医宗金鉴》清。
吴谦等。
参考书目:《伤寒论考注》森立之(日)。
著。
郭秀梅、冈田研吉(日)、加藤久幸(日)。
翻译校点。
崔仲平。
审订。
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2001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ISBN7-5077-1887-5《伤寒论集注》清。
张隐庵。
注释。
清。
高士宗。
纂集。
张金鑫。
校注。
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200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40223号《伤寒论条辨》明。
方有执。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伤寒论条文397条(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