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32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作者:兰浩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和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和价值。
方法通过对234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诊断的67例为肠套叠,进行超声引导水压灌肠治疗。
结果进行水压复位59例,成功54 例;成功率91.5%,失败的5 例,经手术证实均为肠套叠,其中三例时间超过48 h。
结论超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水压复位;肠套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59例,其中男39 例,女20 例,年龄3个月至4 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多伴有突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36 例伴有血便,部分腹部扪及包块。
1.2仪器使用SIEMNS 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及高频探头7.5 MHz,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6 Fr 5~ 10 ml Foley 氏管; > 50 ml 注射器; 1/4三通管;生理盐水1~ 3 瓶(500 ml/ 瓶)。
1.3步骤对患儿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腹部可探查包块,外形规则,短轴切面呈多层/ 同心圆征,长轴切面为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回声,呈“套桶”,具上述特征者即诊断为肠套叠。
此时,由小儿外科医生给患儿肌内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检查Foley 氏管气囊有无漏气。
将Foley 氏管插入患儿肛门开始用注射器注温生理盐水灌肠,观察血压计压力显示,一般予以6~ 8 kPa 压力。
直到同心圆块影消失、小肠进水,此时超声可显示小肠呈葡萄征或蜂窝征,复位成功。
2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67例,最大肿块68×4 3 mm,最小为3 6×2 4 mm。
超声检查所示:肠套叠包块36 例位于右上腹部, 24例位于下腹部, 7 例位于左侧腹部。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主要由于肠管蠕动过强或肠系膜异常引起。
肠套叠发生后,肠管的蠕动使得一段肠管向下套入另一段肠管内,导致肠管间相互挤压、血液供应不足,甚至导致肠坏死。
如果不及时处理,肠套叠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目前,治疗肠套叠的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介于非手术和手术之间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中。
该方法通过灌入生理盐水或空气,增加肠道内的压力,推动套叠的部分回位,同时辅以局部麻醉,减轻患儿疼痛,达到治疗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字数:214】1.2 治疗方法介绍小儿肠套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常见于1岁到2岁的婴幼儿,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剧痛和呕吐。
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灌入一定量的液体使肠道内部产生压力,借此将肠套叠复位到原位。
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同时进行全身麻醉,以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和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安全,同时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分析以及治疗前后对比研究,以及术后护理措施。
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该治疗方法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的数据,探索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摘要: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常可以引起肠梗阻,造成不良后果[1]。
肠套95%为原发性,无具备病因,好发时间为3月-10月,90%发病年龄小于2岁,4岁后很少发病。
发病原因不清,但常有诱发因素,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腹泻、病毒感染、天气变化等可能相关。
5%为继发性肠套叠,常可找到病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肠管畸形、肠道肿瘤、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
肠套叠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目前只要方法为透视下空气整复及超生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425例,复位成功率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套叠;灌肠;超声;小儿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425例,其中男284例,女141例;年龄3 月~10岁,其中<10月123 人,10月~24月125例,24~48月126 例,>48月51人。
其中2次复发肠套叠20例,3次1人,4次2人,5次1人。
1.2诊断标准[2]治疗前通过肠套叠 B超筛查:可见“同心圆” 或“靶环状” 肿块图像,纵向扫描可见“套筒征”。
其中,4例超声怀疑小肠套叠,经腹部CT确诊3例,1例考虑为可复性肠套叠,自行复位,CT未见肠套叠。
1.3水压灌肠适应症[3](1)患发病时间小于48~72h。
(2)无明显腹胀及腹膜炎体征。
(3)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
(4)超声下肠管弹性好,血流信号较多。
(5)无严重的心肺疾病。
1.4复位原理:以流动的水压为灌肠复位的动力,在对水超敏感的超声监视下进行整复,压力随着注水量的增加而升高,从而将套入的肠管复位。
1.5方法器材:14号FOLEY导尿管、50ml及20ml注射器、橡皮囊、血压计、胶布、生理盐水。
灌肠技巧:灌肠前30min适当镇静解痉[4];超声监视下直入14号 F导尿管5-8cm,从气囊管端注入约20~40ml mL 生理盐水固定;三通管连接血压计、导尿管及橡皮囊;灌肠压力6.65-12kpa(50-90mmHg),注水量300-700ml,不大于100ml/kg;超声密切监视套头,避免“走失”,及时发现异常;复位成功,“同心圆”消失,小肠明显充液。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
目前,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被广泛应用,其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将对此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一、治疗方法简介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旨在通过水压灌肠和包麻醉的方式对小儿肠套叠进行复位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中,医生会将一根导管插入肛门,将生理盐水注入患儿的肠道,通过逐步增加水压,使肠套叠逐渐复位,同时给予患儿包麻醉以减轻疼痛感。
二、治疗效果分析1. 有效率高目前研究表明,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的有效率较高。
