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 cta mra) 课题 文章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用于检查脑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管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目前,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主要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1. DSA:DSA是最早使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也是目前最准确的脑血管造影方法。
它通过注射碘剂,使血管在X光下显影,然后通过电脑进行图像处理,去除骨骼和其他软组织的影像,只留下血管的影像。
DS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位置和血流情况,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有很高的价值。
但是,DSA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要在手术室进行,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有一定的风险。
2. CTA: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它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取脑部的三维影像,然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进行处理,生成血管的二维或三维影像。
CTA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CTA不能显示血流情况,对于一些需要观察血流动态的疾病,如动脉瘤破裂,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
3. MRA:MRA是一种无创性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它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脑部的二维或三维影像,然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进行处理,生成血管的二维或三维影像。
MRA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而且,MRA不需要注射碘剂或使用放射线,对患者的身体没有伤害。
但是,MRA的图像质量受到磁场强度和梯度场强度的影响,对于一些复杂的血管病变,可能无法提供清晰的影像。
DSA、CTA和MRA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脑血管造影方法。
CTA与DS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A与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DSA发现有87支头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轻度狭窄Ⅰ级11支、中度狭窄Ⅱ级16支、重度狭窄Ⅲ级34支、完全闭塞Ⅳ级26支。
CTA发现有115支头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轻度狭窄Ⅰ级为37支、中度狭窄Ⅱ级为18支、重度狭窄Ⅲ级为35支、完全闭塞Ⅳ级为25支。
与DSA 比较,CTA的灵敏性为89.0%、特异性为86.1%,Kappa值为0.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A对于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以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标签: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诊断价值临床心血管治疗中,高端螺旋CT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其在成像诊断中具有无创、安全、快速的特点,能够进行简单操作,这种技术手段能够在一次性成像中,获取由主动脉弓到颅内血管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信息[1-2]。
针对头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引起多方的关注。
本次研究中,针对可能患有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诊断分析,使用DSA和CTA,通过这种比对分析,说明CT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优势。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过MRI和CT确诊,确诊为脑梗死。
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9.2±2.4)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进行DSA和CTA检查,诊断结果以DSA为准,针对CTA诊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1 CTA采用特定的CT扫描仪,型号为GE Discovery 750 HD。
在检查前,要进行参数调节,自动调制管电流480 mA,120 KV,将层重和重建间隔控制在0.625 mm和0.5 mm,螺距0.71。
对比CTA、MRA 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CTA、MRA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CVD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依次给予CTA、MRA及DSA诊断,对比3种检查方法在患者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检查部位及敏感性效果。
结果:本组96 例患者分别给予MRA、CTA、DSA检查得出,患有动脉瘤的人数依次为45例、46例、47例,最后经3种方法联合诊断确诊为45例。
采用MRA诊断发现动静脉畸形的患者23例,经CTA诊断为22例,采用DSA诊断发现24例,3种方法联合诊断得出患有动静脉畸形的患者为25例。
对比3种诊断方法对脑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感性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A不需要造影剂的辅助,具有无电离辐射、无创性的优点,是进行CVD 诊断的首选无创方法。
若想要获取最佳的诊断检出率,可以使用联合诊断方案。
【关键词】CTA、MRA及DSA检查;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093-02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6例疑似CVD患者展开研究,对比3种诊断方法的临床效果,从而找出更适宜临床诊断的方法,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0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疑似CVD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7例,女性39例,患者的年龄在16~70岁,平均年龄为43.7±3.6岁。
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视觉异常、意识不清、肢体偏瘫、癫痫等。
对患者依次给予CTA、MRA及DSA,CTA及DSA检查间隔为5~7d[1]。
1.2 检查方法CT设备:64排128层螺旋CT机,所有患者1.3 方法1.3.1 MRA检查主要采用时间飞跃法MRA展开诊断。
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仪器为患者进行头部检查,TOF3D TR和TE分别设置成8s、30ms;FA控制为20,把DWI扫描参数设置为SEEPI,TR控制为6000ms,TE=100mm,FA=90。
