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4.3 探究水的组成教案 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25.00 KB
- 文档页数:5
粤教版化学九年4.3《探究水的组成》word教案
4.3 研究水的构成教课方案
(1课时)
一、主要内容
①水的物理性质;②水的元素构成及研究实验;③硬水及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术
1.知道水的物理性质(认识)
2.经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构成,加深对分子、原子观点及化学反响的本质的认识(理
解)。
(二)过程与方法
经过研究水的构成实验,发展学生察看能力、实验能力、剖析推力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研究水的构成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谨慎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课方案思路
要点:研究水的构成
难点:对水分解的微观理解
要点:电解水实验
本节教课的基本思路:按一个完好的研究过程研究水的构成,即: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定→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采集凭证→解说与结论→ 表达与沟通。
体验和学习探究过程比实验结论更重要。
研究需在教师的指引和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前四个过程。
后三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达成,由学
生描绘、解说现象,推理结论,进行表达与沟通。
1 / 1。
九年级粤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第四章生命之源―水4.3 探究水的组成一、本周教学内容4.3 探究水的组成了解水的物理性质;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二、重点、难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三、教学过程4.3 探究水的组成●水的物理性质问题:1. 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个性质有关?2. 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3. 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物理性质总结1.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2. 在压强为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3. 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1g·cm-3)最大。
●探究组成水的元素1. 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1)分解法(2)化合法2. 水通电实验(1)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电极上有大量气泡生成(2)与正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和与负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体积谁多谁少?正极气体体积大约是负极气体的二分之一。
(3)通电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通过实验进行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较少的气体,木条复燃,是氧气。
在玻璃尖嘴处点燃体积较多的气体,该气体可以燃烧,是氢气。
(4)我们可以怎样来表示水通电这个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2H2O 通电2H2↑+ O2↑(5)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关于水的组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6)我们怎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电解水的反应呢?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许许多多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许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在一起生成氢气、氧气。
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
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课堂练习:1. 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A. 铁管热胀冷缩B. 铁管热缩冷胀C. 液态水比冰密度大D. 冰比液态水密度大2.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组成》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第四章《生命之源—水》的第二节内容,是在继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基础上学习的另一种常见物质,学习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章内容包含两部分:水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
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的净化及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
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
为了分散难点,教材在第二节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上,并未直接提出水的化学性质。
在探究水的组成时采用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后编排的。
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本课题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教学目标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平时实施课堂的经验,针对本节课,我设置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c、在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b、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a、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培养其实事求是的态度;b、揭示水的组成健全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三、教法创设学习情景→学生自学总结→演示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探究水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水的物理性质和组成。
2、过程与方法观察水的电解实验,检验水的两种电解产物-----氢气和氧气,进而从理论上解释水的电解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2)通过对水的组成的认识,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乐于探究身边的物质世界。
二、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三、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到微观分析。
七、教学过程:《探究水的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本节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水的物理性质和组成。
2、过程与方法观察水的电解实验,检验水的两种电解产物-----氢气和氧气,进而从理论上解释水的电解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2)通过对水的组成的认识,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乐于探究身边的物质世界。
二、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三、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到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1. 通过两幅节水图片激情导入,简洁明了,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
《4.3探究水的组成》第一篇:4.3探究水的组成4.3探究水的组成一、教学目的要求2•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水电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与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本课题分析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难点: 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202千帕时,水的凝固点是0°C,沸点是100°C, 4°C时密度最大,为2克/厘米3。
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水与人类的关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工业上要用大量水来洗涤、溶解、加热或冷却,并用水作原料来制造化肥等产品。
在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有一定比率。
在交通运输上,内河及海洋航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lo探究组成水的元素上左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 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
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2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一一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如上右图所示)。
4.3 探究水的组成〔1课时〕一、主要内容①水的物理性质;②水的元素组成及探究实验;③硬水及二、学习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的物理性质〔了解〕。
2.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加深对分子、原子概念及化学反响的实质的认识〔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水的组成实验,开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推力能力和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水的组成实验,开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展学生严谨求实的学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重点:探究水的组成难点:对水分解的微观理解关键:电解水实验本节教学的根本思路:按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水的组成,即: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体验和学习探究过程比实验结论更重要。
探究需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前四个过程。
后三个过程主要由学生完成,由学生描述、解释现象,推理结论,进行表达与交流。
第二课时物质溶解的量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蔗糖。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4.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4.2 水的组成教材分析: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是陌生的。
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到分子层面。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水的组成,既与事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
2.巩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教学电源、1∶10的硫酸溶液、木条、火柴。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复习元素、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概念。
【引言】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讲述】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
水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水的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展示一瓶水,根据生活经验,请学生自己归纳水的物理性质【板书】一、水的物质性质:1、无色无味的液体2、101Ka 凝固点0℃沸点 100℃3、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g/㎝3【思考讨论】1、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种性质有关?2、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3、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知识回顾】水的化学式是________,水是由_________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过渡】上述结论是怎样得到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板书】二、水的组成:实验探究:水的组成——电解水指导学生观察实验:1、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
(接通电源后,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2、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
片刻后,接负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约是按正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两倍。
九年级化学 4.3 探究水的组成教案粤教版
一、本周教学内容
4.3 探究水的组成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二、重点、难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三、教学过程
4.3 探究水的组成
●水的物理性质
问题:
1. 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个性质有关?
