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活动记录本问题解决型完整版精修订
- 格式:docx
- 大小:124.93 KB
- 文档页数:30
QC小组活动方案
课题名称:更换立瓶绝缘隔板
课题登记号:
小组名称:配电带电检修班QC小组小组注册号:090902
小组类型:现场型
单位:xxxxxxxxxxxx
部门:xxxxxxxxx
说明
一、QC小组活动记录本是QC小组的原始记录和成果(材
料)评审的依据,请注意保存。
二、QC小组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如实、按时做好记录。
三、有关证明材料,补充材料可作附件。
目标:为避免设备损坏,保证作业安全,减少操作步骤,减轻劳动强度
完成时间:2011-11-30
活动次数:2次
小组概况
活动计划和实际进度表
根据小组人员的工作特长,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分头解决各个问题,并制定出计划和实际进度表。
QC小组活动记录
活动次数编号: 1 2011 年04月 12日
QC小组活动考勤表
出勤:√缺勤:×。
QC小组活动记录本课题名称:EC200底板提高工效的改进措施课题登记号:HY001小组名称:第一活动小组小组类型:技术攻关小组单位:徐州市华圆机械厂部门:技术部说明一、QC小组活动记录本是QC小组的原始记录和成果(材料)评审的依据,请注意保存。
二、QC小组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如实、按时做好记录。
三、有关证明材料,补充材料可作附件。
目标:(确认后填写)完成时间:(活动完成填写)活动次数:(活动完成填写)小组概况活动计划和实际进度表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1 2010年 3 月 2 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 1 2010 年 3 月2 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 2 2010 年 3 月9 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 2 2010 年 3 月9 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 3 2010 年3 月16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 3 2010年 3 月16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4 2010 年3月23 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年月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 5 2010 年3月30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6 2010 年 3 月30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 6 2010 年4 月6 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7 2010 年4 月13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8 2010年4 月20 日QC小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编号:年月日QC小组活动考勤表出勤:√缺勤:×4 .13会议室4 .20会议室。
文章摘要:“创新型”QC 小组自中质协2000年下发“关于试点开展‘创新型’课题QC 小组活动的建议”,已开展2年多。
由于“创新型”QC 小组活动程序与以往的“问题解决”型QC 小组活动程序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大家在活动中应明确课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活动程序开展活动。
(共2页)文章关键词:创新型课题 QC 小组 全面质量管理 活动程序 管理方法 产品开发 质量监督文章快照:重在现有基础上近期增加收益。
目标值是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差距,为消灭差距而设置的,因此有现状可比。
3活动程序不同“创新型”QC 小组的活动课题与原有的“问题解决型”活动课题完成课题的方法不同,其活动步骤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稔1创新型问题解决型1、选择课题1、选择课题2、掌握情况,寻找突破口2、现状调查3、设定目标3、确定目标4、针对确定的突破口,提出多种方案4、原因分析5、对每条末端因素进5、针对每个方案,制定对策措施行验证6、对每个方案的“对策措施”逐一进行6、确定要因可行性分析及评估或实施7、确定最佳方案7、制定对策表8、制定对策表(实施计划)8、对策表实施9、按对策表实施9、效果检查10、确认效果10、标准化或纳入管理标准11、总结回顾与今后打11、标准化或纳入管理标准算12、总结回顾与今后打算对于“创新型”QC 小组活动应深刻理解和掌握P 阶段的几个关键点,对顺利开展QC 小组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选择课题小组成员用头脑风暴法或实际调查可创新的课题,排列课题顺序缩小课题范围,确定课题。
3.2掌握情况,寻找突破口课题确定后,小组成员要了解现状水平与希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为解决这些差距寻找准确、可靠的突破口。
小组成员要集思广益,列出若干个候补突破口(即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设备、材料、方法、工艺、成本、工序要求、经济指标等情况对这些候补突破口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确定几个正式的突破口。
突破口的选择非常重要,这是小组活动的第一个关键点,如若突破口选择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小组活动的失败或走弯路。
Q C小组活动记录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QC小组活动记录本课题名称:EC200底板提高工效的改进措施课题登记号:HY001
小组名称:第一活动小组
小组类型:技术攻关小组
单位:徐州市华圆机械厂
部门:技术部
说明
一、QC小组活动记录本是QC小组的原始记录和成果
(材料)评审的依据,请注意保存。
二、QC小组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如实、按时做好记录。
三、有关证明材料,补充材料可作附件。
目标:(确认后填写)
完成时间:(活动完成填写)
活动次数:(活动完成填写)
小组概况
活动计划和实际进度表
QC小组活动记录
活动次数编号:1 2010年 3 月 2 日
QC小组活动记录
活动次数编号: 1 2010 年 3 月 2 日
QC小组活动记录
活动次数编号: 2 2010 年 3 月9 日
QC小组活动记录
活动次数编号: 2 2010年3月9 日
QC小组活动记录
活动次数编号: 3 2010 年3 月 16日
QC小组活动记录
活动次数编号: 3 2010年 3 月16日
QC小组活动记录
活动次数编号:4 2010 年 3月23 日
QC小组活动记录
活动次数编号:年月日
活动次数编号: 5 2010 年 3月 30日
活动次数编号:6 2010 年3 月 30日
活动次数编号: 6 2010 年4 月6 日
活动次数编号: 7 2010 年4 月 13日
活动次数编号: 8 2010年4 月20 日
活动次数编号:年月日
QC小组活动考勤表
出勤:√缺勤:×。
QC小组活动记录本(问题解决型)课题名称:课题登记时间:小组名称:小组注册号:小组类型:部门:二〇一五年五月说明一、QC小组活动记录本是QC小组的原始记录和成果(材料)评审的依据,请注意保存。
二、QC小组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如实、按时做好记录。
三、有关证明材料,补充材料可作附件。
QC小组活动指南一、概述(一)术语:(1)Q C:Quality Control(质量管理)的简称。(2)Q 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3)工作质量:指同产品质量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好坏,是能力与责任的双重体现。如经营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等。是企业或部门的组织工作、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对保证产品质量做到的程度。在企业组织中每个人的工作过程与结果都体现能力与责任,不管是生产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一样。(4)服务质量: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对外,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对内,是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配合、协作的顺畅程度。(5)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是产品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综合反映。(6)P 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7)5M1E: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境(Enviroment)、测量(Measure)。(二)宗旨、范围、作用:1.宗旨:(1)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3)建立文明、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2.范围:(1)参加人员:全体员工包括领导、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2)课题:广泛(从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现场存在的问题)3.