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一致
- 格式:docx
- 大小:26.97 KB
- 文档页数:2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haemodynamic monitor (CNAP TM 500)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全身麻醉临床中的验证1、CNAP TM 500是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动脉血压监测仪2、这篇研究比较了使用校准软件算法的CNAP监测仪与直接血压监测两种监测方法3、CNAP和直接血压监测法的平均偏差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一致性的范围有些大。
背景:我们进行了一项预期的研究来验证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 TM 500)方法:选择100例经书面同意后全麻状态下施行选择性外科手术的患者。
将CNAP的指套放置于一只手臂的手指上,一支动脉介入导管插入到相同的手臂上同步记录数据。
使用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对使用CNAP和有创动脉血压方法重复测量的数值分析两者的一致性。
前50例使用软件CNAP-software V3.0获得的病人数据用来改进用于评估后50例病人的软件CNAP-software V3.5。
根据美国医疗器械发展协会规定的标准,我们定义无创血压监测临床可以接受的一致性范围为:LOA±15mmHg。
结果:我们分析了100例病人的524878对数据。
前50例病人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2.9mmHg(标准方差SD:10.6mmHg,一致性范围为-23.7-17.9mmHg);在后续的50例病人中(使用software 3.5)得到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3.1mmHg(标准方差SD:9.5mmHg,一致性范围为-21.6-15.4mmHg).结论:虽然没有达到我们预定义标准。
新型的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与有创血压监测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血压、诊断仪器、手术护理、监测仪讨论:这是第一篇关于每搏、连续、即时、无创的CNAP TM 500(V3.5)血压监测系统的报告。
麻醉期间监测分级
麻醉监测能及时了解术中病人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变化,防止患者发生并发症和意外,提高麻醉和手术安全性。
根据患者的病情、麻醉方法、手术种类的不同将监测项目分为四级:
Ⅰ级:无创血压、脉搏、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呼吸、神志。
Ⅱ级:在Ⅰ级基础上再加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血糖、气道压力。
Ⅲ级:在Ⅱ级基础上再加血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肌张力。
Ⅳ级:在Ⅲ级基础上再加PCWP、心排量、脑电图、诱发电位。
注:①Ⅰ级监测为基础监测,即所有手术麻醉的最低监测标准。
②实际监测项目必须达到各级规定监测项目数的2/3或以上。
③全身麻醉原则上应实施Ⅱ级以上监测。
④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心病患者,最好能持续观察气道压力—容量环。
麻醉科麻醉监测制度麻醉监测能及时了解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现及防止并发症和意外,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
麻醉和术中应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BP)及无创脉率-氧饱和度(SpO2),大手术和重危病人用有创血压(IBP)及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行气管内全身麻时应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P ET CO2)监测。
小儿麻醉及大手术应行体温监测。
一、呼吸功能监测1.呼吸运动与呼吸音(1) 呼吸运动:包括呼吸运动形式、幅度、吸/呼比值、节律与频率。
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大于每分钟25~30次,提示有呼吸功能不全,常见于脓毒血症、ARDS和肺栓塞,呼吸频率减慢多见于颅内高压和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
上呼吸道梗阻时出现三凹症状和吸气时间延长,下呼吸通梗阻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
(2) 呼吸音:气管狭窄出现管样喘鸣音,小气道梗阻时有喘息声,肺水肿、肺炎可闻及湿罗音,气管导管插入过深、肺不张、气胸和胸腔积液时患侧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2.潮气量(V T)和每分钟通气量(VE)可用呼吸容量表和麻醉机上通气量表测定。
正常值:成人潮气量(V T)350~500mL,每分钟通气量(VE) 5000~8000mL。
机械通气时应监测呼出气量。
3.气道压力(Paw)气道压力与潮气量、吸气流速、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有关,潮气量和吸气流速稳定时,气道压力直接反映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在机械通气时,吸气时的气道内压峰值成人为1.18~1.47kPa(12~15cmH2O),儿童约0.98~1.18kPa(10~12 cmH2O),增加潮气量和吸气流速、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均可使平均气道压力升高。
气道压降低或等于零时,指示呼吸回路漏气或气管导管接头脱落。
4.无创脉率—氧饱和度(SpO2)(1) 适应证:1) 全身麻醉。
2) 高位硬膜外阻滞。
3) 老年和重危病人手术麻醉。
4) 小儿麻醉。
5) 机械通气和呼吸衰竭的治疗。
CONTINUOUS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连续无创血压监测在剖腹产脊髓麻醉中的应用)背景:剖腹产手术脊髓麻醉中低血压是很普遍的不良事件。
监测和治疗低血压是麻醉护理中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
对于这类病人通常采用间断血压监测法。
然而,脊髓麻醉后血压的快速变化可能不能被间断血压监测法监测到。
最近,一种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方法(CNAP)被应用与临床。
这个装置是基于双指套采集系统和上臂袖套校准系统进行测量的。
根据ASA 2009年中的一篇研究证明CNAP无创血压监测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我们假设连续血压监测能够被轻易地用于剖腹产脊髓麻醉中的病人。
CNAP连续血压监测系统能够监测到更低的收缩压,同时其还能可靠地监测到低血压的发生。
材料和方法:选用50例施行脊髓麻醉的剖腹产病人。
使用CNAP连续监测其血压值,同时使用Datex每隔三分钟间断监测血压值。
每隔三分钟,比较使用CNAP和非连续方式监测得到的最低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两种监测方式下得到的所有最低血压值。
同样地,监测到的低血压(收缩压小于80mmHg)发生的次数也将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未配对检验和卡方测验,p小于0.05.结果:这篇研究中选用了50例病人。
