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的合成和初步生物活性
- 格式:pdf
- 大小:233.24 KB
- 文档页数:3
吡唑醚菌酯小试研究技术报告吡唑醚菌酯小试研究报告(工艺部分)2010.5目录1 前言2 原料规格3 工艺流程4 试验操作及结果5 三废数量、组成、及处理方案6 原材料消耗及成本估算7 结论21 前言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又名唑菌胺酯是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发现的一种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丙烯酸甲酯类广谱杀菌剂。
它能防治由子囊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卵菌纲等几乎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同时它又是一种激素型杀菌剂,能使作物吸收更多的氮,促进作物的生长。
该品种不仅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
吡唑醚菌酯可加工成液剂、水悬剂、可湿性粉剂、粉剂、膏剂等多种剂型,亦可与多种杀菌剂复配混用起到增效和扩大杀菌谱的作用。
自2002年推广上市以来,深受使用者的喜爱,销售额迅速上升,据中国农药2007年第6期报导,在全球最重要的15个杀菌剂品种中位列第三。
吡唑醚菌酯的制剂分别以凯润、凯泽、百泰的商品名在中国登记并进入国内市场销售。
1.1 理化性质吡唑醚菌酯的通用名为pyraclostrobin,代号BAS500F。
单剂商品名为Cabrio、Headline、Attitude等。
CAS登录号:175013-18-0。
化学名称为:N-{2-[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酯。
结构式为: OClNNONOO纯品为白色或灰白色结晶;熔点:63.7,65.2? ;蒸气压2.6×3310 Pa(20?)、6.4×10 Pa(25?);Henry常数5.3×10 Pa m,mol(20?);分配系数logP=3.99(22?)。
水中溶解度为2.4 mg,L(20,,去离子水)也有报道为1.9 mg,L(20?)。
有机溶媒中溶解度,溶质g/L溶液,20?):甲醇100,异丙醇30,正丁烷3.7,正辛醇24。
吡酯醚菌酯
产品化学摘要资料
吡酯醚菌酯XXXX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研究开发、加工生产的杀菌剂类农药,其产品化学摘要资料如下:
1 有效成分的其他名称、结构式、基本物化参数和理化性质:
有效成分I:吡唑醚菌酯
ISO通用名称:pyraclostrobin
其它名称:唑菌胺酯;百克敏
商品名称:吡唑醚菌酯
结构式:
实验式:C19H18ClN3O4
相对分子量:387.82
生物活性:杀菌剂
熔点(℃):63.7~65.2
比重(纯品20℃):1.367 g/cm3
溶解度(20℃,g/100mL):水(蒸馏水)0.00019,正庚烷0.37,甲醇10,乙腈≥50,甲苯、二氯甲烷≥57,丙酮、乙酸乙酯≥65.正辛醇2.4 稳定性:纯品在水溶液中光解半衰期0.06 d(1.44 h);制剂常温贮存20℃时2年稳定。
吡唑醚菌酯合成工艺研究背景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主要研究吡唑醚菌酯的合成工艺,以探讨优化反应条件和提高产率和纯度的方法。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用于药物合成、农药制造等领域。
因此,深入研究其合成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依次介绍吡唑醚菌酯的定义与应用、相关研究现状以及合成工艺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详细介绍了吡唑醚菌酯合成工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实验设计,包括原料选择与配比优化、反应条件优化及催化剂选择以及反应过程监测和分析方法。
随后,在实验结果与讨论部分,我们会对吡唑醚菌酯合成工艺参数优化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产率与纯度的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的部分,总结研究结果对吡唑醚菌酯合成工艺的指导意义,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并展望吡唑醚菌酯合成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吡唑醚菌酯合成工艺的深入研究,优化反应条件,并探索提高产率和纯度的方法。
通过该研究,我们将为吡唑醚菌酯在药物合成、农药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并为该领域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背景介绍2.1 吡唑醚菌酯的定义与应用吡唑醚菌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们由吡唑环和一种或多种醚键组成,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和化学稳定性。
在医药领域,吡唑醚菌酯被广泛应用于抗生素、抗菌剂以及治疗癌症等药物的合成中。
此外,在农业领域,吡唑醚菌酯也可作为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原料。
由于其优良特性和广泛应用前景,对吡唑醚菌酯的合成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2 吡唑醚菌酯合成相关研究现状目前,对于吡唑醚菌酯的合成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传统合成方法主要采用氧化亲核偶联反应或分子内环化反应来得到目标产物。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反应条件苛刻、产率低以及对环境友好性差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探索使用催化剂辅助合成吡唑醚菌酯的方法,以提高产率和选择性,并且减少了废弃物的生成。
吡唑醚菌酯生产工艺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化合物,下面是一种常用的吡唑醚菌酯的生产工艺:
1. 原料准备:将吡唑醇与醚酯作为原料进行准备。
吡唑醇可通过对硝基苯硼酸的加氢还原得到,醚酯则可以通过醇与酸的酯化反应制备。
2. 缩醛:将原料的醚酯加入醛类催化剂中,进行缩醛反应。
通常使用的催化剂有碱金属盐类、过渡金属催化剂等。
缩醛反应可以使用液相或气相反应进行。
3. 加热反应:将缩醛反应得到的产物与吡唑醇进行加热反应,生成吡唑醚菌酯。
