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的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537.50 KB
- 文档页数:4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haemodynamic monitor (CNAP TM 500)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全身麻醉临床中的验证1、CNAP TM 500是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动脉血压监测仪2、这篇研究比较了使用校准软件算法的CNAP监测仪与直接血压监测两种监测方法3、CNAP和直接血压监测法的平均偏差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一致性的范围有些大。
背景:我们进行了一项预期的研究来验证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 TM 500)方法:选择100例经书面同意后全麻状态下施行选择性外科手术的患者。
将CNAP的指套放置于一只手臂的手指上,一支动脉介入导管插入到相同的手臂上同步记录数据。
使用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对使用CNAP和有创动脉血压方法重复测量的数值分析两者的一致性。
前50例使用软件CNAP-software V3.0获得的病人数据用来改进用于评估后50例病人的软件CNAP-software V3.5。
根据美国医疗器械发展协会规定的标准,我们定义无创血压监测临床可以接受的一致性范围为:LOA±15mmHg。
结果:我们分析了100例病人的524878对数据。
前50例病人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2.9mmHg(标准方差SD:10.6mmHg,一致性范围为-23.7-17.9mmHg);在后续的50例病人中(使用software 3.5)得到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3.1mmHg(标准方差SD:9.5mmHg,一致性范围为-21.6-15.4mmHg).结论:虽然没有达到我们预定义标准。
新型的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与有创血压监测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血压、诊断仪器、手术护理、监测仪讨论:这是第一篇关于每搏、连续、即时、无创的CNAP TM 500(V3.5)血压监测系统的报告。
CNAP Monitor 500是奥地利原装进口设备,获得奥地利“国家最高科学奖”,以其高准确性和高灵敏性著称。
CNAP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已获大量文献证实,可成功应用于麻醉科、心血管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等多个科室。
一个好消息是:现在,国内用户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功能升级,将C N A P Monitor 500无创连续实时血压监测系统,升级为“CNAP Monitor 500全面血流动力学无创监测系统”,成为市面上唯一一款,通过连续、无创方式全面监测每搏血压、心排量以及液体响应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三合一”一体化监测系统;以期通过全面、灵敏、准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目标导向的液体管理,指导治疗途径(液体管理或药物治疗),改善预后、降低风险、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医疗安全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压骤变的患者。
三、对CNAP 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体会①设备精简、无创、便捷(内置电池,适于救护车及科室间转运过程的监护);②可以获得多参数、多趋势:系统提供15个参数,12个趋势图,1个动脉实时波形图,反应全面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可指导液体管理、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及心衰药物治疗;③可储存和导出每搏监测的多个数据,满足病情回顾及科研需求。
以上CNAP 在心内科的应用成果,摘自论文:《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3年12月第21卷第6期 Chin J Intervention Cardiol, December 2013, Vol 21, No.6,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李康。
这篇论文,是一个成功范例,揭开了CNAP 在中国心血管领域走向普及应用的序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率先成立了国内CNAP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中心,在心血管领域推广应用CNAP 新技术。
从此之后,CNAP 凭借卓越的性能,在心血管领域得到了专家和临床医生们的认可。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全国CNAP 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心血管临床示范中心已增至十个,培养了一批该技术使用的专业医护人员,提高了心血管病学教育和科研的整体水平。
CNAP500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 invasive blood pressuremonitor: CNAP 500CNAP500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摘自——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June 2013 - Volume 30 - Issue - p 43–43 Monitoring: Equipment and Computers(欧洲麻醉学杂志)背景和研究目的:CNAP500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发布了新的软件版本(V3.5)。
