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病变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3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提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被当今的妇科专家称为“良性癌症”,这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蚀性行为,其病灶可散在于整个盆腔,造成广泛的盆腔粘连。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已有报道,然而它与其他癌症的相关性研究依然未有显著进展。
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及预防有关癌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癌症;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妇科疾病,影响全球1.9亿妇女。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性病变被认为是良性炎症病变,但具有肿瘤样特征,如局部浸润和抗凋亡,有研究报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升高。
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它代表肿瘤过程的初始阶段的观点。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可能是一种从良性疾病到癌症的过渡形式。
[1]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子宫腔外同时存在子宫内膜腺细胞和间质细胞,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细胞异位着床,增殖和迁移水平升高。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绝经前妇女发病的主要原因,尽管有广泛的研究,但这种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癌症也有共同特征包括:避免细胞凋亡的能力、成体干细胞样失调、新生血管形成、进展过程、远处植入等。
这种相当复杂的疾病对许多妇女的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因为目前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治愈。
且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与几种类型的癌症相关。
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似乎更容易发展为某些类型的癌症,如卵巢癌、甲状腺癌和黑色素瘤等。
1.卵巢癌Ovarian cancer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s) 是子宫内膜样上皮和间质在子宫外生长的一种良性疾病,最常见于卵巢,可以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性交困难和不孕,其特性与浸润性癌相似,如侵袭性、黏附性和转移潜能,可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与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相比,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上皮性卵巢癌的风险似乎增加了2-3倍。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病,病因不清。
根据Sampson的种植学说,子宫内膜随经血逆流入腹腔导致发病。
近年人们开始关注异位种植的“种子”,即内异症患者正常位置子宫内膜(在位内膜)的特性,以探讨其发病机理。
现将有关内异症在位内膜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在位内膜变化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一)细胞凋亡率降低Ding等[1]研究发现,正常妇女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在增殖早期和分泌晚期达高峰,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的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妇女低3~4倍。
患者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率较相应的在位内膜更低[2],并且异位内膜细胞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反应敏感性降低[3]。
由于内异症患者月经期剥脱的子宫内膜中的凋亡细胞所占比例降低,仍具生物活性的内膜细胞随经血逆流至腹腔,将增加种植机会。
这些凋亡率降低的子宫内膜异位至腹腔后,更不易凋亡,且对细胞毒作用的反应敏感性降低,从而促发内异症。
(二)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强有报道,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内膜有不同程度的整合素β1亚族和钙粘附素表达[4],且内异症在位内膜两者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其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内膜组织的异位粘附过程。
最近发现,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粘附于整合素配体后,可促进间质细胞表面促凋亡基因Fas配体的表达,后者通过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凋亡使异位内膜细胞逃避局部免疫而得以存活[6]。
(三)血管发生增强血管发生(angiogenesis)是形成新生毛细血管的过程,逆流经血中的子宫内膜之所以能成功地异位种植生长,与局部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有关。
正常妇女子宫内膜和内异症的在位、异位内膜均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且在分泌晚期内异症的在位内膜腺上皮表达增强,这将有利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7]。
整合素αvβ3也参与血管发生。
Hii等[8]发现,内异症在位内膜血管整合素αvβ3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且分泌期较增殖期更明显,进一步证实了血管发生与内异症的关系。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黄文倩1,2,吴绿1,2,朱虹31 南昌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南昌330006;2 南昌市第一医院妇产科3 江西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是痛经和不孕,严重影响女性健康。