据统计,近年来采用该治疗方法的小儿肠套叠患儿中,有超过90%的患儿可以通过一次治疗达到肠套叠复位的目的,而其他患儿可能需要进行再次治疗。
这一高效率的治疗结果使得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成为目前治疗肠套叠的主要方法之一。
2. 低复发率采用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的小儿肠套叠患儿,其复发率相对较低。
在治疗后的随访观察中发现,经过此方法治疗的患儿中,只有少数患儿出现了肠套叠的复发情况,而且多数复发患儿的症状较轻,需要较短的治疗时间即可恢复正常。
这一低复发率使得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方法备受青睐。
3. 安全性高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方法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式。
在治疗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水压和麻醉的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由于该方法无需进行手术切口,因此可以避免了手术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4. 快速止痛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的另一个优势是其能够快速缓解患儿的疼痛感。
在治疗进行的由于医生给予了患儿包麻醉,因此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并不会感受到明显的疼痛,这对于降低患儿的痛苦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治疗注意事项在进行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医生技术水平在选择治疗机构和医生时,应选择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医生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目的:探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适应证。
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18例肠套叠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存在肠套叠肿块及其位置,其中213例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
结果:超声确诊肠套叠218例,行水压灌肠治疗213例,成功复位206例,失败7例,成功率96.7%。
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率高,无创伤,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效果更显著,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高频超声监视;水压灌肠;小儿肠套叠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048-02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性能及检查技巧的提高,进一步肯定了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作用。
本文收集肠套叠患儿218例,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的特点,旨在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准确诊断及选择合理的复位方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213例,其中男142例,女71例,年龄30 d~4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均伴有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67例伴有血便。
1.2仪器使用SIEMNS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对患儿腹腔实质脏器进行常规检查,以排除实质脏器的疾病;再用高频探头7.5 MHz 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3方法肠套叠团块直径通常大于30 mm,而小肠型肠套叠团块直径多小于20 mm,并且受肠气干扰,容易漏诊。
超声检查时应从非疼痛部位开始,向疼痛部位逐渐加压挤开肠气,并轻动探头,仔细查找肠套叠团块。
肠套叠团块最常见于右中上腹,其次为左上腹,极少部分位于左下腹,这些部位为重点扫查对象。
发现肿块,仔细观察肿块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肠壁多层结构、肠腔内容物蠕动情况及肠壁血供。
检测肠壁血供时,降低最大血流显示速度,提高彩色血流的敏感性。
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刘锋;吴岳【摘要】目的评价小儿肠套叠应用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68例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目标,根据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X线监测下空气灌肠治疗,治疗组患儿给予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复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复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肠套叠患儿临床治疗中,实施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既可减少复位时间,又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8(024)025【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彩超监视;水压灌肠;治疗效果【作者】刘锋;吴岳【作者单位】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江西九江 332000;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江西九江 332000【正文语种】中文肠套叠属于儿科常见病、好发病,主要是由于近端肠段及其肠系膜套入远端肠腔,引发肠梗阻,属于小儿急腹症,此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为突然发病,临床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肠梗阻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梗阻时间过长,会导致患儿出现脱水、菌血症、发热,严重时还会导致患儿出现感染性休克。
因此,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对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常规治疗,但疗效不佳。
经临床实践表明[1],给予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可有效提高复位成功率,缓解患儿痛苦。
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评价小儿肠套叠应用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效果,现将研究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68例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目标,根据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4例。
对照组患儿女14例、男20例,年龄0.6~5.0岁,平均年龄(2.8±2.1)岁,发病时间2.3~70.0 h,平均发病时间(36.5±10.4)h;治疗组患儿女13例、男21例,年龄0.5~5.0岁,平均年龄(2.7±2.0)岁,发病时间2.5~71.0 h,平均发病时间(37.0±10.9)h。