该反应一般在高温下进行,通常需要在2-3小时内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该反应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可以通过氮气置换或惰性气体保护。
4. 分离纯化:将反应混合物进行冷却,得到固体产物。
然后通过萃取、结晶或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最终的吡唑醚菌酯产物。
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业生产中,还需要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以提高产物的收率和纯度。
同时,还需要对废水和废气进行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吡唑醚菌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摘要:综述了吡唑醚菌酯的理化性质、作用方式、毒理学、环境归趋与残留分析,介绍了该杀菌剂的合成化学、应用研究及其开发进展。
关键词:吡唑醚菌酯;杀菌剂;综述Abstract: A review on pyraclostrobin summarized its physical & chemical properties, mode of action, toxicology andenvironmental fate, and introduced its synthetic chemistry,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gress.Key words: pyraclostrobin; fungicide; review前言吡唑醚菌酯是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1993年由德国巴斯夫公司继肟菌酯后又开发的此类杀菌剂,农药登记名称及商品名: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
2001年登记并上市,目前已用于100 多种作物上[1]。
2009年,其销售额达到7.35 亿美元,仅次于嘧菌酯,成为全球第二大杀菌剂[2]。
吡唑醚菌酯广谱、高效、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是strobilurin 类杀菌剂中市场前景较好、专利即将过期的重要产品。
1理化性质吡唑醚菌酯的分子式Ci9Hi8ClN304,分子量387.1。
化学名称为N- (2- (1- (4-氯苯基)-IH-吡唾-3-基氧甲基〕苯基} (N-甲氧基)氨基酸甲酯。
纯品为白色或灰白色体,熔点为(63.7?65.2)°C;蒸汽压2.6*10Pa (201)、6.4*10Pa (25°C); Henry常数25.3*10Pam3/mol (20°C);分配系数logP=3.99(22C);水中溶解度为1.9nig/L(2(rC),甲醇溶解度为lOOg/L;异丙醇中溶解度是37g/L;正辛醇(24g/L)【2】。
近期,杀菌剂市场的当红产品吡唑醚菌酯,供货紧张,淡季价格逆势上涨,吸引了农化行业的高度关注。
随着9-10月采购季节的到来,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让制剂厂家举棋不定,是现用现采?还是先保证安全库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又名唑菌胺酯、百克敏,1993年在醚菌酯的基础上,巴斯夫将邻甲基苯基改变成N-对氯苯基吡唑基,开发出了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
作用机理吡唑醚菌酯是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从而达到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而发挥药效,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强内吸及耐雨水冲刷作用。
吡唑醚菌酯可以被作物快速吸收,并主要由叶部蜡质层滞留,还可以通过叶部渗透作用传输到叶片的背部,从而对叶片正反两面的病害都有防治作用。
吡唑醚菌酯在叶部向顶、向基传输及熏蒸作用很小,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
登记作物吡唑醚菌酯主要登记在小麦、大麦、大豆、花生、葡萄、蔬菜、马铃薯、香蕉、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树、烟草、观赏植物等40余种作物。
用于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几乎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原体引起的病害。
原药生产情况截至2022年8月31日,国内登记的吡唑醚菌酯原药登记证有78个。
目前国内吡唑醚菌酯原药主要产能集中在山东海利尔化工有限公司、江苏优嘉植物保护有限公司、山东康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灵圣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成悦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其中江苏优嘉主供出口。
制剂登记情况截至2022年8月31日,国内吡唑醚菌酯制剂证件登记数量为641个。
单剂证件218个占比34%,剂型以25%悬浮剂与250克/升乳油为主。
复配证件423个,占比66%。
常见的复配搭配有: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吡唑醚菌酯+喹啉铜;吡唑醚菌酯+异菌脲。
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开发的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该公司继肟菌酯后又开发的此类杀菌剂。
能够防治由多种真菌病原引起的病害。
吡唑醚菌酯的其他中文名:唑菌胺酯通用名为pyraclostrobin,代号BAS500F单剂商品名为Cabrio、Headline、Attitude、凯润(巴斯夫)等CAS登录号:175013-18-0化学名称为:N-[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结构式为:分子式:C19H18CIN3O4分子量:387.82物理性质:白色至浅米色无味结晶体。
熔点:63.7-65.2℃,密度:1.37,蒸汽压:2.6×10-8Pa(20-25℃);Henry常数5.3×10Pa m3/mol(20℃);分配系数3.99(22℃)。
水中溶解度为2.4mg/L(20%/去离子水)也有报道为1.9 mg/L(20℃)。
有机溶媒中溶解度,(20℃,g/100ml):蒸馏水0.00019,正庚烷0.37,甲醇10,乙腈≥50,甲苯、二氯甲烷≥57,丙酮、乙酸乙酯≥65,正辛醇2.4。
在纯净水(灭菌水)中半衰期为59h,在自然水(非灭菌水)(25℃)的半衰期为56h,在大田土壤中半衰期为2~37d。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
急性经皮LD50>2000mg/kg。
