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切除术 手术记录
- 格式:docx
- 大小:12.34 KB
- 文档页数:1
【编号】9.1.3.2【手术名称】耳前瘘管摘除术【英文名称】excision of the preauricular fistula【别名】耳前瘘管切除术【ICD编码】18.2101【概述】【适应证】耳前瘘管反复感染者,控制急性炎症后摘除;有脓肿形成者,可先行切开引流,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再行瘘管摘除(图9.1.3.2-1)。
【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与体位】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做瘘口周围皮下浸润麻醉;小儿可用基础加局麻或全麻。
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对侧。
【手术步骤】1.以钝针头插入瘘管口内注入2%亚甲蓝液,勿使其外溢。
并可加压按摩,使亚甲蓝进入瘘分支或远端(图9.1.3.2-2)。
2.于瘘口周围皮肤做菱形切口(图9.1.3.2-3),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9.1.3.2-4)。
瘘管全部摘除后,用抗生素溶液冲洗术腔,然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如术腔较深,可放置橡皮引流条。
乙醇纱布覆盖伤口,加压包扎(图9.1.3.2-5)。
如局部皮肤破溃,肉芽组织形成,可用刮匙将其刮除,皮肤缺损不多可将周围皮肤松解后缝合,皮肤缺损较多松解后缝合较困难者,可用凡士林纱布将创面覆盖,待其自行修复或二期植皮。
【术中注意要点】1.皮肤切开后要防止亚甲蓝液溢出,污染周围组织,影响寻找瘘管。
为此,可将瘘管口结扎或钳夹;也可在皮肤切口前将注入瘘管内的亚甲蓝液挤出后再做切口。
2.分离瘘管时要仔细,勿将瘘管撕裂或离断,以免瘘管内容物溢出污染伤口和瘘管残留,造成术后感染和复发。
3.瘘管穿至软骨时应将软骨切除;瘘管摘除后,要进行检查,如可疑有上皮组织残留,应予切除。
4.勿损伤面神经。
【术后处理】1.应用抗生素,控制和预防感染。
2.如有引流条,术后第2天抽出。
3.第5天可拆除皮肤缝线。
【主要并发症】术后伤口感染。
若累及耳廓软骨,可引起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造成耳廓畸形。
【述评】。
2012-5-15 12:00 首次病程记录患者XXX,女性,10岁,因“右耳前小孔10年,反复红肿3年”收入院。
病例特点:1. 女性患儿,起病缓,病程长。
2.以“右耳前小孔10年,反复红肿3年”为主要表现,不伴听力下降、无眩晕、耳道流脓等症状。
3.查体:T:36.1℃,P:66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双耳廓对称无畸形,右耳前1针头大小小孔,附近皮肤瘢痕,稍红,外耳道干净,未见异常分泌物。
鼓膜结构完整,解剖标志清晰,双侧乳突区无压痛。
音叉试验示:双耳听力正常。
4.辅助检查:暂缺拟诊讨论:初步诊断:右耳前瘘管伴感染。
诊断依据:1. 女性患儿,起病缓,病程长。
2.以“右耳前小孔10年,反复红肿3年”为主要表现。
3.查体见:双耳廓对称无畸形,右耳前1针头大小小孔,附近皮肤瘢痕,稍红,外耳道干净,未见异常分泌物。
鼓膜结构完整,解剖标志清晰,双侧乳突区无压痛。
音叉试验示:双耳听力正常。
鉴别诊断:化脓性中耳炎,本病以外耳道有脓液、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查体见:鼓膜穿孔,标志不清。
有脓性分泌物从穿孔处溢出,CT示中耳乳突腔有炎性改变。
诊疗计划: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软食,清热散结胶囊口服,完善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输血前全套,血型,胸片,大小便常规,心电图等术前检查,择期手术。
医师签名:2012-5-15 15:00 xxx主治医师查房记录今日xxx主治医师查房,看过病员后指示:1.本例患者女性患儿,起病缓,病程长。
2.以“右耳前小孔10年,反复红肿3年”为主要症状,无眩晕、耳道流脓等症状表现。
3.查体见:双耳廓对称无畸形,右耳前1针头大小小孔,附近皮肤瘢痕,稍红,外耳道干净,未见异常分泌物。
鼓膜结构完整,解剖标志清晰,双侧乳突区无压痛。
音叉试验示:双耳听力正常。
可考虑入院诊断:右耳前瘘管伴感染。
需与化脓性中耳炎鉴别:本病以外耳道有脓液、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查体见:鼓膜穿孔,标志不清。
手术记录
住院号:3xx 科室:五官科病区病房号:床位号:16
姓名:xx 性别:男年龄:16岁手术日期:2019年10月23日术前诊断:耳前瘘管感染拟施手术:耳前瘘管切除术
术后诊断:耳前瘘管感染已施手术:耳前瘘管切除术
手术名称:耳前瘘管切除术
麻醉方式:局麻麻醉医师:xx
麻醉开始时间:09时05分麻醉结束时间:09时35分共计:00时30分
手术开始时间:09时05分手术结束时间:09时35分共计:00时30分
手术人员:主刀xx 洗手护士
手术过程:麻醉完成后患者平卧位,右耳向上,常规消毒、铺巾。
以2%利多卡因10ml+1‰肾上腺素5滴麻醉耳颞,枕小,耳大神经,以及瘘管周围浸润麻醉,沿瘘管口梭形切开皮肤,寻找瘘管,沿瘘管剥离,见瘘管与耳廓软骨粘连,完整分离瘘管,缝合皮部加压包扎,手术顺利,出血不多,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手术医师:
