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分类新法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
民族政策法规是指国家为维护和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而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和法规。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常见民族政策法规知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 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规定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规定了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力和自治机关的组成、职权等。
该法保障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益。
3. 民族团结进步法:该法旨在维护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该法规定了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民族团结的责任机关和职责等内容。
4. 民族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该法规定了民族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的原则和制度,保障各民族参与地方政权的平等权益。
5. 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该法规定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权益。
6. 《关于加强人口统计工作,保证人民民族权益正当计算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人口统计工作中保护各民族权益的具体要求,确保民族人口数量的真实性和准
确性。
7. 民族宗教工作条例:该法规定了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保障各民族宗教事务的自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
以上是关于民族政策法规的一些常见知识,但真实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和详细。
具体的法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民族小知识民族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具有共同语言、文化、习俗、血缘等特征的人们所构成的群体。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民族的小知识。
一、民族的定义和特征民族是指一群人通过血缘关系、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等因素而形成的群体。
民族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有着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民族的特征包括相同的语言、相似的面貌、共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
二、民族的分类世界上的民族众多,根据人口数量和文化特征的不同,可以将民族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照人口数量排名,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其次是印度的印度-雅利安人。
按照文化特征,可以将民族分为欧洲民族、亚洲民族、非洲民族、美洲民族等。
三、民族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服饰风俗、音乐舞蹈等。
比如中国的汉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印度的印度教民族则有着丰富的宗教仪式和庙宇建筑。
四、民族的历史背景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很多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迁徙、战争、文化交流等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背景。
比如美洲原住民在欧洲殖民者的入侵下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五、民族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世界上的民族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比如欧洲的罗马文明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欧洲各民族的文化发展。
六、民族的意义和价值民族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七、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社会改革政策;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中华传统文化的分类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多个方面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历史遗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历史遗迹。
这些历史遗迹包括古建筑、城墙、宫殿、陵墓等,它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比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都是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它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光临。
2. 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
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例如山水画、花鸟画等。
音乐方面,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像古琴、京剧、京胡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3. 文字和文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是汉字。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书写系统,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精神内涵。
文学作为汉字的载体,是中国人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包括诗、词、曲、小说等。
中国古代文学家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为后人推崇。
4. 传统礼仪:传统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礼仪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强调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和谦让。
在中国,有着许多传统的礼仪形式,如拜年、结婚、葬礼等,它们都体现了家庭关系、社会秩序和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5. 中医药:中医药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医药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智慧,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医药注重人体的整体观念,与西方医学的独立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
今天,中医药已经为世界所接受,并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
6. 宗教信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有多种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等。
佛教作为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佛教。