经兔的眼睛与皮肤试验表明,本剂无刺激性。
并且无致畸、致癌、致突变性。
对山齿鹑急性经口LD50>2000mg/kg。
对虹鳟鱼LC50(96 h)>0.006 mg/L。
对蜜蜂无害,LD50>310μg/只(经口)。
环境毒性水中水解半衰期DT50>30天,在pH=5-7(25℃)时稳定。
水中光解半衰期DT50<2hr大田土壤中半衰期DT502~37天.剂型:有20%颗粒剂、20%可湿性粉剂、200g/L浓乳剂、25%乳油及20%水分散粒剂等。
吡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
吡唑醚菌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
性和药理学应用。
它们通常通过多种方法合成,其中包括以下几种
主要方法:
1. 吡唑醚菌酯的合成通常涉及使用吡唑作为起始原料。
一种常
见的方法是通过吡唑和醇类反应制备吡唑醚,然后再将其与酸酐或
酰氯反应得到吡唑醚菌酯。
2. 另一种合成方法涉及使用亚胺和醇类进行缩合反应,生成吡
唑醚醇,然后通过酸酐或酰氯进行酰化反应制备吡唑醚菌酯。
3. 有些研究中还报道了使用金属催化剂或酶催化剂来实现吡唑
醚菌酯的合成,这些方法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效率。
此外,吡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也涉及对反应条件、催化剂种类、底物结构等因素的优化研究,以提高合成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在合成研究中,还需要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
以验证其结构和生物活性,这通常涉及使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
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吡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涉及多种合成方法的比较和优化、反应条件的研究、产物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拓展吡唑醚菌酯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吡唑醚菌酯复配好吗吡唑醚菌酯的复配配方吡唑醚菌酯对作物病害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吡唑醚菌酯以其优秀的应用表现、良好的杀菌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那么吡唑醚菌酯复配好吗?吡唑醚菌酯最好的复配配方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吡唑醚菌酯最好的复配配方吡唑醚菌酯混用其他药剂,要注意不要和碱性杀菌剂混用、不要和乳油、有机硅混用。
与其它药剂混用注意浓度,做好试验。
吡唑醚菌酯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提升药效,吡唑醚菌酯内吸传导性没有嘧菌酯强,但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吡唑和叶面肥混用需要注意,第一:先溶解叶面肥,然后再倒吡唑,再倒其他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吡唑醚菌酯加磷酸二氢钾,加微量元素,效果会非常的好。
吡唑醚菌酯本身具有高渗透,不建议加有机硅。
吡唑醚菌酯可以和芸苔素混合使用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混合。
吡唑醚菌酯能不建议与强氧化性的农药比如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氯溴之类的农药混用。
吡唑醚菌酯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提升药效,吡唑醚菌酯内吸传导性没有嘧菌酯强,但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植保飞防时,吡唑醚菌酯粉剂可以使用,是高功效的植保器械,正常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在混配其他产品时情况可能会有一点小问题。
使用时要注意混配顺序和药剂,不要和铜制剂,强氧化性的产品混配,必要时要做个实验,如果单独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
吡唑粉剂不会造成药害。
给大家说下药害是怎么造成的,如果大家用过代森锰锌粉剂的话,应该知道,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造成药害的,好多企业为了追求便宜,都喜欢用那种大袋的在果树上使用,代锌锰锌必须是络合态的,如果不是络合态的容易把这个锰离子过早的释放出来,然后这个粉剂的就达不到要求,就容易发生药害。
吡唑醚菌酯在合理稀释倍数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出现药害现象的。
但是,如果当地有吡唑醚菌酯药害的先例,建议先实验。
正确吡唑醚菌酯才能保持生命力。
首先,对吡唑醚菌酯要有正确的认识。
它是一个好成分,但它绝不是万能的。
放对地方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专论与综述◆吡唑醚菌酯合成研究进展张凯1,范龙涛1,彭效明1,居瑞军1,晁建平1*,刘书延2,徐焕文2,刘力磊2(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102617;2.河北三农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050000)摘要:简单介绍了吡唑醚菌酯市场、剂型等情况,详细介绍了其2条合成路线。
在此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各条合成路线中的溴化反应、还原反应。
关键词:吡唑醚菌酯;合成路线;评述;溴化反应;还原反应中图分类号:TQ 455.4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1671-5284.2018.02.002Synthesis Research Progress of PyraclostrobinZHANG Kai 1,FAN Long-tao 1,PENG Xiao-ming 1,JU Rui-jun 1,CHAO Jian-ping 1*,LIU Shu-yan 2,XU Huan-wen 2,LIU Li-lei 2(1.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2617,China;2.Sanlen Biopesticid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ebei,Shijiazhuang 050000,China)Abstract:The market and formulation of pyraclostrobin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two synthesis routes wereintroduced in detail.On the basis of synthesis routes,bromination reaction and reduction reaction were reviewed.Key words:pyraclostrobin;synthesis route;review;bromination reaction;reduction reaction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 )又名唑菌胺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2001年首先在德国、英国、法国上市。