EMs的药物治疗以激素类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EMs相关新靶点的发现,新型免疫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新型免疫药物能有效调节与EMs形成机制有关的免疫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干扰素(IFN)、可溶性蛋白酶类等,而新型靶向药物可以从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信号转导等方面进行调控,既弥补了激素类药物对激素受体缺乏或敏感性低的EMs患者疗效不佳的缺憾,又能替代或减少激素药物的长期使用,是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特有的优势。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免疫调节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半乳糖凝集素抑制剂免疫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1.025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1-0097-04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但其组织侵袭和远处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却与恶性肿瘤类似。
目前EMs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有口服避孕药、雄激素合成剂、孕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但不良反应较多,而新型非激素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鲜有突破。
随着EMs相关新靶点的发现,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本研究对EMs的免疫和靶向治疗进行总结,为EMs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1 EMs的免疫治疗EM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免疫细胞浸润、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增加为特征。
在EMs 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免疫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EMs的免疫因子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干扰素(IFN)、可溶性蛋白酶类等,其在EMs中的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升高或下降,调节上述免疫因子表达可成为治疗EMs的突破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属部位:生殖部位就诊科室:妇产科病症体征:尿频,痛经,女性不孕,性交疼痛,月经量多疾病介绍: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怎么回事?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可以和外在或主要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在不同部位其侵入范围和深浅可不同;后者异位内膜仅侵及某部分肌壁,形同子宫肌瘤,但其与周围正常组织并无分界(假包膜)据统计,约7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典型的继发痛经,性交不快或性交痛,不育及月经改变,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其它特殊部位时,可出现许多其它令人迷惑的临床表现而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继发性痛经,伴下腹部和背部进行性疼痛,常可放射至腿部,疼痛常于月经1-2天开始,相当于异位子宫内膜出血时,月经开始达到最高峰,大多数患者在行经期疼痛可缓解,但在晚期患者中,尤其是当盆腔有广泛和显著粘连时疼痛可持续存在典型的继发痛经患者年龄多在30-45岁之间,有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常有性感不快,性交痛,甚至性交困难,约三分之一原因不明的不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可高达40%,重度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与解剖结构的改变有关,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原因决非单纯解剖因素所致,现多认为与腹腔内微环境因素,卵巢功能异常等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的人为因素有哪些:1,人工流产手术,子宫腔与盆腔,腹腔的压力不平衡,子宫内膜组织被吸入盆腔和腹腔2,剖腹产手术,子宫内膜组织随羊水可能留在手术切口处和盆,腹腔各处,一旦时机成熟,子宫内膜就会生长3,经血逆流,阴道闭锁粘连,子宫内膜组织不能随经血顺利地排出,就只好从输卵管逆流向盆腔和腹腔4,多次生产,子宫内膜层的损伤使子宫内膜组织可以到达子宫肌层,为形成一种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提供方便症状体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的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体征随异位内膜的部位而不同,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张红娟;王莉【摘要】@@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EMs是一种具有恶性侵袭行为的良性妇科疾病,临床症状多样,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痛经、盆腔包块和不孕等,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及生活质量.其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随着生物遗传学和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EMs患者的基因学改变.目前认为EMs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是由多个基因位点与环境因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遗传疾病.许多相关基因已被发现,但尚未找到关键性的基因,本文就近年来EMs发生、发展的相关热点基因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28)006【总页数】4页(P557-560)【关键词】基因;子宫内膜异位症【作者】张红娟;王莉【作者单位】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妇道科;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妇道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1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
