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2
小学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明察秋毫B. 明查秋毫C. 明察秋毫D. 明查秋毫答案:A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的《春晓》。
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D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今天去超市,买了苹果、香蕉、橘子……B. 我今天去超市,买了苹果、香蕉、橘子。
C. 我今天去超市,买了苹果、香蕉、橘子!D. 我今天去超市,买了苹果、香蕉、橘子。
答案:B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A. 不经历危险,就得不到成功。
B. 不进入虎穴,就得不到虎子。
C. 不要害怕困难,要勇敢面对。
D. 只有亲自去虎穴,才能得到虎子。
答案:A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指的是()A. 路B. 树C. 草D. 花答案:A6. “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莺”指的是()A. 黄莺B. 画眉C. 燕子D. 麻雀答案:A7.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春江”指的是()A. 春天的江水B. 春天的河流C. 春天的湖泊D. 春天的溪流答案:A8. “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客”指的是()A. 外地人B. 外国人C. 异乡人D. 陌生人答案:C9. “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乌”指的是()A. 乌鸦B. 喜鹊C. 麻雀D. 燕子答案:A10. “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美丽的女子B. 明亮的月亮C. 遥远的天空D. 清澈的湖水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3. “草长莺飞二月天”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拂堤杨柳醉春烟。
4.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语文试卷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明察秋毫B. 明查秋毫C. 明察秋毫D. 明查秋毫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篇古文?A. 《岳阳楼记》B. 《滕王阁序》C. 《出师表》D. 《醉翁亭记》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D. 独在异乡为异客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所著B.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著C. 《水浒传》是清代施耐庵所著D. 《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所著6.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哪位诗人的笔下?A. 李清照B. 辛弃疾C. 王安石D. 苏轼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以下哪位诗人的诗句?A. 王之涣B. 孟浩然C. 杜甫D. 李白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以下哪首诗?A. 《静夜思》B. 《春望》C. 《望岳》D. 《登高》9.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以下哪首诗的开头?A. 《诗经·郑风·子衿》B. 《诗经·卫风·淇奥》C. 《诗经·周南·关雎》D. 《诗经·秦风·无衣》10.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的汇编B.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C.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哲学思想D. 《论语》是孔子本人所著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出自《离骚》。
12. “_________,润物细无声。
”出自《春夜喜雨》。
13. “_________,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新课标一卷语文试卷202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材料一: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种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虚假信息往往能迅速传播,误导大众。
例如,一些未经证实的健康养生类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让许多民众信以为真。
这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利益,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信息过载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使得人们难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材料二:针对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解决。
从技术层面来说,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
例如,可以开发智能算法,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初步判断。
从媒体的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媒体机构应该加强自律,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严格把关新闻来源,确保所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再者,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不盲目相信网络上的所有信息。
1. 下列关于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虚假信息借助数字传播渠道迅速传播,影响民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B. 信息过载导致人们难以在海量信息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C. 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问题就是虚假信息的传播。
D. 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问题。
2. 对材料二中解决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问题的措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甄别信息是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B. 媒体机构加强自律就能完全解决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问题。
C.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有助于公众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D. 多方面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问题。
3. 根据材料一,概括数字时代信息传播便利性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超过30字。
(4分)4. 材料二提出了解决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问题的三个方面,请分别简要概括。
【新高考Ⅱ卷】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真题试卷语文试卷本试卷共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
语文(全国甲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 分)甲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人们常说“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9分)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一场关于生命的角逐正在上演。
一只雄壮的狮子,悄无声息地接近了一只正在悠闲地吃草的羚羊。
羚羊似乎毫无察觉,继续低头吃草。
狮子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迅速地扑向羚羊。
羚羊反应极快,转身就跑。
狮子紧追不舍,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开始了。
在追逐的过程中,羚羊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和敏捷性。
它穿越草丛,跳跃壕沟,仿佛是草原上的精灵。
而狮子则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和毅力,紧咬着羚羊的尾巴,誓不罢休。
终于,在一片开阔地上,羚羊体力不支,速度开始放缓。
狮子趁机加速,距离越来越近。
羚羊绝望地回头望了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恐惧。
然而,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羚羊突然灵机一动,拐进了一条狭窄的小径。
狮子虽然力量强大,但在狭窄的小径上却施展不开。
羚羊趁机加速,与狮子拉开了一段距离。
狮子愤怒地咆哮着,但无法追上羚羊。
最终,羚羊成功地摆脱了狮子的追捕,回到了自己的族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智慧往往比力量更为重要。