所有数据符合正常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使用CNAP无创连续血压监测的病人手术过程中没有副作用和不舒适。
图一显示了其典型的测量数据。
表一证明了CNAP连续血压监测与间隔血压监测在每3分钟内监测到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具有显著的差异,且CNAP连续血压监测能够监测到更小的血压值(p<0.05)。
在图2中比较了脊髓麻醉中两种监测方式监测到的最小血压值的绝对值。
有创血压监测的连续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非连续血压监测的值。
与非连续血压监测到的低血压次数相比较(112/1196),CNAP连续血压监测能够监测到更多次数的低血压的发生(458/1196).讨论和结论:CNAP连续血压监测能够更准确的监测血压。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shows high accuracy in comparison to invasive intra-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与有创动脉内测压比较,数据高度准确Sackl-Pietsch 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Landeskrankenhaus Bruck an der Mur,AustriaI.简介连续血压监测是众多临床监护设备的参数之一,尤其对于围术期监测。
对于外科住院病人来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要求至少对患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在围术期进行连续血压监测,这需要用有创的方法在动脉内放置导管测量。
在其他情况下,监护常规使用无创间隔血压监测。
因此,许多病人的血压监测并不是连续即时的。
最近来自奥地利和德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显示,82%的外科住院手术是使用无创血压监测,其中,25%的病例特别是一些可预测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或可能需要有创测压的病人(例如,泌尿系统手术,腹腔镜手术、整形手术或血管手术、妇产科手术、肠道手术、择期或急诊外伤手术)也是采用无创测压法,麻醉医师更倾向于使用无创连续血压监测以便更好管理病人的血流动力学。
在剩余的18%外科住院手术中,有创测压主要用于可预测的心血管不稳定的病人。
因此,ASA推荐指南特别要求不管是否需要反复血气分析,都必须进行连续血压测量。
请注意,在有创血压监测的病例中,有26%的病例进行有创插管仅仅是为了连续血压监测(并没有血气分析的需要),这是一个费时、费钱的方法,既导致病人痛苦又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如果有可能,须用无创测压来取代有创测压。
有大量的研究强调在围术期连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例如,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使用上臂袖带间隔测压,20%以上的低血压不被发现,另外20%的低血压发现被延迟。
分析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一致发表时间:2018-11-30T12:17:07.7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1期作者:刘玉全[导读] 探讨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一致性云南省砚山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663100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一致性。
方法:本次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对象50例行全身麻醉患者,给患者行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获得的数据为观察组,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获得的数据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数据间存在的差异性。
结果:两组获得的数据中MAP、SVV、CO、SV这4个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数据中SBP、DBP、PPV这3个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使用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效果具有一致性,不过在SBP、DBP、PPV这3个指标监测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临床应用时需高度重视此方面情况。
关键词:全身麻醉;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一致性临床上多种疾病患者均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故而需要接受全身麻醉以保证手术顺利实施与完善,此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工作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用来进行全身麻醉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或者仪器诸多,不过其适应性与效果均是不同的。
本次研究则旨在对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一致性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收的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患者50例为对象,其中男女比例是27:23,年龄是在23-65岁之间、均值是(34.19±5.06)岁,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风险分级评价患者的麻醉风险分级在I-II级之间,且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水平>110g/L,排除合并高血压和心脏疾病、糖尿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Readings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Comparis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Pressure Device andInvasive Recording by means of an Arterial Line(ICU连续血压监测,比较CNAP连续血压监测系统和使用A-Line动脉穿刺有创血压监测)背景:血压监测是ICU病房监测的常规指数,其必须准确、易于使用、连续且避免并发症。
新型的CNAP每搏、无创、连续即时血压监测系统能够提供连续的血压读数。
这篇研究将比较使用CNAP 无创血压监测和A-line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一致性。
方法:97例重危患者(麻醉等级3-5度)包括施行心脏瓣膜移植术、心血管移植术的ICU病人。
41例病人心律失常(CA组)。
50例病人窦性心率不齐(SR组)。
通过动脉穿刺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同时CNAP通过对侧的手臂进行监测。
通过随机选取150对CNAP和IAP监测指数的读数值进行比较。