我们的目的是验证其在急危重症患者术后血压监测的有效性。
材料和方法:经当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5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书面同意.上臂施行心脏手术或者血管手术、双臂血压差异超过10%、或者有雷诺综合征的患者被排除在试验外。
(雷诺综合征是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发作性的手指(足趾)苍白、发紫然后变为潮红的一组综合征。
没有特别原因者称为特发性雷诺综合征;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则称为继发性雷诺综合征。
)手术室或者重症监护室使用动脉插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22G动脉导管和80mm的硬质试管,连接到标准有创血压监测仪,检查是否有气泡或者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人为因素,全程进行血压监测。
)CNAP500血压监测系统连于与有创血压介入导管相反的手上。
系统每隔10分钟进行自我定标,每隔30S分别手动同时采集两种监测系统上的血压值(3次定标之后,每个病人共采集到30对数据值)。
Bland-Altman差异分析方法用来进行血压监测数据的分析。
使用线性回归法来进行比例误差的分析。
AAMI规定偏差小于5mmHg,标准方差小于8mmHg时两种方法可以互换,但是10%的标准误差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精确度小于9mmHG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结果和讨论:图一显示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偏差和一致性)。
CONTINUOUS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连续无创血压监测在剖腹产脊髓麻醉中的应用)背景:剖腹产手术脊髓麻醉中低血压是很普遍的不良事件。
监测和治疗低血压是麻醉护理中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
对于这类病人通常采用间断血压监测法。
然而,脊髓麻醉后血压的快速变化可能不能被间断血压监测法监测到。
最近,一种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方法(CNAP)被应用与临床。
这个装置是基于双指套采集系统和上臂袖套校准系统进行测量的。
根据ASA 2009年中的一篇研究证明CNAP无创血压监测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我们假设连续血压监测能够被轻易地用于剖腹产脊髓麻醉中的病人。
CNAP连续血压监测系统能够监测到更低的收缩压,同时其还能可靠地监测到低血压的发生。
材料和方法:选用50例施行脊髓麻醉的剖腹产病人。
使用CNAP连续监测其血压值,同时使用Datex每隔三分钟间断监测血压值。
每隔三分钟,比较使用CNAP和非连续方式监测得到的最低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两种监测方式下得到的所有最低血压值。
同样地,监测到的低血压(收缩压小于80mmHg)发生的次数也将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未配对检验和卡方测验,p小于0.05.结果:这篇研究中选用了50例病人。
所有数据符合正常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使用CNAP无创连续血压监测的病人手术过程中没有副作用和不舒适。
图一显示了其典型的测量数据。
表一证明了CNAP连续血压监测与间隔血压监测在每3分钟内监测到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具有显著的差异,且CNAP连续血压监测能够监测到更小的血压值(p<0.05)。
在图2中比较了脊髓麻醉中两种监测方式监测到的最小血压值的绝对值。
有创血压监测的连续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非连续血压监测的值。
与非连续血压监测到的低血压次数相比较(112/1196),CNAP连续血压监测能够监测到更多次数的低血压的发生(458/1196).讨论和结论:CNAP连续血压监测能够更准确的监测血压。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shows high accuracy in comparison to invasive intra-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与有创动脉内测压比较,数据高度准确Sackl-Pietsch 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Landeskrankenhaus Bruck an der Mur,AustriaI.简介连续血压监测是众多临床监护设备的参数之一,尤其对于围术期监测。
对于外科住院病人来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要求至少对患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在围术期进行连续血压监测,这需要用有创的方法在动脉内放置导管测量。
在其他情况下,监护常规使用无创间隔血压监测。
因此,许多病人的血压监测并不是连续即时的。
最近来自奥地利和德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显示,82%的外科住院手术是使用无创血压监测,其中,25%的病例特别是一些可预测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或可能需要有创测压的病人(例如,泌尿系统手术,腹腔镜手术、整形手术或血管手术、妇产科手术、肠道手术、择期或急诊外伤手术)也是采用无创测压法,麻醉医师更倾向于使用无创连续血压监测以便更好管理病人的血流动力学。
在剩余的18%外科住院手术中,有创测压主要用于可预测的心血管不稳定的病人。
因此,ASA推荐指南特别要求不管是否需要反复血气分析,都必须进行连续血压测量。
请注意,在有创血压监测的病例中,有26%的病例进行有创插管仅仅是为了连续血压监测(并没有血气分析的需要),这是一个费时、费钱的方法,既导致病人痛苦又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如果有可能,须用无创测压来取代有创测压。
有大量的研究强调在围术期连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例如,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使用上臂袖带间隔测压,20%以上的低血压不被发现,另外20%的低血压发现被延迟。
