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子宫内膜异位症概述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但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
患者如受孕,异位内膜可有蜕膜样改变。
这种异位内膜虽在其他组织或器官内生长,但有别于恶性肿瘤的浸润,本病发生的高峰在30~40岁。
症状体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定义为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引起的病症,如生长在如子宫肌层、卵巢或盆腔内其它部位。
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
症状1、痛经。
渐进性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而突出的特征,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
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止痛,甚至痛得“滚炕”或撞头。
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月经结束而消失。
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80%有明显的痛经症状!2、不孕。
约有50%左右内异症患者伴有不孕;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约30-40%患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常因病变造成盆腔肿块、粘连、输卵管堵塞卵泡发育不好或排卵障碍等因素引起。
3、月经不调。
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往往增多,经期延长。
可能由于内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调。
月经不调可作诊断参考,但在鉴别诊断中并无价值。
4、性交疼痛。
发生于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而影响性生活。
5、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
进行性加剧的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罕见于其他妇科疾病,是诊断本症最有价值的症侯。
表现为直肠、肛门、外阴部坠胀、坠痛、里急后重感和大便次数增多。
6、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
当内异症病变累及膀胱腹膜反褶或侵犯膀胱肌层时,会同时出现经期尿急、尿频等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面以外的部位引起的病症。
EM常表现为剧烈痛经或持续性下腹痛、月经失调、不孕、性交痛,以及受累器官部位出现错综复杂的相应症状,如血尿、便血等,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近年来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估计人群中约15%的妇女患本病,有报道其可占妇科经腹手术的10%~25%,本病虽属良性疾病,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等恶性形为,并且是造成不孕或慢性盆腔疼痛的潜在原因,故博粹堂老中医分享几十年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主要是异位于盆腔内之卵巢、子宫器韧带等组织。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肝郁气滞,经行不畅,或素体气虚,肾虚,运血无力,或寒邪与血搏结,凝涩于胞脉,或孕产频多,损伤胞脉,使胞宫离经之血蓄积胞中,形成瘀血。
瘀阻冲任,胞脉、胞络不通,则发生痛经;瘀阻胞脉,新血不得归经,则月经过多;瘀滞日久,积而成癓,胞宫、胞络阻滞,则不能成摄精成孕。
【诊断要点】西医诊断要点1、典型症状表现为痛经、性交疼痛和不孕。
2、患者有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史,不孕、或剖宫产、人工流产、诊刮等宫腔手术,或阴道横膈、宫颈闭锁等病史。
3、妇科检查子宫后倾、固定,子宫后壁、子宫骶骨韧带、后陷凹处可扪及米粒至蚕豆大小的触痛性结节,质硬。
一侧或双侧附件可出现囊性包块,常与子宫相连,有压痛。
4、B超、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检查可确诊。
中医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应以典型症状为主,结合全身证候、舌脉综合分析。
一般经前、经期少腹疼痛,经血黯红,有血块,舌黯或有瘀点,多属于气滞血瘀证;经前、经期少腹冷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者,多属于寒凝血瘀证;经期少腹灼热疼痛,拒按,口苦口渴,经血深红,有血块,多属于瘀热蕴结证;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多属于气虚血瘀证;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腰酸膝软,头晕,神疲,舌淡黯,脉沉细或细涩,多属于肾虚血瘀证。
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分析邓连桂; 陈艳华; 王晓波【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1(024)006【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nletriosis,EM)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29例不同部位EM的超声检查资料。
结果内在性EM即子宫腺肌症78例,以灶性斑点状稍高回声为特点;外在性EMI51例,其中盆腔巧克力囊肿142例,呈囊性,囊内回声复杂多样;腹壁疤痕EM5例,膀胱壁EM1例,会阴侧切口EMI例,宫颈EM1例,肠壁EM1例,均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肿块。
结论EM发病是广泛性的和多样的,不同部位EM的声像图特征不同;超声检查简单、快捷、价廉、无创伤,是目前诊查EM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总页数】2页(P1783-1784)【作者】邓连桂; 陈艳华; 王晓波【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人民医院超声室广东江门529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1【相关文献】1.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分析 [J], 邓连桂; 陈艳华; 王晓波2.经阴道超声联合直肠超声检查对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断分析 [J],郭美金; 周颖; 王慧旭3.不同部位异位妊娠的经阴道超声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 [J], 范建华; 何莎; 杨小红; 赵胜4.不同生育状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膜异位不同分期与不同部位的症状分类[J], Hassa H.;Tanir H.M.;Uray M.;李跃萍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超声成像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 [J], 杨海英;曾雪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孕等,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
