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小黄鹂鸟》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1.33 KB
- 文档页数:8
六年级音乐《小黄鹂鸟》说课稿六年级音乐《小黄鹂鸟》说课稿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选自人音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小黄鹂鸟》,描写草原内容的歌曲在前几册中都涉及过,教材设计本单元,意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音乐文化:如长调和短调歌曲。
《小黄鹂鸟》是一首蒙古族的短调民歌,歌曲情绪细腻、爽朗,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本课主要是用二声部学唱这首歌曲,六年级学生已有能力演唱较简单的二部合唱。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3个目标:1、通过简单的歌表演,进一步感受蒙古短调中歌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表现蒙古民族的音乐特色。
2、通过辅助练习树立和巩固学生音程、和声的概念,训练合唱能力。
3、能尝试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1、感受蒙古民歌风格,体验歌曲中歌唱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亲切自然地演唱歌曲,充分表达内心情感。
难点:1、第一主旋律中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2、能用二部合唱形式演唱歌曲。
我将主要采用“体验法”和“听唱法”来教学。
下面我就一边结合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一边展示我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课前准备: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配上草原风光的图片。
同时为学生分发筷子、系上头饰。
一、进入课堂,老师说“看到这么多系着红头带的小伙子、姑娘,老师仿佛来到了内蒙古,啊,PAN SEN BEI NU ?蒙古语你好的意思,学生说:SEN BEI NU 。
”老师说“蒙古族人民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民族,在宴请朋友时还常唱一首祝酒歌《银杯》师生一起唱已学过的歌曲《银杯》,并提示用豪爽的情绪来学唱(表演)二、话锋一转,老师说:老师还会用手势语向大家问好:“ 5 6 1 ”由此展开柯达伊手势的三度和声练习。
把学生分成二组,按照老师的给出的手势演唱,“13 3 5 5 1 3 6”(表演)三、“内蒙草原景美丽、人热情,歌曲更有特色:通过这一句过渡语,进入下一个环节:视唱练习,解决二声部难点。
《小黄鹂鸟》教学设计长沙县百熙实验学校刘傅理孜一、教学目标:能用温柔亲切的声音演唱蒙古族民歌《小黄鹂鸟》。
能用轮唱的形式,初步合作演唱歌曲的两个声部。
感受蒙古族人民对生活,对大草原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能够初步合作演唱二声部轮唱。
三、教学难点:唱准后十六分音符,以及运用柯尔文手势唱准音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五、教学过程:1、练声师生问好师:(PPT加音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蒙古大草原唱歌,你看到了什么?(草原、蒙古包、骏马、牛羊、蓝天、白云)请闭上双眼,想象你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告诉老师闭上眼睛时看到了什么,老师让大家睁眼时请你们变身为亲切温柔的蒙古小歌手,和老师一起进行演唱前的发声练习。
(听赏器乐合奏,用动作表达,模仿乐器,表达想象中的情景,听到的感受等)【练声曲选择依据:歌曲情绪为亲切、温柔的。
】同学们来唱歌,lv ya lv ya音阶(标准音A音梯123 131235 1512356 1612356111根据轮唱时出现的部分和声音程)生辨音,反向唱(倒影)123 321(高低 1235 5321 12356 65321235 532 2356 6532 123561 165321356 653 3561 1653561 165 5612 2165612 216 6123 32162、游戏导入:“模仿游戏”【设计依据:本首歌曲的调式(五声宫调式)、轮唱特征(四四拍,两拍后开始轮唱)以及旋律设计模仿游戏。
游戏方式:观察老师的动作,在变换动作时重复老师前一个动作。
】师:你们动人的歌声引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黄鹂鸟”,它们带来了一个游戏,想不想试试这个游戏?它叫做“模仿游戏”,首先请你们仔细观察我的动作,当我变换动作时请你们重复老师的前一个动作。
1、拍拍腰腰(无声)2、拍拍腰腰(有声)3、(分组)1122 ,3355,6611,1——1166,5533,2211,1——6311,5611,3323,1655631-,561-,3323,165-656321,556561,33323,12165561,1236,56321轮唱:由几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而是先后相距一拍、两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的演唱形式。
小黄鹂鸟教案电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黄鹂鸟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小黄鹂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观察小黄鹂鸟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创作与欣赏。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观察与实践:组织学生观察小黄鹂鸟,进行实地考察。
讲授与互动:教师讲解小黄鹂鸟的知识,学生提问和讨论。
创作与展示:学生创作诗歌,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2.2 教学手段实物观察:观察小黄鹂鸟的图片或标本。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诗歌集:提供相关的诗歌集供学生阅读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小黄鹂鸟的基本信息,引发学生兴趣。
观察与实践:组织学生观察小黄鹂鸟,进行实地考察。
讲授与互动:教师讲解小黄鹂鸟的知识,学生提问和讨论。
创作与展示:学生创作诗歌,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3.2 时间安排引入:10分钟观察与实践:40分钟讲授与互动:30分钟创作与展示:4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观察小黄鹂鸟的准确性和观察报告的质量。
学生创作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小黄鹂鸟的图片或标本。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等)。
诗歌集:提供相关的诗歌集供学生阅读和欣赏。
5.2 参考资料《鸟类观察与保护》《诗歌创作与欣赏》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和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观察小黄鹂鸟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小黄鹂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诗歌创作活动: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对小黄鹂鸟的感悟。