: ( )无创连续与间隔动脉血压监测:评估血压监测系统(基于血管卸载技术)在急诊科的应用摘自:, (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和急救药品》),影响因子:摘要背景:在急诊室监测急重病人的心血管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常规下使用上臂袖带间隔示波法进行血压监测。
血管卸载技术能够提供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在这篇研究中,我们将比较基于血管卸载技术的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与间隔示波法血压监测在急诊室的应用。
同时,我们将会验证是否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法能够监测到间隔示波法所不能监测到的有关低血压的发作。
方法:在本次前瞻性比较研究中,选取德国大学医院急诊科的例需要进行血压监测的病人。
使用血压监测系统(基于血管卸载技术)进行连续血压(长达小时以上)的监测,同时使用示波法每隔分钟记录血压值以做比较。
使用差异分析法对每个病人进行重复血压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
结果:基于血管卸载技术的连续血压监测法与示波法监测的血压平均差和标准差为::(±),:(±),:(±)定义低血压的发作是以收缩压低于或者平均动脉压低于,且持续时间至少为分钟监测法能够监测到低于的收缩压的病人为例,监测到低于的平均动脉压的病人为例;与此同时,而示波法只能监测到法能够监测到的低血压的病人中的例(收缩压低于)和例(平均动脉压低于)。
结论:对于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血压监测,基于的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与间隔示波法血压监测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能够识别临床上更多相关低血压的发生,而使用间隔血压监测法时,这些低血压的发生将不会监测到或者将会产生监测延迟。
关键词: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急诊药物、光电体积描记术、血管卸载技术背景:介绍了现有有创血压监测的并发症和无创血压监测的局限性,先前的连续血压监测的研究是在麻醉期间,例如腹部手术、剖腹产脊髓麻醉等,这篇研究是在急诊科,将比较基于血管卸载技术的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与间隔示波法血压监测在急诊室的应用。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a new device (CNAP TM) for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ing:assessment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 TM在全麻手术中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的评估)主要观点:1、在全麻手术中,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显示出可与桡动脉介入有创血压监测一样的精确性和准确度2、对于非常需要进行无创血压监测的患者,CNAP将是一种代替有创血压监测的有用的办法。
背景:对于施行脊髓麻醉镇静阶段的病人,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显示出比间断血压监测方式的优越性。
我们通过分析全麻过程中CNAP与有创血压监测的一致性评估了CNAP的性能。
方法:研究中选取88例病人,包括腹部手术、脑部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在统一手臂上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和CNAP无创血压监测,并比较器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值。
分析有创血压监测值和CNAP每搏血压监测值来判断CNAP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比较了这两种方法对血压快速变化频率和和低血压监测的及时性。
结果:与有创血压监测相比,CNAP监测到的血压值偏差分别为:4.5,3.1,3.2mmHg(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两者没有显著地不同。
频率变化快慢有些许不同,计算出的一致性范围为:81%,64%,76%(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对应的血压偏差为±17.6mmHg,±11.4mmHg,±12.0mmHg。
CNAP和IAP同时监测到血压变化的频率为82.1%,及时监测低血压发生为84.6%。
结论:在全麻手术中,CNAP能够提供同有创血压监测一样连续实时的血压值。
全麻-含腹部心脏神经外科-有创做比较-88例患者1、有创作比较,全麻阶段;2、作者最后的讨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测量并没有达到与动脉导管穿刺一样的很满意的结果。
血压监测的发展历程血压是反映人体心脏和血管功能以及全身血容量的重要生命体征之一,1733年斯蒂芬·海尔斯首次提出了血压的概念并进行了最早的直接动脉血压测量。
此后,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水银血压计与袖带、柯氏音听诊法一起组成了目前临床血压测量的金标准。
1973年的电子血压计和1980年的示波法测量血压成为至今仍为广泛使用的方法。
现代血压监测分为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
20世纪60年代,电子压力换能器的出现使有创血压监测技术得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无创监测可进一步细分为间歇性测量和连续性测量。
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常用的仪器有:台式汞柱式血压计、袖带式电子血压计、腕带式电子血压计和多参数监护仪、指套式血压计。
无创连续性测量主要方法有:Penaz技术、动脉张力测量法、动脉延迟检出法、多普勒法以及最新的CNAP· Monitor500连续无创型血压监测系统。