398例B超监测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分析发表时间:2014-03-20T10:54:40.577Z 来源:《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作者:牛敏昌[导读] 发生肠套叠的401例患儿,3例因全身情况差、有腹膜炎征象、肠坏死、肠穿孔、休克等情况。
牛敏昌(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中医院山东东营257000)【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超声监测;水压灌肠【中图分类号】R18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146-01 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特有的一种急腹症,以一岁以内,尤其是4~10个月小儿多见,患儿常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
此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以春末夏初时段发病率高[1]。
临床诊断小儿肠套叠,除根据临床表现,还需借助医疗诊断设备确诊。
腹部超声检查对实质性脏器的诊断正确率较高,且没有辐射,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已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得到推广[2]。
在超声监测下,实施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成功率较X射线监测组成功率高,且安全性好,简单高效[3],因其优势明显,现已经在许多医院应用,是值得继续推广并改进的治疗方式。
为总结经验,提高以后治疗的效果,现将近2年半在我院住院实行B超检测下水压灌肠治疗的治疗的398名小儿肠套叠患者的治疗经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来我院就诊的小儿急性肠套叠患者资料。
401例为本院急诊科接诊并办理入院治疗及外院转治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肠套叠患儿,其中,男患儿234例,女患儿167例。
年龄在2个月~5.5岁,4个月~2岁的患儿376例,占93 76%,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1~85h之内。
在24h内就诊的有350例,占87 28%。
患儿就诊时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腹痛,间断发作,部分表现为呕吐,哭闹不安,可以触及腹部包块,偶有腹泻伴果酱样便,患儿精神不佳。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3卷第1期肠套叠是某段肠管进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
灌肠复位是早期肠套叠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它是利用空气、钡剂或盐水产生的压力持续加压,使套叠的肠管缓慢退出复位而解除梗阻。
近年来,我院采用B 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144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6年12月~2009年10月收治经B 超检查确诊的肠套叠患儿144例,其中男91例,女53例;年龄2个月~4岁,平均年龄9个月;发病时间1~72h ,其中24h 以内134例。
临床症状:哭闹不安118例,呕吐110例,便血85例,体格检查可触及包块100例。
所有患儿B 超检查均示“同心圆”或“靶形征”的肠套叠典型表现,且腹腔渗液不多。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使用东芝SSA~325A B 超诊断仪,凸阵式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 。
对哭闹患儿使用镇静剂(鲁米那钠8mg/kg),待患儿平静后检查。
患儿取仰卧位,对腹部进行广泛的扫查,多切面沿结肠滑行至回盲部。
二维超声检查均在腹部探及包块,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状”块影,纵断面呈“套筒状”块影,具有上述典型特征者即可确诊为肠套叠。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让患儿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引起窒息。
用润滑油充分润滑一次性灌肠管前端经肛门插入灌肠管,一般插入深度为5~6cm ,向灌肠管的气囊内注水后回拉固定,双下肢并拢,以堵塞肛门防止漏水滑脱。
灌肠管另一端连接灌肠袋并悬吊于输液架上。
在B 超监视下,打开灌肠管关闭按扭,灌肠袋内接近人体温度的生理盐水注入灌肠管内,注水量约100ml/kg ,根据灌肠袋与治疗床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压力。
灌肠压力控制在120~150cmH 2O 。
当注水压力达到120cmH 2O 以上应注意注水速度,以防压力过高导致肠穿孔。
灌肠过程中辅助腹部手按摩,一方面了解肿块的变化,并可轻柔的在腹部推移肿块以协助复位。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及评价发布时间:2021-07-01T09:34:40.8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期作者:张安[导读] 目的:对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措施进行分析并评价。
张安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 101304【摘要】目的:对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措施进行分析并评价。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156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分别接受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复位成功率与治疗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更高,且术后复发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肠穿孔情况研究组发生更少,但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是目前治疗肠套叠最佳的方法,对于小儿肠套叠患儿具有一定适配性。
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懂、易学、易掌握的优点,医患双方同时避免了X线伤害,整复率高,安全系数高,是临床值得推广的项目,特别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使患儿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关键词】超声检查;水压灌溉;肠套叠;技术应用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之一,尤其是4-10个月婴儿[1],该病以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次研究之中主要以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究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措施,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156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各78例患儿。
其中参照组患儿男女比例为46/32,年龄35d-7.1岁,平均(3.56±0.31)岁;研究组患儿男女比例为43/35,年龄37d-7.8岁,平均(3.61±0.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