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课后提升】1.如图为高速摄影机拍摄的子弹射过柿子的照片.若子弹的平均速度是900m/s ,则子弹穿过柿子的时间大约为( )A.0.1minB.0.1sC.0.1msD.0.1s μ2.天佑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量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小明乘坐的汽车在某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表是小明记录的汽车运行各时刻及从表中数据可知,汽车的速度是km/h ,合m/s (保留小数点后1位小数).在10时05分,公路旁路碑的里程数应是km.4.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运动到F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1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F 点共通过了 cm 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 点的平均速度是m/s.5.大李想要测定纸片下落的速度,具体测量时可采用的方法有:A.先选定一段时间,测定纸片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B.先选定某一段距离,测定纸片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C.预先不选定时间或距离,直接测定纸片下落时通过某段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你认为大李采用哪种方法较好? .原因是.6.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 、B 、C 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 的米尺紧靠直线,A 、B 、C 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 、B 、C 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 、B 、C 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则小钢球在通过AB 、BC 和AC 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AB v = ;BC v = ;AC v = .7.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2)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为什么?8.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9.木块从图中斜面所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中木块的平均速度.(1)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2)用粗糙程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根据公式算出第1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为;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
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学生探究实验报告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设计实验方案: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 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ts,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
为了便于准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 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路程s/m0.1m0.1m0。
1m时间t/s速度v/m·s1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中心任务:会使用测量工具,会处理实验数据设问导读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4、实验中斜面的倾斜坡度要(大或小),目的是。
5、实验中斜面底端的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6、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₁;(2)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₁;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₁;(3)根据测得的s₁、t₁,利用公式v=st(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₂和小车从顶端滑到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₂,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₂。
7、通过上述的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段,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也不同。
自我检测:1、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2)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撞到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4)若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₁、v₂,则两者的大小关系为v1 v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八年级上册物理科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组长:
______、路程的公式是
来测量长度,利用______
,我们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
v
”有了怎样的认识?
)超声波测距法测速;
)雷达测速;
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甲
图的停表(
图3-12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
5 min行驶1000 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
,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m/s __________________m/s。
3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
滑行52 m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停车,车的平均速度是
h他又看了一下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
(填“大、小
)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cm v。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自主预习】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__量程和分度值_,读数时,一定要有一位__估读__值。
2.使用停表:①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②停表的读数: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小盘:通常有30刻度(甲图)和60刻度型(乙图).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 的原因。
读数结果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
每次读完后要_归零。
实验前先多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
甲乙 【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和时间t 。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实验装置图:5.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1)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
(2)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学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要 点 讲 解要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 原理:v =st。
2. 实验仪器:刻度尺,停表,小车,长木板,木块,金属片等。
3.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测出小车经过的路程s ,用停表测量小车经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则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st。
4. 实验结论:通过分析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下半段以及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出小车沿斜坡滑下的速度是变化的,小车在滑下的过程中越来越快。
5. 实验注意事项:(1)斜面坡度应该小一些。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容易计时,其时间误差就会越大,所以为了尽量减小时间误差,应该减小斜面坡度。
(2)该实验中,测量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和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可以把这两次实验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得出小车的运动情况。
经典例题1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________。
(2)小车从位置甲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丙为止,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cm 。