羚羊虽然力量不及狮子,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逃脱了死亡的命运。
1. 文章开头通过描述非洲草原上的场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3分)2. 文章中,羚羊展现出了哪些品质?(3分)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智慧比力量更为重要”这一观点的理解。
(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共6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到海量的信息。
然而,这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
首先,信息过载让人们应接不暇。
每天,我们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虚假、低俗、有害的内容。
这些信息不仅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其次,信息碎片化使得人们的思维变得混乱。
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人们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导致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月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人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亮象征着团圆、美满,也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之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但月亮的神秘面纱依旧未曾完全揭开。
(1)下列关于月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团圆、美满。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C. 月亮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但它的神秘面纱已经完全揭开。
D. 古人通过观察月亮,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月亮的神秘面纱依旧未曾完全揭开”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的外观特征和运行规律已被人类完全了解。
B. 月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尚未被证实。
C. 人类对月亮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
D. 月球背面图像的拍摄技术尚未成熟。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君子不器。
”何也?器者,各有所能,而不能兼也。
故君子,其器也大。
夫水也,必出于山,然后能汇于海。
君子必广其学,坚其志,深其器,然后可以任大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各有所能:各有所长。
B. 坚其志:坚定自己的意志。
C. 深其器:提高自己的修养。
D. 任大事:担任重要职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强调君子要有广泛的知识和坚定的意志。
B. 文章将君子比作水,说明君子要像水一样汇入大海。
C. 文章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深厚的修养和广泛的能力。
D. 文章指出,君子不应该只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君子,其器也大。
②君子必广其学,坚其志,深其器,然后可以任大事。
三、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
考试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明察秋毫B. 一诺千斤C. 风华正茂D. 栩栩如生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他______地看着窗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A. 凝视B. 扫视C. 窥视D. 环视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今天有空吗?”B. 他问我,你今天有空吗?C. “你今天有空吗?”他问我。
D. 他问我:“你今天有空吗”?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
B. 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取得好成绩。
C. 他因为生病了,所以没有参加比赛。
D. 这个报告非常精彩,值得我们学习。
5.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B. 《水浒传》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的作品。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是明代小说。
D. 《三国演义》是清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请填写下列古诗词中的空缺部分:“床前明月光,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
7. 请写出《论语》中的一句名言: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8. 请写出《出师表》中诸葛亮的一句名言:答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 请填写下列成语的后半部分:“画龙点睛,______。
”答案:点石成金。
10. 请写出《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句: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短文内容略)1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12. 文章中描述的事件对“他”有什么影响?13.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信息?14. 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四、作文(共30分)15. 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五、附加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请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B. 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C. 沧海一粟(cāng hǎi yī sù)D. 悠然自得(yōu rán zì d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广泛的关注。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C. 由于他生病,所以不能参加这次比赛。
D. 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下列成语中,与“掩耳盗铃”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自欺欺人B. 瞒天过海C. 自作自受D. 欺天罔地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B.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C. 那座山像一头巨兽,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D. 他的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
5. 下列诗句中,描写春天景象的一项是:A.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C.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鹿柴》)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青青园中葵》)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为什么不来?”他问。
B. “你的成绩怎么样?”他问,“我很好。
”C. “你为什么不来?”他问:“我很好。
”D. “你为什么不来?”他问:“我很好。
”7.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 rè)B. 惊愕(jīng è)C. 潜伏(qián fú)D. 拘束(jū shù)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信息过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筛选和利用信息,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信息过载是当今时代人们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B.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这是信息过载的主要原因。
C. 有效筛选和利用信息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它关乎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D. 信息过载会导致人们思维混乱,影响判断力,甚至导致心理问题。
2. 材料中提到“有效筛选和利用信息”,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提出的具体方法?(3分)A. 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
B. 关注权威媒体和专家的观点,避免盲目跟风。
C. 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D. 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信息过载”这一问题的看法。