探讨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6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或手术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CTA、MR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32例患者做CTA检查,28例做MRA检查。
结果60例经DSA或手术确诊的动脉瘤均能被CTA或MRA检查发现,运用多种方法重建后的CTA、MRA可以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瘤颈结构及载瘤动脉的关系,并且与DSA或手术证实结果高度吻合。
结论CTA和MRA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案的首选检查手段。
关键词脑动脉瘤;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早期治疗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1]。
一直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操作过程复杂、时间长、风险性高、费用高、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2]。
随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研究及创新,CT和MR设备的血管造影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CTA及MRA 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检查中,其检查优势的地位越显突出[3]。
MRA、CTA及DSA是检查颅内血管的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4]。
但是它们的设备检查方式、检查原理各有不同,都有各自的检查优势和弊端,所以,进一步了解其设备的特性,有助于做出合理的检查选择,并且能为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诊治高度怀疑有动脉瘤或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临床表现、并经DSA检查确诊或手术证实为脑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CTA、MRA检查资料。
60例患者资料中,女19例,男41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3.7±10.1)岁;病程为4~12 h;其中32例行CTA检查诊断,28例行MRA检查诊断;临床症状包括突发意识丧失、头痛、复视、视物模糊等。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作者:农剑波李耀波王宇飞罗燕婷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07期[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5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重建分析结合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及DSA造影检查并比较。
结果 150例患者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2例,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CTA可以显示头、颈动脉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的关系。
结论 CTA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CTA可作为疑为动脉瘤患者的一种筛查方法,指导手术治疗。
[关键词] 头颈;动脉瘤;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分析[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099-02CT血管成像(CTA)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螺旋CT技术的进步发展起来的新型血管造影,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脉管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关系,是头颈动脉管壁畸形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DSA、CTA、MRA及多普勒超声。
对150例疑头颈动脉闭塞或狭窄患者行CTA,并与MRA和DSA对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4~12月本院临床疑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或畸形患者150例,临床表现大多有头昏、头痛或已经头颅CT平扫明确诊断有梗塞灶或出血病史,男 86例,女 64 例,年龄39~85岁,平均48岁。
1.2 检查方法CTA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容积CT,150例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行CTA图像采集,然后常规增强后头、颈部CT扫描,碘帕醇(碘比乐)造影剂20 mL,盐水20 mL预扫描即小剂量团注测试,采集血管处于高峰浓度值并计算出相应扫描延迟时间(多数为18~25 s),以4~5 mL/s速度静脉注射370 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比乐)60~70 mL行头、颈CTA检查,经肘静脉接高压注射器一次性快速推注,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部至颅顶。
DSA、CTA 及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评价文章来源:广东医学院学报作者:梁远生,陈兵、陈立一、龙霄翱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湛江524001【摘要】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目前可用于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手段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上述造影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直观的显现,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能指导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然而血管造影作为一种颅内动脉瘤的重要筛查手段,但又各有着自已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DSA CTA MRA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颅内疾病,但若能作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其后果可大为改观[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2],然而由于其侵入性、造影剂过敏和肾毒性,以及可逆的和永久的神经并发症,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随着CT及MR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中的地位越显突出。
DSA、CTA及MRA已成为目前公认最有价值的颅内血管检查手段。
但它们的设备、原理不甚相同,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所以深入了解其特性不但是合理选择的前提,而且能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充分信息和依据。
