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号街车》的狂欢化色彩
- 格式:pdf
- 大小:257.43 KB
- 文档页数:3
试论电影《欲望号街车》的表演艺术[摘要]电影《欲望号街车》是好莱坞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由于演员的出色演泽,使该电影赢得了多项奥斯卡奖项。
本文试以表演理论著作《表演诗学》的理论为依托从角色和规定情景人物和角色的机遇,表演的控制和表达等电影表演层面展开论述该电影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表演诗学表演行为费文丽马龙?白兰度《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最出色的戏剧剧本,1951年被搬上了好莱坞的银幕,改编后的电影获得巨大的成功,一举囊括多项奥斯卡奖项。
电影的成功,不仅是基于田纳西写下的这个具有相当社会深度和人性深度的优秀剧本,更是全体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女主角的扮演者费雯丽就因精湛的表演第二次摘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而男主角扮演者马龙?白兰度也因其狂野粗放的表演,被誉为美国电影表演史的一大突破,开创了好莱坞表演领域的新纪元。
笔者认为该电影中的表演行为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此本人试以表演理论的著作《表演诗学》为依托,研究演员在电影中的表演,并论述表演行为对戏剧原著作出的二次贡献。
为了把这场戏剧化的人性悲剧放大到电影银幕上,导演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布局。
一、表演中的角色和规定情景戏剧冲突总是在一定的规定情景中展开,演员的表演总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
所谓“规定情景”是指“剧本中人物所面临的生活环境,人物关系和人生际遇。
”(1)生活的环境和人物是构成表演的两个基本的元素,在环境中构成人物关系,在环境中展示人物的际遇变迁。
场景的选用既要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也为烘托人物起重要的作用。
看看这部电影中演员活动的特定环境是怎样的:为了突现表演,场景被简化了,导演提供给人物活动的场景变换很少,选择的地点非常集中――即妹妹斯黛拉与丈夫斯坦利生活得贫民窟,位于一条充满喧嚣赌馆和妓女的街道拐角,那是斯坦利称山为王,放纵撒野的地盘,也是让布兰奇失望的“天堂福地”,最终成为她的“人生墓地”的破烂楼房。
除此之外虽然还涉及到的几个外景地点,比如火车站,保龄球馆,小酒吧,舞会栈桥,基本是一笔带过,没有过多的刻画。
《欲望号街车》中白兰琪错觉之新解作者:肖宇香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期肖宇香内容摘要:1948年,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首次公演,深陷错觉的白兰琪立刻成为了文学爱好者、研究者以及文学评论家们关注的重点。
虽然,白兰琪因其错觉博得了同情与怜悯,关于她的错觉却多是消极的诠释。
本文旨在从应对机制视角重新解读白兰琪的错觉。
错觉不仅让白兰琪重拾生活的勇气与自信,其也是白兰琪在残酷现实面前成功减压的一种有力手段,错觉是白兰琪实现自我保护的一种独特方式。
关键词:错觉应对机制自我保护白兰琪一生都未曾放弃其一直坚持的梦想,她也一生都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然而,白兰琪到达幸福彼岸之船却一度因残酷现实而搁浅,她永远要比他人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
对她而言,生活更多的是艰辛与磨难。
不管白兰琪如何努力去改变自我状况,解决现实难题,回报她的是新一轮的挑战,等待她的是再一次的挫败。
对于成长于“美梦庄园”的白兰琪来说,这些都是她无法承受的,她已经没有能力与勇气直面一次次的惨败,也没有人能够在长久的压力下保持勇敢、继续乐观,更何况是柔弱得连灯光的照射都无法承受的白兰琪。
白兰琪以一种特殊方式达成了自我愿望的实现,即,遁入错觉世界。
白兰琪对浪漫爱情的执着追求使得任何拥有绅士风度和浪漫气质的男士都成为了她的理想爱人,纵然她所追求的浪漫爱情总是在现实里一次次夭折,但白兰琪在其错觉里已经实现了她的愿望。
白兰琪一如既往地相信并依赖“陌生人的善心”,正是因为她坚信那些善良的陌生人能够帮助她度过生活难关,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同样,白兰琪自我优越、自我高贵的错觉也是其维持并增强自尊的一种方式。
错觉成为了白兰琪应对不愉快情境的主要手段,也是白兰琪用来缓和愿望与现实矛盾的调和剂。
遁入她自己创造的错觉世界,白兰琪在残酷现实面前适当地保护了自己。
具体而言,错觉使白兰琪重拾了自信与勇气,同时,也减轻了她在恶劣环境中所承受的压力,错觉就是白兰琪在那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得以生存的特殊方式。
《欲望号街车》中的“欲望”-最新文档《欲望号街车》中的“欲望”引言《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倾力打造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表达出的深刻主题思想、错综复杂的人物故事情节、对多种艺术表达方式的应用,都是该部作品摘得普利策奖、纽约剧评奖、唐纳德森奖三项大奖的重要评判标准,同时它也一直是人们乐于研究的文学作品。
