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2.04 MB
- 文档页数:57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小作者和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告诉小朋友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一本最大的“书”,书上有“字”有“画”,魅力无穷。
激发了小作者要读懂这本“书”,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八、九岁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充满了好奇心。
这一阶段又是他们的语言发展关键期。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中探究,在读中释疑,在读中生疑。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会认10个生字;会写“宝”、“刨”、“趴”3个生字;了解“岩石书”的“字”“画”。
2、在问题情景中朗读人物对话,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在问题情景中朗读人物对话,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设计想法:利用儿童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而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字”“画”,读中解决自己的疑难,读中产生新的问题。
教法、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准备:1、教师通过网路学习了解有关地质知识,搜集图片资料。
2、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由书切入,引发疑问1、今天,谢老师带来了一本书。
(板书:书)一本很大很大的书!你们看――出示岩石的特写图。
(要体现“字”“画”特征。
)2、质疑:你有疑问吗?(生:这明明是块石头,怎么说是书呢?书是有字的、有画的、有知识的。
这不是一块石头吗?哪里有书啊?这本书里有字有画吗?这本书谁能看得懂?······)(随学生回答板书:字、画、用)3、是呀,你们说得真好,这明明就是一块石头,怎么会是一本书呢?(板书:?)二、初读课文,走近岩石1、那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课文是怎么介绍这本书的呢?赶紧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发现我们刚才提的问题和谁的问题是差不多的?那又是谁解答了我们和川川的问题?3、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川川和叔叔直接对话,用不同的记号标出。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质疑导入:1、出示题目:齐读。
能稍微读出点感情就更好了。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板书: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呢?(你真会观察)在哪儿?)3、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顺。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教学生字:出示:地质勘探员岩石一册厚厚的书煤炭刨根问底宝藏藏着印迹印痕痕迹(1)字:只张嘴不发声读前四排(2)指名读,这组多音字读准了,真棒!(正音:刨根问底指名读,当小老师带读)(地质勘探队员:这个词组很长,谁会读?开火车读,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3)再指名读(4)形:说说你都理解了哪些字?有没有哪个字特别难记的?(勘,厚(反义词))(5)请个孩子来读一读这组(出示最后一组),你有什么发现?一起读(都是一个意思)(6)玩大大大小小小游戏3、检查读课文。
三、学习第四段。
1、读了课文,你现在知道了最大的“书”指什么了吗?(指“岩石”)所以题目中“书”加了个引号。
2、岩石哪里像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你默读课文4-8小节。
(第四段)指名读(出示图片)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像一本书吗?而且还是一本——厚厚的书。
再指名读。
(谁能把你的感觉带进句子读)恩,一层一层的,恩,厚厚的。
再指名读。
孩子们,岩石是书吗?(齐读)真没想到,原来岩石的外形这么像书啊。
还有吗?(板书:外形)(第六段)1、预设生:岩石上面有字,也像书读准:你很会读书,能告诉大家你是从哪段读懂的吗?(指名读)(出示: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它们都是字呀!)师:原来这本书里还有字呢。
真有意思,再来读读这段话,你知道什么是书里的字呢?(自由读)雨痕,波痕,矿物。
2、孩子们,你们见过雨痕,波痕,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想象部分:[预设生:我想“雨痕”大概是一点一点的,是雨掉下来打在石头上形成的。
师:真有意思!(预设生:我觉得雨痕应该有大的,有小的!)谁来说说波痕呢?师: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师:那请大家睁大眼睛,瞧!(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看图理解雨痕,波痕,矿物。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最大的“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全文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讲述了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的痕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等图画,历史的变迁都写在这本书里。
全文语言很有特色,川川与叔叔的对话中可以挖掘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是学生学语言的良好平台。
教学理念:面对这样一篇常识性极强的课文,我们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讲解科学知识的课,从而丢失学习语言的本质。
那么怎样把文本有效地利用起来,把它们转化成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言的练兵场,这是我们着力思考的。
因此,我在处理教材时就定位在“读课文——学语言——用语言”三个步骤上,在本课时中意图引导学生在学文本中抓住几个语言经典的片段去扎扎实实地学习当中极富特色的语言及贴近学生生活的表达方式,力求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精髓,进行模仿创造,这样体现了学习的梯度性,既尊重了文本有超越了文本。
努力在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目标:1、会认“岩、厚、藏、矿、痕”等10个生字,会写“册”、“质”“厚”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如问句的读法,读出小川的好奇。
3、初步感受同一种意思可以用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如反问句与陈述句之间的转换,总分和分总之间的相互变换等。
4、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以更大的热情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感受同一种意思可以用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如反问句与陈述句之间的转换,总分和分总之间的相互变换等。
教学过程:一、质疑问难,引入课题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来读一本——最大的书。
谁来读课题?观察质疑:这个课题和我们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书有引号)那读者就会产生疑问了,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过渡:让我们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二年级下册语文《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语文《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下册《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说说自己读过什么书?2、一本书也叫一册书,认识“册”。
读:一册书。
3、出示图片,古时候的书是用竹简串起来的。
(课件12页,共98页。
)4、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去读一本书,这可是最大的“书”。
