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下册《善良》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善良》word练习题 (一)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的《善良》是一篇描写人与人之间善良关系的文章,通过对孩子们的真实经历进行描述与引导,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通过对该文章的word练习题,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写作功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阅读文章,回答选择题文章中提到的下面哪种事情没有发生过?A、孩子们利用自己的钱给需要帮助的人捐款。
B、校长对孩子们的善良行为做出了鼓励。
C、班主任给孩子们上了一节主题为“爱心”的课。
答案:A该题需要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关注细节信息。
二、阅读文章,回答填空题孩子们在发现了老爷爷有困难后,________了两百元钱,和善良一样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
答案:捐赠该题要求学生懂得运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填写空格,关注整个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给下面的句子排序①热爱看书的小薇了解了情况②王爷爷是一位独居老人,因为穷病缠身,儿子也不在身边,一直艰难地支持着自己的生活③小薇和她的同学们拿出了自己准备攒的零花钱④她们捐赠出了两百元钱⑤这些所谓的小行为,却震撼了周边的那些人答案:②①③④⑤该练习题旨在训练学生阅读识别,分清先后顺序,加强整体理解与记忆。
四、阅读文章,回答简答题在文章中,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王爷爷,一些小行为却“震撼了周边的那些人”。
请从文章中选取相关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王爷爷接受孩子们的帮助后,“老人家的心里一定暖和。
”校长得知此事后,为孩子们的善良行为做出了表扬和鼓励,同时在全校通报。
班主任也在课堂上谈论了“爱心”这一主题。
处于旁观状态的人们,或许会对这些善良行为保持默然,不以为然。
然而,在引导孩子们的同时,也善于认可和鼓励他们的行为。
这是一种既能增加孩子们的自尊心,又能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做好事情的行为方式。
这些小行为的力量,也可能会影响和感染到周边的人,甚至产生一种积极的向上推动的效果。
以上针对中职语文基础下册《善良》word练习题的训练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强语言运用及写作技能,能够更好地学习文章的精髓,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牢基础。
02 善良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 对下列各组词语注音、解释均正确的一项是()。
A.愚蠢(yú chūn):愚笨;不聪明。
惶惶(huānɡ huānɡ):恐惧不安。
B.超拔(chāo bō):高出一般;出众。
滥用(làn yònɡ):胡乱或过度地使用。
C.善良(shàn liánɡ):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稚弱(zhì ruò):幼小而嫩弱。
D.参透(cān toù):看透;彻底领会。
戚戚(qì qì):忧愁、悲哀的样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都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 幸福——伤心温暖——寒冷缩短——延伸B. 抽象——具体宽阔——狭窄静寂——热闹C. 惆怅——欣慰理解——埋怨苦闷——喜悦D. 高雅——朴素大量——小气俯视——仰视3. 根据下列情境,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在招聘会上,招聘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和众多应聘者比较起来,你有何优势?”应聘者回答:“”。
A. 我都写在了简历上,请领导仔细看一看。
B. 这种工作我早就接触过,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只要录用我,保证干好。
C. 我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技术等级考试,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相信能胜任这份工作。
D. 我认为只要听领导的话,搞好与同事的关系,就能干好工作。
4. 对课文中“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
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着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
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
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
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比论证B. 引用论证C. 因果论证D. 举例论证5. 下列选项中有关《善良》一文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B. 作者针对善良与凶恶的比较分析,热情讴歌了善良的伟大力量,以及对善良的坚定信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善良》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善良》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2.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2.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教学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导读教学法、自主合作法【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什么是善良?(善良:纯真温善,没有恶意)提到“善良:一词,你会联想到什么?(同学发言对善良的理解)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男子气;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下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
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
”究竟,善良是什么?我们还要不要善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倾听一下王蒙先生的认识。
二、拜访作者: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二善良课文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性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内容、文体、写法不拘,但必须写出“有意思”的东西,要将思想内容经过活泼的处理,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喜爱,有所感悟。
本文写于1995年。
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的王蒙,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
同时,写作本文之时,正值商品经济大潮汹涌而来,本文基于人们价值观出现摇摆的社会现实而写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
文章在驳斥人们对善良的错误看法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善良区别于凶恶的种种优势和力量,鲜明地提出“我喜欢善良。
我不喜欢凶恶”的观点,告诉人们,不管何时,“善良”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号召人们摒弃凶恶,做品性善良的人。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第4自然段):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似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作者针对善良“早就过了时”和“善良即愚蠢”的两种错误观点,分两层进行了驳斥:一是在需要帮助的人当中,很少有毒蛇和恶狼,因为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仇一视切,这是错误的;二是面对非毒蛇和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就有点像毒蛇和恶狼了。
从而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这部分的作用在于“破”,驳斥了人们对有关善良的错误看法,为下文从正面论述善良的力量及特点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5-第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与作用。
第5自然段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力量的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了对比:善良稚弱,而凶恶强大;善良处于不设防不抵抗的地位,而凶恶会毫不犹豫地施出毒手;善良有所不为,而凶恶无所不为;善良常败,而凶恶常胜。
