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

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

和早期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

大脑各部位的发展顺序是不同的。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是控制婴儿挥动手臂、踢腿等动作的初级运动中枢和控制婴儿视觉(皮层枕叶)、听觉(皮层颞叶)、本体感觉(顶叶)等的初级感觉中枢。大脑皮层中最晚停止生长的是额叶,它主要负责人类高级心理活动,如解决问题、对意识的控制等。

(一)髓鞘化

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髓鞘的作用类似于电线中包裹在铜线外的绝缘体,它为神经元建立一条专有通道,以此提高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信息沟通更加有效。

神经细胞髓鞘化的过程也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新生儿大脑的低级部位(脊髓和脑干)已经开始髓鞘化,这使新生儿的感觉系统处于

良好的工作状态。接下来是与感觉运动有关的部位髓鞘化,然后是与运动系统有关的部位髓鞘化,这使孩子在第一年内逐渐能进行越来越复杂的动作,如抬头、坐、抓握、站立、行走等。最后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顶叶、额叶区髓鞘化。到6岁末,儿童基本完成所有皮层传导通路的髓鞘化。但大脑的一些区域(如前额皮层、网状结构)的髓鞘化进程则要延续到15、16岁,这也是年幼儿童的注意力不如青少年和成人时间长的原因之一。

(二)大脑皮层的发展

大脑,包括两个由胼胝体连结在一起的脑半球,每一个半球都覆盖着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一种由灰色物质构成的外层结构,其作用是控制感觉、知觉、动作过程和智力。经过“怀胎十月”270天的发展,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虽然还很光滑,沟回还很浅,构造也比较简单,但已基本上已具有和成人大脑一样的沟回及皮层结构了。儿童大脑的发展是逐渐的、连续的,各脑区的成熟顺序是自下而上的:即从枕叶、颞叶开始到顶叶,最后成熟的是额叶。枕

叶位于头部后方,负责视觉,到九岁时已基本成熟。颞叶位于头部侧下方,负责听觉,到十一岁时基本成熟。顶叶负责本体感觉,躯体感觉、听觉和视觉的高级整合就在这一皮层,到十三岁时基本成熟。额叶位于大脑的前区,成熟最晚,七岁以后才开始有显著发展,一直到青春期还未完全髓鞘化。额叶是脑的指挥者,其功能是决策控制,所以也被称为意志和创造的中枢,它的缓慢成熟影响着儿童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在额叶的下部分存在着布洛卡区,它控制着言语的产生,若该区域遭到损坏,就会导致失语症或交流混乱症。

(三)大脑偏侧化与用手偏好的形成

1. 大脑的偏侧化

大脑两半球看起来很对称,但是,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大脑右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左侧。

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化(即大脑偏侧化)在胎儿期就开始了。如子宫内的胎儿,约有2/3右耳向外,说明他们具有右耳优势;大多数新生儿背朝下躺着时,会向右翻而不是向左翻,这些婴儿日后也倾向于用右手去够物体;大部分新生儿在听声音和显示积极表情时,左半球会显示出诱发电位。

大脑的偏侧化倾向从出生时就表现出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偏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功能也越来越固定化。

2. 用手偏好的形成

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强烈的用手偏好反映了大脑某一半球具有更强的功能,这一脑半球即是个体的优势脑半球。大约有90%的人是用右手执行高度技巧性的动作。对他们而言,语言和手的优势脑半球都是左半球。而对左利手的人而言,左、右脑都有负责语言的脑区——左利手的人,大脑偏侧优势比右利手的人弱,所以许多左利手的人可以左右开弓,他们倾向于使

用左手,但有时候也可以非常熟练地动用他们的右手。

用手偏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经验对用手偏好有很深的影响。一岁的幼儿会开始学习各种与利手相关的动作,如吃饭、指人或指物、扔东西、用笔、操作物体等等,他们会左右手换来换去,然后再会愈来愈偏好用哪一只手。大约半数的幼儿在1.5岁以后才会逐渐确定用手偏好。五岁时已经有90%的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童年后期用手偏好基本确定

用手偏好也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当孩子左手执笔或拿筷子时,就可能会遭到教师或父母的纠正。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左撇子很少被父母和教师纠正,在美国还有很多专门为左撇子设计的用品。

左利手儿童可能会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惯用左手的儿童和双手均用的儿童比那些惯用右手的同龄人更易发展出优秀的表达才能和数学才能。许多左利手的人都能同时灵活地运用双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必须得适应偏好右手的社会。