本文对此3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1 成像原理DSA是影像增强技术、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将造影前、后获得的数字图像进行数字减影,在减影图像中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结构,使低浓度的造影剂所充盈的血管在减影中显示出来,有较高的图像对比度。
CTA是在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进行头颅薄层扫描,将影像资料输入计算机,用特殊的软件包如容积重建(volu me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 mintensity projection,MIP)、阴影遮盖法(shaded surfacedisplay,SSD)和仿真内窥镜技术(virtual endoscopy,VE)等进行三维影像重建, 特异性地显示脑血管结构。
CTA、MRA、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颅内动脉瘤最早由Morgagni从尸解中发现 (1761年)。
后于1851年Vorchow对小的动脉瘤进行了描述,继而由Hutchinson 做出了第一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
自1927年Moniz应用颈动脉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以下简称动脉瘤)后,动脉瘤才正式成为一个临床病症。
动脉瘤的早期研究,Dandy为确立本病的诊断和处理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口。
全世界范围内对动脉瘤的认识逐渐深入,动脉瘤是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形成永久性的扩张,颅内动脉瘤被认为是多种遗传因素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疾病[1-2],动脉瘤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大量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表明脑动脉管壁本身薄弱,以及先天与后天的因素与发病有关。
脑动脉瘤是动脉管壁薄弱处的一个病理性膨出物,它与供养动脉相连接处称为瘤颈,与瘤颈相对部位称瘤底,其余部位为瘤体。
综合尸检和血管造影资料表明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发病高峰在4O~60岁之间,多见于女性,占全部病例的52%~64%。
动脉瘤的外形不一,可呈囊状、梭形、柱状和婉延状等。
囊状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8O%~9O%[3],囊性动脉瘤通常起于动脉的分叉处,呈圆形或分叶状局部外突性病变,有时也可起自一无分支的动脉侧壁。
动脉瘤可有一狭窄的颈部,也可起于与起源血管相连的广基底开口。
动脉瘤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4]。
约15%一20%病人为多发,约8%病人合并脑血管畸形。
根据动脉瘤大小将其分为四种类形:(1)小型动脉瘤,瘤体直径小于0.5cm;(2)中型动脉瘤,直径为0.5cm-1.0cm;(3)大型动脉瘤,直径为1.0cm-2.5cm;(4)巨大型动脉瘤,直径大于2.5cm。
[5 ]动脉瘤通常发生于Willis环或在大脑中动脉的分叉部。
约9O%位于前循环,只有1O%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
头颅MRA,头颈部CTA以及头颅DSA对一侧椎动脉优势的评估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一侧椎动脉狭窄诊断中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头颈部CTA应用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及昆明市西山区人民医院医院收治的115例疑似单侧椎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MRA与DSA、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
对比3种检测方法的单侧椎动脉狭窄位置、程度和诊断效能,为后续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结果DSA诊断的灵敏度为86.44%,特异度92.86%,符合率89.57%;MRA诊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DSA诊断和MRA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7281)。
结论DSA在单侧椎动脉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相较于MRA和CTA而言诊断准确率较高,DSA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观察血管壁情况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在单侧椎动脉检查中的敏感性较高,可有效保障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MRA;DSA;CTA;单侧椎动脉评估意义引言有研究表明后循环脑梗死与其主要供血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形态及结构异常密切相关。
椎-基底动脉系统形态及结构异常包括椎动脉单侧优势、椎动脉迂曲、基底动脉迂曲延长、起源变异等。
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可导致基底动脉易向优势动脉侧弯曲,这种变异易诱发桥脑、延髓及小脑发生梗死。
同时有研究者发现椎动脉优势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椎动脉优势时患者更易发生后循环PICA供血区梗死及BA供血区梗死。
一侧椎动脉优势可导致其动脉发生弯曲、粥样硬化,可诱发同侧脑部供血区缺血;发病后患者多会出现眩晕、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等症状,目前临床尽早确诊并采取合适的诊断方式,才能尽早帮助此类患者明确血管情况,从而降低致残及死亡风险。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头颈部(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单侧椎动脉患者进行检查,本研究就头颈部(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单侧椎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探讨CTA、DS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CTA、DS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共60例(共69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各组20例。
A组:实施CTA诊断;B组:实施MRA诊断:C组:实施DSA诊断;对比3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小动脉瘤、微小动脉瘤、一般动脉瘤与大动脉瘤以及超大动脉瘤数量,并实施比较。
分析3组诊断方式的漏诊率与诊断敏感性。
