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二 速度及速度的测量
- 格式:docx
- 大小:606.88 KB
- 文档页数:7
备考2023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单选题专训及答案(二)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单选题专训1、(2019株洲.中考真卷) 孙杨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自由泳200m金牌。
以每50m为一个赛段,他在四个赛段的成绩如表所示,在此次比赛中,孙杨运动最快的赛段是()赛段一二三四时间/s 24.47 27.11 27.25 26.60A . 一B . 二C . 三D . 四2、(2020山西.中考模拟) 如图所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设计精巧,拥有“五指指廊”结构,寓意“凤凰展翅”。
普通成年人以正常步行速度从中央大厅走到A登机口需要的时间大约为8min,请你根据图片信息估测AB两登机口之间的距离大约为()A . 50mB . 100mC . 500mD . 1000m3、(2020黄冈.中考模拟) 某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0~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 . 小车在0~2s内比在5s~7s内运动得快C . 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D . 2s~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4、(2016泰州.中考模拟) 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算,符合实际的是()A . 人正常心跳一次的时间约2sB . 挂壁式空调的额定功率约1.2kWC . 泰州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5℃D . 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0cm5、(2017苏州.中考模拟) 小轿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青观察到轿车速度盘的指针始终在110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青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为5s,如图所示.则被超越大客车的车速范围为()A . 10~20 m/sB . 20~30m/sC . 30~40m/sD . 40~50 m/s6、(2017广州.中考模拟)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为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s甲、乙的距离大于2m,则()A . 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B . 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bC . 乙的s ﹣t图象一定为图线cD . 乙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7、(2020重庆.中考真卷) 滑轮是提升重物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机械,工人师傅用500N的拉力F,利用图所示的滑轮将重800N的重物在30s内匀速提高了6m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 绳端移动的速度为0.2m/sB . 该滑轮的机械效率为62.5%C . 工人师傅拉绳子的功率为200WD . 提升重物所做的有用功为3600J8、(2016大庆.中考真卷) 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其中a 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b车以速度v出发,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达到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c车也以速度v出发,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也是v,三辆汽车运动时间分别为ta 、tb和tc,其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 ta =tb=tcB . ta<tb<tcC . tc>ta>tbD . tc>ta=tb9、(2016成都.中考真卷) 马斯克于2013年首次提出了超级高铁的计划.他设想乘客坐在类似胶囊的“车厢”里,“车厢”在低压管道中被发射出去.沿着空气轨道行驶,其速度最高可以达到约1200km/h.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车厢”的速度可以达到1000m/sB . 材料中描述的1200km/h是指“车厢”的平均速度C . 坐在“车厢”里面的乘客相对于自己的座位是静止的D . 在“车厢”加速启动阶段,面向前方的乘客由于惯性将向前倾10、(2016成都.中考真卷) 小李毎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当天行走的步数,如图为她在6月12曰的步行情况.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身体指标和通常的步伐及频率,可以估测出()A . 小李的质量大约为500kgB . 小李步行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m/sC . 当天小李走过的路程大约为3000mD . 步行后小李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为4s 11、(2017济宁.中考真卷) 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A . 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 . 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C . 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D . 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12、(2016南通.中考真卷) 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 . 30km/hB . 60km/hC . 90km/hD . 120km/h13、(2019益阳.中考真卷)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物理量符合实际的是()A . 一般情况下,教室内空间高度约为 B .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C . 一眨眼的时间约为2s D . 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kg14、(2019益阳.中考真卷) 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是()A . 在第一个10s内以做匀速运动B . 在第二个10s内速度大小不变C . 在第三个10s内前进了300mD . 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15、(2020奉贤.中考模拟) 位于P、Q两点的甲、乙两小车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初中物理速度测量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速度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 学会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测量物体的速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速度测量实验器材、计时器、测距工具、物体、计算器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1.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测量的重要性,并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步骤2:实验设计1. 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速度测量实验方法,如平均速度法、瞬时速度法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并设计一个简单的速度测量实验。
3.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列出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步骤3: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使用计时器测量物体在固定距离上的运动时间,并使用测距工具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
步骤4:数据处理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步骤5:实验总结1.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等内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展示的方式,分享实验心得和经验。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测量方法和仪器,如光电门、雷达测速仪等,进行速度测量实验。
