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鹂鸟 说课稿
- 格式:wps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小黄鹂鸟》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是一首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的教材,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小黄鹂鸟的活泼可爱,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善于模仿和创造。
但在音乐欣赏和歌唱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音准、节奏等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歌曲《小黄鹂鸟》的背景及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学会歌曲《小黄鹂鸟》,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3.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2.歌曲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歌曲的特点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歌曲。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小黄鹂鸟》的音频、视频以及相关图片。
2.乐器:吉他、钢琴等。
3.教学道具:小黄鹂鸟玩具、树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小黄鹂鸟》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黄鹂鸟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演唱歌曲《小黄鹂鸟》,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段教授歌曲,让学生反复练习。
针对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难点,教师可采用示范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演唱,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六年级音乐《小黄鹂鸟》说课稿六年级音乐《小黄鹂鸟》说课稿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选自人音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小黄鹂鸟》,描写草原内容的歌曲在前几册中都涉及过,教材设计本单元,意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音乐文化:如长调和短调歌曲。
《小黄鹂鸟》是一首蒙古族的短调民歌,歌曲情绪细腻、爽朗,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本课主要是用二声部学唱这首歌曲,六年级学生已有能力演唱较简单的二部合唱。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3个目标:1、通过简单的歌表演,进一步感受蒙古短调中歌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表现蒙古民族的音乐特色。
2、通过辅助练习树立和巩固学生音程、和声的概念,训练合唱能力。
3、能尝试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1、感受蒙古民歌风格,体验歌曲中歌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亲切自然地演唱歌曲,充分表达内心情感。
难点:1、第一主旋律中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2、能用二部合唱形式演唱歌曲。
我将主要采用“体验法”和“听唱法”来教学。
下面我就一边结合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一边展示我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课前准备: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配上草原风光的图片。
同时为学生分发筷子、系上头饰。
一、进入课堂,老师说“看到这么多系着红头带的小伙子、姑娘,老师仿佛来到了内蒙古,啊,PAN SEN BEI NU ?蒙古语你好的意思,学生说:SEN BEI NU 。
”老师说“蒙古族人民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民族,在宴请朋友时还常唱一首祝酒歌《银杯》师生一起唱已学过的歌曲《银杯》,并提示用豪爽的情绪来学唱(表演)二、话锋一转,老师说:老师还会用手势语向大家问好:“ 5 6 1 ”由此展开柯达伊手势的三度和声练习。
把学生分成二组,按照老师的给出的手势演唱,“13 3 5 5 1 3 6”(表演)三、“内蒙草原景美丽、人热情,歌曲更有特色:通过这一句过渡语,进入下一个环节:视唱练习,解决二声部难点。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范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范唱》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小黄鹂鸟在林间欢快飞翔的情景,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动听,富有童趣。
歌曲共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明快,用重复的音符和跳动的节奏表现了小黄鹂鸟的活泼可爱;第二乐段节奏稍慢,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表现了小黄鹂鸟的悠然自得。
歌曲调性为C大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学唱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具备一定的音准和节奏感。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连音符号表示困惑,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讲解和示范。
此外,学生在歌唱时可能存在声音较小、呼吸不稳等问题,需要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欢快、悠然自得的情感。
2.学会歌曲《小黄鹂鸟-范唱》,并能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演唱。
3.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小黄鹂鸟-范唱》,能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演唱。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连音符号的演唱,以及呼吸的控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想象小黄鹂鸟在林间飞翔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示范法,老师亲身示范演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演唱技巧。
3.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采用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歌曲内容。
5.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歌曲和图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播放《小黄鹂鸟》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引出课题。
2.歌曲学习:老师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不正确的地方。
4.情境教学: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小黄鹂鸟在林间飞翔的画面,感受歌曲的情感。