上级医师:。
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临床路径B先天性耳前瘘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B(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耳前瘘管(二)诊断依据。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6版)1.病史和症状:既往有耳前瘘管感染史。
1.1.2.1.(1(2(3(4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电解质,胸片或胸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酌情应用止血药。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3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
3.手术:耳前瘘管切除术。
4.标本送病理检查(九)术后住院治疗≤6天。
1.根据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全身酌情应用止血药物。
(十)出院标准。
注:具体考核指标及参考标准要视病种而定,项目县可结合实际调整。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临床路径A先天性耳前瘘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A(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耳前瘘管(二)诊断依据。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6版)1.病史和症状:既往有耳前瘘管感染史。
□体征:耳轮脚前可见瘘管瘘口,其周围皮肤见脓瘘或瘢痕。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感染控制后行耳前瘘管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耳前瘘管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血糖,肝肾功,电解质,胸片或胸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酌情应用止血药。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3天内。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酌情应用全身止血药物。
3.手术:耳前瘘管切除术。
4.标本送病理检查(九)术后住院治疗≤6天。
1.根据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全身酌情应用止血药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切口一期愈合。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耳前瘘管临床路径表单A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耳前瘘管手术方式:耳前瘘管切除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实际操作时需明确写出具体的术式清丰县人民医院卫十一项目按病种付费质量控制与绩效考核要点病种名称:先天性耳前瘘管A注:具体考核指标及参考标准要视病种而定,项目县可结合实际调整。
手术记录:耳前瘘管感染切开引流术
术前及术后诊断:
术前诊断:耳前瘘管感染
术后诊断:同术前诊断
手术方式:
本手术采用切开引流的方式进行。
手术过程中,医生在患者耳前瘘管感染部位进行切开,以引流出感染的脓液和分泌物。
然后,医生会对切口的部位进行适当的清创和处理,以消除感染源,防止感染的扩散。
最后,医生会对切口进行缝合,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麻醉方式:
本手术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进行。
医生在患者耳前瘘管感染部位周围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手术经过: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使用消毒剂对患者耳前瘘管感染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然后,医生在患者耳前瘘管感染部位进行切开,以引流出脓液和分泌物。
接着,医生使用生理盐水和抗生素等药物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和消毒处理,以消除感染源。
在清创和处理的过程中,医生非常小心地清除伤口周围的坏死组织和脓液,以避免感染的扩散。
最后,医生对患者伤口进行缝合,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以预防感染;
2.术后定期换药,检查伤口愈合情况;