2. 学生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探究速度与其他因素(如质量、摩擦力等)的关系。
评估方法: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过程,评估其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2.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报告,评估学生对速度测量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速度的相关概念和公式,如加速度、位移等。
2.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速度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规律。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备考2023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填空题专训及答案(二)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填空题专训1、(2020临潼.中考模拟) 某同学家新房装修时,在地面与窗台间放置一斜木板,将瓷砖沿木板用时10s,从地面匀速拉上窗台。
如图所示,已知窗台高3m,木板长5m,瓷砖重500N,沿斜面所用拉力为400N。
拉力F运动的速度是________m/s,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_J;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N;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2、(2017武定.中考模拟) 小聪一家去昆明旅游,在昆明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昆明,最快需要________h.3、(2017泰州.中考模拟) 汽车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过程中,若驾驶员发现前方 70m 处有障碍物,采取制动后,汽车行驶 60m 刚好停在障碍物前,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 0.5s,则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为________m/s,合________km/h.4、(2019红桥.中考模拟) 一座平直的跨海大桥全长1.6km,桥头立着如图所示的两个标志牌。
如果一辆匀速行驶的载重汽车恰好达到两标志牌的最大限定值,该车通过桥中央时对桥面的压力为________N,通过该桥的时间为________h.(g取10N/kg,车长不计)5、(2012贺州.中考真卷) 如图所示,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02s闪亮一次,照出的甲、乙两个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之比v甲:v乙=________.6、(2011钦州.中考真卷) 今年5月16日上午,钦州市区域复合型警务机制正式启动.其中最引入注目的就是流动警务室(纯电动式警车),如图所示,这种警车行驶的最大时速是20km/h,那么行驶50km至少需要________ h,行驶过程中警车电池的电能主要转化为________能.7、(2012泰州.中考真卷) “歼﹣10”是我国直行研发的新型战机,当发动机以1.2×l05N的推力使其以二倍声速(声速为340m/s)飞行时.10s飞行的距离________ m,发动机推力的功率是________ W.8、(2019吉林.中考真卷) 长吉高速公路全长约110km.一辆轿车以1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通过长吉高速公路约需________ h;以正在行驶的轿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护栏是________的。
第二节速度(第1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不同,理解速度概念。
2.能从速度的意义出发,理解速度公式的构建过程,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速度单位的建立过程,能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4.会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的速度;【课前准备】请你通过阅读课本,看看能否回答:1.物理上的速度与你以前所学的速度相同吗?(从“定义”、“公式的写法”、“单位”等方面说说看)2.物理上与速度有关的计算与你以前所学的相同吗?(从写法上找找看)【课堂学习】问题1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活动5.5 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课本P110~)方法一:相同,比 , 运动的快;方法二:相同,比 , 运动的快;例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下面是在校运动会上,某同学观察百米赛跑,借助于这两个图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甲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路程、时间都不同,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问题2物理学中是用什么来表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读课文,做填空:(1)物理学中用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大小)定义:速度大小等于物体 ;(3)速度的公式: (v表示 ; s表示 ; t表示 )(4)速度的单位: (主要) ; 、 (常用)。
换算:1ms= kms= ms,例2.甲物体的速度是18 kms,哪个物体运动得快?读课文,“一些速度”:思考:(1)小汽车正常行驶的速度是多大?怎样知道行驶中汽车的速度?(2)人正常步行的速度是多少?怎样测量人正常步行的速度?例3.交通运输工具(例如摩托车、轿车)上测量速度的仪器是,如图2所示,正在行驶的汽车的速度是。
例4.如图3所示是公路旁常见的路牌标志牌,“60”表示:;“68km”表示:。
问题3怎样测量物体的速度?一般原理是:测量的物理量是:测量工具是:活动5.6 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课本P110~)问题4怎样用速度公式计算简单问题?例 5.课本例题(P110)例6.连云港市东海县毛北村的科学钻井工程被誉为“亚洲第一井”。
初中物理速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2)掌握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掌握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巩固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2. 难点: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旧知识:提问学生关于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引入新知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知识讲解:(1)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2)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3)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秒(m/s)= 3.6千米/小时(km/h);(4)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恒定,路线直线。
3. 实例分析:(1)给出实例,让学生计算物体的速度;(2)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5. 实验操作:(1)安排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操作;(2)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巩固速度知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1)课后习题:巩固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2)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并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速度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速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测量速度,能够分析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幻灯片展示一些速度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经常听到或使用什么与速度有关的词汇?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沿着其中一方向所运动的路程。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教师讲解速度的测量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运动物体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来计算速度。
3.实验活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速度的测量实验。