六年级音乐上册《小黄鹂鸟》教案第一篇:六年级音乐上册《小黄鹂鸟》教案六年级音乐上册《小黄鹂鸟》教案课题:《小黄鹂鸟》3-1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二篇: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小黄鹂鸟》教案《小黄鹂鸟》课堂实录〔课题〕:《小黄鹂鸟》(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1册)〔课型〕:综合表演课〔年级〕:六年级上册〔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活动参与、问答谈话、情景陶冶、小组展示〔知识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激发学生继续体验蒙古族音乐的热情,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蒙古族民歌。
2.教学过程和方法:运用感受与体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通过二声部演唱,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3.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
认识五声音阶,简单分析五声调式。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习兴趣,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教学方法〕:教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聆听的积极性,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表格对比、听辨游戏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这首歌选自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
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小黄鹂鸟的活泼可爱和大黄鸟的高傲自信。
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童趣,易于学生演唱。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旨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善于模仿和表现。
但在音乐鉴赏力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小黄鹂鸟》,感受歌曲的童趣和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的寓意,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小黄鹂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学难点:歌曲中一些音准的把握和节奏的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音乐素养。
2.利用多媒体课件、钢琴、黑板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故事导入,讲述小黄鹂鸟和大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唱。
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纠正音准和节奏错误。
4.歌曲欣赏:欣赏不同版本的《小黄鹂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创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展示环节:学生分组演唱创编后的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中的寓意。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旋律:欢快、明快•节奏:简单、富有童趣•寓意:乐观自信、活泼可爱•旋律:高傲、自信•节奏:复杂、严谨•寓意:自负、高傲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度、流畅度、音准、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湖南民歌,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歌曲以小黄鹂鸟为主题,描绘了小黄鹂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简单的音符和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湖南方言和民歌风格的音乐尚不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湖南民歌,增强民族音乐意识。
2.学会《小黄鹂鸟》的歌词和旋律,提高歌唱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词中的一些湖南方言词汇。
2.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3.对民歌风格的音乐的理解和表现。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引导其他学生跟学。
2.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歌曲表演。
3.视听法:观看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和风格。
4.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民歌的认识和感受,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小黄鹂鸟》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
3.准备教学道具,如小黄鹂鸟玩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小黄鹂鸟》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黄鹂鸟的形象,激发他们对歌曲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小黄鹂鸟》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对于较难掌握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多练习,直至熟练。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歌曲表演。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动作。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民歌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了解民歌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小黄鹂鸟教案电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黄鹂鸟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小黄鹂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观察小黄鹂鸟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创作与欣赏。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观察与实践:组织学生观察小黄鹂鸟,进行实地考察。
讲授与互动:教师讲解小黄鹂鸟的知识,学生提问和讨论。
创作与展示:学生创作诗歌,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2.2 教学手段实物观察:观察小黄鹂鸟的图片或标本。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诗歌集:提供相关的诗歌集供学生阅读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小黄鹂鸟的基本信息,引发学生兴趣。
观察与实践:组织学生观察小黄鹂鸟,进行实地考察。
讲授与互动:教师讲解小黄鹂鸟的知识,学生提问和讨论。
创作与展示:学生创作诗歌,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3.2 时间安排引入:10分钟观察与实践:40分钟讲授与互动:30分钟创作与展示:4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观察小黄鹂鸟的准确性和观察报告的质量。