结果3组对颅内动脉瘤数量进行诊断,A 组诊断准确率为100.00%,B组诊断准确率为90.00%,C组诊断准确率为91.67%,在诊断准确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A组与B组在微小动脉瘤与超大动脉瘤诊断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发生漏诊率为0.00%,诊断敏感度为97.14%,B组发生漏诊率为6.67%,诊断敏感度为90.00%,C组发生漏诊率为8.33%,诊断敏感度为91.30%,开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CTA、DSA与MRA 均有一定诊断价值,每个诊断方式各有利弊,建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医师对影像学技术特点的掌握,选择相对应诊断方法,保证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患者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CTA,DSA,MRA in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89 aneurysm)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8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agnosis methods,with 20 cases in each,the group A used the CTA diagnosis,the group B used the MRA diagnosis,and the group C used the DSA diagnossi,and the number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small aneurysms,small aneurysms,general aneurysms,large aneurysms,and superlarge aneurysm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and the missed diagnosis and diagnosis sensitivity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iagnosis accuracy rate in the group A,in the group B and in the group C was respectively 100.00%,90.00% and 91.67%,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mall aneurysms and giant aneurysms between the group A and the group B were small,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nd the missed diagnosis rate and diagnosis sensitivity in the group A,in the group B and in the group C were respectively 0.00%,97.14%,6.67%,90.00%,8.33%,91.30%,and the difference was big,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TA,DSA,MRA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has a certain diagnosis value,every diagnosis way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it is suggested to select the corresponding diagnosis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patients and imaging technological features,thus ensuring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ccuracy rate and improving the prognosis.[Key words] DSA; CTA; MRA; Intracranial aneurysm; Diagnosis value顱内动脉瘤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此疾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非常高,若不及时开展治疗,会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CTA\MR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目的对比分析CTA、MRA及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比CTA、MRA及DSA显示动脉的准确度,比较不同检查方法显示动脉瘤的三维形态情况。
结果CTA+DSA组: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度98.6%。
DSA 诊断动脉瘤的准确度为94.7%。
MRA+DSA组:MR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度88.9%。
DS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度为95.6%。
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与DSA 相近似,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略低于CTA及DSA,而CTA及MRA 在显示动脉瘤的三维形态方面优于DSA。
标签:颅内动脉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所形成的永久性扩张[1]。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发病率很高,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相比,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DSA、CTA及MRA等影像学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2]。
DSA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但也仍然存在6%~11%的假阴性率[3],同时作为有创检查也很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A和MRA对动脉瘤的诊断水平逐步提高,而且它们可以很清晰地检查血管瘤的比邻关系,加之其操作的非侵入性,目前有逐步取代DSA 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比较CTA、MRA及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缺点,对比分析CTA、MRA及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评价CTA、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双鸭山煤炭总医院收治的临床怀疑动脉瘤的患者120例,其中男48例,女72例,年龄为37~78岁。
对CT疑诊颅内动脉瘤的病人先行CTA或MRA检查,再行DSA检查,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①先后行CTA及DSA检查, ②先后行MRA及DSA检查。
1.2动脉瘤诊断标准①阳性标准:?訩行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以术中探查的结果为标准。
CTA、MRA、DSA在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应用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诊断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
法对15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重建分析结合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及DSA造影检查并比较。
结果150例患者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2例,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CTA可以显示头、颈动脉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的关系。