通过使用Bland-Altman方法对两种监测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计算偏差率。
结果:我们选取了9607个合理的血压读数,最后计算的偏差率,标准偏差、误差百分率(PE)为:SR组的收缩压偏差为4.39(11.7)mmHg,PE指数为21.7%;平均动脉压偏差为5.7(6.7)mmhg,PE指数为17.8%;舒张压偏差指数为8.5(7.8)mmhg,PE指数为25.5%;CA组的收缩压偏差为4.9(13.8)mmHg,PE指数为24.8%;平均动脉压偏差为-4.9(9.1)mmhg,PE指数为23.1%;舒张压偏差指数为-8.6(9.0)mmhg,PE指数为28.3%结论:在ICU血压监测中,与IAP作比较,CNAP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和足够的精确度。
在窦性失常(SR组)组中,CNAP和IAP两者具有互换性标准。
有创动脉血压和无创动脉血压的对比
有创动脉血压的测量对于严重的危重患者和手术患者,无法连续显示瞬间的血压变化,因此对于血压不稳定及失血性休克的危重患者,尤其是手术患者,无创血压的监测尤为重要,与有创血压监测相比,无创血压可以提供连续、可靠、准确的监测数据。
目前,临床上监测动脉血压的方式分为有创(桡动脉穿刺)和无创(袖带法)两种。
袖带法的原理是通过检测动脉血管壁的运动、博动的血液或血液容积等参数间接得到血压,主要是用充气袖带阻断四肢动脉,通过柯氏音或示波法来测量血压。
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实时的检测,结果较延迟,也易受人工加压、袖带宽度和松紧度的影响。
有创动脉血压检测即桡动脉穿刺的原理是将套管留置于周围动脉内直接测压的监测方法,能连续监测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血压。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缺陷是具有创伤性,技术要求高,有使外周动脉管腔部分或全部闭塞、假动脉瘤形成、OLser结节形成、在导管插入的地方形成血栓和脓毒血症的风险。
TL-200无创连续血液监测系统
由浙江善时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引进美国先进技术而成的TL-200无创连续血液监测系统,能够提供连续、可靠、准确的监测数据。
TL-200是第三代完全无创的仪器,它能动态、实时地处理动脉血压的信号而不用外部校准,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要求低。
该仪器能够监测每一次脉搏跳动时的桡动脉压的波形和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和脉搏,其准确性,灵敏性几乎等同于桡动脉穿刺,并且不存在桡动脉穿刺所引起的并发症的风险,这对于临床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
资料来源:浙江善时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有创动脉压与无创动脉压在新生儿应用中的效果对比摘要:目的:研究危重新生儿有创血压监测(IBP)和无创血压监测(NBP)的效果。
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NICU16名新生儿被选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有创血压监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差异。
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了轻度低温、心律失常、新生儿休克、RDS、HIE和新生儿窒息对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因素。
通过有创血压监测的收缩压高于通过无创血压监测的收缩压(P<0.05)。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影响新生儿UPS收缩期血压的因素有新生儿休克、HIE和新生儿窒息症(P<0.05)。
影响新生儿OBO平均血压的因素是心律失常和RDS(P<0.05)。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影响NBP收缩期血压的因素为新生儿休克(P<0.05)。
持续的有创血压监测要比重症监护室的无创血压监测更准确、更大众化、临床应用。
关键词:有创动脉压;无创动脉压;新生儿引言目前,CAP测量方法分为有创法和无创法两种。
有创测量法可以准确反映主动脉根部的压力,是测量CAP波形的“金标准”,但是具有高侵入性、大创伤性、高成本等缺点,导致其临床应用场景较窄。
为弥补有创法的不足,无创CAP的测量方法被相继提出,主要包括直接替代法、广义传递函数法、N点移动平均法和自适应传递函数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利用人体外周信号通过函数转换和脉搏波分析间接推算CAP的波形和参数,如中心收缩压(CASP)、中心舒张压(CADP)和中心脉压(CPP)等。
尽管间接法在精度上不如有创的直接法,但其具有低成本、低风险、易操作等优势,已成为CAP检测的研究热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20年6月到2021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16名新生儿被选为研究对象,不能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新生儿除外。
新生儿的所有观察都是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进行的,对新生儿没有额外负担,这是回顾性分析。
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魏安海;尹军;苌飞霸;李姝颖;周德强;颜乐先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本文介绍了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动脉张力法、容积补偿法、脉搏波速传导法和脉搏波特征参数测定法的原理、研究现状及难点,并根据研究现状对无创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魏安海;尹军;苌飞霸;李姝颖;周德强;颜乐先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72+.2;R443+.5
【相关文献】
1.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J], 王婷婷;
2.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J], 王婷婷
3.比较分析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J], 程本春
4.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 [J], 付莹