吡唑醚菌酯分子结构式吡唑醚菌酯(Imidazole ether esters)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具有特定的分子结构式。
在本文中,我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探讨吡唑醚菌酯的分子结构式以及其在生物活性中的应用。
1. 什么是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是一类含有吡唑(imidazole)环和醚(ether)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它的分子结构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领域,其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重要的药理学性能。
2. 吡唑醚菌酯的分子结构式吡唑醚菌酯的分子结构式通常由吡唑环和醚基团组成。
其中,吡唑环是由两个氮原子和三个碳原子组成的五元环结构,而醚基团则是由氧原子连接两个碳原子形成的结构。
这种分子结构使吡唑醚菌酯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3. 吡唑醚菌酯的生物活性及应用吡唑醚菌酯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1 抗真菌活性吡唑醚菌酯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对多种真菌感染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
其分子结构中的吡唑环和醚基团能够与真菌细胞壁中的关键成分相互作用,从而阻碍其生长和繁殖。
吡唑醚菌酯常被用作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3.2 抗癌活性吡唑醚菌酯在抗癌研究中也展现出重要的作用。
其分子结构中的吡唑环和醚基团能够干扰癌细胞的生物代谢过程,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研究表明,某些吡唑醚菌酯类化合物对某些癌症具有良好的抗增殖和抗转移作用,可以作为潜在的抗癌药物。
3.3 其他应用吡唑醚菌酯还具有其他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为进一步探索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 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吡唑醚菌酯的分子结构式,我认为其独特的结构赋予了它良好的生物活性,并有望成为新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候选化合物。
通过深入研究吡唑醚菌酯的结构和活性,可以探索其进一步的医药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本文,我们首先介绍了吡唑醚菌酯的定义和分子结构式,然后重点探讨了其在抗真菌和抗癌活性中的应用。
(10)申请公布号(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0244496.1(22)申请日 2015.05.14A01N 47/24(2006.01)A01N 25/04(2006.01)A01N 25/28(2006.01)A01N 25/14(2006.01)A01P 3/00(2006.01)(71)申请人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256500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经济开发区(72)发明人王成 韦能春 赵艳龙 刘彦岳美红 刘健成 吴磊(74)专利代理机构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代理人苗峻 杨婷(54)发明名称一种吡唑醚菌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吡唑醚菌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将不稳定的、难于用于制剂加工的吡唑醚菌酯I 晶型或吡唑醚菌酯III 晶型或其混合物不经转化,直接用于相应制剂的加工和应用,解决了吡唑醚菌酯原药颗粒破碎以及相应制剂后期存放期间的稳定性问题,具有很大的市场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及环境效益。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4872160 A (43)申请公布日2015.09.02C N 104872160A1.一种吡唑醚菌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制剂包含吡唑醚菌酯原药和组分I;所述的组分I选自吸附性助剂、乳化剂、阻隔性助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吡唑醚菌酯原药为吡唑醚菌酯I晶型或吡唑醚菌酯III晶型或其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吡唑醚菌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剂为水悬浮剂或微胶囊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性颗粒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吡唑醚菌酯制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的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的原料组成为:吡唑醚菌酯原药2-50%,乳化剂7%-30%,防冻剂2-6%,消泡剂0.01-0.3%,增稠剂0.1%-4%,分散润湿性助剂0.5-5%,溶剂用量为吡唑醚菌酯原药用量的0-1.0倍,水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