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课标的九大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35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改革
新课标是指基于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如下:
一、教育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的整合
新课标强调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避免过于独立的学科设置和教学。
三、课程内容的“瘦身”
新课标要求精简课程内容,重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对学生知识的过度灌输。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以上变化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要求教师注重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教学。
此外,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1 -。
数学课标修订变化情况解读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一、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相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相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改后与过去的论调较之:存有更深的意义和更甚广的内涵,落脚点就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存有更弱的时代精神和建议(公平的、优质的、平衡的、人与自然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成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重新认识资源整合至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追加了对课程内容的重新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自学”分拆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新增)――教学活动(合并)――学习评价――信息技术二、理念中崭新减少的论调:●必须处置不好四个关系●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建议●培育较好的数学自学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置不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三、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住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化归纳、构成方法和理论,并展开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课标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做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化归纳而逐渐构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必须充分发挥数学在培育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容替代的促进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修订课标主要表现以下九大变化: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理解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准确对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实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绘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协助人们处理数据、实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描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升人的推理水平、抽象水平、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
课标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新课标有哪些变化?变动一:第—次提出英语核心素养改变“义务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突出学科本位、忽略整体育人功能问题,将课程目标从综合言语能力运用转向了由言语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并且特别强调了在开展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根底上,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意识、厚植爱国精神。
变动二:强调主题对课程内容的引领作用以主题为引领是核心素养,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的表达。
内容的选取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表达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新开展、科技新成果,聚焦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大主题范畴。
而三大范畴下又分为十大主题群和72个子主题。
变动三:不同英语学段的分级体系重新划分2011版课标对学生等级划分一共有五级,而2022版新课标则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划分成三个级别。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提出“级别+〞的概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选择。
虽然分级变少,但也意味着每一层次间的梯度更大,而“级别+〞的出现也意味着,学生间的知识储藏,技能开展的差距会更大。
变动四:对言语知识和言语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从原来的初中阶段1600词的要求到“1800+相关主题范围内的200词〞,而言语技能也不同以往按照听说读写分类,而是分成理解性技能:听、读、看以及表达性技能:说、写等。
但课时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以后英语考试难度的增加。
课堂初实践如何将新课标中的理念实践到课堂中呢?我在实际课堂中做了如下尝试与探究:一、把言语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言语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习英语不可防止的涉及与英语和英语国家紧密相关联的文化,有时还会关联到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
而依据新课标要求,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还需要熟悉并且明白中外文化的异同。
在本学期Unit2 Writing的课程中,是要求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写明信片。
中文中的地址是地点由大到小写,而英文中的地址是由小到大书写。
23年数学新课标变化2023年的数学新课标在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化:1. 课程结构调整:新课标对数学课程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以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
这包括对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以及对不同年级课程的连贯性进行了加强。
2. 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素养的培养将贯穿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 信息技术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课标鼓励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中,如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跨学科学习:新课标提倡跨学科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结合起来,以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标对数学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减少了单一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评价的影响,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6. 课程内容的更新:新课标对一些数学知识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以反映最新的数学研究成果和教育趋势。
这可能包括新的数学概念、理论或应用。
7.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8. 资源的丰富:新课标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在线课程和实践活动等,以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这些变化旨在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对数学能力的需求。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适应这些变化,以充分利用新课标带来的教学和学习机会。
回答: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变化首先,新课标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调语文学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其次,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为语文学科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标在课程目标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应该具备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同时,新课标还提出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新课标增加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内容,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实用性的阅读方法和交流技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新课标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文化自信。
解读:1. 综合性更强: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更加注重人文性: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小学数学新课标变化和解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经历了多次更新和调整。
新课标的变化旨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和解读:1. 强调数学核心素养: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
这些素养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和优化,减少了重复和不必要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和连贯。
同时,增加了一些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内容,如概率统计、数据科学等。
3. 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新课标强调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4. 增加实践活动:新课标鼓励教师设计和实施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数学探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5.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标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6.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
7. 家校合作的强化:新课标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教师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8. 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变化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旨在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评价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小学新课标有何改变小学新课标,即《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课程标准》,是指导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文件。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新课标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改变:1. 课程内容的更新: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征。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数学课程中加强了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 学科整合:新课标鼓励跨学科学习,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科学课程中融入了环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
3. 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标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不再单一依赖于书面考试,而是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5.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和指导。
6.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标鼓励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8. 家校合作的加强:新课标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些改变旨在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新课标还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图删除。
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与地球仪(原为地球和地球仪)增加的内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删除的内容: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改变的内容:①“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改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改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2.地图增加的内容:①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
改变的内容:①“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改为“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二、世界地理1.海洋与陆地删除的内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
改变的内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改为“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明”处变化:“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改为“科学兴趣的培养”。
2.气候删除的内容:“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中的“与我们的生活”。
改变的内容: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改为“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②“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改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③“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④“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改为“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⑤“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改为“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⑥“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改为“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⑦“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改为“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⑧“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改为“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新修订的课标更突出体现哪些方面变化?就某一方面的变化谈谈对你今后教学的启
示。
新修订的课标更突出体现哪些方面变化?就某一方面的变化谈谈对你今后教学的启示。
发布者:张秀华
第一,德育为先。
修订版新课标更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其与教材内容的紧密结合。
第二,能力为重。
新课标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精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更多地考虑到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操作上更容易“落地”。
第三,与时俱进。
新课标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更注重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
第四,减轻学习负担。
修订版新课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实际,对之前的知识点进行了适当的简化。
结合减负的要求对于教材的篇幅长度,也就是每个学科教材的总印张数,进行了规定,以保证教材的内容不会过多。
第五,更强调教材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联系。
教材内容的纵向联系主要指小学和初中、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横向联系则关系到各学科教材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此,修订版新课标也有所强调。
对我启发较大的变化是德育为先,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人认为,坚持德育为先,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认真落实德育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充分开发各学科课程蕴涵的德育资源与功能,使德育在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得以落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