道教强调“道”,追求无为而治,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教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仁爱和道德建设。
以上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见分类,当然,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0.10.23•【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2000年10月23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委员长会议的委托,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1984年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基本法的形式把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固定下来。
这部法律贯彻实施十六年来,在保障民族地方的自治权利,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自治地方的广大干部和群众都说这是一部好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财政经济方面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某些扶持和照顾的政策,也需相应作一些调整。
因此,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对民族区域自治法作适当修改。
八届全国人大以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相继提出议案,要求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
这部法律的修改工作,先后列入八届和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
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的领导下,成立了以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为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小组。
修改小组在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并多次征求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经过反复协商、交换意见,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后,形成了现在的修正案(草案)。
这次修改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遵循宪法的规定,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适应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要求,力求解决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财政、金融和教育文化等方面采取必要的特殊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逐步缩小民族自治地方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关于中国民族的知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民族的知识:1.民族分类与分布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地理特征。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
其他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地区。
2.民族语言与文字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包括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苗语、彝语等。
这些语言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民族风俗与习惯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例如,汉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藏族的藏历新年、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4.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诗词歌赋等。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藏族的佛教文化、维吾尔族的伊斯兰文化等。
这些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5.民族经济与贸易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济活动和贸易往来。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从事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经济特点,如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等。
这些经济活动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民族教育与科技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和科技水平。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水平。
其他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教育机构和科技发展计划,如藏族地区的藏文编码标准制定和藏医药研究等。
这些教育和科技发展计划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7.民族政策与法律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各个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5.05.19•【文号】国务院令第435号•【施行日期】2005.05.3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国务院令(第435号)《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已经2005年5月11日国务院第8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5月3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二00五年五月十九日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一条为了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依法制订具体措施,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第三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积极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开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各项活动,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时,应当听取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速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
未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自治县,由其所在的省级人民政府在职权范围内比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予以扶持。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社会改革政策;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1.09.11•【字号】河北省人民政府令第63号•【施行日期】1991.09.1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第63号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一日)第一条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平等,增加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自治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省、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及所属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自治法》,充分尊重自治县的自治权利。