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广泛、形态表现多样、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严重的粘连,而症状、体征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且由于其激素依赖性,治疗后易于复发。
二、流行病学特点目前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为1∙4%〜10%,而在痛经、性交痛、经量多和不孕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增加5倍。
事实上,内异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除非找到一种可靠的、无创的、可应用于大样本非选择性人群的检查方法。
内异症的高发年龄为25〜34岁,而其严重程度则与年龄无关。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初潮年龄早(W1.1.岁)、月经周期短(≤27d)>经量大、生育少、哺乳时间短、BMI低等,均会增加内异症发生的风险,而口服避孕药是否会增加内异症的风险则是有争议的,宫内节育器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无关。
免疫系统异常增加罹患内异症的风险,研究表明,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内异症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同时有癌症家族史,特别是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内异症的风险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内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生内异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8倍,中隔子宫等苗勒管发育异常的患者,内异症的发生风险增加,这说明内异症的发生有其基因及分子基础。
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也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胎儿期暴露于高雌激素环境会导致成年后内异症发生风险增加,摄入酒精、咖啡、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加患内异症的风险,适当运动可以降低风险,而高强度运动则明显增加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
三、病因学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详。
"经血逆流”是发病机制之一,但90%的女性均有经血逆流,内异症的发病率却仅为10%,异位子宫内膜要能生存、生长并引起病变和症状,必须通过黏附、侵袭、血管生成三步曲才能完成,因此,盆腹腔环境的改变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方法是什么呢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在育龄妇女中比较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现给患病女性带来很大的烦恼,那么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如何进行诊断呢?(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占1.4%一35%。
月经来潮或月经后半期卵巢异位囊肿张力增大、渗出和异位灶的充血、水肿。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妇科检查、性交、剧烈运动,甚至自然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破裂,陈旧血液流入腹腔,引起突发性刀割样剧烈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甚至有休克症状。
体检有典型的腹膜刺激征(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妇科检查有宫颈举痛,可触及卵巢肿块消失,但多数触诊不满意。
(2)卵巢囊肿扭转:腹部体征和血象检查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极相似,B超检查时初步提示包块,需要紧急剖腹探查明确诊断。
(3)肾、输尿管结石:当结石在肾脏,没有明显移动时一般为腰部钝痛,当结石下移时;导致一侧腰部剧烈疼痛,阵发性,放射到膀胱、同侧股内侧、阴唇,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并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
x线检查可见90%以上的结石显影,B超检查对结石、输尿管积水的诊断有价值。
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性症状鉴别较容易。
(4)绝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鉴别诊断:绝经后的妇女很少做出于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因为随着卵巢功能的进行性衰退,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发生退行萎缩,临床症状消失。
绝经后的卵巢仍然可持续多年继续分泌雌激素,肾上腺或垂体分泌雌激素也可持续多年,再加上服用外源性雌激素及异常的雌激素分泌,这些都可能是原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继续存在、生长的原因。
Henrilds报道10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37例见于绝经后妇女(3.7%)。
绝经后患者肠道受累较年轻妇女常见,而且症状是经常性的,比较严重.容易误诊为肠道肿瘤。
患者可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尤其是恶性肿瘤,又容易漏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绝经后患者需要和肠道、卵巢肿瘤相鉴别。
原文链接:/zgnmywz/2012/1221/87721.html。
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经腹直肌入路的子宫术后,其病变位置表浅,临床体格检查触诊易发现,但定性诊断仍依赖影像学检查。
超声是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但受操作者主观影响较大且视野有局限性。
MRI 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多参数及多方位成像、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对于小病灶,尤其是含有血液成分的病灶具有很高的辨识能力[1]。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及MRI 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有术前腹部MRI 检查资料的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12例;年龄19~39岁,平均(28.9±5.7)岁。
12例均有痛经史,10例有剖宫产史,2例有子宫肌瘤切除史;于术后5~14个月腹壁出现结节并逐渐长大,11例有疼痛或压痛,其中7例随月经出现周期性疼痛,体格检查触诊肿块质硬,边界不清。