(9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以下是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调查了1000名大学生。
三、调查结果1. 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希望在国内就业,20%的大学生愿意出国深造。
2. 大学生就业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教育、医疗、金融、互联网等。
3. 大学生就业困难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实践经验,实际工作能力不足。
(2)就业观念滞后,对自身定位不准确。
(3)求职技巧不足,面试表现不佳。
一、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语语中加点字的注意全对的一项是(B )(2分)A、炽痛(zhì)阻抑(yì) 亘古(gèng) 回环曲折(qǔ)B、嗥鸣(háo) 污秽(huí) 默契(qì) 气冲斗牛(dǒu)C、祈祷(qǐ) 迭起(dié) 仰慕(mù) 鲜为人知(xiǎn)D、磐石(pán) 踌躇(chóu) 重荷(hé) 义愤填膺(yīng)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2分)A、人声鼎沸万丈狂澜芳草萋萋锋芒必露B、迥乎不同亦复如是杂乱无章家喻户晓C、妇儒皆知鞠躬尽瘁寻欢作乐一反既往D、丛山叠岭一拍既合一泻万里博学多识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2分)A、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在中考冲刺阶段,同学们刻苦学习,几乎达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B、在乒乓球世锦赛中,李晓霞针对对手的特点,随机应变,巧妙运用各种战术,赢得胜利。
C、人生路上有时山高难攀,海阔难越,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定会登上理想之巅,到达梦想之岸。
D、四川爱乐交响乐团每月举办的免费音乐会,将音乐无与伦比的美,带给了成都的广大市民。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
B、《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夹竹桃花的败落,又暗示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还指“我”长大成人。
C、《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是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2分)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A、②④①③B、①③②④C、②④③①D、①②④③6、名著阅读。
(5分)(1)《童年》的作者是前苏联 (国家)的阿廖沙。
主人公名叫高尔基。
(2)《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二、默写。
(5分)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1、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三、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
(7分)学校开展以“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4分)[材料一]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摘自歌曲《龙的传人》) [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乘坐的车子叫“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材料三]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舞,赛龙舟,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材料四]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
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能显能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示例:我选材料三,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吉祥平安.12、我选材料二,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皇权.13、我选材料四,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超凡的力量.活动二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与龙有关的谚语佳句。
这些语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请从下列四句中任选一句,写出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3分)①不下大海,难捉蛟龙②龙天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4、我选第①句,悟出的道理是: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四、文言文阅读。
(14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5题。
(14分)(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春天。
(每句划一处)(2分)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16、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C)(2分)A、忽啼求之不能称前时之闻B、稍稍宾客其父其此之谓乎C、以为顺流下矣自以为大有所益D、结友而别博学而笃志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板:通“攀”,牵,引③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18、翻译。
(4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1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3分) 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五、现代文阅读。
(29分)(一)(9分)“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20、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21、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1分) .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2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请你对这句话作赏析。
(3分) 望闻问切是比喻的修辞,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生动形象的写出闻一多先生努力探求救国的方法,从而展现出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感。
2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3分)闻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学者、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门铃(20分)⑴帕皮是个样子讨人喜欢的老头。
一双蓝色的眼睛,虽然因年老而显得暗淡,却从中透出一股温暖之情。
他经常喜欢吹着口哨清理打扫店铺。
不过,他私下里有时也悲伤。
⑵有一天,他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优美的旋律。
外面,阳光温暖而明亮,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
一阵微风吹来,店门上的铃铛叮铃铃地响了起来。
这只铃铛能产生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回响,在这个家里已上百处了。
老人非常珍惜这只铃铛,每天都要擦拭它。
⑶听到铃声,帕皮起身招呼客人。
“你需要点什么,小姑娘?”帕皮的声音天性快活。
“您好,先生。
”小女孩说话几乎是低声耳语了。
女孩样子天真可爱,说话羞羞答答。
她用棕色的双眼看着帕皮,然后慢慢地扫了一眼整个房间,似乎在寻找某种特殊的东西。
⑷女孩腼腆地告诉老人:“我想买一件礼物,先生。
”“好吗,咱们看看,”帕皮说,“想给谁买呀?”“是给我外公买,但是不知道买什么。
”⑸帕皮开始提一些建议。
“袖珍手表怎么样?这表完好无损,是我自己修理的。
”他自豪地说。
⑹小女孩没有回答,然后走到门口,把门轻轻扭开,按了按门铃。
看到女孩兴奋的微笑,帕皮似乎也容光焕发。
“就是这个。
”小女孩发出咯咯的笑声,“妈妈说外公喜欢听音乐。
”⑺就在这时,帕皮的表情变了。
但害怕伤了女孩的心,老人告诉女孩说:“对不起,小姑娘,那东西不卖。
也许你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的。
”为了让女孩能理解,帕皮告诉小女孩这个门铃如何在自己家里这些年以及不想卖的原因。
小女孩抬头看了看老人,眼里含着一大滴泪珠,甜甜地说:“我想我懂了,谢谢您。
”⑻突然,帕皮想到自己除了未住在一起的女儿,其余的家人都没了,即使女儿也有十年未见面了。
他想,为什么不把门铃传给一个能和亲人分享的人呢?⑼“等等,小姑娘。
”就在女孩向门外走的时候,也就是正当老人将要最后一次听到铃响的时候,老人喊住了她,“我决定卖铃铛了。
给你手绢,擤擤鼻涕。
”⑽小女孩拍起手来:“哦,谢谢您,先生,外公会非常高兴的。
”“好啦,小姑娘,好啦。
”帕皮帮了这个孩子,感觉很不错,然而,他知道自己会想那个门铃的。
“你一定要替你外公保管好那个铃铛,也也替我保管好那个铃铛,好吗?”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
⑾“哦,我保证。
”小女孩说。
她抬起头看了看帕皮,再一次小声问:“多少钱啊?”“哦,我看一下,你想花多少钱?”帕皮笑着问道。
⑿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零钱袋,然后举起来2元47分硬币,放在柜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