作用:(1)开发智力资源,发扬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2)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3)实现全员参与管理;(4)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的团结协作精神;(5)改善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6)提高职工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7)提高顾客满意程度。二、QC小组组建(一)组建原则1、自愿参加,上下结合(1)小组成员对QC小组活动的宗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的共识,并产生了自觉参与质量,自愿结合在一起.(2)企业的管理者应组织、引导与启发职工群众的自觉自愿相结合,组建本企业的QC 小组。2、实事求是,灵活多样(1)Q C小组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实事求是地筹划小组工作。(2)Q C小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组成适宜类型小组。(二)QC小组成员及职责1、成员:QC小组一般3~10人,设组长、副组长若干名,根据课题的不同,小组成员可跨部门组成。2、职责及要求:(三)小组名称确定小组成立后,通过全体成员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小组名称不限定起名范围,但原则上必须积极向上,并具有特定涵义,且要求用语简洁、通俗易懂。三、QC小组活动的程序QC小组应遵循和运用PDCA循环、统计技术等科学方法,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使之不断循环前进,阶梯上升。适用于“问题解决型”课题1、课题类型按照QC小组参加的人员与活动课题的特点,“问题解决型”课题可分为“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四种类型。(1)现场型:以班组和车间一线操作人员为主体组成,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生产现场(2)服务型:以公司不从事基本生产的辅助人员组成,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服务现场。(3)攻关型:以领导、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技术关键为目的,活动范围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各个领域。(4)管理型:以管理人员组成,以提高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2、QC活动程序图(一)选择课题1、课题来源:(1)指令性课题:此类课题通常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上级主管部门作为一项必须限期完成的任务,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向QC小组下达;(2)指导性课题:是上下结合的选题方式,由公司QC小组管理办公室根据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方针的需要,把其中的一些难点具体化为一批课题并予以公布,QC小组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开展活动;(3)自选课题:根据企业现状,针对生产现场、工作现场,服务现场、管理环节、顾客意见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并需要改进的问题,自选课题。2、选题要点:(4)选题范围不受限制(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环境、管理、服务等);(5)选题要宜小不宜大,要针对性强、时间短、见效快、小组成员能够发挥作用的课题;(6)尽可能选择能以特性值表达并有可比性的具体问题的课题;(7)可从上级下达的难点、现场存在问题等方面;(8)在可选课题有多个时,要经小组全体成员民主协商。(9)题目应与小组的目标、成员相一致。如:以班组成员为主组成的小组,不能选择公司改革等方面的课题。3、课题命名项目的名称应该具体明确,针对性强,不要大帽子,如:创世界一流…;不要用对策和采用的手段来命名课题,如:运用正交试验方法,解决…;4、选题理由的陈述要简明扼要且充分。如顾客(标准)要求是什么?实际情况是什么?差距有多少?等等,尽量用数据表达。5、QC小组课题注册登记QC小组在选好课题后,开展项目前,填写“QC小组注册登记表”和“QC小组课题注册登记表”,报QC小组管理办公室。(二)现状调查1、目的:弄清现状,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2、内容:收集资料和数据。明确存在问题的程度,最高、最低达到多少,波动有多大,与要求有多少差距等等;3、应用工具和方法:调查表、对比表、折线图、柱状图、饼分图、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在症结所在时分层法是最常用的方法;4、收集数据时应该注意:有关的数据、数据的代表性和客观性、数据的时间性。(三)设定目标1、目标的名称与课题的名称要一致:如:课题“提高×产品合格率”,目标则应是“×产品的合格率由现在的×提高到×”;2、目标要定量化:定量目标通过活动或改进后便于检查比较,不用定性的目标。3、目标设定不宜过多如是一个课题设二个以上目标,则要分别经二个以上目标为中心进行活动,使解决问题过程复杂化,不易表述,易出现逻辑性混乱。4、目标值设定的水平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且通过小组努力可以达到的;当课题目标与上级考核目标一致时,可以把上级的考核指标或产品工艺规格要求作为活动目标。5、目标值设定的依据:(a)上级下达的指标必须达到;(b)顾客的要求必须予以满足;(c)与条件基本相的同行业企业的水平进行比较;(d)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最好水平;(e)通过现状调查,找出症结所在,预计解决程度,测算出能够达到的水平。(四)分析原因1、学会采用专业工具,一般采用因果图;2、展示原因的全貌避免遗漏(可从“人”、“机”、“料”、“法”、“环”4M1E或5M1E增加一个“测”)3、原因分析要展开到可以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为止;4、逻辑性要强,要合理;5、要召开原因分析会广泛收集影响问题的原因。(五)确认主要原因1、应对全部末端原因逐个确认;2、根据事实、数据,用科学方法确定(现场测量、试验、察看实物、查阅记录、向当事人调查等);3、判定是否主要原因的标准是对分析问题的影响程度大小。(切忌以“少数服从多数”或以“是否容易解决”的方式确认主要原因)(六)制定对策1、关于对策的制订(1)针对确定的每一条要因,发动小组成员提出多种改进的对策以供选择;(2)对每一条可供选择的对策从有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选择综合评分高的作为采用的对策。2、正确使用对策表(1)针对每条主要原因,充分提出多种改进对策;(2)对每条原因的多种对策,分别进行综合评价,而后比较选定实施的对策;(4)针对确定的对策制订具体措施方法和手段;(5)对策表中的目标栏,要尽量可能用定量的目标值来表述。3、制订对策表应该注意的问题(1)对策和实施混在一起;(2)目标没有定量的目标值;(3)使用抽象的词语(如:加强、提高、争取、减少、随时、尽量等);(4)不是针对每一条要因逐条制订对策。(七)按对策实施1、怎样实施对策(1)按“对策表”的要求逐一制订实施措施;(2)要按照对策表中的“措施”栏目逐条实施,并在实施中做好活动记录;(3)每条对策在实施完成后要立即与对策表上的“目标”要求进行对比,确认其结果;(4)如果确认没有达到对策表中所定的“目标”时,要重新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必要时要修正所采取的措施;(5)每条对策实施后,还需要对是否影响安全环境、是否影响相关处的质量、是否影响管理、是否影响费用成本的增高等方面进行检查。2、对策与实施过程常用的方法对策实施阶段是实质性质量改进阶段,各种改进及结果都要用数据表达,可运用多种工具及方法。如:调查表、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等。3、应该注意的问题(1)小组应该根据自己处理数据的实际需要来正确恰当的选用工具;(2)尽量用简单的方法工具解决问题,不要盲目使用复杂的工具。(八)检查效果1、如何进行效果检查(1)与小组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常用柱状图、折线图、直方图进行效果比较。没有达到课题目标则要重新检查过程的活动情况,分析未达到目标的原因,重新制订对策并实施,取得效果后进行再比较;达到课题目标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程序。(2)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对比:把实施后的效果与现状调查时的现状进行再比较(最好使用原来的方法工具)以明确改善的程度和改进的有效性,同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副作用或还不完善的地方。2、如何计算经济效益计算效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般以活动期计算,计算方法即实际效益=产生的效益-投入的费用,同时要要注意总结活动的社会效益。(九)制定巩固措施1、把实践证明有效的对策表中的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向有关部门申报纳入相关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批准后正式执行,并经常检查是否按照修改后的标准执行落实。2、确定一定的巩固期,及时收集数据,分析比较,并做好记录,观察效果是否稳定。(十)总结和下一步打算1、总结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专业技术方面:小组成员哪些专业技术得到了提高,掌握了哪些经验和知识,还有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欠缺的,要进行总结;(2)管理技术方面:回顾活动过程中是否按照PDCA循环的程序进行,方法工具的运用是否恰当、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析,逻辑性是否强,是否环环相扣;(3)小组综合素质方面:可以从质量意识(含安全、环保、成本、效率等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改进意识个人能力的提高、QC知识的掌握、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工作热情、干劲的高涨、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等方面进行自评,并将测评成绩与活动前的成绩作对比,总结活动取得的无形效果。