3.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4.术后注意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5.术后如出现发热、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6.术后定期复查,以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本手术记录仅作为本次手术的记录,不作为任何法律或医学证明使用。
如有需要,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名称:耳前瘘管主诉:右耳前反复肿痛2年,流液2月现病史:家属代诉患儿于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前红肿,疼痛,无发热,头痛,头晕,无听力下降等不适,口服抗炎药物后好转。
后于2月前患儿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耳前瘘口流液,就诊我院诊断为“右耳前瘘管合并感染”病程中无头部外伤史,无耳部手术史,无明显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无发热、外耳道流脓表现,饮食、大小便无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否认先天性疾病病史,无肝炎,无结核,无伤寒等传染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无输血史、无外伤、无中毒及无手术史。
个人史:于原籍,预防接种按时,无放射性工作环境接触史。
家族史:否认有明确家族性传染病及遗传病史.神经系统: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发现阳性体征。
专科检查:耳部检查:双耳对称,右侧耳轮角处可见直径2mm大小瘘口,周围轻度红肿,挤压可见少量豆渣样物。
乳突部无红肿、压痛、瘘管及疤痕。
粗听力正常。
鼻部检查:外鼻无畸形,皮肤无红肿,双侧上颌窦、筛窦区、额窦底壁无红肿及压痛。
鼻前庭无红肿,鼻毛无脱落。
鼻腔未见新生物及粘脓性分泌物,下鼻甲稍肥大,鼻中隔轻度不规则偏曲。
咽喉部检查:咽部粘膜稍红;扁桃体无红肿,表面无分泌物。
咽后壁粘膜稍充血,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
间接喉镜检查:见舌根淋巴组织增生,会厌、杓状隆突及杓间区无红肿,梨状窝无积液,两室带无肥厚,两声带黏膜光滑,声带运动好。
颈部检查:颈软无压痛,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本院彩超示:耳前瘘管。
诊断依据:1.幼儿患者,慢性病程,“右耳前反复肿痛2年,流液2月”主诉入院。
2.专科查体:耳部检查:双耳对称,右侧耳轮角处可见直径2mm大小瘘口,周围轻度红肿,挤压可见少量豆渣样物。
乳突部无红肿、压痛、瘘管及疤痕。
粗听力正常。
3.辅助检查:本院彩超示:耳前瘘管。
鉴别诊断:1.耳廓假性囊肿:病人常偶然发现耳廓前面上方局限性隆起,渐增大。
大者可有胀感、波动感、灼热感或痒感,常无痛感。
改良耳后切口在感染性耳前瘘管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耳后切口在感染性耳前瘘管术中应用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感染性耳前瘘管病例,术中采用改良耳后切口加上连续整块切除耳前感染组织、瘢痕及可疑组织,整块切除后通过延长耳后切口和广泛游离皮下组织,放置负压引流后,一期无张力分层缝合。
结果:25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术区伤口裂开、耳廓畸形、化脓性软骨膜炎、面瘫及腮腺漏。
随访12月后,无复发患者,而且术区手术切口无明显瘢痕形成。
结论:在感染性耳前瘘管中应用改良耳后切口及连续整块切除手术方式,术后一期愈合,避免了转瓣修复,该手术切口安全有效,适宜推广。
关键词:耳前瘘管感染整块切除Applicantion of modified retroauricular incision in the treatmentof infective preauricular fistulaZHANG Chunfeng1,HU Chun1, ZHANG Xia1, JIE Dinghui1, BAIZibin1, SUN Xiaoqiang1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Luzhou People’s Hospital,Sichuan,646000, China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retroauricular inci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ve preauricular Fistula.METHODS:25cases of infective preauricular Fistul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reauricular infected tissue, scar and suspicious tissue were resected by modified retroauricular incision and whole piece, one-stage tension-free lamellar suture was performed by lengthening the incision behind the ear and extensively dissociating subcutaneous tissue after block