EMs是一种具有恶性侵袭行为的良性妇科疾病,临床症状多样,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痛经、盆腔包块和不孕等,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及生活质量。
其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随着生物遗传学和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EMs患者的基因学改变。
目前认为EMs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是由多个基因位点与环境因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遗传疾病。
许多相关基因已被发现,但尚未找到关键性的基因,本文就近年来EMs发生、发展的相关热点基因进行综述。
1 癌基因癌基因指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的核酸片段,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静止或低表达,其编码蛋白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分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当机体受到化学致癌物、辐射或病毒等因素作用时,通过基因异位、扩增、点突变、插入等方式,癌基因被激活、表达异常导致细胞癌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8-06-22T13:53:55.4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4期作者:马哲[导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EMI)是一种多发性的妇科疾病。
学术界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是依然存在争议。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妇一科河北定州 073000)【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的是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于子宫内膜外的部位,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形成异位结节。
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多种诊疗手段,其中,腹腔镜是非常科学、准确的诊疗手段之一,但是其价格昂贵、创伤性大等明显缺点成为该方法广泛使用的障碍,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095-021.疾病发生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EMI)是一种多发性的妇科疾病。
学术界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是依然存在争议。
腹腔上皮化生学说、经血逆流学说、经淋巴或血液系统播散、体液/细胞免疫学说及医源性种植等都是病因理论。
其中,经血逆流学说获得公认,该学说认为:子宫内膜异位是由经血逆流引起的,内膜碎片随逆流经输卵管到达腹腔,并在盆腔卵巢中生长,最终导致了子宫内膜异位。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2.1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CT、输卵管造影都属于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首选临床诊疗手段,操作便捷、科学准确。
CT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但是受其费用高昂的影响,临床的广泛应用收到限制。
该方法对腹膜种植型EMI诊疗效果较低,对深部浸润型病变者是较为有效和满意的方式。
输卵管造影是较为传统的诊疗方式,但是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和自身辐射等的影响,逐渐退出临床应用。
2.2 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迄今为止临床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为准确的手段,即使是没有临床病症的患者,因其可直接查看病灶的特点,也可以进行确诊。
山东医药2024 年第 64 卷第 3 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变化观察吕丽丽,苌雨环,李曼,王梦格,裴子伟,叶国柳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安徽蚌埠233004摘要: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β、IL-18表达变化,分析NLRP3、Caspase-1与EM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探讨炎症与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取80例EMs患者(EMs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及80例同期住院子宫肌瘤患者(非EMs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收集上述受试对象中的30例EMs患者和30例子宫肌瘤患者腹腔冲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腹腔冲洗液中IL-1β、IL-18。
结果 EMs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阳性者分别为46(57.50%)、52(65.00%)、59(73.75%)、55例(68.75%),非EMs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分别为32(40.00%)、36(45.00%)、44(55.00%)、42例(52.50%)。
两组比较,P均<0.05。
EMs组腹腔冲洗液中 IL-1β、IL-18 水平高于非 EMs组(P均<0.01)。
不同临床分期及是否存在痛经的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阳性率比较,P均<0.05。
结论 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高表达,NLRP3、Caspase-1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有关。
关键词: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子宫内膜异位症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3.018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3-0081-03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良性的慢性妇科疾病,为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外的子宫内膜组织异常生长,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为痛经、盆腔疼痛和不孕症[1]。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病变研究进展仝佳丽 综述,郎景和 审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730)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在位内膜的异位生长、浸润、周期性出血所致的多种临床病理表现。