2、下一步打算(1)在现状分析时找出的关键少数主要问题已经解决,原来的次要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需要通过活动继续解决;(2)在最初进行课题选择时小组成员提出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课题;(3)再次发动小组成员广泛提出问题,从中选择评估选取。适用于创新型课题1、“创新型”课题:是相对于“问题解决型”课题而言,是指QC小组成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开发新产品(项目、服务)、新工具、新方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课题。2、“创新型”与“问题解决型”课题的区别3、“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图四、项目成果报告的整理整理过程是QC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总结提高的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1、严格按QC小组活动的程序进行整理;2、成果报告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尽量以必要的图、表、数据为主,配以少量的文字表达;3、尽量少用专业性很强的名词术语,必须用的,要通俗解释;4、适当介绍和本次课题有关的背景情况(切忌罗列历年活动课题荣誉)。五、QC小组项目成果的发表(一)发表的作用1、交流经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2、鼓舞士气,满足小组成员“自我实现”的需要;3、现身说法,吸引更多员工参加QC小组活动;4、提高QC小组成员科学总结活动成果的能力;5、使评选优秀QC小组和优秀成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发表的组织工作1、发表的形式服从于发表的目的,不搞一个模式,不一味追求形式新颖、美观、奇特;2、积极引导听众对发表成果的提问和答辩;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评委专家对成果进行讲评;4、邀请主管领导参加成果发表会,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三)QC小组发表成果应注意的问题1、做好发表前的准备工作,选择恰当的发表形式,配合图片、数据表、实物等发表;2、发表人必须是小组活动骨干,以讲为主;3、发表完毕,应礼貌、简洁、恰当地回答提问;4、发表用“道具”应朴实、清晰、简单、实用。六、QC小组项目成果评审(一)评审的目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不断提高QC小组活动水平;表彰先进,落实奖励,使QC小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二)评审原则1、从大处着眼,指出主要问题:活动程序是否符合PDCA循环理论;项目各个环节是否做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数据是否完整、正确、有效;统计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正确;(评审内容详见《QC项目成果评审表》)2、客观有依据:根据评审标准的要求提出评审意见;3、避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不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评优。(三)评审的标准1、现场评审:评审重点是QC小组项目及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发表评审:总体评价项目成果的主要特点,在程序、方法、数据等方面总的情况;•具体指出每一个不足点及其根据。实用文档文案大全QC工具的适用范围活动记录目标:完成时间:活动次数:小组概况活动计划和实际进度表备注:计划表中计划完成时间在虚线上方用“粗虚线箭头”标注,实际完成时间在虚线下方用“粗实线箭头”标注。
QC小组活动会议记录
会议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会议地点:XXX
与会人员:
* QC小组全体成员
* 部门经理
* 技术支持团队代表
会议记录:
1. **议程回顾**:
* 确认上次会议的议题和决议。
2. **QC小组活动进展汇报**:
* 汇报了近期的质量检查情况,包括产品合格率、客户反馈等。
* 讨论了当前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 **新问题及解决方案讨论**:
* 针对生产线上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
4. **技术更新与培训**:
* 介绍了最新的质量控制技术和工具。
* 安排了相关培训课程。
5. **下阶段计划**:
* 明确了下一阶段的质量控制目标和关键任务。
6. **其他事项**:
* 讨论了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事宜。
* 确定了下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会议结论:
* 决定采取XXX措施解决当前问题。
* 下一步行动计划是进行质量控制培训和推广新质量控制工具。
备注:
* 与会人员就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改进措施达成了共识。
* 建议在下次会议中增加对新质量控制工具的实践操作环节。
QC小组活动记录本(问题解决型)完整版QC小组活动记录本课题名称:课题登记时间:小组名称:小组注册号:小组类型:部门:二〇一五年五月1说明一、 QC小组活动记录本是QC小组的原始记录和成果评审的依据,请注意保存。
二、 QC小组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如实、按时做好记录。
三、有关证明材料,补充材料可作附件。
2QC小组活动指南一、概述 (一) 术语:QC:Quality Control(质量管理)的简称?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工作质量:指同产品质量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好坏,是能力与责任的双重体现?如经营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等?是企业或部门的组织工作?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对保证产品质量做到的程度?在企业组织中每个人的工作过程与结果都体现能力与责任,不管是生产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一样?服务质量: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对外,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对内,是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配合?协作的顺畅程度?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是产品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综合反映? 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 5M1E: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境(Enviroment)?测量(Measure)?(二) 宗旨?范围?作用:1. 宗旨: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建立文明?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 2. 范围:参加人员:全体员工包括领导?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课题:广泛(从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现场存在的问题) 3. 作用:开发智力资源,发扬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实现全员参与管理;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改善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职工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顾客满意程度?3二、 QC小组组建组建原则1、自愿参加,上下结合小组成员对QC小组活动的宗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的共识,并产生了自觉参与质量,自愿结合在一起.企业的管理者应组织?引导与启发职工群众的自觉自愿相结合,组建本企业的QC小组?2、实事求是,灵活多样QC小组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实事求是地筹划小组工作?QC小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组成适宜类型小组? QC小组成员及职责1、成员:QC小组一般3~10人,设组长?副组长若干名,根据课题的不同,小组成员可跨部门组成? 2、职责及要求:QC小组要求组长和副组长小组推荐或选举产生,或轮流任组长?要求组长应: 1.热心质量管理事业,对质量管组长 (副组长) 理的相关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2.业务能力强,能够辅导组员工作,既能给组员讲授质量管理知识,又能传授生产管理中的各种经验?3.善于组织引导组员和活跃小组工作氛围? 职责 1. 负责QC小组活动实施情况的上报及汇报; 2. 负责制定QC小组活动计划; 3. 负责分配各组员的任务?领导小组按计划有效实施,并督促?