resection.Results:All the 30 cases healed in one stagewithout dehiscence, deformity of Auricle, suppurative perichondritis, facial paralysis andparotid gland leakage. After 12 months follow-up,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and no obvious scar formation in the surgical incision.Conclusion: The modified retroauricular incision and continuous en bloc resection for infective preauricular Fistula is safe, effective and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Key word: infection; preauricularfistula; continuous block resection前言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只有反复感染耳前瘘管才需要手术治疗,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传统的治疗理念中,一般主张在感染控制4周以后行手术治疗,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反复感染时间间隔小于4周,或是部分患者反复感染,多次切开引流后,局部瘢痕明显。
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治疗王勤学;杨桂娇【摘要】目的观察在不同时期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疗效,以确定最佳的手术方式. 方法对50例分泌型及感染型的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实行手术治疗并作随访. 结果 7例分泌型的耳前瘘管患儿术后无复发,26例感染型耳前瘘管切开引流门诊换药,3月后手术无复发,17例感染型在感染期手术的耳前瘘管患儿中有2例复发,复发率11.7%. 结论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在分泌型及感染完全控制后手术是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法,而且在感染期也可以手术.【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42)001【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耳前瘘管;外科手术;儿童【作者】王勤学;杨桂娇【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太原,030001;山西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山西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71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小儿耳鼻咽喉科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分为单纯型、感染型和分泌型[1].感染型占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病的82.58%,分泌型占3.87%,单纯型占13.15%,其中单纯型终生不发生感染,可不必手术。
但只要发生1次耳前瘘管感染,则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需手术切除瘘管。
只要是初次感染,局部溃烂迁延不愈,甚至合并脓肿,局部充血不太严重,都需手术治疗。
本文通过分析2009-2010年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探讨手术时机选择及确定最佳的手术方式。
1.1 临床资料收集2009-01~2010-01我科收治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50例,年龄1-13岁,平均4.9岁,女27例,男23例。
既往有感染病史43例,处于感染期手术的17例,分泌型有7例,外院手术术后复发4例,本院手术后2月复发2例。
临床表现:耳轮脚处可见瘘口,瘘口挤压可见白色皮脂样物,有微臭。
感染时瘘口周围皮肤局部隆起,疼痛,有的溢脓液,部分患儿局部皮肤溃破,部分患儿瘘管口下方形成皮肤条索状瘢痕。
廓清法耳前瘘管切除术摘要〕目的:探索廓清法切除感染初起及脓肿切排后愈合的耳前瘘管的手术技巧和效果。
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32 例耳前瘘管感染初起及脓肿切排后愈合的患者,采用局麻下廓清法切除。
结果:32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一期愈合良好,无肿胀感染及耳廓软骨膜炎等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