二善良一、基础知识应用1.《善良》的作者是,本文选自。
答案:王蒙《宽容的哲学》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参透:看透,透彻领会。
B.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
滥恶:无原则的丑恶。
C.凄厉:声音凄凉而尖锐。
超拔:高出一般,出众。
D.惶惶:恐惧不安。
弘扬:发扬光大。
答案:B解析:滥恶:滥用恶行。
3. 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善良》是一篇随笔,文体是议论文。
B.“我喜欢善良。
我不喜欢凶恶”这句话是《善良》一文的中心论点。
C.《善良》按照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论证。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老子》。
答案:D解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
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
她属于①②③的人。
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①更发展得良好②更文明③更高尚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B解析:“人”中的“文明”“高尚”“发展得良好”的排列次序应该与“社会”中的“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分别对应。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和他认识的过程中,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哪一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C.如果把我们的习惯用语“吃了吗”塞进外交辞令,岂不被人贻笑大方。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高度重视。
答案:D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
可在“都给我留下”前面加上“他”做主语。
B项,语序不当,可将“努力”调整到“社会主义强国”后面。
C项,语义重复。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
本身就含有“让”“被”的意思,前面不能加“被”可将“被人”删去。
二、阅读与表达能力训练(一)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 a 了自己的丑恶。
中职语文《善良》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中职语文《善良》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善良》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善良的定义、作用和意义的探讨,呼吁人们要坚守善良的信念并付诸实践。
本文将从课后“练习与思考”的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参考答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一、第一题:判断题1、题目:文章开篇使用排比句,目的是为了强调善良的作用。
(√)参考:文章开篇使用排比句“善良的作用就是……”,旨在强调善良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2、题目:文章认为善良就是多花钱。
(×)参考:文章中提到“善良就是多花钱”,这是为了举例说明善良的定义,即“为他人着想,不惜付出代价”。
但并不意味着善良就是多花钱。
3、题目:文章认为善良没有用,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不善良的人。
(×)参考:文章并没有认为善良没有用,相反,文章强调了善良的作用和意义。
而关于社会上存在很多不善良的人,文章并不是以此作为否定善良的理由,而是作为呼吁人们坚守善良的依据。
二、第二题:选择题1、题目:下列哪个例子最能说明“善良的作用”?(C)A. 一个人在超市偷了一瓶果汁。
B. 两个人在商场互相推搡。
C. 一群人在路上帮助受伤的老人。
参考:最能说明善良的作用的例子是C,一群人在路上帮助受伤的老人。
这个例子体现了善良的互动关系,即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助与良性影响。
而A和B则涉及个体的不良行为,无法充分说明善良的作用。
2、题目:下列哪个选项最符合“为他人着想,不惜付出代价”的定义?(A)A. 捐款帮助贫困学生。
B. 为了不惹麻烦,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
C. 在自己繁忙的时候拒绝别人的请求。
参考:最符合“为他人着想,不惜付出代价”的定义的选项是A,捐款帮助贫困学生。
这种行为体现了不惜付出一定代价(如金钱、时间等)去帮助他人的精神,符合善良的定义。
而B和C都没有体现出为他人着想或付出代价的特点。
三、第三题:简答题1、题目:请简述善良的定义及其作用。
中职语文下册善良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中职语文下册善良教案(人教版)教案目标:1. 了解善良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善良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善良行为。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善良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相关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和行为。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现出善良行为。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善良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教材:《中职语文》人教版下册。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具:笔、纸、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善良的行为,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和讨论。
2. 提问学生对善良的理解和认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二、学习善良的含义和重要性(10分钟)1. 分享善良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善良是指对他人友好、乐于助人、有爱心等的行为。
2. 通过阅读教材中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善良的内涵和作用。
三、分析善良的具体表现形式(15分钟)1. 教师列举一些常见的善良行为,如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尊重他人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行为的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善良行为进行展示和分享,其他组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描述一个自己亲身经历或见到的善良行为。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表达,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五、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和行为(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善良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现出善良行为。
2. 教师定期进行善良行为评比和表彰,激励学生保持善良的品质和行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善良的含义和重要性。
二善良课文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性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内容、文体、写法不拘,但必须写出“有意思”的东西,要将思想内容经过活泼的处理,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喜爱,有所感悟。
本文写于1995年。
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的王蒙,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
同时,写作本文之时,正值商品经济大潮汹涌而来,本文基于人们价值观出现摇摆的社会现实而写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
文章在驳斥人们对善良的错误看法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善良区别于凶恶的种种优势和力量,鲜明地提出“我喜欢善良。
我不喜欢凶恶”的观点,告诉人们,不管何时,“善良”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号召人们摒弃凶恶,做品性善良的人。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第4自然段):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似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作者针对善良“早就过了时”和“善良即愚蠢”的两种错误观点,分两层进行了驳斥:一是在需要帮助的人当中,很少有毒蛇和恶狼,因为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仇一视切,这是错误的;二是面对非毒蛇和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就有点像毒蛇和恶狼了。