学生创作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小黄鹂鸟的图片或标本。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等)。
诗歌集:提供相关的诗歌集供学生阅读和欣赏。
5.2 参考资料《鸟类观察与保护》《诗歌创作与欣赏》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和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观察小黄鹂鸟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小黄鹂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诗歌创作活动: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对小黄鹂鸟的感悟。
诗歌展示与评价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6.2 互动方式学生提问和讨论:在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进行讨论。
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唱:小黄鹂鸟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唱:小黄鹂鸟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这首歌选自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
歌曲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小黄鹂鸟和小巴郎在童年时光中的快乐生活。
歌曲旋律欢快,歌词富有童趣,充满想象力。
通过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童年的快乐,同时也能提高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音乐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学会了识谱、唱歌和简单的音乐鉴赏。
然而,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他们需要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童年的快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这首歌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掌握简单的音乐鉴赏方法。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唱:小黄鹂鸟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这首歌曲,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区和节奏的把握,以及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展示图片,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童年的思考,如“你们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然后播放《唱:小黄鹂鸟小巴郎童年的太阳》这首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2.新课教学:介绍歌曲的背景、歌词和旋律,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掌握歌曲的基本演唱技巧。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音乐鉴赏: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唱:小黄鹂鸟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学会欣赏和比较不同风格的音乐。
六年级音乐上册《小黄鹂鸟》教案
课题:《小黄鹂鸟》
3-1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
基本部分:
、
听范唱带。
2、
教师范唱。
3、
有节奏的读歌词。
4、
学习歌曲。
5、
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
掌握音乐的强、弱。
7、
齐唱。
8、
自评、互评。
三、
结束部分:小结。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小黄鹂鸟》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黄鹂鸟》这首歌曲的歌词及简单旋律。
2.能够唱出《小黄鹂鸟》这首歌曲,并在唱歌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正确的音高及节奏。
3.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教学内容与方法
2.1 教学内容
1.歌曲的歌词与旋律。
2.基本的唱歌技巧。
2.2 教学方法
1.听、模仿、演唱法
2.听音辨音法
3. 教学过程
3.1 歌曲的学习
1.让学生先听一遍歌曲,注意抓住歌曲的整体感觉。
2.让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
3.逐句教唱,让学生跟着老师唱。
4.将歌词和旋律结合在一起,一起唱几遍。
3.2 技巧的学习
1.调整呼吸,自然呼吸为主。
2.正确发声,口腔开放。
3.注意节奏,控制好唱歌的速度。
3.3 练习与巩固
1.让学生自己独立唱几遍,并且在唱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音高和节奏。
2.在小组或者班级内进行练唱,并且进行互相评价。
4.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学生能够清晰准确的发声,注意唱歌的节奏。
3.经过教学,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提高。
5.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性的反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并且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歌曲的内容。
《小黄鹂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小黄鹂鸟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掌握小黄鹂鸟的叫声和行走方式。
- 了解小黄鹂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培养学生对鸟类保护的意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索的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情感。
- 培养学生对小黄鹂鸟的兴趣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介绍小黄鹂鸟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 学习小黄鹂鸟的叫声和行走方式。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探索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鸟类,并让学生发表他们对鸟类的感受和认识。
2. 介绍小黄鹂鸟(15分钟)- 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小黄鹂鸟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 引导学生观察小黄鹂鸟的特点,如鲜艳的黄色羽毛、尖长的嘴和短腿等。
-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3. 学习小黄鹂鸟的叫声(20分钟)- 播放小黄鹂鸟的叫声录音,并让学生倾听和模仿。
-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践操作,让他们用身体语言模拟小黄鹂鸟的叫声。
4. 学习小黄鹂鸟的行走方式(20分钟)- 通过视频或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小黄鹂鸟的行走方式。
- 在室外或室内设置障碍物,让学生模仿小黄鹂鸟的行走方式进行活动。
5. 探索小黄鹂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小黄鹂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传播植物种子、控制昆虫数量等。