二、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最大的书有字吗,最大的书有画吗,最大的书讲了个什么故事,有用吗,为什么加引号?)别急,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呢!你把课文读熟了,答案就找到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翻到83页,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生字。
猜猜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地质勘探队员是查明矿藏分布的,多有意思的工作,再来读词语。
(齐读)猜字谜:家里有块玉(宝),包旁一把刀(刨),厂里过日子(厚),山下有石(岩),力气很大(甚)。
3、下面那我们来一个接一个地轮读课文,请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了。
宝藏还有一个读音cang,躲藏。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课件25页)(一天,爸爸带——去——。
爬到半山腰,遇到了一位——,他为川川介绍了————。
)四、学习生字“厚、底”,“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
“印”字右边是单耳,不是双耳。
“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开。
可以引导学生有土才能埋。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闫里学区福和希望小学祝钦英教学目标: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底”、“刨”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以“书”导入1师:(板书:书)请同学们看黑板上写着什么字?你都见过什么?(给书加引号,板书:最大的)2、这个课文题目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齐答:书。
说说见过的书。
齐读课题发现课题带引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阅读提示: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1)(出示生词)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小朋友读读这些生字词呢?(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出示地质勘探队员的图片)认识地质勘探队员是做什么工作。
字理识字:岩、印实物识字:册反义词识字:厚,你能说说什么厚,什么薄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识字:痕。
给“煤”找朋友。
出示课文中川川问的那些问题,体会川川是个爱问的孩于,总爱把问题问清楚,问明白,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变魔术认识“刨”字。
学了这么长时间,我们来放松一下,老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
(依次出示“泡”、“饱”、“跑”、“抱”、“炮”、“袍”字)说儿歌,你也给“刨”字编个顺口溜吧。
说一说:让学生说说叔叔要为祖国找到哪些宝藏,理解“宝藏”的意思。
(4)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刨”“底”,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写时要注意什么?2.小朋友,你能把带有这个笔画的字写好吗?请你田字格里写一遍。
3、反馈、评议自由朗读课文。
指名领读生词开火车读生字看图片能说出相册、集邮册。
说一说说带“痕”的词语组词。
找、读川川问的那些问题。
认读生字。
抽生回答说一说发现问题,回答。
练习书写。
评议三、朗读课文,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比比那组读得好。
3、读儿歌:川川去爬山,认识了地质勘探员。
勘探员叔叔本领强,能把岩石当书看。
二上语文《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指导书写“质、厚、底、刨、印、趴”6个字,摆好间架结构,写正确、端正、美观。
2.能结合课文内容,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刨根问底、册、痕”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读好叔叔和川川的对话。
4.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1—8自然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结合,理解课文中“地质勘探队员、雨痕、波痕、矿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读好反问句,读好对话。
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预设】一、谈话预热,引“书”1、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喜欢读书。
书里有文字、有图画,我们从书里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本领。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本从来都没有读过的最大的书。
伸出手。
(板书:最大的书)一起读。
2、读着课题,你有什么发现或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书字是带引号的。
最大的书是什么?最大的书讲了些什么?)3、这书加上双引号肯定不是真正的书,那这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83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开始吧。
二、初读识字,读“书”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生字朋友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大家交朋友了。
第一组:一片陆地一块岩石一册厚厚的书1、请小老师。
2、你们把生字都读正确了。
老师奖励大家猜字谜,答案就藏在这几个词里。
猜字谜学习“岩”“厚”:山下有石()厂里过日子()厚对()(你真聪明。
你真会猜谜语。
)厚的反义词是什么?3、看汉字演变学习“册”孩子们,这里还有一个字很有意思,古代没有纸,人们把字写在竹片上,再用绳子把它串起来。
你们看,这个字就表示用竹片或木片串成的书简。
慢慢地变成了这样。
再后来就成了现在的“册”。
我们现在说的一本书也叫——“一册书”。
合上语文书,在封面上看谁能找到这个字。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理解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以书籍为媒介获取知识的重要性;2. 文章结构:引言、正文和总结。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1. 导入(5分钟):借助一个问题或引用名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并逐渐引入本堂课的主题。
2. 提出主题(5分钟):告知学生本堂课的主题为“以书籍为媒介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解释为什么以书籍为例,并提到书籍的重要性和价值。
3. 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一篇关于书籍重要性的短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关键信息和上下文推断。
随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
4. 思考与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为什么书籍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知识?- 你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书籍?为什么?- 你曾经通过阅读书籍学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尝试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总结本篇文章的主旨:书籍是一本打开未知知识之门的钥匙。
强调书籍的价值并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在读后感中写出自己从书籍中学到的知识和对书籍的评价。
下节课学生将分享读后感。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发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对于书籍的看法和经验。
五、教学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思考和讨论的参与程度,以及后续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