跟踪进度;出现问题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4. 负责QC小组会议的组织召开; 5. 负责QC活动记录的保管工作; 6. 负责QC小组成员的质量教育工作; 7. 负责QC小组的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1. 参加QC小组活动,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履行分担的职责;根据需要公司内各级人员共成员同组成,一般小组成员控制在3~10名; 2. 配合协助(副)组长; 3. 努力创造QC小组内的和睦关系; 4. 学习固有技术和品质管理方面的知识,力求在活动中扩展职责分工的范围; 5. 参加小组会议,并积极发言; 6. 轮流发表已经结束的改善活动成果? 小组名称确定小组成立后,通过全体成员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小组名称不限定起名范围,但原则上必须积极向上,并具有特定涵义,且要求用语简洁?通俗易懂?4三、 QC小组活动的程序QC小组应遵循和运用PDCA循环?统计技术等科学方法,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使之不断循环前进,阶梯上升? ? 适用于“问题解决型”课题 1、课题类型按照QC小组参加的人员与活动课题的特点,“问题解决型”课题可分为“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四种类型?现场型:以班组和车间一线操作人员为主体组成,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生产现场服务型:以公司不从事基本生产的辅助人员组成,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服务现场?攻关型:以领导?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技术关键为目的,活动范围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各个领域?管理型:以管理人员组成,以提高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 2、 QC活动程序图2现状调查1选择课题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A 3 设定目标9 制定巩固措施PC 8 检查效果 5 确定主要原因6 制定对策7 按对策实施 D选择课题1、课题来源:指令性课题:此类课题通常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上级主管部门作为一项必须限期完成的任务,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向QC小组下达;指导性课题:是上下结合的选题方式,公司QC小组管理办公室根据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方针的需要,把其中的一些难点具体化为一批课题并予以公布, QC小组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开展活动;自选课题:根据企业现状,针对生产现场?工作现场,服务现场?管理环节?顾客意54分析原因目标未达到目标达到见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并需要改进的问题,自选课题? 2、选题要点:选题范围不受限制(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环境?管理?服务等);选题要宜小不宜大,要针对性强?时间短?见效快?小组成员能够发挥作用的课题;尽可能选择能以特性值表达并有可比性的具体问题的课题;可从上级下达的难点?现场存在问题等方面;在可选课题有多个时,要经小组全体成员民主协商?题目应与小组的目标?成员相一致?如:以班组成员为主组成的小组,不能选择公司改革等方面的课题? 3、课题命名项目的名称应该具体明确,针对性强,不要大帽子,如:创世界一流…;不要用对策和采用的手段来命名课题,如:运用正交试验方法,解决…; 4、选题理的陈述要简明扼要且充分?如顾客(标准)要求是什么?实际情况是什么?差距有多少?等等,尽量用数据表达? 5、 QC小组课题注册登记QC小组在选好课题后,开展项目前,填写“QC小组注册登记表”和“QC小组课题注册登记表”,报QC小组管理办公室?现状调查1、目的:弄清现状,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2、内容:收集资料和数据?明确存在问题的程度,最高?最低达到多少,波动有多大,与要求有多少差距等等;3、应用工具和方法:调查表?对比表?折线图?柱状图?饼分图?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在症结所在时分层法是最常用的方法;4、收集数据时应该注意:有关的数据?数据的代表性和客观性?数据的时间性? 设定目标1、目标的名称与课题的名称要一致:如:课题“提高×产品合格率”,目标则应是“×产品的合格率现在的×提高到×”; 2、目标要定量化:定量目标通过活动或改进后便于检查比较,不用定性的目标? 3、目标设定不宜过多如是一个课题设二个以上目标,则要分别经二个以上目标为中心进行活动,使解决问题过程复杂化,不易表述,易出现逻辑性混乱? 4、目标值设定的水平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且通过小组努力可以达到的;当课题目标与上级考核目标一致时,可以把上级的考核指标或产品工艺规格要求作为活动目标? 5、目标值设定的依据:(a)上级下达的指标必须达到;(b)顾客的要求必须予以满足;6(c)与条件基本相的同行业企业的水平进行比较;(d)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最好水平;(e)通过现状调查,找出症结所在,预计解决程度,测算出能够达到的水平?分析原因1、学会采用专业工具,一般采用因果图;2、展示原因的全貌避免遗漏 (可从“人”?“机”?“料”?“法”?“环”4M1E或5M1E增加一个“测”)3、原因分析要展开到可以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为止;4、逻辑性要强,要合理;5、要召开原因分析会广泛收集影响问题的原因? 确认主要原因1、应对全部末端原因逐个确认;2、根据事实?数据,用科学方法确定(现场测量?试验?察看实物?查阅记录?向当事人调查等);3、判定是否主要原因的标准是对分析问题的影响程度大小? (切忌以“少数服从多数”或以“是否容易解决”的方式确认主要原因) 制定对策1、关于对策的制订针对确定的每一条要因,发动小组成员提出多种改进的对策以供选择;对每一条可供选择的对策从有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选择综合评分高的作为采用的对策? 2、正确使用对策表针对每条主要原因,充分提出多种改进对策;对每条原因的多种对策,分别进行综合评价,而后比较选定实施的对策;按5W1H的原则制订对策表;(如下) 序号主要原因对策 What 目标 Why 措施How 负责人 Who 地点 Where 完成日期When 针对确定的对策制订具体措施方法和手段;对策表中的目标栏,要尽量可能用定量的目标值来表述?3、制订对策表应该注意的问题对策和实施混在一起;目标没有定量的目标值;使用抽象的词语(如:加强?提高?争取?减少?随时?尽量等);不是针对每一条要因逐条制订对策? 按对策实施71、怎样实施对策按“对策表”的要求逐一制订实施措施;要按照对策表中的“措施”栏目逐条实施,并在实施中做好活动记录;每条对策在实施完成后要立即与对策表上的“目标”要求进行对比,确认其结果;如果确认没有达到对策表中所定的“目标”时,要重新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必要时要修正所采取的措施;每条对策实施后,还需要对是否影响安全环境?是否影响相关处的质量?是否影响管理?是否影响费用成本的增高等方面进行检查? 2、对策与实施过程常用的方法对策实施阶段是实质性质量改进阶段,各种改进及结果都要用数据表达,可运用多种工具及方法?如:调查表?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等? 3、应该注意的问题小组应该根据自己处理数据的实际需要来正确恰当的选用工具;尽量用简单的方法工具解决问题,不要盲目使用复杂的工具? 检查效果1、如何进行效果检查与小组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常用柱状图?折线图?直方图进行效果比较?没有达到课题目标则要重新检查过程的活动情况,分析未达到目标的原因,重新制订对策并实施,取得效果后进行再比较;达到课题目标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程序? 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对比:把实施后的效果与现状调查时的现状进行再比较(最好使用原来的方法工具)以明确改善的程度和改进的有效性,同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副作用或还不完善的地方? 2、如何计算经济效益计算效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般以活动期计算,计算方法即实际效益=产生的效益-投入的费用,同时要要注意总结活动的社会效益?制定巩固措施1、把实践证明有效的对策表中的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向有关部门申报纳入相关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批准后正式执行,并经常检查是否按照修改后的标准执行落实?2、确定一定的巩固期,及时收集数据,分析比较,并做好记录,观察效果是否稳定? 总结和下一步打算1、总结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术方面:小组成员哪些专业技术得到了提高,掌握了哪些经验和知识,还有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欠缺的,要进行总结;管理技术方面:回顾活动过程中是否按照PDCA循环的程序进行,方法工具的运用是否恰当、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析,逻辑性是否强,是否环环相扣;8小组综合素质方面:可以从质量意识(含安全?环保?成本?效率等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改进意识个人能力的提高?QC知识的掌握?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工作热情?干劲的高涨?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等方面进行自评,并将测评成绩与活动前的成绩作对比,总结活动取得的无形效果? 