(四)大脑发展的敏感期

大脑发育存在敏感期。研究者以脑重和颅骨大小以及脑电图的发展为依据,对婴儿期到青春期这段时间内发生的间断性的脑快速生长期进行了界定。这些快速生长期是与儿童智力测验的表现和认知能力的重大变化同期发生的。在瑞典的一个研究中,在安静而警醒的状态下,研究者对1岁到21岁年龄不等的个体的脑电图(EEG)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第一次EEG能量快速增长发生在1.5-2岁期间,这时语言和表象发展处于高峰期。在7.5-9岁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出现,12岁、15岁有出现两个发展高峰期,这时抽象思维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还有一个发展高峰期是出现在18-20岁,可能与抽象思维的成熟有关。大脑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是对环境刺激最为敏感的时期。

第二节身体的生长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一、身体的生长

出生后的两年里,婴儿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身体快速生长期,明显的变化来自于身体大小、身体比例和骨骼的变化。

(一)身体大小和肌肉组成的变化

1. 身体大小的变化

在婴儿期,孩子身体发育最明显的迹象就是身体大小的变化。在出生后头几个月里,他们的体重几乎每天增加28克,身高每个月增加2.5厘米左右。到4-6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两倍,1岁时体重是出生时的三倍(约9.5-10公斤), 2岁时的体重已是出生时的四倍。

身高也在快速增长。满1周岁时,婴儿的身高比出生时高出了50%,到第二年时,就高出了75%,此时的身高已达到了其最终身高的一半。而且,婴儿期的生长速度很不均匀。婴儿可能几天或几星期都保持同样的身高,然后在某一天内突然长高1厘米。儿童身体大小的变化速度在两岁后开始减缓。

2. 肌肉组成的变化

肌肉的发展速度很慢。出生时,35%的肌肉组织由水构成,而且肌肉组织占婴儿体重的比例不超过18%-24%。

肌肉组织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头部和颈部肌肉的发展早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肌肉组织在青春早期迅速发展,男性肌肉的数量和力量的增加都高于女性,这使男性从十几岁开始运动能力就比女性强。但是身体大小和力量并不能说明在许多运动技能上男性就一定具有优势。

(二)身体比例和骨骼生长的变化

1. 身体比例的变化

新生儿的外型是比较特别的,头看起来很大。新生儿头的大小已经是成人后大小的70%,占整个身体的1/4,与腿长占体长的比例相似。

随着儿童整个身体的生长,儿童的身体比例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在婴儿期,头部和胸部一直都

保持着发育优势,躯干和腿的发育也逐渐赶上,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1岁后到青春期,腿的生长最为迅速。躯干将在青春发育期再次成为发展最快的身体部位。

儿童在向上生长的同时,也按照近远原则向外生长。先是胸腔和内部器官,然后是胳膊和腿,最后是手和脚。在整个婴儿期和儿童期,胳膊和腿的生长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但到了青春发育期,身体的发育却以反方向进行,先是手和脚及腿,然后是躯干。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看起来总是笨手笨脚的原因——他们的手脚看上去比身体的其他部位大得多。

2. 骨骼的生长变化

在胎儿期,最初形成的骨骼结构是由柔软的软骨构成的,到孕期的第六周开始硬化成骨质材料,这一过程将持续整个儿童期和青春期。

身体各部位的骨骼是以不同的速度生长和骨化的:头骨和手部骨骼先成熟,腿骨则会一直持续生长到15、16岁。一般来说,骨骼生长在18岁宣告结束。

乳牙出现于婴儿7-8个月。3-4岁,所有的

乳牙全部出齐,幼儿已经能够咀嚼任何他要吃的东西了。而到幼儿期后期,儿童开始换牙。开始换牙的时间与很多因素有关,最重要的因素是遗传基因。我国儿童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换牙。环境因素,尤其是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延后开始换牙的时间。乳牙的疾病会影响恒牙的健康,乳牙衰退是恒牙衰退的前兆。因此幼儿期也要坚持刷牙,少吃甜食,防止蛀牙发展。

(三)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儿童身体外部构造的变化和各种内部器官的发展一样,都遵循相同的模式——即在婴儿期发育很快,在儿童早期和中期发育较缓慢,在青春期发育又再一次快起来。但身体各系统的发育略有不同: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都有自己惟一的、独特的发育曲线,生理系统的发育是一个不同步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婴儿期极其迅速,脑、脊髓和头颅的发育速度比其他任何身体结构都要快,到了幼儿期时就逐渐放慢。而生殖系统在4岁前仅有轻微的生长,在青春期前几乎停滞,到青春期时曲线才陡然上升。淋巴系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

