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讲座共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19
行政公益诉讼,又简称为行政公诉,是指指一定的组织和个人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向特定机关提出起诉请求,并由特定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
虽然行政公益诉讼形式在我国目前还未被立法者所承认,但是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有理论之基础,现实之需要,也是国际上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行政公益诉讼的界定(一)公共利益界定我国目前对公共利益没有一个统一的解说,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学理上,普遍认为公共利益是一个没有统一解释的,弹性的政治法律概念。
但是公共利益既然能成为限权的标准,就必须有它的法律边界,只是其内容上的动态性。
从定义上来看公共利益是相对于共同体内的少数人而言的,客体对共同体内的大多数人的主客观统一的意义。
共同体的规模大到整个国家、社会,小到某一个集体。
国家作为最大的共同体,具有绝对的公共性。
所谓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
1所以,国家利益往往侧重于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多数人充当统治阶级的情况下,显然,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更具有切合性。
但无论如何,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并不能划等号,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的安全利益、外交利益、军事利益以及意识形态利益等等,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为目的。
社会是独立于国家的另一种自治的共同体,与追求政治利益的国家不同,社会以经济关系为核心,靠社会成员之间的文化纽带联结,所以,社会利益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以维护社会的自治和良性运转为目的,并且排斥国家的肆意干涉。
总之,在社会与国家高度融合的情况下,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是重叠的,在社会与国家分离的情况下,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领域,但都从属于公共利益。
集体利益并不完全是公共利益,相对于集体中的少数人来说,集体中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但是相对于集体所从属的更大的共同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集体的利益又是个别利益。
公益诉讼知识点总结1. 公益诉讼的类型公益诉讼从案件类型上分可分为环境公益诉讼、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反垄断公益诉讼、劳动保障公益诉讼、反腐败公益诉讼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公益诉讼均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维护,保障这些领域中弱势群体的利益。
2. 公益诉讼的基本原则公益诉讼的基本原则包括权利原则、公正原则、程序正义原则、迅捷性原则等。
权利原则指的是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公正原则体现了公益诉讼必须依法公正处理,维护司法公正;程序正义原则要求公益诉讼程序的进行必须合法、公平、公开;迅捷性原则强调公益诉讼案件要尽快审理,以保障公共利益的得到及时维护。
这些原则是公益诉讼制度能够有效履行职能的基础。
3. 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通常包括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相关利益团体以及符合相关条件的公民、法人等。
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公益诉讼可能有不同的适格主体规定,需要具体参照当地的法律法规。
4. 公益诉讼的法律程序公益诉讼的法律程序通常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除了普通的诉讼程序之外,公益诉讼还可能涉及相关公共利益保护机构的介入、公众参与、司法审查等特殊程序环节。
5. 公益诉讼的影响公益诉讼对社会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
正常情况下,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结果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案件当事人,更可能对相关领域的政策和法律发展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制度建设和法治进程。
6. 公益诉讼的困境和挑战尽管公益诉讼有着众多显著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比如,诉讼成本高昂、立案难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公益诉讼的重要因素。
另外,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会透过公益诉讼来行使不正当的诉讼权利以牟取私利,这对公益诉讼监管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7. 公益诉讼的发展趋势面对现有的困境和挑战,公益诉讼也在不断探索前进。
例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严格的公益诉讼立案条件、规定明确的公益诉讼受赔对象等相关政策措施。
一、概念:教材P204二、特征:教材P204-205(五条)三、我国公益诉讼的现状(实施状况):纵观我国近年带有公益性质的诉讼,其结果大多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局:1.受害者无法或不愿意提起诉讼。
以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为例,国有资产属于全体公民,国家机关依照全体公民的授权管理国有资产。
但对于国有资产的流失,公民却无法直接提起诉讼,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往往以不具有法人资格为理由拒绝提起诉讼;2.法院以各种理由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或判决原告败诉;3.受害者虽然胜诉,但未达到预期的维护公益的效果。
这类案件的当事人虽然在长期努力后得到法院的申诉判决,但是由于此种案件法院往往只针对起诉人的直接损失予以判决,并不能禁止被告停止相同的侵权行为对其他为起诉人利益的损害,其结果只能是赢了官司却失掉了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这些结果的出现,一是由于我国原告资格理论基本上采取的是实体权利人标准,即原告资格专属于享有实体权利的人,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二是由于法院的审判权利和判决的效力边界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在我国现行的三大诉讼法中,唯一明确公益诉讼的是针对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授权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