"在位内膜决定论"提出了在位内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源头,启发我们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内膜疾病的相关性。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79(2010)06-0465-03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 m etri o si s,E M s)简称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达10%~15%。
Sa m pson的经血逆流学说是E M s发病学说的主导理论,随后E M s发生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多集中于异位病灶的特性和盆腔微环境的异常上,对传统理论进行补充和论证。
近年研究提出的∀在位内膜决定论#指出在位内膜在E M 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位内膜是E M s发病的源头,为我们研究在位内膜与E M s发生的相关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1 从Sa mpson经血逆流学说到∀3A#发病模式的∀在位内膜决定论#1.1 Sa m pson经血逆流的发病学说 1921年Sa m pson提出经血中间质内膜细胞和腺内膜细胞可经输卵管进入盆腹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器官,并在该处继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70年代后,腹腔镜技术的开展证实了腹腔中有经血逆流,同时在内异症病灶中发现了逆流的经血内膜成分。
月经期行腹腔镜检查的妇女约70%盆腔有月经血,在证实了Sa m pson学说的同时却无法解释经血逆流至盆腔是常见的甚至是生理现象,但多数妇女并未罹患内异症。
1.2 在位内膜决定论 内异症的现代定义是,内膜细胞在异位生长、发育、出血并引起症状。
内膜细胞必须通过腹水、腹腔细胞和腹膜细胞外基质3道防线,完成黏附、侵袭、血管形成(A ttachment∃A ggression∃A ng iogensis)∀三步曲#,即∀3A#发病模式。
内异症患者和非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的分子及生物学特质就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之源乃是基因差异,是内异症患者与非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根本差异[1]。
基因质谱表达分析已经证实,内异症患者和非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和内膜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2-4]。
在位内膜本质的差异决定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3A#能力明显增强[1],临床易感性增强。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病变2.1 在位内膜细胞的持续增殖 子宫内膜细胞直接受基因调控和间接卵巢甾体激素的调节,发生炎性反应,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血管形成、组织重建,表现为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的形态学和生化改变。
在位内膜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异常表达及激素调节失衡均可导致在位内膜细胞增殖分化状态的改变,从而细胞功能发生异常。
2.1.1 基因调控异常 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细胞于月经分泌期仍处于增殖状态,同增殖期子宫内膜。
表现为细胞增殖标记物如核仁蛋白、细胞核抗原在内异症患者分泌期内膜腺细胞和间质细胞均高表达,代表DNA复制寿命的端粒长度显著增长,端粒酶活性增强[5]。
在位内膜端粒酶异常表达导致内膜细胞生长调节的异常,促进内膜细胞增殖,成为内异症的发病因素[6]。
所以,内异症患者分泌期内膜的持续增生不是单纯的增生期内膜的延续,是调节细胞周期的基因异常表达,无法启动DNA降解应答。
此外,细胞凋亡调节基因异常也是促进在位内膜细胞增生的一个因素。
子宫内膜细胞凋亡调节基因表达的定量测定表明,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抗凋亡基因DAD 1、BCL xS、P53、PCN基因表达显著升高,而促凋亡基因BCL 2、BCL x l显著下降,与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的持续增殖、凋亡抑制相关[7]。
由HOXA10转录产物调节的目的基因Ca l pa i ns5也促进细胞的凋亡。
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和腺细胞于整个月经期均表达Ca l pa i n5。
内异症患者内膜细胞HOXA10低水平表达,导致Calpa i n5蛋白表达降低,通过HOXA10、Ca l pa i n5酶联途径抑制内膜细胞凋亡,促进内异症的发生发展[8]。
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小RNA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其对基因转录产物mRNA呈负向调节,小RNA异常表达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包括肿瘤形成。
子宫内膜小RNA异常表达,其抑制功能改变,从而调节内膜细胞周期的基因产物异常表达,促进细胞增殖而减少细胞凋亡,导致多种子宫内膜疾病,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癌。
明确基因稳定表达过程中小RNA 的关键调节功能,可通过调节内膜疾病的靶基因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9]。
2.1.2 激素水平的调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
动物实验已证实单一雌激素在引起罗猴子宫内膜增生的同时,也可引起子宫息肉、子宫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内膜病变,为无拮抗雌激素刺激影响内膜形态结构提供动465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年6月第19卷第6期 P rog O bste t Gyneco,l June2010,V o l 19,N o 6物模型,同时提示在位内膜的改变与内异症发病的相关性[10]。