每种血压测量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目前尚未有涵盖各种条件下的完美的测压方式,监测者应根据使用条件和监测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
标签:血压;有创血压监测;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无创连续性血压测量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它是重要的生理指标,反映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以及全身血容量,是基本的生命体征之一,在疾病的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下面对血压监测方式的发展历程作一阐述,以助于监测者了解和选择适合的测压方式。
1 血压概念的提出早在公元二世纪,希腊解剖学家Galen就宣布动脉中运载的是血,而不是空气,但他认为肝脏是血液系统的中心。
1628年William Harvey在论文《心脏的概念》中更正了Galen的错误,文中提到:”正像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一样,心脏控制着整个人体。
”Harvey经过对血管的解剖,得出结论是:大量的血液从心脏流出,经过血管流向组织。
这些血液不是由心脏产生并在组织中消失,而是从心脏流向组织后又从组织流回心脏,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CNAPTMMonitor500的研究进展杨秀环;梁华杰;梁秀生;林宗航;陆文敏【摘要】The arterial pressure measuremen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ilication of the CNAPTM monitor 500, and makes guidance for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血压监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对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CNAPTMMonitor500在临床的应用做一综述,为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作出指导意见。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18【总页数】3页(P3364-3366)【关键词】无创血压;CNAP;有创血压;偏倚【作者】杨秀环;梁华杰;梁秀生;林宗航;陆文敏【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清远 511518;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清远 511518;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清远 511518;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清远 511518;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清远 5115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3.5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及时、准确的血压监测对于患者病情变化的了解、预后的判断、围术期的监管和药物指导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
无创袖带血压监测和有创血压监测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两种方法,但因有各自的缺陷而限制其临床应用[2]。
CNAPTM-Monitor500连续无创血压(CNAP)监测系统可实现连续无创血压的监测[3]。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汤池杨国胜席涛(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西安市710032)摘要本文概述了目前国内外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动脉张力测定法、容积补偿法、脉搏波速测定法和利用脉搏波特征参数进行血压测量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并对今后无创连续血压测量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血压测量;动脉张力测定法;容积补偿法;脉搏波速;特征参数中图分类号:TH772+.2;R4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68(2004)10-0026-031引言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它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重要生理指标,在疾病诊断、治疗效果观察和进行预后判断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压分为动脉压与静脉压,通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压。
动脉压包括收缩压(SP)和舒张压(DP),一个心动周期内动脉血压的时域平均值为平均动脉压(MAP)。
血压测量法大体可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2大类[1]。
直接测量法是将连接压力传感器的导管经皮直接插入大动脉或心脏检测血压信号,能够进行连续测量。
由于这种方法直接测得血压,数据最为准确,因此被国际认定为血压检测的金标准,但其技术要求较高,且有一定创伤性,所以仅适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大手术病人。
间接测量法是通过检测动脉管壁的搏动、血管容积变化等参数间接得到血压。
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间接测量法又可分为间歇式测量法和连续式测量法2大类。
以柯氏音法和示波法为代表的间歇式测量法的基本原理是用气袖阻断动脉血流,然后在放气的过程中通过检测特征点时刻气袖内压力来确定血压值。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以测量过程中每搏血压相同为前提,测得血压是某一特定时刻的血压值(只有不在同一心动周期内的SP和DP2个值),不一定是被测者有代表性的血压值。