5.比较分析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J], 程本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etection of hypotension during Caesarean section with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device or intermittent oscillometric arterial pressuremeasurement(使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或间歇测量的动脉血压测量仪在剖腹产中发现低血压)C. Ilies1*, H. Kiskalt2,D. Siedenhans2, P. Meybohm1, M. Steinfath1, B. Bein1and R. Hanss11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ology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 Schleswig-Holstein, Campus Kiel,Schwanenweg 21, 24105 Kiel, Germany2 Medical Faculty, Christian Albrecht Universita¨t, Kiel, Germany*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ilies@anaesthesie.uni-kiel.de摘自: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Page 1 of 7;doi:10.1093/bja/aes224作者主要观点:1、剖腹产脊髓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很普遍;2、使用一种连续监测血压系统后其能明显监测到更多低血压的发生和更低血压值。
3、与正常血压的母亲相比,使用CNAP进行血压监测的剖腹产,其婴儿的脐静脉PH值更小;4、在所有使用CNAP进行血压监测收缩压超过100mmHg母亲中,她们的婴儿脐静脉ph值大于7.3。
背景:剖腹产病人进行脊髓麻醉明显降低了母亲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30 期2019 Vol.6 No.3037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比较张红,白晓龙(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北邯郸 056300)【摘要】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比较。
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在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中收治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72例纳为对象,给患者行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观察A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观察B组),比较两组的SBP、DBP、MAP数值。
结果 观察A组的SBP、DBP、MAP数值与观察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NMP和IAP这两种方式用于全身麻醉中患者动脉血压监测的效果差异不大,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全身麻醉;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CNMP);有创动脉血液(IAP)【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30.37.01手术治疗是普外科常用的一种手段,通常可以治疗多种重大疾病,但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时,均需进行适当的麻醉才允许手术操作。
全身麻醉是手术治疗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而麻醉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以便出现异常时能够第一时间反应。
既往常以无创袖带监测患者的血压,虽然可以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测,但是仍有许多患者的术中低血压状况不能被无创袖带血压监测出[1]。
近年临床上常用的血压监测手段诸多,比如CNMP 和IAP这两种方式,但其对于全身麻醉患者动脉血压监测的情况仍有争议。
本次研究旨在对CNMP和IAP监测全身麻醉中患者的动脉血压监测情况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在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中收治的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72例纳为对象,纳入患者病情均经影像学、临床病理学、实验室检查证实,均需接受手术治疗;排除年龄未满18岁和体质量(BMI)>35 kg/m2以及急诊手术、合并重度上肢水肿等情况的患者;患者男女比例是41:31,年龄在24~61岁之间、均值是(40.83±5.37)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在I-III级之间。
•论著• 文章编号= 1009 -4237 (2018) 03 -0171 -05连续无创动脉血压(C N A P)与间歇动脉血压监测在急诊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一致性分析赵鹏,卫娜,王倩梅,李平方,尹文【摘要】目的对比连续无创动脉血压(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CNAP)与心电监护仪 间歇式动脉血压监测对急诊创伤患者血压监测结果的一致性,并探讨CNAP是否可发现使用心电监护仪间歇式动脉血压监测时未发现的低血压发作。
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试验方法对比分析110例急诊创伤患者在2h内同时使用心电监护仪(每15mm测量1次)及CNAP进行动脉血压监测的数据,并使用B lad-A ltm a散点图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NAP和心电监护仪间歇式监测获得的动脉血压之间的平均差(± 标准差)为:收缩压(SAP): -6mmHg( ±21m mHg),舒张压(DAP): -3mmHg( ±17mmHg),平均动脉压(MAP): -7mmHg( ±18mmHg)。
在心电监护仪监测的间隔期,由CNAP监测到明确的低血压发作(!4m in)41 例(SAP< 90mmHg 26 例,MAP< 65mmHg 15 例),其中16 例(SAP< 90mmHg 11 例,MAP<65mmHg 5例)在随后的心电监护中也被监测出低血压。
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使用CNAP与心电监护仪间歇式测量的动脉血压具有一致性,而CNAP能够快速识别被心电监护仪间歇式动脉血压监测遗漏或延迟发现的低血压发作。
【关键词】创伤;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低血压;监测【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D0I】10. 3969/j.issn. 1009 -4237.2018.03.003Correlationof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 CNAP) systemand intermittent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trauma patients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ZHAOPeng,WEI N a,WANGQian-mei,LI Ping-fang,YINWen(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XijingHospital,Fourth Military MedicineUniversity,Xi’an 710032 , China)【A 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continuous AP measurements obtained by CNAP with intermittent oscil- lometric AP measurements in ED trauma patients & and to investigate