(3)小车从位置甲出发开始计时,到位置乙时,所用时间如数字钟所示,小车从甲到乙所用时间是________s 。
(4)小车由甲至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小车由乙至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小车由甲至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
解析:(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v =st 。
(2)由图中刻度尺可以看出:小车从甲位置到丙位置通过的距离是90.0cm 。
(3)小车在位置甲时的时间为00:05:04,到位置乙时的时间为00:05:06,因此所用时间为2s 。
(4)小车由甲至乙路程为s 甲乙=26.0cm ,时间为t 甲乙=2s ,故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为v 甲乙=s 甲乙t 甲乙=26.0cm2s=13cm/s =0.13m/s ;小车由乙至丙路程为s 乙丙=64.0cm ,时间为t 乙丙=4s ,故乙至丙的平均速度为v 乙丙=s 乙丙t 乙丙=64.0cm4s =16cm/s =0.16m/s ;小车由甲至丙路程为s 甲丙=90.0cm ,时间为t 甲丙=6s ,故甲至丙的平均速度为v 甲丙=s 甲丙t 甲丙=90.0cm6s =15cm/s =0.15m/s 。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4《测量平均速度》统编课时: NO 上课时间: 月日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重点)2、学会分析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学习环节预习一、独学: 仔细阅读教材用笔勾画出重点内容、关键语句,关上书后独立完成下列各空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测量时间的方法有:在日常生活中用钟表计时,在物理实验中常用来计时,在没有工具时,还可以用人的脉搏来粗略的计时。
二、互学:完成下列填空:1、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原理是,需要的测量的物理量是和,分别需要哪些物理工具、,2、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展示三、质疑:(你看完书后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四、点拨:根据学生存在问题适时点拨反馈五、小结:(见板书)六、拓展: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
(3)请根据图表中所给信息回答:,,。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2、小明在利用上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1S1=75 cmt1=2、6sV1=28、85 cm/s2S2=75 cmt2=2、5sV2=_____ cm/s3S3=75 cmt3=2、4sV3=______ cm/sv=______ cm/s板书设计1、4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原理二、实验器材三、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四、实验分析教学反思链接资源《测量平均速度》相关动画和视频。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2.实验器材: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论:【交流评估】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3.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跟踪训练】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课堂检测1.一小汽车在一段10 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A.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B.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小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D.在第1 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 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在记录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填“可以”或“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纠正错误.3.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参考答案自主探究跟踪训练1.刻度尺停表v=2.小3.大课堂检测1.C 解析: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故A、B两项错误;小汽车的速度v=36 km/h=10 m/s,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10 m/s×10 s=100 m,故C项正确,D项错误.2.答案:不可以原因解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必须符合实验事实,不可以把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改,因为不合理数据可以反映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便于纠正错误,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错误.3.答案:(1)4 (2)6.7 (3)8 (4)变速解析:(1)从起点到10 m处的路程s1=10 m,所用时间t1=2.5 s则平均速度v1==4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路程s2=10 m,所用时间t2=(4-2.5) s=1.5 s.则平均速度v2==6.7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路程s3=20 m,所用时间t3=(6.5-4) s=2.5 s.则平均速度v3==8 m/s.(4)王军同学在40 m内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他做变速运动.。
测平均速度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题(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X|k | B| 1 . c |O |m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重点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教学手段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第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学生思考后正确回答: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讲授新课一.科学探究的环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二、实验准备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实验原理是v=s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1.4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能用实验器材测量平均速度。
2.能利用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各种计算。
自学学习(自学教材23-24页)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就是速度公式):
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装置:
合作探究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在斜面上由顶端滑过斜面的始、末位置如图所示,小车
通过的路程为,若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为2.5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
的平均速度为。
2. 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步经过10m、
根据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3)分析表中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 _
当堂达标
1.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它在第1 min内、第2 min内、第3 mi n内的路程都是300 m,在这3 min内做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
C、变速运动
D、无
法确定
3.2007年4月18日,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新的列
车外形如图,它从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可达200km/h,若南京到上
海的全程为300km,则列车通过这段距离需要 h。
4.一辆汽车在与铁路平行的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迎面开来一列速度为54km/h 的火车,汽车上的乘客看到火车开过经历了7s,由此可知这列火车长 m。
5.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为他乘车到达
目的地的车费发票。
求:(1)出租车行驶时间;(2)出租车行
驶速度。
6.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1s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通过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 点的平均速度是 m/s。
7.长300m的火车,用5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________.
8.汽车从A城开往B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m/s,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m/s,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