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感悟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
2.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谈谈对山的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山相关的素材。
2.邀请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爬山的经历,引出诗歌主题。
二、诗歌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节奏美。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海、山、小溪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大海”象征理想,“山”象征困难等。
四、诗歌感悟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理想的过程是曲折的。
2.分享自己追求理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共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诗歌写作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等。
2.分析诗歌的句式特点,如排比、对仗等。
三、诗歌仿写1.请同学们模仿诗歌的写作特色,创作一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2.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写一篇关于自己追求理想的作文。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学会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培养追求理想的勇气和毅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追求理想的坚定与执着。
2.分析诗歌中的写作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
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二、诗歌朗读1.(教师):“请大家先自己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范文3篇2023年已经到来,老师们在新的一年里也要加油啊。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范文),期望可以帮忙到大家。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范文一一、学习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精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尝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悟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抱负,并培育为实现抱负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朗诵课文。
2、品尝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悟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预备:老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同学:熟读课文。
四、自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妙而奇异的“幻想”,对将来,都有热闹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日,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妙的世界。
二、检查同学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同学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尝重点语句含义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同学听读时:a.留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同学争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同学刚刚接触合作争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舞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化探究。
3、同学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老师指导]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选择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同学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把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忙同学理解诗句意义。
老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同学争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同学探究式阅读,争论。
a. 争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老师投影出示问题组)◆“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假如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详细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同学通过争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篇一)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
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
(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二、整体感知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局部品味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提示:⑴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
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
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
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⑵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
(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 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提示:⑴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⑵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⑶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⑷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
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
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一、分角色读课文二、复述故事情节三、别出心裁读课文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
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学习方法:读,熟读诗歌渐入文景;品,品味语言渐入佳境;悟感悟诗意感悟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㈠、激情导入,走进课题:㈡、汇报预习,交流疑问,出示学习目标。
㈢、朗读诗歌,感知内容:1、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
2、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
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㈣、听读欣赏、领悟情感。
指导朗读: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集体交流,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欣赏课文美景(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向往的山的那一边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查预习情况(投影)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3.找同学起来朗读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讲解和练习。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山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词语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词语练习,巩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4. 句型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句型的结构和用法。
(2)学生进行句型练习,巩固对重点句型的理解。
5. 主题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
(2)学生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山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对山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考察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或观察山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能够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具准备:1. 课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 大自然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看图说话:出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听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3. 课文理解检测:提问学生有关课文的基本问题,如主要人物、发生的地点和情节等。
Step 3:词汇学习(1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如“山巅”、“羌笛”等。
解释词义,并给出例句进行理解。
2. 学生跟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汇拓展。
Step 4:语言表达(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如“在山的那边有一片绿色的森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Step 5:情感教育(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2. 鼓励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3.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环保行为。
Step 6: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课文内容。
3. 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1在山的那边教学目的、要求: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赋予诗中的情感;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2、深入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2.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体会诗歌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具:电化手段:教学过程:课前导读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童年的向往和困惑以及成年后的感悟和信念。
学习本文,要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1.字词库(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ɡ)诱惑(yòu)喧腾(xuān)漫湿(màn)一瞬间(shùn)(2)解释下列词语。
隐秘:隐蔽,不外露一瞬间:一眨眼之间诱惑:吸引,招引痴想:发呆地想喧腾:喧闹沸腾2.资料吧(1)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2)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
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3.疑问阁(1)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作者“爬山”有什么象征意义?不是,“山”比喻困难、挫折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爬山”象征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2)预习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疑难,请列举在下面。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
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
(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
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
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
(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
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
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山海
意象困难理想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