2、下一步打算在现状分析时找出的关键少数主要问题已经解决,原来的次要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需要通过活动继续解决;在最初进行课题选择时小组成员提出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课题;再次发动小组成员广泛提出问题,从中选择评估选取? ? 适用于创新型课题1、“创新型”课题:是相对于“问题解决型”课题而言,是指QC小组成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开发新产品(项目?服务)?新工具?新方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课题? 2、“创新型”与“问题解决型”课题的区别项目立题现状目标问题解决型在原有基础上改进?提高要把现状调查分析清楚从未有过的事情无现状调查,而是研究创新的切入点创新型在原来的基础上,上升一个新的台阶全新的要求针对现存的问题症结分析原因,不分析原因;为达到预期目标,广泛提出各种方案,寻找最佳方案? 评价?比较?选择(有数据时,也要用数据) 原因分析找出主要原因决策依据用数据说话以数据分析工具为主,非数据分析工应用工具具为辅以非数据分析工具为主 3、“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图1选择课题 2设定目标 8 总结和今后打算 A 7标准化目标达到目标未达到 P 3 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4制定对策表 6确认效果 C D 5按对策表实施 9四、项目成果报告的整理整理过程是QC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总结提高的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严格按QC小组活动的程序进行整理;2、成果报告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尽量以必要的图?表?数据为主,配以少量的文字表达;3、尽量少用专业性很强的名词术语,必须用的,要通俗解释;4、适当介绍和本次课题有关的背景情况(切忌罗列历年活动课题荣誉)? 五、 QC小组项目成果的发表发表的作用1、交流经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2、鼓舞士气,满足小组成员“自我实现”的需要;3、现身说法,吸引更多员工参加QC小组活动;4、提高QC 小组成员科学总结活动成果的能力;5、使评选优秀QC小组和优秀成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发表的组织工作1、发表的形式服从于发表的目的,不搞一个模式,不一味追求形式新颖?美观?奇特;2、积极引导听众对发表成果的提问和答辩;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评委专家对成果进行讲评;4、邀请主管领导参加成果发表会,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 QC小组发表成果应注意的问题1、做好发表前的准备工作,选择恰当的发表形式,配合图片?数据表?实物等发表;2、发表人必须是小组活动骨干,以讲为主;3、发表完毕,应礼貌?简洁?恰当地回答提问;4、发表用“道具”应朴实?清晰?简单?实用? 六、QC小组项目成果评审评审的目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不断提高QC小组活动水平;表彰先进,落实奖励,使QC小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评审原则 1、从大处着眼,指出主要问题:活动程序是否符合PDCA 循环理论;项目各个环节是否做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数据是否完整?正确?有效;统计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正确;(评审内容详见《QC项目成果评审表》) 2、客观有依据:根据评审标准的要求提出评审意见;3、避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不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评优? 评审的标准1、现场评审:评审重点是QC小组项目及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发表评审:总体评价项目成果的主要特点,在程序?方法?数据等方面总的情况;10具体指出每一个不足点及其根据?11QC工具的适用范围方法程序选题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确定主因制定对策实施对策效果检查制定巩固措施总结及下一步打算老七大工具新七大工具矩阵系关亲矩矢PD 数统联和阵线PC据图图图图图法分析法●○○其他方法正交水简优试平易选验对图法设比计●●●●序号分调排因直控散层查列果方制布法表图图图图图头流脑程风图暴○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1、●表示特别有效○表示有效2、简易图表包括:折线图、柱状图、饼分图、甘特图、雷达图 12 活动记录目标:完成时间:活动次数:小组概况姓名性别文化程度部门岗位组内职务组内分工活动计划和实际进度表活动计划日期责任人活动程序选择课题现状调查设定目标 P 分析原因主因确定制定对策 D 实施对策 C 确认效果巩固措施 A 总结和下一步打算备注:计划表中计划完成时间在虚线上方用“粗虚线箭头”标注,实际完成时间在虚线下方用“粗实线箭头”标注。
QC小组活动记录本精炼修订版活动日期:XX年XX月XX日活动主题:质量控制小组会议会议地点:XX会议室会议参与人员:1.组长:XXX2.成员:XXX、XXX、XXX、XXX会议内容:第一部分:检查和总结上一次活动任务的执行情况1.XXX小组成员向大家汇报上一次活动任务的执行情况,包括已经完成的工作和遇到的问题。
2.讨论上一次活动任务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初步讨论。
第二部分:讨论和分配本次活动任务1.根据上一次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并制定本次活动任务的目标和范围。
2.团队成员依次提出对本次任务的建议并进行讨论。
3.根据任务目标和成员的建议,组长制定并宣布本次活动任务的细节和分工情况。
第三部分:提升团队的技能和能力1.组长对团队成员进行技能培训,包括质量控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团队成员分享自己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3.组长提出提升团队能力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团队成员讨论,制定提升计划。
第四部分:沟通与反馈1.团队成员就本次活动的进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2.团队成员向组长反馈个人的工作情况和困难,及时解决问题。
3.组长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并鼓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会议记录:活动总结:我们小组在本次活动中,充分总结了上一次任务的执行情况,讨论并制定了本次活动任务的目标和分工情况。
同时,团队成员也进行了技能培训和经验分享,提升了整个团队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本次会议,加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反馈,促进了团队的协作和合作精神。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会议记录人:XXX。
QC小组活动记录本(问题解决型)完整版QC小组活动记录本(问题解决型)课题名称:课题登记时间:小组名称:小组注册号:小组类型:部门:二〇一五年五月说明一、QC小组活动记录本是QC小组的原始记录和成果(材料)评审的依据,请注意保存。
二、QC小组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如实、按时做好记录。
三、有关证明材料,补充材料可作附件。
成员根据需要由公司内各级人员共同组成,一般小组成员控制在3~10名;1.参加QC小组活动,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履行分担的职责;2.配合协助(副)组长;3.努力创造QC小组内的和睦关系;4.学习固有技术和品质管理方面的知识,力求在活动中扩展职责分工的范围;5.参加小组会议,并积极发言;6.轮流发表已经结束的改善活动成果。(一)小组名称确定小组成立后,通过全体成员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小组名称不限定起名范围,但原则上必须积极向上,并具有特定涵义,且要求用语简洁、通俗易懂。一、QC小组活动的程序QC小组应遵循和运用PDCA循环、统计技术等科学方法,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使之不断循环前进,阶梯上升。适用于“问题解决型”课题1、课题类型按照QC小组参加的人员与活动课题的特点,“问题解决型”课题可分为“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四种类型。(1)现场型:以班组和车间一线操作人员为主体组成,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生产现场(2)服务型:以公司不从事基本生产的辅助人员组成,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服务现场。(3)攻关型:以领导、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技术关键为目的,活动范围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各个领域。(4)管理型:以管理人员组成,以提高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2、QC活动程序图PD(一)选择课题1、课题来源:(1)指令性课题:此类课题通常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上级主管部门作为一项必须限期完成的任务,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向QC小组下达;(2)指导性课题:是上下结合的选题方式,由公司QC小组管理办公室根据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方针的需要,把其中的一些难点具体化为一批课题并予以公布,QC小组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开展活动;(3)自选课题:根据企业现状,针对生产现场、工作现场,服务现场、管理环节、顾客意见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并需要改进的问题,自选课题。