whetlier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P monitoringaiows detection of relevant hypotensive episodes that might be missed by intermittent AP monitoring. MethodsTotally 110 trauma patients w ho required AP monitoring in the ED were analyzed in this prospective comparisonstudy. Continuous AP monitoring was performed using CNAP technology over a 2h period. The oscillometric AP values were recorded s imultaneously every 15 minutes for the comparison of botli metliods. F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Bland-Altman plots accounting for repeated AP measurements per individual were used. Results The mean difer-ence ( 土 standard deviation) between AP measurements obtained by CNAP and oscillometric AP measurements was-6mmHg( ± 21 mmHg) for systolic AP( SAP ),-3mmHg ( ± 17mmHg) for diastolic AP ( DAP ),and - 7mmHg(± 18mmHg) for mean AP( MAP),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two oscillometric measurements,the CNAPdevice detected hypotensive episodes ( !4minutes) defined as either SAP <90 mmHg or MAP < 65mmHg in 26patients and 15 patients Respectively. In 11 ( SAP <90mmHg) and 5 ( MAP < 65mmHg) of tliese patients & hypotension was also detected by the subsequent intermittent oscillometric AP measurement. Conclusions tem for noninvasive continuous AP measurement shows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li intermittent oscillometric measurements in ED trauma patients. Continuous AP monitoring allows immediate recognit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hypotensive episodes,which are missed or only belatedly recognized witli intermittent AP measurement.【Key words 】trauma; artery pressur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hypotension;monitering对急重症创伤患者进行监护治疗时,早期发现、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通信作者:尹文,E-mail:xjyyyw@共同第一作者:卫娜期 期 治疗 患者克状态。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麻醉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02)(总分88.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下面哪个系统能有效避免麻醉机与气体连接管道连接错误A. 比例限制控制系统B. 直径指数安全系统C. 限压阀D. 安全切断阀E. 轴针指数安全系统2. 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的患者放置心电图电极时,正确的是A. 电极放置肢体远端即可B. 在MRI检查时不能监测心电图C. 电极相对于磁场的放置不重要,只要电极相距够远D. 电极应尽量靠近磁场中间E. 电极应尽量靠近磁场周围3. 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下列哪个选项是最适宜的A. 24~28℃,30%~40%B. 22~24℃,40%~50%C. 26~28℃,30%~50%D. 24~26℃,40%~50%E. 20~22℃,30%~50%4. 关于各类型喉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lberts喉镜适用于不易挑起会厌,插管困难的患者B. 纤维支气管镜仅适用于经鼻气管插管C. Polio喉镜适用于颌胸粘连颈部强直性过伸患者D. 喉镜片由压舌板、直角或C型挡板、凸型接头组成E. McCoy喉镜适用于颏胸粘连颈部强直性屈曲患者5. 心前超声多普勒能检测到的气栓最小气体量是A. 0.25mlB. 5mlC. 10mlD. 25mlE. 50ml6. 肌松监测时,在TOF结果为0时,要监测深度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应选用的刺激方式为A. 单次颤搐刺激B. PTCC. DBSD. 强直刺激E. TOF7. 关于喉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不能有效减少胃内容物误吸B. 可用于术后气道梗阻C. 通常盲探插入D. 需要患者自主呼吸E. 是喉痉挛治疗的有效措施8. 接受肝切除手术的59岁男性患者,麻醉后桡动脉20G套管针穿刺置管。
传感器位于患者心脏水平下20cm,患者仰卧手臂外展,在手腕水平三通校零。
监护仪显示的血压水平与真实血压水平的关系是A. 显示血压比真实血压高20mmHgB. 显示血压比真实血压高15mmHgC. 两者相同D. 显示血压比真实血压低15mmHgE. 显示血压比真实血压低20mmHg9. 中心静脉压监测中v波波幅的增加表明A. 结性心律B. 房颤C. 三尖瓣反流D. 血容量不足E. 传导阻滞10. 增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间差别的因素是A. 心输出量增加B. 低流量麻醉C. 血压升高D. 单肺通气E. 血管扩张11. 关于呼吸活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是保证正常呼吸功能的关键部件B. 引导气流单方向运行C. 水滴附着不会影响活瓣开启D. 活瓣要求表面平整、四周光滑E. 借助于自身重力或弹力控制呼吸气流方向12. 以下属于治疗类的医学仪器为A. 红外皮肤体温计B. 红外热成像仪C. 麻醉机D.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E. 血流量计13. 下列对容量通气源描述,不正确的是A. 基本结构由变形容器、驱动装置组成B. 具有容量限定的性质,容器内没有高压强C. 潮气量恒定,驱动压不恒定D. 以容积转移的形式完成肺通气E. 特性曲线由容器外驱动装置确定14. 关于医学气体采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采集的方法有主流式、旁流式、截流式三种B. 来自不同部位的气体监测结果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C. 麻醉机共同气体出口输出的麻醉气体浓度就是患者的吸入浓度D. 主流式和旁流式呼气末气体监测值总是低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E. 