雌孕激素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刺激内膜间质细胞(ESC)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ERK1/2是刺激细胞增生和分化的重要细胞内因子,与非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相比,内异症患者分泌早、中期内膜间质细胞(ESC)ERK 水平显著升高,体外培养ESC对雌激素刺激有明显的反应,雌孕激素联合显著增高ERK1/2磷酸化。
所以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分泌期内膜细胞持续保持增殖状态[11]。
此外,卵巢甾体激素对内异症患者和非内异症患者ESC的迁移作用不同。
孕激素明显刺激内异症患者ESC的迁移聚集,17 雌二醇激活内异症患者和非内异症患者ESC动力,其对内异症ESC的作用尤为明显。
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骨架动力学研究证实,甾体激素对ESC迁移的作用是通过细胞骨架重构发生的[12]。
2.2 在位内膜的炎性反应 在位内膜自身免疫调节的异常,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互为因果。
内异症动物模型的在位内膜免疫调节基因表达与正常内膜有差异,异常的内膜免疫环境抑制内膜细胞凋亡、改变内膜功能基因的表达[13]。
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内异症患者腹腔液和异位内膜中的巨噬细胞聚集且活性增加,同时在位内膜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数量也发生了显著改变,是内异症在位内膜免疫异常的主要表现。
在位内膜的炎性反应是否是原发性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14]。
树突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是启动免疫反应的关键。
内异症患者增殖期在位内膜基底层CD1a+DC细胞显著高于正常内膜,增殖期和分泌期的在位内膜CD83+DC细胞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内膜。
免疫细胞的改变在免疫应答及调节上发挥重要作用,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及异位内膜的异常免疫反应相关[15]。
2.3 在位内膜蜕膜化的异常 不孕是内异症的主要问题,内异症所致不孕的因素很多,相互叠加,涉及解剖、内分泌、免疫异常等。
妊娠是最好的治疗,但是良好的宫腔内环境对胚胎的成功种植至关重要,所以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蜕膜化异常不可忽视。
2.3.1 内膜腺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异常 种植窗口期的子宫内膜腺细胞受孕激素调节,达到蜕膜化,分泌大量粘性蛋白与蛋白聚糖,以有利于胚胎种植。
内异症患者于月经黄体期行在位内膜活检,病理提示内膜腺体不成熟,且不表达多聚糖,表明内异症患者内膜形态学异常与生化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可以解释部分不孕患者的内膜异常影响了囊胚的黏附[1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受体1(I GFBP 1)受HOXA10基因产物的反向调控,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G F)活性,维持子宫内膜的蜕膜化。
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I GFBP 1过度表达,导致其与IGF作用失衡,同时异常升高的I GFBP 1通过整联蛋白受体干扰正常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影响内膜腺细胞的分泌功能[17]。
其他维持子宫内膜蜕膜化的蛋白,如 3整联蛋白(I GT)、E M X2蛋白等也因受异常HOXA10转录产物的调节,蛋白功能降低。
2.3.2 内膜血管生长因子的异常表达 在位内膜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异常,既是异位内膜侵袭生长的因素,也是在位内膜自身的病变,影响在位内膜分泌期的生化改变,从而干扰胚胎着床,是内异症合并不孕的原因之一。
血管素在月经分泌期子宫内膜及蜕膜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是维持正常妊娠的重要因子[18]。
而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分泌期血管素表达缺失影响着胚胎着床[19]。
新近发现的血管生长因子受体PROK1,是着床期及早孕期子宫内膜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PROK1mRNA表达下调改变了内膜的生化环境[20]。
2.3.3 内膜细胞激素代谢的异常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的孕激素受体通过旁分泌途径调节,增强转录因子Sp1蛋白与编码17 羟基脱氢酶基因启动子结合,将内膜上皮内有生物活性的雌二醇转化为雌酮。
但是,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的缺陷抑制这一生化过程,从而抑制上皮内雌激素的正常代谢,干扰在位内膜细胞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21]。
内异症动物模型证实在位内膜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分布异常,表明内膜间质细胞和腺细胞的旁分泌调节异常,降低了孕激素受体的反应性,所致内膜容受性降低,不适合胚胎种植[22]。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内膜病变3.1 分子生物学依据3.1.1 子宫内膜的干细胞起源 G argeet等[23,24]的研究发现人子宫内膜是高度增生、周期性再生的组织,子宫内膜含有的少部分上皮细胞(0.22%)和间质细胞(1.25%),在体外培养具有干细胞行为,即具有定向诱导和无限增殖、分化的潜能。
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所表现的内膜细胞的异常增殖都起源于在位内膜干细胞的异常分化与增殖,即内膜细胞异常增殖相关疾病发生的干细胞学说,表明了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异常与其他子宫内膜病变的同源性。
增生的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及EEC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均表达M usash i 1,是神经及上皮干细胞分化的RNA结合蛋白,进一步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内膜腺癌等子宫内膜病变的子宫内膜干细胞来源[25]。
3.1.2 子宫内膜的免疫体系 TL受体(to ll li ke receptors, T LR s)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受体,通过激活并诱导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而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类子宫内膜表达TLR s,其中TLR3和TLR4蛋白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表达,TLR4蛋白还于内膜的树突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