从而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这部分的作用在于“破”,驳斥了人们对有关善良的错误看法,为下文从正面论述善良的力量及特点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5-第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与作用。
第5自然段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力量的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了对比:善良稚弱,而凶恶强大;善良处于不设防不抵抗的地位,而凶恶会毫不犹豫地施出毒手;善良有所不为,而凶恶无所不为;善良常败,而凶恶常胜。
二善良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足恃.(shì) 衣钵.(bō) 参差.(chā)B.圭臬..(guī niè) 毒.害(dú) 婀.娜(ē)C.滥.用(làn) 句读.(dú) 阐.明(chǎn)D.凄.厉(qī) 汗流浃.背(jiā) 歼.灭(qiān)解析:B(A项中“参差”的“差”念cī;C项中“句读"的“读”念dòu;D 项中“歼灭"的“歼”应念j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项是( C )。
A.援助以逸待劳消耗B.宣扬靠拢滥恶C.安祥吝啬玷污D.提防干涸畸形解析:C(C项中的“安祥”应为“安详”。
安详:ān xiáng,形容词。
指从容不迫;稳重。
有安静祥和之意。
多用于形容人的状态,)3.下列选项中,前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D )。
A.东郭先生——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
B.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胸怀坦荡,而小人却经常忧心忡忡。
C.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D.塞翁失马——马很难驯养。
解析:D(塞翁失马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4.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项是( D )。
A.《善良》是一篇随笔,文体是议论文。
B.“我喜欢善良。
我不喜欢凶恶"是《善良》一文的中心论点。
C.《善良》按照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论证。
D."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老子》。
解析:D(“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述而》)5.《善良)作者是 ,本文选自。
答案:王蒙散文集《宽容的哲学》6.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
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她属于的人,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答案: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二、阅读理解(一)现代人种的产生和分化人种,又称种族,是指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型、眼色等)的人群。
《善良》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善良》。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内容、结构及地位本文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主编倪文锦,2013年第二版,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教学大纲编写的,本文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与欣赏,主要学习人性美。
《善良》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王蒙。
语文作为一门职业院校的基础文化课,除了传授书本知识外,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概念不断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况,告诉人们要用善良之心对待他人和社会。
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阅读这样的文章不仅能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
由于中职的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中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理清课文结构。
2、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加深对“善良”的认识;②过程与方法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掌握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用善心看待世界,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重点难点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掌握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领悟做人的道理。
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中职语文《善良》善良,是一种美丽的品质,无论在哪个年代,那个社会,都是备受称赞的品质。
但是,善良的表现却是千姿百态,如何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善良呢?这需要从人的心态和行为两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善良的表现需要源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只有在内心世界中有着一份淳朴、坚定的善良之心,人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出善良的行为。
例如,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狗,如果你内心有一份善良之心,你一定会忍不住去帮助这只小狗,给它治疗和喂食。
所以,说心态是善良表现的策源地,是我们正常行为的基石。
其次,善良的表现也需要见于人们的正常行为,如何在行为上表现善良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注重平常小事,对身边的人做出一些正面的帮助,就能展现善良之心。
比如,为老人让座,帮助同学做作业,无偿献血、救助受困的人,都是体现善良的形式。
善良并不是大力神般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种微小的力量,虽然渺小却无处不在。
善良的行为如同沙滩上的小贝壳,孑然一身却折射出大海的广博和宏伟。
因此,平常的小善举亦是善良成长的重要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认为“善良”很傻、很幼稚,但其实这正表明了他们其实是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的,缺乏对人性的认识和追求。
善良是一种纯净的力量,它是一种道德的标杆,是一个人生命力的展现,它需要我们去维护、去推崇。
人可以不进可爱、不华丽,但绝不能没有善良。
因为善良是人与人之间的基础关系,更是创造美好世界的必要元素。
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和加强善良品质。
例如,学习德育课程,学习先进人物和他们的品德故事,同时注重身边人的需求,需要即时行动帮助,从而培养我们自己的善良品质。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善良的本质和使命,无论是在哪个阶段、哪个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在精神追求,发挥超脱自我、利他主义的力量,从而构建起美好、清新、积极的社会氛围。
因此,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善良的力量是会改变世界的。
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它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桥梁,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最高境界。
《善良》教案长春市艺术学校韩桂娟【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启发学生对社会道德现状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对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2.品味作品语言,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1.研读课文,领会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探讨研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他们因爱心感动中国,他们因善举感人至深。
可是却有人说:善良过时了,善良就是愚蠢,善良是无能的表现。