截流式气体监测值非常接近动脉血气分析结果15. 患者,男,颈部强直性过伸,辅助插管时,应选用的喉镜是A. 直喉镜B. Polio喉镜C. Alberts喉镜D. McCoy喉镜E. Macintosh喉镜16. 患者,男,阑尾炎术后采用机械镇痛泵实施术后镇痛,为保证患者安全A. 男性患者静脉全身镇痛,给药速度最好为2ml/hB. 给药速率要求稳定精确,误差率不超过±20%C. 储药球囊在标称容量不暴裂D. 药液过滤器滤除率应该小于80%E. 瞬间流量必须能达到标称流量的1.5倍以上17. 患者,男,因咽喉肿瘤行呼吸道激光手术,对于该手术的管理,错误的做法为A. 手术室照明尽可能明亮B. 使用激光手术专用气管导管C. 手术室内所有人员佩戴防护眼镜D. 使用防反射的器械E. 给患者盖尼龙毯,防止热量损失18. 向患者供氧的麻醉输送系统,发生机械故障最常见的原因是A. 氧气流量计组装错误B. 气管插管脱出气管内C. 储气罐至氧气接口端连接错误D. 新鲜气体管道与从麻醉机到串联主机处断开E. 氧气供应端与患者端断开19. 在高海拔地区,经过流量计的气流量会A. 在高流量时比预期低,在低流量时比预期高B. 比预期低C. 比预期高D. 在高流量时比预期高,在低流量时准确E. 在高流量时比预期低,在低流量时准确20. 严密检测下列哪项指标可以有效避免全身麻醉下的术中知晓A.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B. 肌松监测仪C. 脑电图D. 血压、心率变化E. 以上方法均不能21. 下列选项中能够增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之间差值的因素是A. 单肺通气B. 血管扩张C. 低流量麻醉D. 心输出量增加E. 血压升高22. PEEP在ARDS治疗中的意义不包括A. 减少肺水B. 提高肺顺应性C. 减少肺内分流D. 避免肺泡过度膨胀E. 改善氧合23. 轴针安全指示系统(PISS)的作用是A. 防止不同气体的小型储气瓶错误连接B. 防止储气瓶出口管道漏气C. 防止储气瓶减压阀失灵时漏气D. 防止麻醉回路连接错误E. 防止加错麻醉药24. 电凝不造成心室纤颤的主要原因是A. 低电压B. 低电流C. 高频率D. 持续时间短E. 能量低25. 若要使用七氟烷蒸发器挥发出准确的非七氟烷麻醉气体,这种麻醉气体与七氟烷相似的特性应该是A. 分子量B. 黏度C. 蒸汽压D. 血/气分配系数E. 油/气分配系数2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使用恰当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得到的效应不包括A. 总肺水减少B. 肺顺应性改善C. 肺内分流减少D. 肺泡过度膨胀减少E. 动脉氧合改善27. 经食管超声中血流速度测定利用的原理是A. 伯努利方程(Bernoulli equation)B. 文丘里效应(Venturi effect)C. Stewart-Hamilton方程D.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E. 连续方程(Continuity equation)28. 通气机低压报警原因很多,下列不会引起低压报警的是A. 与患者脱接B. 患者肺顺应性小C. 回路漏气D. 气道漏气E. 胸腔导管漏气29.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鼓泡式氧合器在一定流量条件下,气泡越小,数量越多,氧合效果越好B. 膜式氧合器所用材料为高分子中空纤维,血液均从纤维外部通过,气体从纤维内部通过,通过高分子膜进行气体交换C. 膜式氧合器使用时,血液和氧气不直接接触D.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变温器均与氧合器组合在一起E. 体外循环手术,进行心内血液回收时应尽量避免湍流30. 通气机的基本通气参数为A. 气道平台压B. 灵敏度C. 吸气流D. 呼气末正压E. 吸呼比31. 下列哪项不属于单次颤搐刺激的特点A. 操作简单B. 病人不适感轻微C. 可以反复测试D. 可判断神经肌肉阻滞性质E. 敏感性差32. 患者,男,病毒性心肌炎,心电监护显示为室速,频率约180次/分,无明确QRS波,应选用的对心肌损伤较小的除颤方式为A. 同步单相波除颤B. 同步双相波除颤C. 非同步单相波除颤D. 非同步双相波除颤E. 先同步单相波除颤,再同步双相波除颤33. 关于无创血压监测描述错误的是A. 袖带过窄测得的血压偏低B. 袖带宽度应为患者上臂周长的40%C. 袖带捆绑过松将导致测得的血压偏高D. 新生儿采用无创血压监测准确E. 自动血压监测测定间隔短会造成袖带远端肢体水肿34. 麻醉机的低压回路中不包含下列哪项A. 流量控制阀B. 流量计C. 蒸发器D. 低氧压报警器E. 蒸发器单向阀35. 下列针对无创动脉压的说法错误的是A. 血压计袖带的宽度大约是患者手臂周长的1/3B. 如果血压计袖带的宽度过窄,测得的血压会错误的降低C. 如果血压计袖带缠绕手臂过松,可能会无法测量出血压D. 自动血压监测循环频次过频可能造成远端肢体水肿甚至坏死E. 如果血压计袖带缠绕手臂过紧,测得的血压会错误的升高36. 以下措施会减少手术室空气中的微量气体污染,除了A. 在拔管前让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吸纯氧B. 在面罩诱导时扣紧面罩C. 尽可能缩短吸痰操作时间D. 在气体循环回路系统中使用高流量E. 使用废气排放系统37. 脊柱手术中使用维库溴铵可能会干扰以下哪项监测A. 脊髓丘脑束B. 脑电双频谱指数C. 皮质脊髓束D. 脑皮层电图E. 脊髓背侧束38. 关于麻醉方式选择的决定因素,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 客观条件B. 手术病种、方法C. 麻醉者的经验D. 年龄E. 外科医生要求39. 与直喉镜比较,弯喉镜更易于显露声门的体位是A. 经典式喉镜头位B. 平卧垫枕修正位C. 膝胸头高卧位D. 左侧卧位E. 仰卧头低位40. 麻醉蒸发器中装有棉线等织物制成的吸液芯,其作用是A. 防止液面晃动B. 增加蒸发表面积C. 过滤通过的气体D. 节约药液E. 温度补偿41. 监测静脉气体栓子敏感的手段不包括A. 心前多普勒超声B. 质谱C.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D. 心电图E. 经食管超声42. 静脉导管直径加倍后,流经静脉导管的流量将A. 降低2倍B. 降低4倍C. 增加8倍D. 增加16倍E. 增加32倍43. 动脉血压监测使用换能器时A. 气泡可降低波形的衰减B. 气泡可降低系统的弹性C. 监测中管道的直径对结果影响不大D. 管道的刚性不影响测定结果E. 管道长度与信号的衰减呈正相关44. 监测中心静脉压时,正确的是A. 为获得准确读数应仔细分析波形B. 导管应放置在右心房C. 中心静脉压在所有患者中都反映体液平衡状态D. 波形分析并不比读数分析好E. 应通过肺动脉导管获得中心静脉压45. 心电图标准肢体导联Ⅱ是将心电监测仪器的两个电极放置在人体的A. RA和LA之间B. RA和LL之间C. RA和RL之间D. LA和LL之间E. LA和RL之间46. 定时通气周期起动原理是A. 时间达到预定值转为吸气B. 时间达到预定值转为呼气C. 吸气时间达到预定值转为呼气D. 呼气时间达到预定值转为吸气E. 吸气时间或呼气时间达到预定值后由患者触发进行切换47. 肌松监测时,参照值校准时机应选在A. 全麻诱导后,静注肌松药之前B. 全麻诱导前C. 静注肌松药之后20sD. 静注肌松药之后10sE. 静注肌松药之后5s48. 下列对压力通气源描述,不正确的是A. 基本结构由供气、通气阀、流量调节阀组成B. 输出都是具备一定压力的气体C. 输出压力都是恒压D. 以高压向低压释放气体的形式完成肺通气E. 特性曲线由通气源输出驱动压Ps确定49. 关于起搏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起搏器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和传送电脉冲至患者心脏的电极导线B. 起搏器电极导线可经腔静脉连接心腔C. 起搏器电极导线可直接缝于心脏表面D. 起搏器电极导线一定为双极E. 起搏器电极导线有单极、双极和多极50.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值为60表示A. 清醒的可能性是60%B. 回忆术中事件的可能性非常小(小于1%)C. 不需要增加阿片药用量D. 在无肌肉松弛情况下手术刺激不能引起患者体动反应E. 比BIS值50时清醒的可能性小51. 