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85 MB
- 文档页数:8
《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重难点1.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停表,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利用刻度尺侧长度时,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是本节的难点。
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在斜面上标注出起点,利用金属片指示终点,便于计时和测量长度。
由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较短,不易测量,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较长的时间,间接求出,即利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再分别计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从而强调出,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由于小车从斜面滑下较快,到撞击金属片之前的时间不好测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进行演示,将小车的运动记录下来,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进行简单介绍,选取其中一段时间对应的图像,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可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同时也可得到所选取的研究区域的v-t图像,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演示】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在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学生猜想回答。
教师总结: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停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测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时间和长度 ,并求平均速度 .2过程和方法:体会设计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的实验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1重点: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如何准确计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 ,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 ?你能否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来研究呢 ?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 ,思考以下问题:1复习平均速度的公式了解各个字母的含义 .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2实验需要什么器材 ?如何组装实验设备 ?3该如何进行实验 ?请安排好实验步骤 .4该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请设计好表格 .5分析实验数据 ,物体在斜坡上、下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一样吗 ?6斜坡的长短 ,以及斜坡的坡度大小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 .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1速度公式: ,s 表示物体运动的总路程 ,t 表示运动的时间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s 与时间t .2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3〕实验装置组装:如以下列图110m 852m/s 1291s s v .t .===110m 852m/s 1291s s v .t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 ,使小车从静止释放 ,可加速下滑即可 ,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4〕实验步骤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②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③根据测得的S1、t1 ,利用公式v1 =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 ④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 ,测出小车道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划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5〕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要有单位〕〔6〕数据分析①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的数据相同吗 ?为什么 ?〔不相同 ,因为斜坡的长度不同 ,斜坡的坡度也不同 .〕②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根据公式:计算 .〕③物体在斜坡上、下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一样吗 ?〔不一样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 ,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 .上半段运动得慢 ,下半段运动得快 ,小车不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斜坡的长短 ,以及斜坡的坡度大小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斜坡稍微长一点 ,可以使小车运动的时间稍长 ,便于测量 ,但如果太长 ,小车运动的坡度必须加大才能到达;斜面的长度如果太短 ,小车运动的时间也相应较短 ,不利于对时间进行测量 .斜坡的坡度小一些 ,小车运动的速度会慢一些 ,便于时间的测量 ,假设斜坡的坡度太大 ,小车运动时间太短 ,不利于时间的测量 .〕三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 ,总结本节内容 ,明确重、难点 .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 ,综合测试局部〕五 教学反思:第3节 声的利用教学目标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 ,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 ,知道超声的应用 .12312s s v t t -=-难点:声呐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音像资料 ,图片或光盘 ,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设计:进行新课1、超声与次声2、学生阅读第|一段 ,答复什么是超声、次声 .超声的应用1、引入竞赛方式 ,探究超声的应用 .宣布竞赛的规那么和赛题 .2、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3、宣布进行分类 .待学生分类完 ,然后启发学生问:以上分类是不是唯一的 ?还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 ?4、关于声呐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定位的原理 .次声的危害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 "次声〞一栏中的内容 ,答复次声的危害性 .师生共同进行评估 .2、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 .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 .稳固和小结1、回忆本节所学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2、在欢乐、优美的<蓝色多瑙河>的交响乐中下课 .布置作业竞赛成绩 ,归纳声利用的实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举手答复:超声和次声的概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 ,积极参与 ,举手答复 .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估 .按照声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声呐定位原理:S =vt/2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常识性的 ,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 .如引入新课时利用蝙蝠的故事 ,就是此目的 .教学设计中注重鼓励学生多方查找有关超声及其应用 ,次声及其危害等方面的资料 ,并进行分类 .该设计中没有用多媒体等方面的软件资料 ,建议教师注意搜集该方面的音像资料 .。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引言:测量平均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基础实验之一。
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平均速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并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来探究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在完成这个实验教学设计后,学生应能够:1.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3. 计算并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计时器、直尺、纸、铅笔等实验用具;2. 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计算器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和讲解1. 教师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 V = Δx / Δt,其中 V 表示平均速度,Δx 表示位移,Δt 表示时间。
2.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跑步、汽车行驶等,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与平均速度进行区分。
步骤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小车(可以是玩具车或卡片制成的纸车等)。
2. 学生确定一个直线跑道,并用直尺测量出跑道的长度。
3. 学生利用电子计时器,在跑道上设置起点和终点,并记录下小车从起点到终点所需的时间。
4. 每个小组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5.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次实验的位移,并计算平均速度。
6. 学生将实验记录和计算结果整理在实验报告中。
步骤三: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1. 学生归纳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比较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学生可以观察到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的规律。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步骤四:拓展应用1. 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到平均速度是描述一个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扩展应用,如计算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或者通过速度与时间的图像,确定物体运动过程中的状态。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际操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操作。
2. 教学难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3. 实践场地。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并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过程。
4. 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并计算平均速度。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八、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的实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概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在讲解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3. 实际操作:安排学生在实践场地进行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七、课程的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均速度,还有哪些速度的概念(如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等)?2. 讨论: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规划、运动训练等?八、教学评价的设计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1.4 测量平均速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小车、带金属档片的斜面、停表、刻度尺3.设计实验——实验装置:4.进行实验——实验步骤: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激流勇进【设疑】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板书】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二、实验:测【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列图所示:学生讨论、答复: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答复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学生讨论后答复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答复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学生答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测量工具的精确使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
3. 实验器材(如自行车、跑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等)运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速度。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如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计算。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尊敬的用户: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
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
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
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1、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2、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和,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