步骤一:将一张长直尺放在桌面上,将一枚小球由一端推开,计时器开始计时,另一位学生记录小球到达另一端的时间。
步骤二:反复进行多次实验,记录下每次的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
步骤三:根据每次的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计算速度。
4.实验结果的分析(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画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并从图中观察出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以下结论:1.当时间相同,路程增加,速度增加;2.当路程相同,时间减少,速度增加。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速度的测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整理。
2.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思考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实验材料。
学案二 速度的测量【知识梳理】1. 瞬时速度的测定:2. 打点计时器:3. 闪光照相:4. 位移传感器:5. 光电门:6. 在实际生活、科学研究中,测定速度的方法很多,但一般是通过测量微小时间内的位移或测微小位移内的时间。
【典型例题】例1 如图1.2-1图示是某次实验打出的纸带,在纸带上找出连续的6个点,分别标上0、1、2、3、4、5,用直尺测量出两个相邻点间距离x 1、x 2、x 3、x 4、x 5,并把它们填入表格中.根据这些数据:(所用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s)(1)运用你所学过的知识判断纸带的这段运动情况;(2)求各点的瞬时速度,并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例2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为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1.2-2所示。
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
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6cm ,拍摄到的石子位置A 距石子起落点竖直距离约为2m 。
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图1.2-1图1.2-2例3光电门传感器是测定瞬时速度的仪器,它的原理(如图1.2-3)是发射端发出一束很细的红外线到另一端的接收窗口,当固定在运动物体上一个已知宽度的挡光板通过时,它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计下挡光板经过的时间,再用挡光板的宽度与经过的时间比值求得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1)用光电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在测量速度较小时,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选择宽度比较 __ (填“宽”或“窄”)的挡光板。
(2) 已知某光电门的时间测量的最大误差为±0.1ms ,如果物体的实际瞬时速度为10m/s ,选用的挡光板宽度是5mm ,在用光电门测该物体速度产生绝对误差的最大值为 ___ 。
(绝对误差=测量值-实际值)。
例4 如图1.2-4所示,是位移传感器,它能记下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通过位移-时间图像可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瞬时速度)。
2021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备考方案专题二 速度及速度的测量①能够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③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二、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用符号v 表示。
(2)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s s v s vt t t v===变形式(4)单位:基本单位为米每秒(符号m/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单位为千米每小时(符号km/h )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5)常见速度值:①人正常的心跳(脉搏)约75次/min;②完整播放一遍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50 s;③普通中学生百米跑的成绩约为16 s;④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约为0.4 s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特点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且速度的大小不发生变化(1)运动的路线是直线,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
(2)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程度实例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汽车紧急制动频闪照片图像四、平均速度(1)意义: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2)公式:=svt 总平均总(我们计算某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是在哪段路程上或在哪段时间内)(3)特点:①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同的路程或不同的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②物体的实际速度有时比平均速度大,有时比平均速度小五、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svt(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实验时斜面倾角不宜过大,目的是避免小车运动太快,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小误差、刻度尺(要估读,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注意:测量时要“头对头”“尾对尾”)、停表(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金属片(作用:确保小车到达终点时在同一位置,方便计时)。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速度的计算(含答案)1.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30m,需40s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min30s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于()A.400m B.300m C.200m D.150m2.小明家离学校600m远,他步行到学校要花10min,那么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 )A.60m/s B.6m/s C.1m/s D.1m/min3.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 )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C.正在进行百米赛跑的运动员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客机4.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30km/s,当我们站在地面上不动时,在1min内,我们已随地球绕太阳经过了 ( )A、30kmB、500kmC、1800kmD、108800km5.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A、1:1 B、9:4 C、2:3 D、4:9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10m,则它的速度为_______m/s,它在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m。
7.图1为甲、乙两物体运动时,相隔相同时间所在的不同位置。
由图可知,_______(选填“甲”或“乙”)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相邻间隔时间为0.02s,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利用测量工具测得相应距离为1cm,则该物体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_m/s。
图18.雷达是现代战争重要的军事装备。
若雷达向飞机发出的微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为52μs(1μs=10-6s),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则微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此时飞机与雷达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m。