2. 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
3. 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
物理性质总结
1.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2. 在压强为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3. 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1g·cm-3)最大。
●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 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1)分解法(2)化合法
2. 水通电实验
(1)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
电极上有大量气泡生成
(2)与正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和与负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正极气体体积大约是负极气体的二分之一。
(3)通电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通过实验进行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较少的气体,木条复燃,是氧气。
在玻璃尖嘴处点燃体积较多的气体,该气体可以燃烧,是氢气。
(4)我们可以怎样来表示水通电这个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2H2O 通电 2H2↑ + O2↑
(5)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关于水的组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6)我们怎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电解水的反应呢?
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许许多多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许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在一起生成氢气、氧气。
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
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课堂练习:
1. 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
A. 铁管热胀冷缩
B. 铁管热缩冷胀
C. 液态水比冰密度大
D. 冰比液态水密度大
2.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 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 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3. 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 )
A. 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 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
C. 氢原子和氧原子
D.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通电后能产生氢气和氧气。
B. 水分子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C. 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通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D.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4.4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提出问题]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是纯净物,如何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它们?
铜水食盐二氧化碳[观察与思考]观察物质的结构,我们会发现什么?
铜原子汇聚在一起形成铜
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氯离子的个数比为1:1
二氧化碳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是1:2
结论: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一、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就是化学式。
[实例]如铜用 Cu 表示
水用 H2O 表示
氯化钠用NaCl表示
二氧化碳用 CO2表示
化学式是纯净物组成的一种反映。
二、化学式的含义
含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物质的组成,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
H2SO4表示硫酸,一个硫酸分子,一个硫酸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硫原子和四个氧原子构成的。
表示多个分子的方法:在化学式前填数字。
如:四个硫酸分子: 4H2SO4
三、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单原子分子: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等由于组成复杂,习惯也用)元素符号表示
双原子分子:氧气,氮气,氯气,氢气元素符号右下角填“2”
三原子分子:臭氧元素符号右下角填“3”
【典型例题】
例写出下列单质的化学式。
铁片铜丝氧气氮气氢气氦气
金条镁带金刚石高纯硅
解析:由于铁、铜、氦气、金、镁、金刚石、高纯硅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所以它们的化学式可用元素符号表示。
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它们的化学式应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数字“2”。
答案:
铁片 Fe 铜丝 Cu 氧气O2 氮气N2氢气H2
氦气He 金条Au 镁带Mg 金刚石C 高纯硅Si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水电解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气体的体积比是_________,质量比是。
此实验事实说明水是由 ______________ 组成的,该实验还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而原子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二、选择题:
1、下列对于一个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
C、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关于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B、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水
C、冰水是混合物
D、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3、电解水时生成的两种气体,当体积小的气体质量为24g时,体积大的气体质量为()
A、3g
B、8g
C、24g
D、48g
三、根据下表中所给出的构成单质的微粒,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试题答案】
一、氧气;氢气; 1:2; 8:1;氢元素和氧元素;可以再分;不能再分。
二、1. C;2. D;3. A;
三、He O2 C Al 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