《欲望号街车》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了相关剧作评论家的青睐,而剧作中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诗化现实主义等,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大多数剧作评论家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基于社会历史进步层面展开的,将剧作中的女主人公布兰奇当做一个病态女性进行评论,将其归入到了守旧的南方势力中,而与之相对的斯坦利则是北方新兴工业的代表性人物,这样就把整部剧作的文学主题思想归纳为新旧势力的冲突、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必然胜利。
即使有一些学者从两性的角度解读该剧,但仍然将其主题划归到社会历史的冲突当中,而缺乏对两性主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学者吾文泉曾经说过,这种现象可能与中国文化中的对于异域文化性的条件性过滤有关。
在今天,社会对于两性的关注度更高,使得一些文人学者不得不从社会所关注的角度来看待文化潮向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文学审美维度的实用说和表现说视角,重新解读《欲望号街车》中的“欲望”主题思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知这部文学作品。
一基于表现说的视角解读布兰奇的“欲望”童庆炳将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艺术理论发展为六种文学本质论:再现说、表现说、客观说、体验说、实用说、自然说等。
关于表现说,是一种关于作者和文学作品之间所达成的心灵感应,文学活动的本质就是融入作者自己的情感经历。
关于文学创作活动,田纳西?威廉斯曾经说过,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基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定的,他不可能去创作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他所塑造的某些人物形象是以自己为参造物,否则那个人物就没有真实性可言。
由此可见,田纳西?威廉斯的文学创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传性的文学活动。
弗洛伊德爱欲下《欲望号街车》的布兰奇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爱欲理论分析《欲望号街车》中女主角布兰奇的欲望,《欲望号街车》中的欲望两字通常会让人联想到对性的欲望,但实际上,是对生存的欲望。
根据弗洛伊德的爱欲理论,即爱欲为人类存在状况的基础,性本能为爱欲的基础,因此在当时充满死亡的社会环境中,布兰奇在剧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本能是爱欲的基础,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
文本以墨西哥卖丧花女为切入点,引入对于死亡和欲望的描写,充斥着死亡的过去激起了布兰奇的求生欲望,这一点在布兰奇大段的独白中体现。
田纳西・威廉斯是一位美国剧作家,与尤金・奥尼尔和亚瑟・米勒一起,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三位剧作家。
他的作品关注的是南方淑女在南方经济衰落时的煎熬,加上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世界在他眼中破碎不堪,在《欲望号街车》的序言部分,作者引用了同是同性恋的诗人哈特・克兰的《碎塔》。
因此,整个戏剧背景就建立在破碎世界的基础上,那么女主角布兰奇是如何将自己生存的欲望表现出来的呢?一、内在的死亡威胁在弗洛伊德的恋爱观中,对象爱总是部分地表现为自我舍弃的形式,其总把他人神化,使他人成为自己所不及的拥有者,成为理想的化身;爱的承受者被视为完美的化身,爱恋者在比较中感到自身的极度贫乏,这种爱的状态也被称为迷狂状态。
艾伦在女主人公的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从布兰奇的大段独白中,人们可以看到她对艾伦的爱,如“像突然用探照灯照向一直处于黑暗的我,点亮了我的世界”“我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只知道我不能不爱他,我既不能帮助他又顾不得自己”。
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迷狂状态下,得知艾伦同性恋身份的布兰奇的绝望。
“不一会儿――听见一声枪响!这是因为――在舞池里――我克制不了自己――我忽然说:‘我看见了!我知道了!你让我恶心……’这时,一度照亮了世界的探照灯又熄灭了,从此以后一会儿也不曾有过比这个――厨房里的――蜡烛更亮的灯光……”从最初将爱的对象神化为完美的男孩,到发现无法承受的现实,布兰奇的心又一次陷入黑暗,心中的光再也不会比这幽暗厨房的烛灯亮了,死亡是如此接近。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自恋情结
卢会会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姆斯在其普利策戏剧奖作品《欲望号街车》中讲述了南方淑女布兰奇的悲剧命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女主角的自恋情结.自恋的神话起源预示了布兰奇同样的悲剧命运,她逃避现实、沉溺虚幻的表现与原因,其自私自我的体现都隐藏于字里行间,而自恋情结从其对周围人物的态度也可见一斑.