9.小红已推测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m/s,合________km/h;她家离学校720m,为了不迟到,她至少要提前_______min从家出发。
2021江苏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物体的运动1.了解:长度和时间两个基本物理量;误差的概念。
2.知道: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3.会: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二 速度及速度的测量
①能够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③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时间比路程,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二、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用符号v 表示。
(2)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s s v s vt t t v
===变形式
(4)单位:基本单位为米每秒(符号m/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单位为千米每小时(符号km/h )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5)常见速度值:①人正常的心跳(脉搏)约75次/min;②完整播放一遍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50 s;③普通中学生百米跑的成绩约为16 s;④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约为0.4 s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四、平均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
(2)公式:=s
v
t 总
平均
总
(我们计算某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是在哪段路程上或在哪段时间内)
(3)特点:①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同的路程或不同的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②物体的实际速度有时比平均速度大,有时比平均速度小
五、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s
v
t
=
(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实验时斜面倾角不宜过大,目的是避免小车运动太快,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小误差、刻度尺(要估读,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注意:测量时要“头对头”“尾对尾”)、停表(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金属片(作用:确保小车到达终点时在同一位置,方便计时)。
(3)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表所示):根据
s
v
t
=计算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
并绘出实验数据曲线图,通过小车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来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4)交流、反思
①测量下半段(或任意一段)路程的速度时不能让小车从中点(或除顶端外的任意一起点)由静止释放,因为小车运动到中点(或除顶端外的任意一点)时的速度不为零。
②小车下滑过程中(不计摩擦)能量的转化情况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5)误差分析
①若小车经过终点后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大,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小;
②若小车静止释放时未放在顶端,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小, 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大。
一、速度单位换算
原单位 路程等量代换 目标单位
1
km
1m
10001m/s 11 3.6km/h 11s h 3600
=⨯=⨯=
数值与单 时间等量代换 进行运算 位分离
二、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①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保持不变,即运动的路线是直线。
②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即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
三、平均速度的计算
类型一:前半段的平均速度为v 1,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为v 2,求平均速度v 总
1212
12
2===11+22s s s v v v t t t v v s s
v v =++总总总总后总前总总
类型二:物体在前一半时间里的平均速度为v 1,在后一半时间里的平均速度为v 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v 总
1212
+22===2
t t v v s s s v v v t t t ++=
总总
后前总总总总总
四、运动图像的分析
表示计时开始时,物体距参考点O 已有了一定距离
表示物体在一定时间后才从参考点O 开始运动
甲、丙过程表示物体做匀速运 动,乙过程表示物体静止
表示物体具有了一定速度后才开始做加速运动
表示物体在一定时间后开始做加速运动
甲、丙过程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乙过程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
1.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一同学借助如图甲、乙中的汽车行驶的结果来说明这两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借助图甲,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来确定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借助图甲,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来确定物体运动的快慢; ③借助图乙,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来确定物体运动的快慢; ④借助图乙,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来确定物体运动的快慢。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题图甲中,汽车行驶的时间相同,运动的路程不同,故汽车运动的快慢不同。
题图乙中,汽车行驶的路程相同,运动的时间不同,故汽车运动的快慢不同。
故本题选B 。
答案:B
2.一辆汽车在从甲地到乙地的过程中,若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20 m/s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30 m/s ,则汽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10 m/s B. 24 m/s C. 25 m/s D. 50 m/s 解析:设总路程为s ,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2
s
,汽车在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11122s s t v v ==,汽车在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22222s
s
t v v ==,汽车全程所用的时间
12t t t =+
全程平均速度1212
22s s s
v s s t t t v v =
==
++12122220m/s 30m/s =24m/s 20m/s+30m/s v v v v ⨯⨯==+。
答案:B
3.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上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 段的路程AB s =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 1.6s AB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AB v =_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80.0cm 40.0cm 40.0cm, 1.6s AB AB s t =-==,小车通过AB 段的平均速度:
40.0cm
25.0cm/s 1.6s
AB AB s v t =
==. (2)如果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 s t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零;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通过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 答案:(1)40.0;25.0 (2)小
(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