2、选题要点:(4)选题范围不受限制(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环境、管理、服务等);(5)选题要宜小不宜大,要针对性强、时间短、见效快、小组成员能够发挥作用的课题;(6)尽可能选择能以特性值表达并有可比性的具体问题的课题;(7)可从上级下达的难点、现场存在问题等方面;(8)在可选课题有多个时,要经小组全体成员民主协商。(9)题目应与小组的目标、成员相一致。如:以班组成员为主组成的小组,不能选择公司改革等方面的课题。3、课题命名项目的名称应该具体明确,针对性强,不要大帽子,如:创世界一流…;不要用对策和采用的手段来命名课题,如:运用正交试验方法,解决…;4、选题理由的陈述要简明扼要且充分。如顾客(标准)要求是什么?实际情况是什么?差距有多少?等等,尽量用数据表达。5、QC小组课题注册登记QC小组在选好课题后,开展项目前,填写“QC小组注册登记表”和“QC小组课题注册登记表”,报QC小组管理办公室。(二)现状调查1、目的:弄清现状,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2、内容:收集资料和数据。明确存在问题的程度,最高、最低达到多少,波动有多大,与要求有多少差距等等;3、应用工具和方法:调查表、对比表、折线图、柱状图、饼分图、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在症结所在时分层法是最常用的方法;4、收集数据时应该注意:有关的数据、数据的代表性和客观性、数据的时间性。(三)设定目标1、目标的名称与课题的名称要一致:如:课题“提高×产品合格率”,目标则应是“×产品的合格率由现在的×提高到×”;2、目标要定量化:定量目标通过活动或改进后便于检查比较,不用定性的目标。3、目标设定不宜过多如是一个课题设二个以上目标,则要分别经二个以上目标为中心进行活动,使解决问题过程复杂化,不易表述,易出现逻辑性混乱。4、目标值设定的水平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且通过小组努力可以达到的;当课题目标与上级考核目标一致时,可以把上级的考核指标或产品工艺规格要求作为活动目标。5、目标值设定的依据:(a)上级下达的指标必须达到;(b)顾客的要求必须予以满足;(c)与条件基本相的同行业企业的水平进行比较;(d)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最好水平;(e)通过现状调查,找出症结所在,预计解决程度,测算出能够达到的水平。(四)分析原因1、学会采用专业工具,一般采用因果图;2、展示原因的全貌避免遗漏(可从“人”、“机”、“料”、“法”、“环”4M1E或5M1E增加一个“测”)3、原因分析要展开到可以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为止;4、逻辑性要强,要合理;5、要召开原因分析会广泛收集影响问题的原因。(五)确认主要原因1、应对全部末端原因逐个确认;2、根据事实、数据,用科学方法确定(现场测量、试验、察看实物、查阅记录、向当事人调查等);3、判定是否主要原因的标准是对分析问题的影响程度大小。(切忌以“少数服从多数”或以“是否容易解决”的方式确认主要原因)(六)制定对策1、关于对策的制订(1)针对确定的每一条要因,发动小组成员提出多种改进的对策以供选择;(2)对每一条可供选择的对策从有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选择综合评分高的作为采用的对策。2、正确使用对策表(1)针对每条主要原因,充分提出多种改进对策;(2)对每条原因的多种对策,分别进行综合评价,而后比较选定实施的对策;(3)按5W1H的原则制订对策表;(如下)序号主要原因对策What目标Why措施How负责人Who地点Where完成日期When(4)针对确定的对策制订具体措施方法和手段;(5)对策表中的目标栏,要尽量可能用定量的目标值来表述。3、制订对策表应该注意的问题(1)对策和实施混在一起;(2)目标没有定量的目标值;(3)使用抽象的词语(如:加强、提高、争取、减少、随时、尽量等);(4)不是针对每一条要因逐条制订对策。(七)按对策实施1、怎样实施对策(1)按“对策表”的要求逐一制订实施措施;(2)要按照对策表中的“措施”栏目逐条实施,并在实施中做好活动记录;(3)每条对策在实施完成后要立即与对策表上的“目标”要求进行对比,确认其结果;(4)如果确认没有达到对策表中所定的“目标”时,要重新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必要时要修正所采取的措施;(5)每条对策实施后,还需要对是否影响安全环境、是否影响相关处的质量、是否影响管理、是否影响费用成本的增高等方面进行检查。2、对策与实施过程常用的方法对策实施阶段是实质性质量改进阶段,各种改进及结果都要用数据表达,可运用多种工具及方法。如:调查表、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等。3、应该注意的问题(1)小组应该根据自己处理数据的实际需要来正确恰当的选用工具;(2)尽量用简单的方法工具解决问题,不要盲目使用复杂的工具。(八)检查效果1、如何进行效果检查(1)与小组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常用柱状图、折线图、直方图进行效果比较。没有达到课题目标则要重新检查过程的活动情况,分析未达到目标的原因,重新制订对策并实施,取得效果后进行再比较;达到课题目标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程序。(2)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对比:把实施后的效果与现状调查时的现状进行再比较(最好使用原来的方法工具)以明确改善的程度和改进的有效性,同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副作用或还不完善的地方。2、如何计算经济效益计算效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般以活动期计算,计算方法即实际效益=产生的效益-投入的费用,同时要要注意总结活动的社会效益。(九)制定巩固措施1、把实践证明有效的对策表中的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向有关部门申报纳入相关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批准后正式执行,并经常检查是否按照修改后的标准执行落实。2、确定一定的巩固期,及时收集数据,分析比较,并做好记录,观察效果是否稳定。(十)总结和下一步打算1、总结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专业技术方面:小组成员哪些专业技术得到了提高,掌握了哪些经验和知识,还有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欠缺的,要进行总结;(2)管理技术方面:回顾活动过程中是否按照PDCA循环的程序进行,方法工具的运用是否恰当、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析,逻辑性是否强,是否环环相扣;(3)小组综合素质方面:可以从质量意识(含安全、环保、成本、效率等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改进意识个人能力的提高、QC知识的掌握、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工作热情、干劲的高涨、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等方面进行自评,并将测评成绩与活动前的成绩作对比,总结活动取得的无形效果。2、下一步打算(1)在现状分析时找出的关键少数主要问题已经解决,原来的次要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需要通过活动继续解决;(2)在最初进行课题选择时小组成员提出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课题;(3)再次发动小组成员广泛提出问题,从中选择评估选取。适用于创新型课题1、“创新型”课题:是相对于“问题解决型”课题而言,是指QC小组成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开发新产品(项目、服务)、新工具、新方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课题。2、“创新型”与“问题解决型”课题的区别项目问题解决型创新型立题在原有基础上改进从未有过的事情、提高 现状 要把现状调查分析清楚无现状调查,而是研究创新的切入点 目标 在原来的基础上,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全新的要求原因分析 针对现存的问题症结分析原因, 找出主要原因 不分析原因;为达到预期目标,广泛提出各种方案,寻找最佳方案。 决策依据 用数据说话 评价、比较、选择(有数据时,也要用数据) 应用工具以数据分析工具为主,非数据分析工具为辅以非数据分析工具为主3、 “创新型” 课题活动程序图二、 项目成果报告的整理整理过程是QC 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总结提高的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 1、 严格按QC 小组活动的程序进行整理;2、 成果报告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尽量以必要的图、表、数据为主,配以少量的文字表达;3、 尽量少用专业性很强的名词术语,必须用的,要通俗解释;1选择2设定4制定5按对策6确认效7标准化 8 总结和目标达到3 提出各PDC A目标未达到4、适当介绍和本次课题有关的背景情况(切忌罗列历年活动课题荣誉)。三、QC小组项目成果的发表(一)发表的作用1、交流经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2、鼓舞士气,满足小组成员“自我实现”的需要;3、现身说法,吸引更多员工参加QC小组活动;4、提高QC小组成员科学总结活动成果的能力;5、使评选优秀QC小组和优秀成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发表的组织工作1、发表的形式服从于发表的目的,不搞一个模式,不一味追求形式新颖、美观、奇特;2、积极引导听众对发表成果的提问和答辩;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评委专家对成果进行讲评;4、邀请主管领导参加成果发表会,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三)QC小组发表成果应注意的问题1、做好发表前的准备工作,选择恰当的发表形式,配合图片、数据表、实物等发表;2、发表人必须是小组活动骨干,以讲为主;3、发表完毕,应礼貌、简洁、恰当地回答提问;4、发表用“道具”应朴实、清晰、简单、实用。