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36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一」《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一、自主学习《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填写: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通过填表,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
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
三、注重课外延伸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并练习小练笔:从动物获得启示,有所发明。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8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一、反思教材新教材的优点是改变了老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强调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还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地中的习作,改变了老教材习作的独立性,而新教材的习作是与口语交际融合在一起的。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习作大有好处,练习册的内容也是和教材配套的,即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每篇课文结束后,练习册都有相对应的基础知识题和能力提高题,与教材相辅相成,深浅适度。
同时,这册教材也存在不足,例如:《语文园地四》的习作,让学生写田园风光或乡村景色,对城市的孩子来说,多数都不知道田园是什么样的,田园里有什么,乡村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因为去过乡村了解乡村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这样的文章让城市里的孩子来写简直就是无从下手;可是对农村孩子来说写此类文章就轻而易举。
要想改变这一问题,只有改变少数不合理的篇章,找出适合农村或城市不同地域的学习内容。
二、反思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传统教法。
采用了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动脑、动口,加之教师适度的引导、点拨、强化,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组成。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农村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自学为主,方法引路。
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除了要学会字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以后的古诗学习做铺垫。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引导,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在实际的讲课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掌握运用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感到很欣慰。
(二)反复朗读,想象体会意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给出学生意境,让学生去领会诗歌的意境,在这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意境并说出意境。
于是,在讲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说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自己的读后感受,小组长汇总,各个小组在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体会更深刻,再加上后面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得更透彻。
二、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运用已知的方法去学习别的诗歌。
(二)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古诗词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9《自然之道》一、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整合导入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1、自读课文2、认读生词: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5、比较句子:我们干了一件蠢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教学反思:本课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恰当地进行归纳。
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高潮迭起。
因为文章语言优美,教学活动以读为主。
特别是“真情播音员”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进入了角色,听的同学也陶醉在温馨美丽的画面中。
给画面取标题,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拟标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很高。
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无限潜力,只要引导得恰当,学生完全有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碰撞,老师完全用不着一句一句地嚼碎喂给学生。
相信学生吧,语文老师们,给时间、给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去感受语言的美丽吧!10河是怎样变化的》一、目的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汉语言文字的这种丰富性、形象性、灵动性、模糊性等特点呼唤语文教学的感性回归。
感性教学是形象化的教学。
感性意味着生存方式的直观、形象、生动,它是一个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世界,是一种可视、可听、可闻、可触、可尝、可感的教学。
《西湖的绿》绿得多姿多彩,丰满厚重。
设计注重读悟结合,读中显形、悟中晰形、说中赏形,限度地将文本语言转化成形象,让其清新而丰厚!感性教学是情感体验的教学。
感性意味着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
因此感性教学是发展情感体验能力的教学。
《西湖的绿》难道仅仅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如果教者心中只见其景,不见景后之人,那么其设计、教学只会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人心了。
殊不知作家宗璞先后曾三次游西湖,却对西湖没有一个好印象,这是她第四次游西湖迥然不同的感受,领略了西湖的绿。
文中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
读者透过西湖的绿,感受到作者心中流淌着的对西湖的浓浓情怀;领略到西湖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所以设计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读中悟情、读中通情、读中升情,限度地将自我情感融入绿景之中,直至通达作者心灵。
感性教学是个性飞扬的教学。
感性意味着生存的独特性,感性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尊重个体生命,张扬个性,充分调动和发展个体能动性。
《西湖的绿》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我表达的机会和空间,在多元生成的课堂里让语言再生,精神奔涌,教师悉心呵护他们的生命发展。
国语是“川流不息的生命”。
感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悟,激发豪迈的胸襟,应该给予儿童超凡脱俗的精神层面的提升,促使儿童在智慧和感情两方面增添深层积淀。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师者不就是荡水、击石?让我们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人,去奏响他们心中的诗的琴弦,让语文插上诗意的翅膀,载着年轻的心灵飞向想象的蓝天,去感受那浩淼和澄净吧!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2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
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
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细细研究教材,发现了其中隐藏的契机——抓住三处对比,引导学生精读感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将黄河的巨浪激流与羊皮筏子的轻微渺小进行对比。
文章开篇写了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所以对开篇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直接导入新课后,我出示了一张滚滚黄河的图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积累的词语来谈。
学生通过文中的词语展开想象,再次朗读时读出了黄河的气势。
认识了黄河的汹涌,对于下文了解羊皮筏子的小,感受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做好了铺垫。
二、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其载物之多的对比“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筏子的特点:小、轻。
作者第一次见到湍急的黄河的羊皮筏子时,为之一惊,细看到筏上有人更是惊讶、激动。
并用朗读展现这种越来越惊讶的层次。
“一、二、三、四、五、六,”可是“那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这足以让作者惊讶得目瞪口呆。
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我感到教学效果还不错。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我通过精心准备的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将重难点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
但有时候我会太过依赖教材,给学生的知识传授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策略,让他们能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忽视了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
我应该采用更多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在课堂上,我应该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话,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评价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测,我还应该采用更多的形式性评价方式,如小组合作评价、个人成长记录评价等,以科学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我将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希望下学期的语文教学能更加出色。
2018年最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2017-2018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2. 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3.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 分组学习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 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
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
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
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一」《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
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
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领悟各种学习方法了。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
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就播放在晴朗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飞行,一架飞机穿梭夜空,平稳的飞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部编版四下语文全册教学反思(精选18篇)部编版四下语文全册教学反思篇1《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组成。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农村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自学为主,方法引路。
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除了要学会字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以后的古诗学习做铺垫。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引导,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在实际的讲课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掌握运用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感到很欣慰。
(二)反复朗读,想象体会意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给出学生意境,让学生去领会诗歌的意境,在这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意境并说出意境。
于是,在讲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说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自己的`读后感受,小组长汇总,各个小组在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体会更深刻,再加上后面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得更透彻。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运用已知的方法去学习别的诗歌。
(二)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古诗词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
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
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
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
”我让她说说看。
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
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
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
”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
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
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望洞庭》教学反思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忆江南》教学反思“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⑴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
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
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
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
小探险家。
小绘图专家。
小科学家了。
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
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
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
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
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少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
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
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
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万年牢》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