对涉及自治县重大问题的决定,应当征求自治县的意见。
自治县人民政府认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以报请原决定部门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上级有关部门遇有此种情况时,应认真研究,并在收到请示后五十日内作出答复。
第三条省、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根据自治县的特点和优势,有计划地安排能够带动自治县经济发展的项目,并帮助引进人才、技术、资金,促进自治县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县在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内,在资金、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自求平衡和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要求的条例下,可以自主安排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报市(地)计划经济部门备案。
第四条上级主管部门在自治县开发资源、兴办企业时,应当照顾自治县经济发展的安排。
凡是可以由自治县开发的自然资源,省和有关部门应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积极帮助其开发利用。
地处自治县的上级主管部门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尊重当地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接受当地自治机关的监督。
采取联合经营、扩散产品、技术指导、提供信息和搞好服务等多种方式,帮助当地少数民族发展商品生产。
在招收人员时,应优先招收当地少数民族人员。
中华民族分类新法
丁维兵
2010-12-3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现在认定的共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大大小小、东西南北,无论是民族的体量还是文化及分布等,看起来似乎非常的参差和复杂,但实际上,如果你能够接受新历史观的一些观点,并认识到现在人类的分布是始于冰期后的迁徙(人类多元起源也得在冰期时退到赤道附近),就很容易穿越时空,看到中华各民族的有趣分类,看到国家与民族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形成的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
在大约一万年前冰期之后,人类开始从南方进入中国或者在南方开始往北迁徙,其入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横断山脉的山川通道,一个是广西与东南亚连接的部位,最早的人类进来后分成两个部分,大部分人因为气候升温太快快速北上,在南方基本没有停留,这可能是后来南方古代人类遗迹比较稀少的重要原因;另一部分可能因为走到自然条件比较闭塞的地方而停留在原地,停留的这一部分就是中国最早形成的民族,但可能人数不多,后来多数也没太大发展,解放初期南方还在刀耕火种的一些民族可能就是此类,中国最早的民族的大致定义是:“人类进入中国南
方时停留在狭小或封闭地域的人类”,其人种可能比较接近南太平洋岛国的人类,大眼睛,深皮肤,小个头。
第二部分,北方的少数民族:
这里的北方主要指华北以北和东北地区,现在属于比较寒冷的地域,但当人类在中国大地上往北迁徙时,可能曾经有过一个超温暖期,这是容易使人走过了头的时候,结果,很多人走到了现在发现红山文化和阴山岩画的地方,这个超温暖期始于8000年前,止于5000年前,这些人类经过约3000年的长期繁衍,体量之大可以想见,而等后来气温回降时,这部分人类一些回到了黄河流域及以南,有一些则留下来忍饥受冻,这是后来北方少数民族的主源,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致定义是“迁徙初期因为气候超暖走得太远的人类”,其主要是与匈奴、蒙古、鲜卑、女贞等相关的人类。
第三部分,汉族等的生成: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但汉族其实不是一个原始生成的民族,中国是一块极大的陆地,又是一块多入口的陆地,没有任何一个血缘意义上的民族,可以靠自我繁衍的发展而致与之相配,别的民族也不会等你繁衍,汉族发源的黄河流域一开始就是多民族共聚的地方,仅东夷就有九九八十一族,只是在5000年前超高温气候结束之后,当气温下降迫使更北方走过头的民族回头
时,黄河流域开始了形成汉族的大搅拌并逐渐开始南下,这是汉族形成的主要原因,汉族的大致定义是“北上迁徙到达和未到达黄河流域,然后停留或南下在宽敞地域的人类”,闽南人、汕头人人口众多、聚集不散并保留独立语言和风俗,但因为停留在较为宽阔的地方,最终也只能算是汉族,只有南下在狭窄和封闭地域的人类可能成为少数民族,比如苗族、彝族等,也许也包括壮族等。
第四部分,藏族和西南的少数民族:
藏族原本应该是在黄河流域,可能与汉族同源,而由于与汉族同处于黄河流域的纬度,在5000年前气候变冷时,与汉族一样,必然受到更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力,但是,汉族南边是资源丰富的地域,可以以国家形态获得较多资源抵抗北部的压力,而藏族南边却是高原地域,其极难有足够的资源抵抗北部压力,所以,藏族的历史应该也跟汉族一样,必须由北往南回头,最后可能是在公元七世纪左右时,才在比较靠南的青藏高原上站稳了脚跟,高原禁区是藏族日常生存的根本所在,但在应付额外自然或外部压力的关键时候,藏区的资源条件就比较有限,藏族的大致定义是:“黄河流域西部南下为高原禁区所庇护的人类”,西南的少数民族有一些跟藏族有些类似,有一些则是跟第一部分最早的民族类似。
第五部分,西北的少数民族:
西北少数民族有一些不是从南中国入口进来的,因为中国的西北后来也有了入口,西北少数民族很多都没有参加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的民族大搏斗,其如何融入中国看似不易理解,但西北少数民族不论从哪里流入,其能够站稳脚跟维持至今,说明其一定是熬过了5000年前开始的北部冲击,西北地域的整个南方都是贫瘠的高原,在对抗原始的北部冲击时,始终都有资源方面的难题,这与藏族的道理相似,所以,从对抗匈奴到后世,一直都有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磨合的例证,西北少数民族的大致定义是:“不管你来自何方,你之所以站稳了脚跟,亲近于大中华总是正理”,西北多数少数民族大致就是这种情况。
第六部分,其它少数民族:
其它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回族是中国最年轻的民族,也是一个很特别的民族,伊斯兰教来到中国虽然时间很早,广州就有千年以前的光塔寺,但伊斯兰的回族能够成为中国民族的一员,还是蒙古人带回来的结果,蒙古人在参与中华民族的搏斗中,偶然的带进了回人,回人来到中国之后,已经融入到中国的社会之中,结果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五十六份之一,回族的大致定义是“融入到中华大家庭的伊斯兰民族”,回族的成分除了原来的伊斯兰人士外,实际上也有很多汉族因为改信伊斯兰教而加入其中。
说到底,全世界各国的民族问题其实有很多类型,而其中最为典型的大致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种,无机的一种以非洲为典型,
大航海之后,非洲国家被人笔直的人为划界,国家与民族很多是无机的拼合;而有机的一种可以说中国就是典型,中国的国家形态形成于2000多年前,其国家疆界经由2000多年的自然磨合而成,地域之内的所有民族基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有机型的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中,各民族既有内部的“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意识”的个性,又要有外部的各民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等等的共性,2000多年的匈奴就在教中国人做好地域内的联合,不管在形式上是认合、逼合还是打合,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早就有了有机的联系,而有机联系的效果,就是大家都能以整个地域间的资源为本,站稳脚跟存活至今,中国是一块硕大无比的陆地,如果各民族珍惜这个整体性,各民族团结一致,在需要应对额外的外部压力时,各民族就有了最大的福份,古代的欧洲因为地域比较细碎,单个民族经常没有获得足够资源的可能,历史上有很多惨遭灭绝。
所有民族理论的根本,就是要认清各民族有机整体的意义所在,中国汉族的每个人都是以个人的形式加入中华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的每个人都是以民族的形式加入中华民族,中国每个民族都是有机整体的五十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