以下对压力通气源叙述,错误的是A. 以高压向低压释放气体的形式完成肺通气B. 基本结构由供气、通气阀、流量调节阀组成C. 输出压力都是恒压D. 输出都是具备一定压力的气体E. 压力通气源仅由输出气流率参数控制52. 以下哪种阀门能防止储气钢瓶之间的气体传输A. 压力传感器关闭阀B. 单向阀C. 可调节限压阀D. 自动防故障阀E. 以上均不能53. 当患者呼吸回路和封闭的废弃排放系统接口之间的连接管发生扭曲或堵塞时,将导致A. 低氧B. 无明显影响C. 通气过量D. 通气不足E. 气压伤54. 以下对彩色多普勒成像的描述正确的是A. 是M型超声心动图的一种B. 按照惯例,迎向多普勒探头的是红色,背离探头的是蓝色C. 使用两个超声晶片,一个用于传送超声信号,一个用于接收返回信号D. 其技术以连续多普勒为基础E. 按照惯例,动脉显示为红色,静脉显示为蓝色55. 麻醉气体泄漏是手术室空气污染的最大来源,主要发生在A. 气管导管处B. 钠石灰吸收罐处C. 麻醉面罩周围D. 限压阀处E. 蒸发器处56. PEEP一般不用于A. 肺炎、肺水肿患者B. ARDS患者C. 右心衰竭患者D. 左心功能衰竭患者E. 新生儿透明膜病57. 机械通气时,控制通气和辅助通气的主要区别是A. 控制通气的吸气切换和呼气切换与患者的自主呼吸有关B. 控制通气的呼吸频率按触发次数而定C. 辅助通气吸气切换与呼气切换由患者的自主呼吸行为触发D. 辅助通气时吸气切换由通气机控制,呼气切换由患者触发E. 潮气量、吸气时间与送气流速是否由预设而定58. 鼻导管2L/min流量吸氧的吸入氧浓度约为A. 22%B. 25%C. 29%D. 34%E. 37%59. 麻醉机APL阀的意义A. APL是auto pressure lock的简写B. APL是adjustabLe pressure limiting的简写C. APL是air pressure lock的简写D. APL是air pressure lift的简写E. APL是auto pressure lift的简写60. 麻醉机备用储气钢瓶中的氧气至少应为满载的A. 3/4B. 2/3C. 1/2D. 1/3E. 1/461. 下列因素不影响蒸发器输出浓度的是A. 温度B. 震荡C. 相对湿度D. 麻醉药量E. 新鲜气体流量62. 关于通气机湿化器,说法错误的是A. 通气机湿化装置分为雾化器和潮化器两类B. 湿化器应安放在通气机输出气路的吸气管或呼气管中C. 雾化器以雾滴的方式增加气体的含水量,只加湿不加温D. 潮化器以水分子的方式增加气体的含水量,既加湿又加温E. 安放湿化器会增加气路的流阻63. 下列不属于气管内插管辅助器械的是A. 喉镜B. 导管芯C. 纤支镜D. 呼吸囊E. 光棒64. 患者,男,因AIDS行机械通气治疗,予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下列不属于PEEP特点的是A. 可使萎陷的肺泡重新扩张B. 可增加功能残气量C. 可降低肺顺应性D. 可减少肺内分流E. 可增加胸内压,使心排血量减少65. 经鼻导管吸氧能达到的最大吸入氧浓度是A. 0.4B. 0.55C. 0.45D. 0.30E. 0.5066. 下列因素可以导致血氧饱和度读数发生错误,除了A. 红色指甲油B. 碳氧血红蛋白C. 亚甲蓝D. 胎儿血红蛋白E. 高铁血红蛋白67. 引起心室颤动所需要的最小电击电流是A. 1mAB. 100mAC. 1AD. 500mAE. 10mA68. 红外线监测仪分析麻醉药蒸气浓度常采用的波长是A. 2.8μmB. 3.3μmC. 3.8μmD. 4.3μnE. 4.8μm69. 戴起搏器的患者手术中使用电刀应注意A. 电刀负极板应放置于尽可能靠近起搏器的位置B. 仅在起搏时需要心电图监测C. 心电图监测能提供最有用的信息D. 起搏器备用状态下使用电刀的风险小E. 连续脉搏监测或食管听诊非常必要70. 核心体温监测最不理想的部位是A. 肺动脉B. 前额皮肤C. 食管下段1/3D. 鼻咽部E. 鼓膜71. 体重70kg的患者接受琥珀酰胆碱100mg静脉注射5分钟后,外周神经的四个成串刺激表现为A. 一次抽搐B. 两次抽搐C. 三次抽搐D. 四次抽搐E. 无抽搐72. 监测麻醉深度时,BIS指数A. 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的客观表现B. 有明确的解剖生理学意义C. 可以很好地监测镇痛水平D. 受多种麻醉药联合用药的影响E. 能很好地预测体动73. 麻醉蒸发器其室内吸液芯的作用是A. 保持蒸发室温度B. 稳定载气的流动C. 增加气流阻力,减少泵吸效应的影响D. 过滤气体,防止污染E. 增加麻醉药液的蒸发面积74. 输液泵中检测输液管道是否堵塞的为A. 光电传感器B. 热敏电阻传感器C. 压力传感器D. 红外线传感器E. 超声传感器75. 关于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都是双腔导管,使用时都可双腔同时通气B.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使用时,双气囊充气后,前端进入气管,则外管腔通气;前端进入食管,则内管腔通气C. Carlens双腔管前套囊封闭左总支气管,后套囊封闭总气管D. White双腔管前套囊封闭左总支气管,后套囊封闭总气管E. Robertshaw双腔管前套囊封闭左总支气管,后套囊封闭右总支气管76. 患者,女,34岁,考虑"重症哮喘"收住入院,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机监测过程中,低压报警,下列不会引起低压报警的是A. 与患者脱接B. 患者肺顺应性小C. 回路漏气D. 气道漏气E. 潮气量设置过低77. 麻醉时人体感官最后消失最先恢复的是A. 视觉B. 听觉C. 嗅觉D. 触觉E. 味觉78. 7.0号气管导管表示A. 7.0cm长度B. 7.0mm外径C. 7.0mm外周周长D. 7.0mm内径E. 7.0mm内周周长79. 如果七氟烷专用蒸发器能够以准确的药物浓度输出某种气体麻醉剂,那么此药物与七氟烷具有哪种相同的性质A. 油/气分配系数B. 蒸气压C. 分子量D. MACE. 血/气分配系数80. 关于碱石灰的使用寿命,正确的是A. 取决于充填进石灰罐的方式B. 气体流量低延长使用寿命C. 与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关系不大D. 与APL阀的位置无关E. 石灰做空后寿命缩短81. 下面哪种情况会导致脉搏血氧监护仪测得的动脉血压饱和度发生最大幅度的下降A. 胆红素升高B. 静脉注射亚甲基蓝C. 静脉注射蓝胭脂红D. 静脉注射吲哚氰绿E. 吸入CO82. 患者不会被从自身到电刀之间的能量反流所烧伤,原理是A. 回路的电凝端相对于接地面是正极B. 总的传输能量太小不会造成烧伤C. 溢出的电流密度更低D. 患者身体电阻大使能量衰减、减弱E. 回路的电凝端相对于接地面是负极83. 老年患者拟全麻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
麻醉学考试资料:循环功能的监测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及时全面地监测患者是围术期麻醉并发症的病根原因(10%)之一。
我们没有任何策略可以保证麻醉科医师完全防止麻醉或手术的不良后果,但是麻醉科医师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及采取措施来减少不良反反应或意外事件的发生。
今天整理关于循环功能的监测,循环功能的监测分为血压监测、脉搏监测、心电图监测。
(一)血压监测1.间接法血压监测:是一种无创性的监测方法,通过血压计来测量血压。
临床上常用的血压计有人工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两种,麻醉期间多采用电子血压计来测量,一般的多功能监护仪均带有这种监测功能。
间接法血压监测的优点:使用简便,省时省力,可随意调节测压时间。
缺点是所测得的血压数值受许多因素干扰,测量所需的时间也较长。
2.直接法血压监测:是有创性监测方法,即把动脉穿刺针置入动脉内通过压力连接管直接测量动脉血压。
(1)该方法的优点:测得的结果较间接法准确,而且可以连续显示每一瞬间动脉压力的变化状态。
如果用压力传感器与压力连接管相连,还能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2)该法的缺点:其是一种有创性的监测方法,穿刺血管可能会发生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3)适应证:常用于出血多、手术时间长、血压易于急剧波动或危重病人的手术的血压监测,如脑膜瘤手术、心脏手术、肝移植手术、嗜铬细胞瘤病人的手术等。