诗歌展示与评价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6.2 互动方式学生提问和讨论:在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进行讨论。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小黄鹂鸟》教案第一篇: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小黄鹂鸟》教案《小黄鹂鸟》课堂实录〔课题〕:《小黄鹂鸟》(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1册)〔课型〕:综合表演课〔年级〕:六年级上册〔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活动参与、问答谈话、情景陶冶、小组展示〔知识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激发学生继续体验蒙古族音乐的热情,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蒙古族民歌。
2.教学过程和方法:运用感受与体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通过二声部演唱,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3.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
认识五声音阶,简单分析五声调式。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习兴趣,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教学方法〕:教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聆听的积极性,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表格对比、听辨游戏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聆听、赏析、讨论、模唱、列表比较”等方法。
〔教材分析〕:《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
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
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
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
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
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小黄鹂鸟》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黄鹂鸟》这首歌曲的歌词及简单旋律。
2.能够唱出《小黄鹂鸟》这首歌曲,并在唱歌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正确的音高及节奏。
3.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教学内容与方法
2.1 教学内容
1.歌曲的歌词与旋律。
2.基本的唱歌技巧。
2.2 教学方法
1.听、模仿、演唱法
2.听音辨音法
3. 教学过程
3.1 歌曲的学习
1.让学生先听一遍歌曲,注意抓住歌曲的整体感觉。
2.让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
3.逐句教唱,让学生跟着老师唱。
4.将歌词和旋律结合在一起,一起唱几遍。
3.2 技巧的学习
1.调整呼吸,自然呼吸为主。
2.正确发声,口腔开放。
3.注意节奏,控制好唱歌的速度。
3.3 练习与巩固
1.让学生自己独立唱几遍,并且在唱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音高和节奏。
2.在小组或者班级内进行练唱,并且进行互相评价。
4.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学生能够清晰准确的发声,注意唱歌的节奏。
3.经过教学,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提高。
5.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性的反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并且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歌曲的内容。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小黄鹂鸟》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小黄鹂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黄鹂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2.学会观察和描述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小黄鹂鸟的图片和介绍;2.板书:小黄鹂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3.实物或图片:小黄鹂鸟标本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老师出示小黄鹂鸟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鸟。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了解小黄鹂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老师出示小黄鹂鸟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包括体型、毛色、喙和翅膀等。
学生可以用词语来描述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
3. 观察小黄鹂鸟的生活习性通过课件展示小黄鹂鸟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引导学生观察小黄鹂鸟的食性、栖息地以及活动特点等。
学生可以用词语或简单句子来描述小黄鹂鸟的生活习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正确的描述词填空。
1.小黄鹂鸟的体型 _______。
2.小黄鹂鸟的毛色 _______。
3.小黄鹂鸟的喙 _______。
4.小黄鹂鸟的翅膀 _______。
5.小黄鹂鸟的食性 _______。
6.小黄鹂鸟的栖息地 _______。
7.小黄鹂鸟的活动特点 _______。
5. 小结与反思针对课堂练习,让学生核对答案,并进行讨论。
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区分鸟类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延伸1.通过观察和描述小黄鹂鸟,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鸟类和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各种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3.鼓励学生了解和参与动物保护活动,提高他们的动物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和学生的参与度来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小黄鹂鸟外貌和生活习性的观察能力,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六、板书设计小黄鹂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外貌特征:- 体型- 毛色- 喙- 翅膀生活习性:- 食性- 栖息地- 活动特点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黄鹂鸟教学设计第一篇:小黄鹂鸟教学设计《小黄鹂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选自人音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歌曲《小黄鹂鸟》,描写草原内容的歌曲在前几册中都涉及过。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