连续式测量法是在某一时段内无创连续的测量血压,能够检测每搏血压及连续的动脉压波形,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特别是在临床监护以及特殊情况下观察血压连续变化方面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An Evaluation of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 (CNAP™Monitor) in urological surgery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泌尿外科的评估
研究背景和目标:
CNAP血压监测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方法,其通过指套采集系统和上臂袖带定标系统能够提供血压波形图和每搏血压监测值。
这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来评估CNAP血压监测系统和有创血压监测在围术期的一致性。
报告了其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稳定的患者的初步实验结果,如:可能出血过多和血压正常维护至关重要的患者。
材料和方法:
经病人书面同意其术前计划和术中桡动脉穿刺有创血压监测。
采用CNAP血压监测系统在同一只手臂上进行血压监测并将数值显示到同一监护仪上。
使用特殊的记录软件导出CNAP和IBP同步记录的每搏舒张压、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
计算并比较这些数据对的偏差和标准差。
结果和讨论:
9例病人的记录时间约为26小时,其时间范围为110min到205分钟,平均每个病人的记录时间为173分钟。
观察到将近93408次心跳。
累计测量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偏差约为5.86±8.04,-4.25±5.64,-1.07±5.77mmHg。
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参数不稳定的患者,CNAP血压系统能够提供与有创血压监测方式一样可靠的每搏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同时又能避免有创血压监测方式动脉导管介入可能带来的风险。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technique improves patient monitoring during interventional endoscopy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改善了内窥镜手术过程中的病人监护摘要:引言:密切监测动脉血压(BP)是对手术中可能出现低血压患者心血管监测的核心部分。
因此,患者在手术镇静过程中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对血压进行监测,通常选用的是无创血压监测。
使用基于血管卸载原理的每搏连续即时无创血压监测--CNAP血压监测仪将可能会提高病人的手术安全。
我们将验证这项技术是否能够提高介入内窥镜手术中病人血压的监测。
方法:选用了2007年4月到12月经历介入内窥镜手术的40例病人,并使用CNAP和NIBP 两种血压监测方法对病人的血压进行监测。
每隔1s读取监测系统中的血压值,记录临床指标。
两次NIBP监测间隔中计算CNAP血压监测值的变化。
结果:监测时间总共为266mins,平均每个病人的监测时间为60.1±34.4mins,所有病人使用咪达唑仑和哌替啶进行麻醉,40例病人中选用24例病人进行异丙酚的输注,平均输注剂量为90.9±70.3mg。
CNAP监测的平均动脉压为102.4±21.2mmHg,NIBP监测的平均动脉压为106.8±24.8mmHg.以第一次NIBP监测值为基准,两次NIBP监测为间隔,由CNAP监测的血压值显示出增加的最大幅度为30.8±21.7%,最小幅度为22.4±28.3%(所有间隔的平均值)。
讨论:对于镇静过程中的病人血压监测,传统的无创血压监测很难反应病人血压的快速连续变化。
CNAP新的血压监测技术提高了监测血压快速变化的能力,对于介入手术的病人,CNAP 能够更好的保证病人手术的安全。
传统的间歇式血压监测,并不能有效地监测输入了镇静剂的患者体内血压的快速变化。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发展综述近几十年来,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技术能够在不影响病人舒适度的情况下连续监测血压值,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并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血压信息,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本文将综述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常用的技术手段、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医学界已经注意到了血压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但仅能通过描记仪等简单的技术手段对血压进行单次测量,无法实现连续监测。
直到20世纪初,随着电气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界开始采用电气信号检测技术来实现无创连续血压测量。
早期的连续血压监测仪主要使用电容式或电阻式传感器采集血压信号,并通过一个微处理器进行数字转换和分析处理,输出血压数据。
然而,这种技术手段精度较低,易受到对心电活动和呼吸影响的干扰。
20世纪中叶,随着光电技术的成熟,激光测量和光学传感器的出现推动了无创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
这种技术利用激光束照射血管,通过反射的光线对血管的膨胀和收缩进行测量。
与传统的无创测量方法相比,光电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测量精度高、不受干扰等优点,大大提高了无创血压测量的准确度和信号质量。
二、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常用手段1. 压力式传感器压力式传感器采用气囊或依靠转动来改变气压的传感器,将血流压力转化为压力信号输出。
这种技术准确性较高,但是由于其刚性度较大,容易对皮肤和组织造成创伤,不适合长期监测。
2. 振动式传感器振动式传感器通过将传感器牢靠地固定在血管里面,利用振动的方式传送血压信息。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不依靠对组织的压力感觉,对于动态的血压监测比较有优势。