究竟善良是什么?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人的本性“善良”还要不要回归?今天我们就来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1.学生简介王蒙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2.字词积累不足恃.shì(不可依赖)圭.guī臬.niè(比喻准则或法度)弘.hóng扬(发扬光大)超拔(超凡拔萃)参透(探究并深切领会)滥恶(滥用恶行)以逸代劳(以闲逸代替劳累)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三、写作背景和意义(供教师参考)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时代,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当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发展的浪潮开始涌来,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利益至上的原则是否会再一次抹灭了人性的善良,商品经济的社会又应当建立怎样的道德体系,这是作者所忧虑的。
这篇文章中所谈的“善良”,其实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一切道德的底线”。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以人性的善良为基本的准则,因此这篇文章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
(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2.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讨论。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阅读结果。
明确:(1)提出问题: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成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2)分析问题:阐释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强调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3)表明态度: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我们应该保持善良这种高尚的品德。
五、议论思考拟在跳出文本看文本,引发学生对善良进行思考,重在激活学生思维,答案不必求同。
(1)作者对善良有很多看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2)这篇文章写于1995年,是针对当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出现的价值观的变化和思想波动而写的,现在,十余年过去了,以今天的眼光看“善良”,你又会提出一些什么见解呢?争取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六、教师小结:这篇文章,作者从“善良过时了”、“善良”被看作“愚蠢”等现象出发,经过思考、叩问,阐释了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并赋予善良许多美好而深刻的内涵,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喜欢善良”、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
七、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加深对“善良”的理解,在文章中将你不懂的句子划下来。
第二课时一、重点研读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和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
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
一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
(2.)教师归纳: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先破后立,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
2.研读第二部分,解答以下问题(1)善良有什么价值?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2)善良还有哪些让人向往的内涵?“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明确:运用对比论证。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深刻性、说服力,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学生找出所在段落)善良与凶恶对比:5段:力量对比:稚嫩与强大;有所不为与无所不为。
——阐释善良的作用8段:结果对比:“战败”与“战胜”;弘扬光明与宣告丑恶。
——善良的内涵和外延11段:心态对比:君子坦荡荡与小人常戚戚;微笑面对现实,不丧失信心与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心惶惶。
——善良的人信心常在。
(4)齐读第六段,这一段在论述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运用排比手法。
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第一组: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
第二组:充分展示了善良的功能作用。
二、拓展深化1.对比: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
(A一脸的无奈)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
(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
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2.排比:屈原在其“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却“忠而被谤”的苦难中,仍能“哀怨托离骚,孤忠报楚国”;司马迁因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而遭受腐刑,却能“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杜甫虽“长夜沾湿”“布衾似铁”却依然“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吟诵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千古绝唱。
他们不是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化苦难,而是用全部的热情和才智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升华了自己也点缀了历史。
三、合作探究,加深理解,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
善良是属于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了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第十、十一段进行了阐述: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怎样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这句话是紧扣“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与超拔联系在一起”展开具体阐述。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既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最不能容忍,也最容易滥用权力,因此作者认为这种人最不善良。
四、感悟升华1.当你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2.提问:当面临人生的两难困境时,我们如何选择?除了为善与不为善之外,我们又面临哪些道德上的困境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两难困境有哪些。
(然后进行讨论)(补充论题:诚实、吃亏、宽容)3.分小组选题,进行讨论,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此过程不在于得出结论,而在于通过讨论提高分析、论证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五、教师寄语善良是一种智慧,因为善良,你会透彻幸福的含义;善良是一种远见,因为善良,你会得到灵魂的回馈;善良是一种胸怀,因为善良,你会包容周围的一切;善良是一种自信,因为善良,你会让自己永远美丽;善良是一种文化,因为善良,你会让自己变得深邃;善良是一种精神,因为善良,你亮出了做人的品位!如果你内心的善良还在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苏醒。
不能因为自己的善良曾经受到伤害而紧闭爱的门窗,不能因为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冷漠而疏于对别人的关心。
“人之初,性本善”、“善,人之宝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所以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王蒙一样发自肺腑的说“我喜欢善良”,不断为社会增添善行,为生活播种善意。
六、布置作业:1.各小组以自己所选论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恰当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
2.以“幸福”为题,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写一组排比句。
3.推荐阅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