【总页数】2页(P166-167)
【作者】卢会会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课部,天津3001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文明与欲望的挽歌——《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命运探源 [J], 杨义华
2.布兰奇:欲望之战中的唐·吉诃德--《欲望号街车》的黑格尔式解读 [J], 郭全照
3.《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自恋情结 [J], 卢会会
4.分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的原因——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布兰奇 [J], 陈文雄
5.布兰奇:欲望之战中的唐吉诃德——《欲望号街车》的黑格尔式解读 [J], 郭全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琪堕落的真正原因作者:戎安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6期[摘要]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三大戏剧家之一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自其发表以来获得了广大学者和批评家的关注。
大部分学者和批评家都认为剧中女主角布兰琪最终的堕落原因是受到了男主角斯坦利的侵犯。
而鲜有人追究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试图挖掘布兰琪堕落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 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布兰琪;堕落《欲望号街车》是美国三大剧作家之一的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
女主角布兰琪从贝拉里夫庄园去到新奥尔良的妹妹家中。
她妹妹斯黛拉和一个名叫斯坦利的男人结了婚。
在该剧快结束时斯坦利强奸了布兰琪,最终,布兰琪发了疯,被送进了疯人院。
从表面上看,布兰琪发疯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斯坦利的凌辱,所以绝大部分学者和批评家们都认为作者想通过这部剧展现南方贵族文明的衰败,因为他们认为在剧中以布兰琪为代表的南方贵族文明败给了以斯坦利为代表的北方工业文明。
但如果我们通读全剧,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威廉斯真正的写作目的。
那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想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要去挖掘布兰琪堕落的真正原因。
如果我们把舞台上的冲突放在一边,顺着时间去追溯,其实不难发现布兰琪堕落的历史。
田纳西用了三个人物,即:斯坦利、斯黛拉和布兰琪本人,在舞台上用对话的形式交代了布兰琪的过去。
斯坦利是挖掘布兰琪过去的第一人。
当布兰琪刚进入他的“领土”之中时,他就已经开始反感这个大姨子了。
他只希望她能尽快的离开。
所以在布兰琪到来不久之后,他便开始调查布兰琪的过去。
他发现,布兰琪因为和一个男学生有染丢了在高中的工作。
然后她又因为乱搞男女关系不得不离开劳雷尔镇。
其实这些根本就不是布兰琪堕落的原因,这些只是布兰琪堕落的结果。
当斯坦利把这些事情告诉斯黛拉的时候,斯黛拉表现出了对这些事情的怀疑。
因为她作为布兰琪的妹妹,她对布兰琪的过去非常了解。
布兰奇:欲望之战中的唐吉诃德--《欲望号街车》的黑格尔式
解读
郭全照
【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
【年(卷),期】2005(18)4
【摘要】田纳西·维廉姆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展示了女主角布兰奇*迪布瓦和他人之间的欲望之争,以及这种欲望之争是如何重建了一个以动物性欲望为主导、却失去了超越性意义的"新世界"的.布兰奇就像可怜的唐吉诃德,为了她那个"温柔"而又"温情"的浪漫世界的梦想而绝望地抗争着,这是一出"悲喜剧" .
【总页数】4页(P46-48,75)
【作者】郭全照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外语部,山东,威海,2642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3
【相关文献】
1.《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命运成因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J], 唐亦珊
2.布兰奇的悲剧根源: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宝珠;孙光旭
3.布兰奇的悲剧根源: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宝珠;孙光旭;
4.《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命运成因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J], 唐亦珊;
5.布兰奇:欲望之战中的唐吉诃德——《欲望号街车》的黑格尔式解读 [J], 郭全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性爱——布兰奇毁灭的催化剂——浅析田纳西威廉姆斯的
《欲望号街车》(英文)
于雪茹;郑海霞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6(0)S3
【摘要】在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作品《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布兰奇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不仅指她失去了庄园和先前的社会地位,更指她由于失去这些而造成的心理错位。
虚荣导致她一步步走向心理崩溃,而在此过程中,性爱却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
【总页数】2页(P5-6)
【关键词】悲剧;心理错位;虚荣;性爱;催化剂
【作者】于雪茹;郑海霞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7
【相关文献】
1.性爱——布兰奇毁灭的催化剂——浅析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欲望号街车》 [J], 于雷茹;郑海霞
2.解读《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毁灭 [J], 王晓芬;温松峰
3.焦虑中挣扎,求生中毁灭——《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情感历程探析 [J], 郝志
琴
4.焦虑中挣扎,求生中毁灭——《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情感历程探析 [J], 郝志琴
5.分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的原因——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布兰奇 [J], 陈文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