1.2仪器与方法12例均行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DWI 检查。
采用Philips 1.5T MRI 扫描仪与相控阵体部线圈,常规行横断面、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及参数:脂肪抑制T 2WI ,TR 2500~4000ms ,TE 60~87ms ,IR 19ms ;T 1WI ,TR 520ms ,TE 8ms ;DWI 序列,TR 3500ms ,TE 87ms ,b =800mm 2/s 。
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Gd -DTPA 经肘静脉注射,剂量0.1mmol/kg 体质量。
以上序列视野(30~35)cm ×(30~35)cm ,层厚4mm ,层距1.5mm 。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1.06.019[通信作者]胡茂清,E -mail :***************。
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 诊断与鉴别诊断黄晓健,胡茂清,陈炫幸(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广东江门529030)[摘要]目的:探讨MRI 对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腹膜黏液瘤的鉴别
前者有继发性痛经史,腹膜上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低回声区,周边模糊,壁厚,内部可见密集细点状回声及肠管有粘连,无腹水。
后者有卵巢或阑尾黏液瘤病史,腹胀,可及囊性肿块。
腹膜增厚,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壁薄、光滑。
与肠管明显粘连,肠间、脏器外及腹水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腹水内呈光环、光斑,震动腹壁时可移动[1]。
对于症状不典型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前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包括切口硬结、切口缝线肉芽组织、切口疝、脓肿、血肿、腹壁肿瘤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概述•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简称内异症。
•发病率10%~15%•育龄期是高发年龄;约76%发生于25~45岁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以下学说:•①种植学说•②体腔上皮化生学说•③诱导学说内膜种植学说•种植学说:1921年Sampson最早提出经血逆流学说•经期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内膜种植学说•部分临床和实验资料支持这一学说•经血逆流:可见于70 ~90%女性,腹腔液中可见活性子宫内膜•经血排出受阻:先天性阴道闭锁或宫颈狭窄•医源性内膜种植:剖宫产切口及会阴切口内异症病灶•动物实验:成功建立内异症病灶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都是由胚胎晚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
•Meyer提出由体腔上皮分化而来的组织,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和持续卵巢激素刺激后,可被激活而衍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以致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诱导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的延伸•在兔动物实验中已证实,而在人类尚无证据•未分化的腹膜组织在内源性生物化学因素诱导下,可发展成为子宫内膜组织•种植的内膜可以释放化学物质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组织遗传学因素•本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某些患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一级亲属中有内异症的妇女发生内异症的风险升高7-10倍病理改变•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终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性结节或包块•50%可累及双侧卵巢•异位子宫内膜依赖激素的变化,周期性出血•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形成瘢痕或囊肿镜下临床表现•Pain:疼痛•Infertility:不孕•Paramenia:月经失调•Other symptom 其它症状症状:腹痛•疼痛部位: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疼痛:70%-80%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与病变程度不完全平行,与病灶位置相关,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痛经:典型者为继发性,并渐进性加重•非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痛•卵巢内异症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腹痛症状:不孕•盆腔微环境改变影响精卵结合及运送•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抗子宫内膜抗体增加而破坏子宫内膜正常代谢及生理功能•卵巢功能异常导致排卵障碍和黄体形成不良•卵巢、输卵管周围粘连影响受精卵运输症状:月经异常•发生率:15%~30%•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可能与卵巢实质病变、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有关•可能和合并有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有关卵巢型内膜异位症分型•根据囊肿的大小以及囊壁的粘连以及侵润程度分成I型、II型•I型囊肿多小于2cm,囊壁有粘连,不易剥离•II型又分为A、B、C三种•IIA:内膜种植灶表浅,累及卵巢皮质,未达囊肿壁,常合并功能性囊肿,手术易剥离•IIB:内异症的种植灶已累及巧克力囊肿壁,但与卵巢皮质的界限清楚,手术较易剥离•IIC:异位种植灶穿透到囊肿壁并向周围扩展。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腹膜黏液瘤的鉴别
前者有继发性痛经史,腹膜上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低回声区,周边模糊,壁厚,内部可见密集细点状回声及肠管有粘连,无腹水。
后者有卵巢或阑尾黏液瘤病史,腹胀,可及囊性肿块。
腹膜增厚,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壁薄、光滑。
与肠管明显粘连,肠间、脏器外及腹水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腹水内呈光环、光斑,震动腹壁时可移动[1]。
对于症状不典型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前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包括切口硬结、切口缝线肉芽组织、切口疝、脓肿、血肿、腹壁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