四、QC小组项目成果评审(一)评审的目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不断提高QC小组活动水平;表彰先进,落实奖励,使QC小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二)评审原则1、从大处着眼,指出主要问题:活动程序是否符合PDCA循环理论;项目各个环节是否做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数据是否完整、正确、有效;统计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正确;(评审内容详见《QC项目成果评审表》)2、客观有依据:根据评审标准的要求提出评审意见;3、避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不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评优。(三)评审的标准1、现场评审:评审重点是QC小组项目及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发表评审:总体评价项目成果的主要特点,在程序、方法、数据等方面总的情况;•具体指出每一个不足点及其根据。QC工具的适用范围序号方法程序老七大工具新七大工具其他方法分层法调查表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系统图关联图亲和图矩阵图矢线图PDPC法矩阵数据分析法简易图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法水平对比头脑风暴流程图1 选题●●●○○○○●○●2 现状调查●●●○○○●○○3 设定目标○●●4 分析原因●●●●5 确定主因○○○●●6 制定对策○○●○○●○○○●○7 实施对策8 效果检查○○○○○●○9 制定巩固措施○○●○10 总结及下一步打算●注:1、●表示特别有效○表示有效2、简易图表包括:折线图、柱状图、饼分图、甘特图、雷达图14活动记录目标:完成时间:活动次数:小组概况活动计划和实际进度表备注:计划表中计划完成时间在虚线上方用“粗虚线箭头”标注,实际完成时间在虚线下方用“粗实线箭头”标注。
Q C小组活动记录本问题解决型完整版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QC小组活动记录本(问题解决型)课题名称:课题登记时间:小组名称:小组注册号:小组类型:部门:二〇一五年五月说明一、QC小组活动记录本是QC小组的原始记录和成果(材料)评审的依据,请注意保存。
二、QC小组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如实、按时做好记录。
三、有关证明材料,补充材料可作附件。
QC小组活动指南一、概述(一)术语:(1)Q C:QualityControl(质量管理)的简称?(2)(3)Q 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4)工作质量:指同产品质量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好坏,是能力与责任的双重体现如经营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等是企业或部门的组织工作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对保证产品质量做到的程度在中每个人的工作过程与结果都体现能力与责任,不管是生产管理人员还是后勤人员都一样?(5)服务质量: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对外,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对内,是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配合协作的顺畅程度(6)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是产品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综合反映(7)P 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8)(9)5M1E: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境(Enviroment)测量(Measure)(二)宗旨范围作用:1.宗旨:(1)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3)建立文明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2.范围:(1)参加人员:全体员工包括领导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2)课题:广泛(从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现场存在的问题)3.作用:(1)开发智力资源,发扬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2)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3)实现全员参与管理;(4)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的团结协作精神;(5)改善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6)提高职工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7)提高顾客满意程度?二、QC小组组建(一)组建原则1、自愿参加,上下结合(1)小组成员对QC小组活动的宗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的共识,并产生了自觉参与质量,自愿结合在一起.(2)企业的管理者应组织?引导与启发职工群众的自觉自愿相结合,组建本企业的QC 小组?2、实事求是,灵活多样(1)Q C小组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实事求是地筹划小组工作?(2)(3)Q C小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组成适宜类型小组?(4)(二)QC小组成员及职责1、成员:QC小组一般3~10人,设组长?副组长若干名,根据课题的不同,小组成员可跨部门组成?2、职责及要求:成员根据需要由公司内各级人员共同组成,一般小组成员控制在3~10名;1. 参加QC 小组活动,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履行分担的职责;2. 配合协助(副)组长;3. 努力创造QC 小组内的和睦关系;4. 学习固有技术和品质管理方面的知识,力求在活动中扩展职责分工的范围;5. 参加小组会议,并积极发言;6. 轮流发表已经结束的改善活动成果?(三) 小组名称确定小组成立后,通过全体成员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小组名称不限定起名范围,但原则上必须积极向上,并具有特定涵义,且要求用语简洁通俗易懂三、 QC 小组活动的程序QC 小组应遵循和运用PDCA 循环?统计技术等科学方法,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使之不断循环前进,阶梯上升? 适用于“问题解决型”课题 1、 课题类型按照QC 小组参加的人员与活动课题的特点,“问题解决型”课题可分为“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四种类型?(1) 现场型:以班组和车间一线操作人员为主体组成,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生产现场 (2)(3) 服务型:以公司不从事基本生产的辅助人员组成,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服务现场? (4)(5) 攻关型:以领导?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技术关键为目的,活动范围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各个领域?(6) 管理型:以管理人员组成,以提高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 (7)2、 QC 活动程序图AD(一)选择课题1、课题来源:(1)指令性课题:此类课题通常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上级主管部门作为一项必须限期完成的任务,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向QC小组下达;(2)指导性课题:是上下结合的选题方式,由公司QC小组管理办公室根据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方针的需要,把其中的一些难点具体化为一批课题并予以公布,QC小组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开展活动;(3)自选课题:根据企业现状,针对生产现场?工作现场,服务现场管理环节顾客意见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并需要改进的问题,自选课题?2、选题要点:(4)选题范围不受限制(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环境管理服务等);(5)选题要宜小不宜大,要针对性强时间短见效快小组成员能够发挥作用的课题;(6)尽可能选择能以特性值表达并有可比性的具体问题的课题;(7)可从上级下达的难点?现场存在问题等方面;(8)在可选课题有多个时,要经小组全体成员民主协商?(9)(10)题目应与小组的目标成员相一致如:以班组成员为主组成的小组,不能选择公司改革等方面的课题3、课题命名项目的名称应该具体明确,针对性强,不要大帽子,如:创世界一流…;不要用对策和采用的手段来命名课题,如:运用正交试验方法,解决…;4、选题理由的陈述要简明扼要且充分?