结论:对于耳前瘘管感染初起及脓肿切排后愈合的患者,廓清法切除耳前瘘管是有效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耳前瘘管;廓清法耳前瘘管是耳鼻喉科常见先天性疾病,为第1、2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
耳前瘘管的位置隐蔽,一般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分泌物自瘘管口流出,或可挤压出豆渣样分泌物。
部分患者甚至瘘管感染肿胀严重就诊时才知晓有耳前瘘管这一先天性疾病的存在。
对于耳前瘘管的患者,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手术,大部分患者往往在肿胀感染发作后才考虑手术治疗。
耳前瘘管感染进一步形成脓肿,切开引流后往往换药愈合时间较长,愈合后局部形成较多瘢痕组织,对今后的手术治疗增加了难度。
我科多年的手术经验,总结出廓清法耳前瘘管切除手术。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耳前瘘管患者32 例,男 14 例,女 18 例,年龄 4 ~ 39 岁,平均 19 岁,其中左侧耳前瘘管者12 例,右侧耳前瘘管者19 例,双侧耳前瘘管者1例。
耳前瘘管感染初起者8例,且所有患者感染初起病灶贴近瘘管口,耳前瘘管脓肿切排愈合患者24例。
1.2 手术方法常规术区碘伏消毒,使用2%盐酸利多卡因(20ml 2%利多卡因加入4滴肾上腺素)在耳前瘘管口四周行局部浸润麻醉,对于感染初起的患者,可避开其轻度感染肿胀处,在其远侧端行注射浸润麻醉,防止局部肿胀加剧影响术中视野。
对于脓肿切开已愈合、局部瘢痕明显者,需要在疤痕组织周围行浸润麻醉。
对于贴近瘘管口的初起感染灶及皮肤切开后愈合瘢痕,沿耳前瘘管口周围所做小梭形切口需将其囊括,必要时可适当扩大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使用小斧头刀及眼科剪沿瘘管组织周围逐渐向下切分。
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临床路径先天性耳前瘘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耳前瘘管(二)诊断依据.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版).病史和症状:既往有耳前瘘管感染史.1.体征:耳轮脚前可见瘘管瘘口,其周围皮肤见脓瘘或瘢痕.(三)治疗方案地选择.感染控制后行耳前瘘管切除术.(四)标准住院日为≤天.(五)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耳前瘘管.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地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各种原因不能耐受局麻,需行全麻者.(六)术前准备≤天..必需地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心电图;血糖,肝肾功..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电解质,胸片或胸透等.(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酌情应用止血药.(八)手术日为入院后天内..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手术:耳前瘘管切除术..标本送病理检查(九)术后住院治疗≤天..根据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全身酌情应用止血药物.(十)出院标准..一般情况良好,切口一期愈合..没有需要住院处理地并发症.(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伴有影响手术地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先天性耳前瘘管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耳前瘘管手术方式:耳前瘘管切除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天清丰县人民医院卫十一项目按病种付费质量控制与绩效考核要点病种名称:先天性耳前瘘管注:具体考核指标及参考标准要视病种而定,项目县可结合实际调整.。
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
┈┈┈┈┈┈┈┈┈┈┈┈┈┈┈┈┈┈┈┈┈┈┈┈┈┈┈┈┈┈┈┈┈┈┈┈┈┈┈┈┈姓名:xx 性别:男年龄:16岁
科室:五官科病区病房:五官科病区床号:16
┈┈┈┈┈┈┈┈┈┈┈┈┈┈┈┈┈┈┈┈┈┈┈┈┈┈┈┈┈┈┈┈┈┈┈┈┈┈┈┈┈术前诊断:耳前瘘管伴感染
拟行手术名称:耳前瘘管切除术
┈┈┈┈┈┈┈┈┈┈┈┈┈┈┈┈┈┈┈┈┈┈┈┈┈┈┈┈┈┈┈┈┈┈┈┈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的常见并发症及意外:
1、麻醉意外、呼吸心跳骤停
2、术中术后出血
3、术后感染,尤其是耳廓感染,耳廓畸形--菜花耳
4、术后复发
5、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延迟愈合
6、术中术后出现罕见并发症
7、腮腺、面神经损伤
8、切口瘢痕形成
9、颅内并发症:脑水肿、脑积水、脑膜炎、脑脓肿、气脑及脑血管意外
10、伤口并发症:出血、血肿、浆液肿、感染、裂开不愈合、瘘管形成。
11、术后出现呼吸并发症,如气胸、支气管肺炎、肺不张等
12、血栓性静脉炎,以致肺栓塞、脑栓塞
13、多脏器功能衰竭