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
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
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
教材设计本单元,意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音乐文化:如长调和短调歌曲。
《小黄鹂鸟》是一首蒙古族的短调民歌,歌曲情绪细腻、爽朗,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歌曲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四二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
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比较,无论音乐知识,情感理解和学习方法等都提高了,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音乐素质,无论在听音,还是歌唱水平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还让学生乐学,好学,从而感到音乐的美。
但对于合唱形式接触的不多,还需要多加练习。
教学目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并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知识目标:能根据《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主旋律声部,并熟练掌握轮唱部分的演唱技巧。
3..能力目标:感受五声调式音阶,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了解蒙古歌曲的体裁形式长调和短调,并初步分辨。
教学重点: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合唱部分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次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钢琴、歌谱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
小黄鹂鸟教案教案标题:小黄鹂鸟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小黄鹂鸟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小黄鹂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小黄鹂鸟的保护与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小黄鹂鸟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
2. 提问:“你们知道小黄鹂鸟是怎样生活的吗?”探究活动:3. 学生分组进行小黄鹂鸟的习性研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等,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4.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
知识拓展:5. 讲解小黄鹂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传播植物种子、控制害虫等。
6.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黄鹂鸟的重要性及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拓展活动:7.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小黄鹂鸟的文章。
要求文章内容包括小黄鹂鸟的外貌特征、习性、生态作用以及对其保护的建议。
8. 学生互相交换文章,进行互评和修改。
总结活动:9. 学生展示他们修改后的文章,并进行班级评选,选出最佳文章。
10.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小黄鹂鸟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小黄鹂鸟外貌特征的描述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2. 学生对小黄鹂鸟习性的研究成果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3. 学生撰写的文章内容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小黄鹂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小组研究资料的收集工具,如图书、互联网等。
3. 学生撰写文章的纸张和笔。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小黄鹂鸟的生活习性。
2. 邀请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黄鹂鸟保护的认识。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
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能够根据《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还能用齐唱、轮唱的
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3、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知道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
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
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
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
《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
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
短调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最早发展起来的民歌体裁。
在草原牧歌充分发展起来之前,短调民歌在蒙古族的音乐生活中曾占有主导地位。
在短调民歌中,爱情歌曲、叙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
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属此类。
如:《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