如顾客(标准)要求是什么实际情况是什么差距有多少等等,尽量用数据表达?5、QC小组课题注册登记QC小组在选好课题后,开展项目前,填写“QC小组注册登记表”和“QC小组课题注册登记表”,报QC小组管理办公室(二)现状调查1、目的:弄清现状,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2、内容:收集资料和数据?明确存在问题的程度,最高?最低达到多少,波动有多大,与要求有多少差距等等;3、应用工具和方法:调查表对比表折线图柱状图饼分图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在症结所在时分层法是最常用的方法;4、收集数据时应该注意:有关的数据数据的代表性和客观性数据的时间性(三)设定目标1、目标的名称与课题的名称要一致:如:课题“提高×产品合格率”,目标则应是“×产品的合格率由现在的×提高到×”;2、目标要定量化:定量目标通过活动或改进后便于检查比较,不用定性的目标?3、4、目标设定不宜过多如是一个课题设二个以上目标,则要分别经二个以上目标为中心进行活动,使解决问题过程复杂化,不易表述,易出现逻辑性混乱?5、目标值设定的水平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且通过小组努力可以达到的;当课题目标与上级考核目标一致时,可以把上级的考核指标或产品工艺规格要求作为活动目标?6、目标值设定的依据:(a)上级下达的指标必须达到;(b)顾客的要求必须予以满足;(c)与条件基本相的同行业企业的水平进行比较;(d)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最好水平;(e)通过现状调查,找出症结所在,预计解决程度,测算出能够达到的水平?(四)分析原因1、学会采用专业工具,一般采用因果图;2、展示原因的全貌避免遗漏(可从“人”“机”“料”“法”“环”4M1E或5M1E增加一个“测”)3、原因分析要展开到可以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为止;4、逻辑性要强,要合理;5、要召开原因分析会广泛收集影响问题的原因?(五)确认主要原因1、应对全部末端原因逐个确认;2、根据事实?数据,用科学方法确定(现场测量试验察看实物查阅记录向当事人调查等);3、判定是否主要原因的标准是对分析问题的影响程度大小?(切忌以“少数服从多数”或以“是否容易解决”的方式确认主要原因)(六)制定对策1、关于对策的制订(1)针对确定的每一条要因,发动小组成员提出多种改进的对策以供选择;(2)对每一条可供选择的对策从有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选择综合评分高的作为采用的对策?(3)(4)2、正确使用对策表(1)针对每条主要原因,充分提出多种改进对策;(2)对每条原因的多种对策,分别进行综合评价,而后比较选定实施的对策;(4)针对确定的对策制订具体措施方法和手段;(5)对策表中的目标栏,要尽量可能用定量的目标值来表述?(6)3、制订对策表应该注意的问题(1)对策和实施混在一起;(2)目标没有定量的目标值;(3)使用抽象的词语(如:加强提高争取减少随时尽量等);(4)不是针对每一条要因逐条制订对策?(七)按对策实施1、怎样实施对策(1)按“对策表”的要求逐一制订实施措施;(2)要按照对策表中的“措施”栏目逐条实施,并在实施中做好活动记录;(3)每条对策在实施完成后要立即与对策表上的“目标”要求进行对比,确认其结果;(4)如果确认没有达到对策表中所定的“目标”时,要重新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必要时要修正所采取的措施;(5)每条对策实施后,还需要对是否影响安全环境是否影响相关处的质量是否影响管理是否影响费用成本的增高等方面进行检查2、对策与实施过程常用的方法对策实施阶段是实质性质量改进阶段,各种改进及结果都要用数据表达,可运用多种工具及方法?如:调查表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等3、应该注意的问题(1)小组应该根据自己处理数据的实际需要来正确恰当的选用工具;(2)尽量用简单的方法工具解决问题,不要盲目使用复杂的工具?(3)(八)检查效果1、如何进行效果检查(1)与小组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常用柱状图折线图直方图进行效果比较没有达到课题目标则要重新检查过程的活动情况,分析未达到目标的原因,重新制订对策并实施,取得效果后进行再比较;达到课题目标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程序?(2)(3)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对比:把实施后的效果与现状调查时的现状进行再比较(最好使用原来的方法工具)以明确改善的程度和改进的有效性,同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副作用或还不完善的地方?(4)2、如何计算经济效益计算效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般以活动期计算,计算方法即实际效益=产生的效益-投入的费用,同时要要注意总结活动的社会效益?(九)制定巩固措施1、把实践证明有效的对策表中的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向有关部门申报纳入相关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批准后正式执行,并经常检查是否按照修改后的标准执行落实?2、确定一定的巩固期,及时收集数据,分析比较,并做好记录,观察效果是否稳定3、(十)总结和下一步打算1、总结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专业技术方面:小组成员哪些专业技术得到了提高,掌握了哪些经验和知识,还有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欠缺的,要进行总结;(2)管理技术方面:回顾活动过程中是否按照PDCA循环的程序进行,方法工具的运用是否恰当、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析,逻辑性是否强,是否环环相扣;(3)小组综合素质方面:可以从质量意识(含安全环保成本效率等意识)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改进意识个人能力的提高QC知识的掌握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工作热情干劲的高涨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等方面进行自评,并将测评成绩与活动前的成绩作对比,总结活动取得的无形效果?(4)2、下一步打算(1)在现状分析时找出的关键少数主要问题已经解决,原来的次要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需要通过活动继续解决;(2)在最初进行课题选择时小组成员提出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课题;(3)再次发动小组成员广泛提出问题,从中选择评估选取?(4)适用于创新型课题1、“创新型”课题:是相对于“问题解决型”课题而言,是指QC小组成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开发新产品(项目?服务)新工具新方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课题?2、“创新型”与“问题解决型”课题的区别3、“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图四、项目成果报告的整理整理过程是QC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总结提高的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1、严格按QC小组活动的程序进行整理;2、成果报告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尽量以必要的图表数据为主,配以少量的文字表达;3、尽量少用专业性很强的名词术语,必须用的,要通俗解释;4、适当介绍和本次课题有关的背景情况(切忌罗列历年活动课题荣誉)5、五、QC小组项目成果的发表(一)发表的作用1、交流经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2、鼓舞士气,满足小组成员“自我实现”的需要;3、现身说法,吸引更多员工参加QC小组活动;4、提高QC小组成员科学总结活动成果的能力;5、使评选优秀QC小组和优秀成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6、(二)发表的组织工作1、发表的形式服从于发表的目的,不搞一个模式,不一味追求形式新颖美观奇特;2、积极引导听众对发表成果的提问和答辩;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评委专家对成果进行讲评;4、邀请主管领导参加成果发表会,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5、(三)QC小组发表成果应注意的问题1、做好发表前的准备工作,选择恰当的发表形式,配合图片数据表实物等发表;2、发表人必须是小组活动骨干,以讲为主;3、发表完毕,应礼貌简洁恰当地回答提问;4、发表用“道具”应朴实清晰简单实用六、QC小组项目成果评审(一)评审的目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不断提高QC小组活动水平;表彰先进,落实奖励,使QC小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二)(三)评审原则1、从大处着眼,指出主要问题:活动程序是否符合PDCA循环理论;项目各个环节是否做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数据是否完整正确有效;统计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正确;(评审内容详见《QC项目成果评审表》)2、客观有依据:根据评审标准的要求提出评审意见;3、避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不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评优?4、(四)评审的标准1、现场评审:评审重点是QC小组项目及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3、发表评审:总体评价项目成果的主要特点,在程序方法数据等方面总的情况;•具体指出每一个不足点及其根据?QC工具的适用范围活动记录目标:完成时间:活动次数:小组概况活动计划和实际进度表间在虚线下方用“粗实线箭头”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