但是,由于其依赖于精确地安装,操作复杂,可移植性差,因此使用范围相对受限。
3. 光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是利用激光、LED等光源以及血液自身对光的吸收作用来测量血压传感器。
连续无创血压 (CNAP)与传统无创血压(NIAP)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麻醉后血压监测中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无创血压(CNAP)与传统无创血压(NIAP)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麻醉后血压监测中的比较。
方法从2018年8月~2020年8月时间段选取80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前者采用NIAP监测患者血压数据,后者采用CNAP监测患者血压数据,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水平、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血压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0%及30.00%,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实施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相比较NIAP监测,CNAP监测更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使其安全渡过围术期。
关键词:CNAP;NIAP;鼻窦开放手术;血压监测鼻窦开放手术通过鼻内镜将鼻窦周围病变的骨质、组织切除,促使鼻窦充分引流至鼻腔,减轻患者炎症,其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经典手术方式,具有视野清晰、损伤小及清除病变彻底的优点,在临床得以广泛使用,取得满意的效果。
手术常根据患者病变范围、患者全身情况及耐受情况选择适宜麻醉方式,然而麻醉后患者术中如出现血压异常增加或低血压等现象,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围术期并发症[1]。
因此,围术期精准监测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十分重要。
NIAP及CNAP是临床常用的血压监测工具,前者是一个间断且不连续的监测过程,因此患者手术过程中血压迅速发生变化可能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2];后者不仅可连续监测到每博血压值,还可为血压评估提供详细的数据,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
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80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为主体,探讨NIAP及CNAP用于麻醉后血压监测的效果,具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8月~2020年8月时间段选取80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与有创动脉内测压比较,数据高度准确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shows high accuracy in comparison toinvasive intra-arterial blood pressuremeasurement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与有创动脉内测压比较,数据高度准确Sackl-Pietsch 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Landeskrankenhaus Bruck an der Mur,AustriaI.简介连续血压监测是众多临床监护设备的参数之一,尤其对于围术期监测。
对于外科住院病人来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要求至少对患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在围术期进行连续血压监测,这需要用有创的方法在动脉内放置导管测量。
在其他情况下,监护常规使用无创间隔血压监测。
因此,许多病人的血压监测并不是连续即时的。
最近来自奥地利和德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显示,82%的外科住院手术是使用无创血压监测,其中,25%的病例特别是一些可预测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或可能需要有创测压的病人(例如,泌尿系统手术,腹腔镜手术、整形手术或血管手术、妇产科手术、肠道手术、择期或急诊外伤手术)也是采用无创测压法,麻醉医师更倾向于使用无创连续血压监测以便更好管理病人的血流动力学。
在剩余的18%外科住院手术中,有创测压主要用于可预测的心血管不稳定的病人。
因此,ASA推荐指南特别要求不管是否需要反复血气分析,都必须进行连续血压测量。
请注意,在有创血压监测的病例中,有26%的病例进行有创插管仅仅是为了连续血压监测(并没有血气分析的需要),这是一个费时、费钱的方法,既导致病人痛苦又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如果有可能,须用无创测压来取代有创测压。
有大量的研究强调在围术期连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例如,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使用上臂袖带间隔测压,20%以上的低血压不被发现,另外20%的低血压发现被延迟。
CNAP –EVOLUTION OF CONTINUOUS NON-INV 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的进展)
Fortin J1, Wellisch A1, Maier K1
摘要:血压是临床上评估心血管的重要参数之一。
接下来将会探讨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
CNAP是专门为围术期患者、急危重症患者所设计的,其专注于提供血压的重要临床信息:血压的绝对值、血压的趋势变化、血压的生理节律、血压的生理波形,同时其还能提供丰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心输出量CO、动态的液体管理参数(如:PPV)。