小黄鹂鸟教案埠头小学李巧巧教学目标: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能够根据《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能用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教学重难点: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美丽的草原上,有两只小黄鹂,它是黄鹂姐姐它是黄鹂妹妹!你听!刚学会说话的黄鹂妹妹在跟着姐姐练习发生呢。
这声音多动听啊!我们也来学学吧!三、练声1、U。
(回声练习)2、5.6 1 1.2 36 56 32 1-(用u)3、第二条练声曲,老师给学生做回声(轮唱)四、新课教学《小黄鹂鸟》师:同学们的声音也很好听!小黄鹂鸟啊高兴的唱起了歌!1、初步聆听,聆听全曲师:小黄鹂在介绍。
(它的故乡)那它的故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呢?师:同学们知道小黄鹂鸟的故乡就是。
(蒙古大草原)首先引入眼帘的是。
辽阔的(草原)美如画,肥壮的(牛羊),奔驰的(骏马)铺洒蓝天下。
这就是。
小黄鹂的(故乡)可爱的(家)。
师:让我们走进小黄鹂的故乡,一起来学习这首蒙古族民歌《小黄鹂鸟》(板书)再次聆听全曲师:同学们,小黄鹂鸟们用歌声来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它们是怎么样来演唱的?怎么分工的?2、再次聆听轮唱部分。
师:听出来了吗?哦!它们是一前一后互相追逐着,小黄鹂鸟妹妹模仿着姐姐演唱的。
这种演唱形式我们叫做轮唱。
Ppt3、学习轮唱部分师:那它们唱的一样吗?观察曲谱,找出不一样在哪儿?我们发现最后一句是我们刚才练声的旋律。
师:你们能帮助小黄鹂妹妹一起唱好这几句吗?(1)跟唱(2)分小组唱(3)老师唱黄鹂鸟姐姐,生唱妹妹(4)生学习黄鹂鸟姐姐5、学习齐唱部分师:除了轮唱这种演唱方式,它们还用了哪种演唱形式?仔细听一听。
生:齐唱师:我们跟着小黄鹂一起来歌唱吧!6、分声部完整演唱师:瞧!小黄鹂们迎着歌声翩翩起舞了,我们也跟上它们一起飞到那蓝天白云中去吧!六、小结大草原的美景如诗如画,我们一起乘着歌声的翅膀,去看一看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课
《小黄鹂鸟》课堂实录
题〕:《小黄鹂鸟》(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第11册)
〔课〔年〔课〔教型〕:综合表演课
级〕:六年级上册时〕:一课时
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活动参与、问答谈话、情景陶冶、小组展示
〔知识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不可分割
的领土。
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激发学生继续体验蒙古族音乐的热情,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蒙古族民歌。
2.教学过程和方法:
运用感受与体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通过二声部演唱,培
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3.知识与技能:
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
认识五声音阶,简单分析五声调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习兴趣,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教学方法〕:
教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聆听的积极性,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
形式,并利用多表格对比、听辨游戏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聆听、赏析、讨论、模唱、列表比较”等方法。
〔教材分析〕: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
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
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
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
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
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
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
《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
轮唱部分基
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因为阶段特征,性格比较内敛,表现力不如低年级学生放得开,难以同歌曲情绪、风格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共鸣。
加上他们对阿拉伯音乐并不熟悉,很难在欣赏课上吸引他们的听觉兴趣。
根据平时教学发现学生对蒙古族音乐很陌生,从图片上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我加入
民族音乐分辨游戏,让学生从试听双角度加深对蒙古族音乐的了解,从而丰富他们音乐的视野,训练他们良好的音乐听赏能力。
〔设计思路〕: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
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采
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聆听中感受音乐,在感受中理解音乐。
教学中与学生互为主体,互相依存,相互配合,整个课堂处于一种平等、
民主、和谐的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程序,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创造、共同提高。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谈话、律动导入: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鸟类动物吗?
2.教师:谁能来说一下你都喜欢哪些鸟类动物,并请你模仿一下它的叫声和动作。
3.播放《小黄鹂鸟》伴奏音乐,请学生跟着音乐模仿各种鸟类动物的动作,教师边领做边评价学生的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仿鸟类动物,为引入本科做铺垫,模仿动作起到律动的作用。
三、处理难点:
1.教师:我们的表演吸引来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看看它是谁?(多媒体课件展示黄鹂鸟图片)
2.学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教师可以直接告知:“它就是小黄鹂鸟。
你能用语言描述小黄鹂鸟的模样吗?
3.学生描述小黄鹂鸟的模样,教师根据学生的模仿适时的做出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知道小黄鹂鸟的家乡在哪吗?他的家乡太美了,想不想去看一看?可是小黄鹂鸟说了,谁能完成他交代的任务谁
就能去她的家乡做客,孩子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它交代的任务呢?让我们来看看它交代的第一个任务吧。
5.多媒体课件展示任务
提出问题:“老师一会邀请到哪位同学,就请你将歌词中红色的的字
按照节奏读出来。
请大家先将歌词在心里默读一遍,又不认识的字请提出来。
”
6.教师播放歌曲伴奏,读黑色歌词,邀请到的学生读红色的歌词,3遍。
设计意图:接龙读按节奏读歌词,有利于学生对节奏的掌握,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7.教师总结:孩子们你们表现的真不错,祝贺大家完成了第一个任务。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第二个任务是什么?