(4)常用的穿刺动脉有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和肘动脉。
(二)脉搏监测脉搏监测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指触摸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或颞浅动脉等浅表动脉,通过脉搏的跳动来了解脉搏的频率,强度和节律。
现在多功能监护仪已在临床普及使用,目前多通过指脉搏血氧仪、心电图监测仪来监测脉搏的频率、强弱和节律。
(三)心电图监测1.心电图监测的意义:监测麻醉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以便麻醉医师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处理措施,防止严重事件的发生。
分析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一致
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一致性。
方法:本次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对象50例行全身麻醉患者,给患者行
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获得的数据为观察组,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获得的数据为
对照组,对比两组数据间存在的差异性。
结果:两组获得的数据中MAP、SVV、CO、SV这4个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数据中SBP、DBP、PPV这3个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接受全
身麻醉的患者使用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效果具有一致性,不过在SBP、DBP、PPV这3个指标监测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临床应用时需高度重视此方面情况。
关键词:全身麻醉;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一致性
临床上多种疾病患者均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故而需要接受全身麻醉以保证
手术顺利实施与完善,此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工作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
上用来进行全身麻醉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或者仪器诸多,不过其适应性
与效果均是不同的。
本次研究则旨在对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
动脉血压监测一致性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收的行全身麻
醉手术治疗患者50例为对象,其中男女比例是27:23,年龄是在23-65岁之间、均值是(34.19±5.06)岁,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风险分级评价患者
的麻醉风险分级在I-II级之间,且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水平>110g/L,排除合并高血压和心脏疾病、糖尿病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给患者进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再为其连接FloTrac
TM传感器,将其中一个传感器连接InterHivue MP50型监测仪,经此对患者的血
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脉压变异度(PPV)进行
监测;另一个传感器连接FloTrac/Vigelo监测仪,经此对患者的每搏量变异度(SVV)和心排出量(CO)、每搏量(SV)进行监测。
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系统,给患者的左手食指与中指套上传感器指套,设置外部袖带血压校正,每
15min观察1次LiDCOrapid监测仪上的指示,将InterHivue50型监测仪上的当前
时间监测到的血压和平均动脉压数值输入,注意手术期间的双指套交替测量时间
应隔30min。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
以t检验;统计学软件分析得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获得的数据中MAP、SVV、CO、SV这4个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而两组数据中SBP、DBP、PPV这3个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存在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数据中SBP、DBP、MAP、PPV、SVV、CO、SV这7个指标水平比较
(x±s)
3讨论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直接在患者动脉中进行血压测量,从而获得准确且可靠的BP水平,这比常规的对袖带无创血压监测获得的正常值更为接近,不过患者接受此监测方式时,其需要接受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故而术后患者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比如局部出血、血肿或者感染,甚至会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从而对患者的病情恢复造成影响[1]。
LiDCOrapid监测系统为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的一种,该监测系统下具备有创与无创这2种监测模式。
通常无创监测血流动力学时,是经带集成红外光传感器与气室手指袖带,其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模块可以持续不断的模拟人的动脉波形,从而计算CO和SV、心指数与每搏量指数等,使用时的操作方法简单便捷,且不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相关损伤,更不需要一次性材料的使用,这便有效减少了治疗费用[2]。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获得的数据是经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得到,结果显示其MAP、SVV、CO、SV这4个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数据中SBP、DBP、PPV这3个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这两种监测方式在全身麻醉应用中具有一致性,但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谢春梅,陈世彪,刘梅.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在心脏病患者麻醉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7(05):36-40.
[2]许辉,疏树华,王迪.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05):93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