CNAP 能够提供这些血流动力学参数是因为其特有的工作机制(即工作原理)。
最近的一些验证性研究都强调了CNAP技术的准确性和临床可接受性。
关键词:连续、无创、血压
引言
现今临床上获得每搏即时连续的血压是通过在动脉中放置介入导管的方式进行有创血压监测(IBP)。
由于其需要动脉穿刺,只有低于20%的外科手术会使用有创血压监测来得到每搏即时的连续血压;剩余的80%的外科手术会选择间隔血压上臂测压法(NBP)来进行血压的监测;然而,在所有使用NBP进行血压监测的病例中,有将近40%的手术将无法追踪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此外,通过连续血压监测和其衍化而来的参数(如:心输出量CO、脉压变化率PPV等)来优化血流动力学的这一观念正逐渐深入临床,并迅速得到了临床麻醉领域和重症领域的认可。
手术过程中,若通过无创连续血压监测技术进行血压监测,将近30%的时间其血流动力学将能得到优化。
CNAP无创血压监测能提供精确的血压趋势追踪和高分辨率的血压波形,其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高度的临床价值。
在手术室、ICU、急诊室,临床医师常常会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对调节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这些血管活性药物不仅会导致血压的快速变化,而且还会改变周围动脉的血管张力(弹性)。
对于无创血压监测技术,这样的血管舒缩性变化(vasomotor changes)会很大地影响到血压监测的准确性。
因此,过去的无创血压监测技术都在试图解决血管舒缩性伪差而导致血压监测数据不准的问题。
CNAP技术的问世,主要克服了这个局限性。
在这篇文献中,将会简单介绍CNAP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优势,同时也将显示相关的临床验证结果。
方法
CNAP 连续血压的测量是通过手指传感器获得的,其包含两项技术:血管卸载技术(VUT )和新型的VERIFI 算法:VUT 主要用来获得血压节律(BP- rhythm )和血压波形(BP-waveforms );VERIFI 算法主要用来处理慢速血压变化时期的血压变化(BP-changes ),这部分信号会受血管舒张性效应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然后,根据初始上臂袖带NBP 血压定标值(血压的绝对值),通过数学传递函数得出最后的血压值。
图一:不同测量部位(上臂袖带和手指传感器)的相互作用以及得到不同血压信息的技术方法(NBP 校准、
VERIFI 校准算法--消除血管收缩伪差、血管卸载技术)
上臂袖带血压测量是临床无创血压监测的金标准,由于其在临床常规监测中的频繁使用,临床医师需要得到与金标准一样准确的血压值。
因此,需要使用传递函数来校准得到与上臂袖带血压监测一致的血压值。
血管卸载技术是用来得到血压节律(BP- rhythm )和血压波形血压波形(BP-waveforms )的常用方法(经典方法)。
过去典型的血管卸载技术使用单控制环路来处理指套压力(快速增加和释放)以及追踪血压的变化,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CNAP 使用多个连锁控制回路。
每个内回路(具有明确定义特征)负责其底层控制机制,为周围的外部控制回路提供了近乎理想的条件。
血压波形(BP-waveforms )信号的获得是通过多个控制回路,慢血压节律(BP- rhythm )信号的获得是通过一个控制回路。
系统的其整体框架图如图所示
手指传感器 上臂袖套
血
压
绝
对
值 VERIFI 算法 血管卸载技术
BP-changes 信号 BP-rhythms 和BP-waveforms 信号
NBP 定标
然而,血管卸载技术受到血管弹性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血压变化(BP-changes )信号和血压长期监测的稳定性。
因此,为了测量血压变化(BP-changes )信号,我们设计了所谓的“VERIFI ”算法:血管舒张性的变化通常会影响血压长期变化在某一段时间内低于血压生理节律;血管卸载技术环路控制系统将会滤除这段时间内的血压变化信号(BP-changes ),只保留血压节律信号(BP- rhythm )和波形信号(BP-waveforms )。
在消除由于血管舒张性效应产生伪差的同时,这段时间血压变化(BP-changes )信号的相关信息也将会消除;为了重建这段时间内血压变化(BP-changes )信号的信息,控制系统的设定值会与平均血压作比较,VERIFI 算法会对监测到的每搏血压偏差值进行识别,当出现了偏差,系统将会通过自适应控制方法改变预设值使其达到与平均动脉压相同的值。
这种消除血管舒张性伪差、重新设置预置值的方法即为“VERIFI ”算法。
NBP 模块:定标 Height 模块:校准为与心脏同水平的血压值 光控制模块 压
力
控制
模块
指套压力
搏动检测
压力信号
体积信号 血压(与指套压力相等)与
设定值做比加压 减压 泵
储存室 充放气阀门
光发射控制
光信号的转换 通过光频率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
成成比例的电脉
冲信号。
DSP :数字
信号处理
器
对于CNAP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许多相关的国际期刊中的文献结果都显示在表一和表二中。
结果
表一:有创血压监测与CNAP血压监测的差异;表二:CNAP(PPV)对病人液体管理的有效性
讨论
在表一中显示:在手术室和ICU,CNAP与IBP对血压追踪的偏差是处于临床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表二中显示CNAP能够提供准确的PPV值。
还有更深一步的研究显示通过脉搏波的分析得到的CO(心输出量)值也是准确的(这里没有列出。
通过血管卸载技术、NBP 定标系统和VERIFI算法,如此高分辨率的血压监测系统才能成为可能。
CNAP其高准确度、使用方便、无创的特点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快速地获得所有相关的血压信息。
CNAP能够成为临床病人血压监测的新标准,其能够获得连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信息提高患者的预后。
摘自——Biomedical Engineering / Biomedizinische Technik. ISSN (Online) 1862-278X, ISSN (Print) 0013-5585, DOI: 10.1515/bmt-2013-4179, September 2013(Biomedizinische Technik影响因子:2.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