8.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二个任务
提出问题:谁能正确的按节奏读出这一句歌词?
9.教师可以让读的好的学生当老师领读。
没有能正确读出的学生,教师边拍节奏边进行教授。
学生读正确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读?
10.教师:因为有附点所以草要读的长一些,原要读的短一些。
第二
个任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又完成了,让我们看看最后一个任务吧?
11.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三个任务
提出问题:谁能正确的按节奏读出这一句歌词?
12.教师可以让读的好的学生当老师领读。
没有能正确读出的学生,
教师边拍节奏边进行教授。
学生读正确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读。
13.教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就是因为有有这两条横线,它的名字叫
减时线,这个节奏型音乐上我们成为前八后十六,所以要肥读的长一些,壮的要读的短一些。
设计意图:单句的练习特殊节奏,掌握学生对特殊节奏掌握的程度。
生教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适时的提问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在进行讲解总结。
四、自主学唱:
1.教师:所有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我们终于可以到小黄鹂鸟的家乡
看一看了,听小黄鹂鸟正唱着歌欢迎我们呢。
(多媒体播放歌曲原唱和蒙古风情图片)
2.初听歌曲后提出问题:孩子们小黄鹂鸟的家乡在哪呀?除了草原它的家乡还有什么呢?让我们再来听听小黄鹂鸟的歌吧。
3.再次听赏歌曲,请学生汇报歌中都的画面。
教师:这么好美的歌曲
你能为它起个贴切的名字吗?(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对错教师都要做出正面的评价鼓励学生)
4.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孩子们这首歌曲的名字呀叫:小黄鹂鸟(板书课题),它是一首蒙古族民歌。
小黄鹂鸟说了只要大家学会它唱的这首
歌咱们就能看到更多它家乡的风土人情了,下面就让我们认真的自学歌曲吧。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唱能力,自学歌曲是自主学习的体现,真正的让学生自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歌谱,学生自学歌曲)
5.在前面听赏的铺垫下学生基本上会唱歌曲了,教师:我看大家都
已经学的差不多了,谁还有唱的不是太准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共同学唱?
6.引导孩子提出自己掌握不好的乐句,教师请唱的好的同学当小老师,在钢琴的伴奏下来教授大家共同学唱。
设计意图:生教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只在必要时进行范唱、教唱。
7.学唱结束,请大家跟随钢琴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
8.跟随伴奏音乐演唱全曲,教师用手打节拍,提示学生演唱速度。
9.教师:孩子们你们唱的太好了,谁能用自己的歌声来给大家介绍一
下小黄鹂鸟的家乡呀?(请2-3为学生单独演唱,检测学生学唱效果,并作评价,对出现不准确的地方可以做适时的教唱。
)
10.这首歌曲我们已经学会了,小黄鹂鸟要带着我们深入的欣赏一下
它的家乡了,让我们边唱边去欣赏吧。
(课件展示蒙古组的风土民情。
)
五、讨论提示
1.教师:孩子们小黄鹂鸟的家乡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
2.教师:那我买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和表情去演唱这首歌曲呢?
3.引导学生说出要用轻松活泼的感情和微笑的表情演唱歌曲。
并完整演唱歌曲。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播放歌曲《天堂》,比较与《小黄鹂鸟》的异同处。
(2)教师向学生介绍蒙古歌曲体裁分类:长调和短调
长调:速度缓慢、篇幅较长、起伏较大、旋律悠长、
短调:速度较快、篇幅较短、起伏不大、曲调紧凑,节奏整齐
(3)创编歌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4)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1=C 2/4
长调:速度缓慢小黄鹂鸟
蒙古族民歌
起伏较大
轻快活泼
旋律悠长、辽阔
短调:节奏较快起伏不大曲调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