而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则分别要求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和原告与被诉事实“是否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否则均无权提起诉讼。
四、立法建议:在立法方面,我国应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来保障诉讼主体的地位和权利。
1.在诉讼主体方面我认为应有以下几种:1)利害关系人,在包含公共利益的现象中享有诉权的相关人,一方面,他的权利受到一定的侵犯或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侵权又是对公共利益的的损害。
这时他们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冲突。
此时,公益和私益保护有效结合具有双重保护性质。
2)公益团体。
现实社会中公民的个人利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相关的公益团体代替公民从事诉讼。
这样可以增加处于弱势一方主体的分量。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展法律公益活动,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居民法治素养。
本文将以某社区为例,介绍一场法律公益讲座的案例。
二、案例简介某社区位于我国某城市,人口约2万,其中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社区内存在一些法律问题,如邻里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
为提高社区居民的法治素养,社区居委会联合当地律师事务所,举办了一场以“法律进社区”为主题的法律公益讲座。
三、讲座内容1. 邻里纠纷处理讲座首先针对邻里纠纷这一常见问题,邀请律师为居民讲解邻里关系、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律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居民了解如何正确处理邻里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劳动合同纠纷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特点,讲座重点讲解了劳动合同法。
律师详细介绍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解除等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 侵权纠纷讲座还针对侵权纠纷问题,讲解了侵权责任法。
律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居民了解侵权纠纷的构成要件、赔偿标准等,提高居民在遭受侵权时的维权能力。
4. 法律援助最后,律师介绍了法律援助的相关政策,让居民了解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如何申请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讲座效果1. 提高居民法治素养通过此次法律公益讲座,居民对法律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法治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讲座结束后,居民纷纷表示,今后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会主动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讲座有效解决了社区内一些法律问题,减少了邻里纠纷、侵权纠纷等事件的发生,为社区和谐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增强社区凝聚力此次讲座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好评,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居民们纷纷表示,今后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共同维护社区和谐。
五、总结法律公益讲座作为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居民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社区法律公益讲座案例表明,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法律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居民法治素养,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公益诉讼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站在这儿,想跟大家聊聊公益诉讼这个话题。
可能一提到诉讼,您脑海中浮现的是严肃的法庭、激烈的辩论,还有那厚厚的法律文书。
但今儿个,咱不说那些刻板的东西,就跟您唠唠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儿,您就知道公益诉讼到底是咋回事,又为啥重要得不得了。
就在去年夏天,我回了趟老家。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子,承载着我童年的无数欢乐。
小时候,我们在清澈的小河里捉鱼摸虾,在绿油油的田野里追逐打闹。
可这次回去,我却发现一切都变了样。
村头那条小河,曾经是我们的乐园,如今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河水浑浊不堪,别说鱼虾了,连水草都没几根。
我好奇地打听了一下,原来是上游建了几家工厂,整天往河里排放污水。
这可把村里的老少爷们儿气坏了,可大家除了抱怨几句,也没啥办法。
我这人吧,就爱较真儿。
看着那被污染的小河,心里堵得慌。
我寻思着,不能就这么让这些工厂肆意妄为,得想个法子治治他们。
于是,我开始收集证据,拍照、录像,还找了村里的老人了解情况。
这过程可不容易,工厂的人见我在那忙活,还威胁我少管闲事。
可我哪能怕他们呀!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公益诉讼的重要性。
您想啊,如果没有公益诉讼这个渠道,像我们这样的小老百姓,面对那些财大气粗的工厂,哪有什么力量去抗衡?但有了公益诉讼,我们就有了法律的武器,就能够为自己的家园发声,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我联系了相关的环保组织和律师,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提起了公益诉讼。
这期间,各种麻烦事儿接踵而来。
要准备各种材料,要应对工厂的各种狡辩,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但我心里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让小河恢复往日的清澈。
终于,经过漫长的等待,法院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那些工厂被要求整改,停止排放污水,并对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赔偿。
当我再次回到村子,看到小河的水渐渐变清,那种喜悦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通过这件事儿,我想说,公益诉讼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高大上的东西,它就是我们老百姓维护自身权益、保护公共利益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