结论CTA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CTA 可作为疑为动脉瘤患者的一种筛查方法,指导手术治疗。
标签:头颈;动脉瘤;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分析
CT血管成像(CTA)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螺旋CT技术的进步发展起来的新型血管造影,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脉管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关系,是头颈动脉管壁畸形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DSA、CTA、MRA及多普勒超声。
对150例疑头颈动脉闭塞或狭窄患者行CTA,并与MRA 和DSA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12月本院临床疑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或畸形患者150例,临床表现大多有头昏、头痛或已经头颅CT平扫明确诊断有梗塞灶或出血病史,男86例,女64 例,年龄39~85岁,平均48岁。
1.2 检查方法
CTA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容积CT,150例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行CTA图像采集,然后常规增强后头、颈部CT扫描,碘帕醇(碘比乐)造影剂20 mL,盐水20 mL预扫描即小剂量团注测试,采集血管处于高峰浓度值并计算出相应扫描延迟时间(多数为18~25 s),以4~5 mL/s速度静脉注射370 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碘比乐)60~70 mL行头、颈CTA检查,经肘静脉接高压注射器一次性快速推注,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部至颅顶。
DSA检查采用GE公司DSA机,MRA检查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机三维血管造影扫描,经相应动脉血管数据采集或重建图像观察分析并多方位摄片。
CTA图像采集后以0.625 mm层厚行薄层重建,在ADW4.4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MPR(多平面重组技术)及CPR(曲面重建)观察,对头、颈部动脉进行分析并摄片。
比较CTA与DSA及MRA的诊断符合率。
2 结果
150例患者中诊断动脉瘤有22例,其中颅内动脉瘤9例,颈内动脉单侧动
脉瘤12例(多发生于C1、2段),双侧多发有1例;按大小分:中动脉瘤7例,小动脉瘤10例,微小动脉瘤5例(动脉瘤大小值:巨大动脉瘤>25 mm,大动脉瘤10~25 mm,中动脉瘤5~10 mm,小动脉瘤3~5 mm,微小动脉瘤<3 mm[1]),其中1例为右侧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瘤)较为少见,未见明确动脉瘤显示128例。
2例CTA检查后行DSA并动脉瘤钛夹夹闭术。
有5例在确诊颅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日行头CTA检查,明确有颅内动脉瘤表现,有1例于确诊颅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当日立即行头部CTA检查,但成像效果不佳,考虑可能与刚出血、血管痉挛充盈不好有关。
后处理技术以VR观察动脉瘤最佳,22例动脉瘤VR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
上述22例均行MRA及DSA检查,其中,MRA诊断动脉瘤21例,1例可疑有动脉瘤;DSA诊断动脉瘤20例,2例未见确切动脉瘤表现,结果与CTA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相符,诊断符合率达90%以上(微小动脉瘤<3 mm显示上会有所差异)。
3 讨论
动脉瘤是动脉局部性扩张,主要有管壁局部缺损和管腔内压力增高引起。
颅内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第三大主要死亡原因,其发展迅速,致残率高,危害性强。
DSA长期被视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2],其具有很多优势:(1)分辨率高,直径很小的脑血管也可以显示。
(2)可以动态观察血液流动和血管狭窄程度。
但是DSA也有假阴性,主要原因有出血后动脉痉挛使动脉瘤不显影,或动脉瘤瘤腔有血栓形成。
MRA是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流动血液的流动与周围静态组织的对比显示血管[3]。
MRA具有以下优势:(1)对于较大动脉瘤扫描较好;(2)无血管造影并发症;(3)无辐射不良作用。
但是MRA也存在缺点,主要有:(1)生命体征不平稳者不适用;(2)成像时间长,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易出现伪影;(3)分辨率不如DSA及CTA。
CT扫描中伪影效应强可能与患者有假牙、造影剂、动脉瘤钛夹等伪影有关,在ADW4.4后处理工作站运用VR Presets处理软件下的Hardwar VR观察狭窄血管植入支架形态、范围,可以清楚并显示支架内腔通畅情况,但是在动脉瘤栓塞手术后行CTA随访,往往钛夹放射状伪影过多,观察效果欠佳。
本组病例,CTA在分析較大动脉瘤特异性和灵敏度达100%,与手术相符。
检查中常常出现头、颈动脉血管显影中断表现,呈对称或单边性,以颈内动脉下段区多见,成像不佳,观察不满意可能与刚出血或血管痉挛充盈有关,但在MRA及DSA造影检查未见上述显影中断表现。
减影CTA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技术,64排CT扫描速度快,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可以三维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是否有钙化、血栓[4]。
后处理技术中VR是常用的方法,可多角度旋转,VR图像给人较强的立体感,可清晰地显示复杂血管的完整形态,可以直观的显示病变与血管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5]。
MIP可显示细小血管,可显示动脉壁钙化,管腔狭窄等(必须去骨观察),但其显示血管狭窄程度欠准确,所以应综合原始轴位、MPR、CPR(曲面重建)等图像来观察、判断。
CTA有助于动脉瘤治疗方式的筛选,可以初步评估手术风险,可协助了解载瘤动脉及相关动脉是否通畅[6-8]。
总之,CTA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可作为手术治疗动脉瘤的术前常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琦,吕发金. 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图谱[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2] 钟平,李德炯. MRA,CTA,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 贵州医药,2010,7(34):636-637
[3] 王子珍,杨堃. 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1,11(38):2192-2193.
[4] 岳学旺,李素云. 64排螺旋CT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2(2):47.
[5] 罗伟,韩德清,陈玉光. CTA,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价值的对比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5(15):278-280.
[6] 颜勇,陈开平,姚茂银,等. 64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7(32):1075-1076.
[7] 付志爽.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0-91.
[8] 李钢,郎嘉兴,韩波. 脑动脉瘤常规CTA与减影CTA的对照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