-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小黄鹂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小黄鹂鸟的特征和作用。
- 提出保护鸟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鸟类保护活动。
- 鼓励学生扩展对更多鸟类的了解和研究。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小黄鹂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黄鹂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2.学会观察和描述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小黄鹂鸟的图片和介绍;2.板书:小黄鹂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3.实物或图片:小黄鹂鸟标本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老师出示小黄鹂鸟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鸟。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了解小黄鹂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老师出示小黄鹂鸟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包括体型、毛色、喙和翅膀等。
学生可以用词语来描述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
3. 观察小黄鹂鸟的生活习性通过课件展示小黄鹂鸟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引导学生观察小黄鹂鸟的食性、栖息地以及活动特点等。
学生可以用词语或简单句子来描述小黄鹂鸟的生活习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正确的描述词填空。
1.小黄鹂鸟的体型 _______。
2.小黄鹂鸟的毛色 _______。
3.小黄鹂鸟的喙 _______。
4.小黄鹂鸟的翅膀 _______。
5.小黄鹂鸟的食性 _______。
6.小黄鹂鸟的栖息地 _______。
7.小黄鹂鸟的活动特点 _______。
5. 小结与反思针对课堂练习,让学生核对答案,并进行讨论。
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区分鸟类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延伸1.通过观察和描述小黄鹂鸟,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鸟类和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各种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3.鼓励学生了解和参与动物保护活动,提高他们的动物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和学生的参与度来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小黄鹂鸟外貌和生活习性的观察能力,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六、板书设计小黄鹂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外貌特征:- 体型- 毛色- 喙- 翅膀生活习性:- 食性- 栖息地- 活动特点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是一首三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它以欢快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只小黄鹂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的情景。
这首歌曲旋律简单,节奏明快,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鸟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理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小动物的喜爱将有助于他们对这首歌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小黄鹂鸟》这首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
2.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黄鹂鸟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示范法,教师先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模仿。
2.运用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含义。
3.运用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演唱,互相交流学习。
4.采用比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和教案。
2.准备音响设备,播放歌曲。
3.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小黄鹂鸟的形象。
4.准备黑板,书写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小黄鹂鸟》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
然后展示小黄鹂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小黄鹂鸟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注意讲解歌曲中的难点。
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演唱,确保他们对歌曲的熟练掌握。
3.操练(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不正确的地方。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演唱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演唱)小黄鹂鸟-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涉及教材为《湘文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中的小学生唱游歌曲小黄鹂鸟。
小黄鹂鸟是一首耳熟能详、充满童趣味道和简单易懂的歌曲,其旋律优美、活泼欢快,唱起来容易上口。
本节课旨在通过教唱小黄鹂鸟,让学生在欢快的歌曲中发掘自我,激发音乐情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小黄鹂鸟的旋律,并能准确演唱和跟唱。
•在套曲表演中,能配合合唱,保持节奏和韵律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唱歌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兴趣。
•营造轻松轻散的教学气氛,注重教学趣味性。
•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在唱歌表演中自我感知和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菲薄的意境。
•表现真诚热爱生活的情感,勉励学生热爱生活。
三、教学内容1.初步学习•教孩子们了解歌曲的歌词,风格。
•使用“打拍子”和“喊口型”的方式进行唱歌教学的初步热身,以生成学生对歌曲的热情。
2.提高把控乐感•教授基本唱调和和声。
•通过耳会手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感受力。
3.指导精细化表演•在学生学会了旋律、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表情丰富、动作协调、情感表达精细化。
•让学生在和声表演中学会配合合唱、配合器材。
•让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究生命中艺术、艺术中生命,宣扬“学习音乐、热爱音乐”,激发音乐情趣。
四、课时安排本次课程预计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歌曲,热身打拍子、唱歌。