14、因病灶或患者健康原因,终止手术
虽然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但仍有发生上述情况的可能,请机关及家属慎重考虑,对手术有什么意见,可写在下面,如果同意手术请予签字。
患者本人签字:_______________ 家属签字或代理人签字:
_
主任或主治医师签字: 经治医师签字:
2019年10月22日。
ENT手术记录◆手术名称:FESS麻醉方式:表局麻手术经过:1.患者取仰卧位,头抬高25°,常规消毒后铺巾。
2.1%丁卡因加1‰肾上腺素棉片作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作双侧鼻腔息肉基底部、鼻丘、钩突前缘、中鼻甲前端局部浸润麻醉,及作双侧蝶腭神经阻滞麻醉。
3.在鼻内镜下,以吸切器切除左侧鼻腔内的息肉,见左侧中鼻甲已不存在,常规切除左侧钩突,咬除残余筛房,见筛窦内息肉样物、脓性物及病变的黏膜,清除之,扩大左侧上颌窦开口及额隐窝,从窦内吸取出大量的脓性物。
4.同上法处理右侧鼻腔。
5.以高分子材料及凡士林纱条对称填塞双侧鼻腔。
6.查无出血,术毕。
病理标本肉眼所见:荔枝肉样物。
◆手术名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麻醉方式:表局麻手术经过:1.患者取端坐位,常规消毒后铺巾。
2.1%丁卡因10ml加1‰肾上腺素2ml棉片作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2ml加少许肾上腺素作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局部浸润麻醉。
3.常规鼻中隔左侧切口,切至黏软骨膜下,并分离该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切开鼻中隔软骨,分离对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犁骨、筛骨垂直板,凿去偏曲的上颌骨鼻嵴,清理后以1号丝线间断缝合切口。
4.以息肉咬钳作双侧下鼻甲骨折外移,以下鼻甲剪切除双下鼻甲肥厚部分黏膜,不超过其1/3。
5.以凡士林纱条对称填塞双侧鼻腔。
6.查无出血,术毕。
◆手术名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省中医)++双下鼻甲骨折术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麻手术经过:1.取平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后,常规消毒铺巾;2.0.9%盐水40ml+1‰肾上腺素3ml棉片放入双侧鼻腔收缩鼻腔粘膜;鼻内镜下见鼻中隔偏曲向左,高位偏曲向右,鼻腔粘膜充血,双侧下鼻甲肥大,鼻腔未见明显新生物,鼻炎充血光滑对称。
3.0.9生理盐水20ml+1‰肾上腺素6滴配成注射用水,在鼻中隔双侧鼻阈处向后约1毫米处四周粘膜下注入;4.在鼻中隔左侧鼻阈水平后约1毫米处做弧形切口,达软骨表面。
5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体会
杨敬峰;李少龙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2(014)005
【摘要】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先天耳畸形,通常不需治疗。
如果瘘管经常感染形成瘢痕,影响瘘管内容物的排出,就需手术治疗。
2000年7月~2011年6月,我科共收治5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88-689)
【作者】杨敬峰;李少龙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安徽宣城2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1
【相关文献】
1.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一期切除术
2.5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体会
3.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的分析
4.感染化脓期行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的体会
5.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术记录
住院号:3xx 科室:五官科病区病房号:床位号:16
姓名:xx 性别:男年龄:16岁手术日期:2019年10月23日术前诊断:耳前瘘管感染拟施手术:耳前瘘管切除术
术后诊断:耳前瘘管感染已施手术:耳前瘘管切除术
手术名称:耳前瘘管切除术
麻醉方式:局麻麻醉医师:xx
麻醉开始时间:09时05分麻醉结束时间:09时35分共计:00时30分
手术开始时间:09时05分手术结束时间:09时35分共计:00时30分
手术人员:主刀xx 洗手护士
手术过程:麻醉完成后患者平卧位,右耳向上,常规消毒、铺巾。
以2%利多卡因10ml+1‰肾上腺素5滴麻醉耳颞,枕小,耳大神经,以及瘘管周围浸润麻醉,沿瘘管口梭形切开皮肤,寻找瘘管,沿瘘管剥离,见瘘管与耳廓软骨粘连,完整分离瘘管,缝合皮部加压包扎,手术顺利,出血不多,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手术医师:
上级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