•第二课时:强化学生对音律的练习,提高音乐感受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第三课时:以组合的形式表演和声,提高学生唱歌的自信,圆满结束全节课。
五、教学评价通过和声表演来提高学生唱歌技巧、集体精神,让学生在和声表演中,学会多样化的合唱技巧,提高感受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同时本课程循序渐进、紧凑有序,并到达了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可以打出A等级的成绩,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认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小黄鹂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是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小黄鹂鸟的活泼可爱,歌词简单易懂,旋律欢快,富有童趣。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简洁明了。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同时提高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具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他们喜欢通过歌唱、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学习《小黄鹂鸟》这首歌曲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和演唱,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理论知识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小黄鹂鸟》的歌词内容,认识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小黄鹂鸟》,培养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黄鹂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小黄鹂鸟》的演唱,包括歌词记忆、旋律把握和节奏准确。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以及音乐理论知识的渗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挂图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小黄鹂鸟》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分组练习演唱,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3.歌曲欣赏:欣赏《小黄鹂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4.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歌唱比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提高演唱技巧。
5.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歌曲《小黄鹂鸟》的歌词,另一部分是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图示。
六年级音乐《小黄鹂鸟》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选自人音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小黄鹂鸟》,描写草原内容的歌曲在前几册中都涉及过,教材设计本单元,意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音乐文化:如长调和短调歌曲。
《小黄鹂鸟》是一首蒙古族的短调民歌,歌曲情绪细腻、爽朗,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本课主要是用二声部学唱这首歌曲,六年级学生已有能力演唱较简单的二部合唱。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结合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3个目标:
1、通过简单的歌表演,进一步感受蒙古短调中歌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表现蒙古民族的音乐特色。
2、通过辅助练习树立和巩固学生音程、和声的概念,训练合唱能力。
3、能尝试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
1、感受蒙古民歌风格,体验歌曲中歌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亲切自然地演唱歌曲,充分表达内心情感。
难点:1、第一主旋律中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
2、能用二部合唱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我将主要采用“体验法”和“听唱法”来教学。
下面我就一边结合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一边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配上草原风光的图片。
同时为学生分发筷子、系上头饰。
一、进入课堂,老师说“看到这么多系着红头带的小伙子、姑娘,老师仿佛来到了内蒙古,啊,PAN SEN BEI NU ?蒙古语你好的意思,学生说:SEN BEI NU 。
”
老师说“蒙古族人民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民族,在宴请朋友时还常唱一首祝酒歌《银杯》师生一起唱已学过的歌曲《银杯》,并提示用豪爽的情绪来学唱(表演)
二、话锋一转,老师说:老师还会用手势语向大家问好:
“ 5 6 1 ”由此展开柯达伊手势的三度和声练习。
把学生分成二组,按照老师的给出的手势演唱,“13 3 5 5 1 3 6”(表演)三、“内蒙草原景美丽、人热情,歌曲更有特色:通过这一句过渡语,进入下一个环节:视唱练习,解决二声部难点。
1、出示第一主旋律,跟琴学唱,完后请学生谈对这一旋律的初步感觉。
生说:“旋律跨度大”师总结:“蒙古民歌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旋律跨度很大,这一特点更加体现了蒙古族人民
的豪放、大气”然后老师特地圈出后十六分音符的二个小节。
2、(表演)其实如果作为单声部来说,出现很多“后十六”是正常现象,并不容易造成把握不准节奏的情况。
但是当两个声部的“后十六”冲撞在一起“打架”时,学生马上就会被其它声部的“后十六”所干扰。
因此特别解决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引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来唱,并强调强拍。
3、出示第二旋律声部。
跟琴一起学唱,提出注意点(表演)节奏要拉宽,并唱满拍子,让学生体验在辽阔的草原上演唱。
4、二部合唱,我用手势提醒提醒两个声部前后相差二拍。
5、加上筷子分组练习
“筷子是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时最喜爱用的道具之一,现在让我们用它来为旋律打打节奏。
”
(表演)在老师指导下请学生合着二声部音乐一起打节奏。
四、解决了二声部的难点后开始学唱歌曲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情歌,经音乐家改编,现在成了一首人人喜爱演唱的歌曲,请你仔细聆听,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分析作品:老师说:“小黄鹂现在不仅只是代表翱翔在天空中的鸟,也是代表亲人朋友。
1、聆听音乐,师问:“歌曲有几个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结构有什么不同“,先唱好第一声部,
2、聆听在心里唱,注意听第二声部的特点。
3、分声部完整唱,教师注意指挥第二声部加入,要求声音均
衡。
4、师生对唱,
5、情感提示:就是在和亲人和朋友诉说,并用自豪爽朗的情绪来演唱。
(表演)
五、表演:
先介绍筷子舞的基本动作和要领(头、手腕、手臂动作)动作要有精神,做出自豪的感觉。
同时播放牧民们在草原上载歌载舞的图片,让学生全体起立,面对面表演,要求有交流感,像是在互相诉说,在赞美家乡。
在载歌载舞中把歌曲推向高潮,老师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结束语:
“好美啊,美妙的歌声、豪放的舞蹈、让老师很感动,仿佛到了美丽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