高营养的吸收)则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育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成人水平,在青春期时到达顶点,之后就迅速下降。

身体发育是遗传与环境之间持续、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影响儿童早期成长和健康的因素,除了遗传的重要影响之外,环境因素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情感、睡眠、营养、疾病和受伤对儿童的身体发展也有影响。

二、影响身体发育的因素

身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复杂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营养、情绪等因素在儿童早期身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遗传和激素

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身高就是一种具有较强遗传倾向的特质。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身高反映了家族身高的倾向性。

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生长激素分泌不

足的儿童,可能在其他方面的指标均正常,成年以后一般也都五官端正,但是他们的身高可能仅有130厘米。如果这些人较早接受生长激素治疗,那么他们就可能拥有正常的身高和体重。

“孩子在睡觉中长个”,这是有道理的。生长素在睡眠时分泌最多,对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足够睡眠,脑垂体无法分泌足够的生长素,身体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抑制。

除了脑垂体分泌的生长素外,甲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4个月的胎儿就已形成了甲状腺并开始分泌甲状腺素。这种激素对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十分关键。如果发现婴儿患有先天性甲状腺缺陷的疾病,就必须立即接受治疗,否则他们将很快出现智力障碍和生长滞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的儿童,只要及时接受治疗,这些儿童基本上都会达到正常水平。

(二)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在正

常情况下,儿童入睡1小时后生长素开始分泌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睡得好、休息得好的儿童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能更好地游戏和学习,对整个家庭关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睡眠不好的儿童容易发脾气、吵闹,还会打扰父母的休息,影响家庭氛围。

在儿童早期,幼儿的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新生儿要睡18小时,2、3岁时睡眠时间应有12-13个小时,4-6岁时需要10-11个小时。很多幼儿在中午还要睡上1-2个小时,午睡能够使他们精神饱满,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一天中剩余的时光。

对于幼儿来说,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串珠子等,使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卧室环境要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定幼儿的睡眠情绪,使幼儿较快入睡。此外,在幼儿快要醒来时,播放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防止幼儿突然醒来而引起的不快或惊吓。对于实在不想午睡的孩子,也不必勉强,可以允许他们躺一会儿,或在非睡眠区域安静地玩。

至于晚上的睡眠,上述方法也适用。另外,建议父母或养育者在孩子上床睡觉前安排一些睡眠“仪式”,让孩子睡觉前经常有顺序地经历一些相同活动,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知道“该是睡觉的时间了”。例如,父母每天都在差不多的时间给孩子洗澡、穿上睡衣,然后抱孩子上床,放一首催眠曲或讲一个故事或唱一首歌,最后再吻一下孩子的额头说“晚安”,关灯。这个“仪式”每天重复,孩子就很容易预测事件的发生,在父母给他洗澡的时候。他就知道该是睡觉的时间了。而且,这样还会使孩子有安全感,感觉父母一直就在他的身边,感觉一切都是可以控制和预期的。另外,由于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过程,困倦的孩子反而容易兴奋,感到烦躁不安,所以睡前千万不要让孩子情绪激动(如太过兴奋、放声大笑),否则孩子就很难安然入睡了。

大多数幼儿都会偶尔在夜间醒来,但是他们能很快再入睡。而那些很难再入睡的幼儿就会出现一定的睡眠障碍。由于幼儿有生动的想象力,很难区分现实和想象,所以3-6岁的儿童中有半数会经历噩梦困扰。在这种情况下,

父母要温情地安抚孩子。还有极少数的儿童会在睡梦中尖叫、身体摇动、梦呓以及呼吸和心跳加快,对父母的安抚没有回应。这可能是由于压力、过度惊吓或家庭氛围紧张而引起的情绪问题所致。对于这种问题,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避免孩子在白天玩得太兴奋或受惊吓,使孩子的情绪安定,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咨询机构的帮助。

(三)营养

2岁以前,孩子们的食欲一般都不错,他们喜欢吃各种谷类食物。3岁后,幼儿可能开始挑食,这是因为他们的生长速度减慢了。同时,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儿童产生对新食物的谨慎态度,这也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当成人不在的时候,这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对儿童不吃的食物所丢失的营养,可以通过吃其他食物来弥补。此外,重复地给儿童呈现某种食物(不必要求他一定吃),会增加儿童对这种食物的接受程度。儿童还喜欢模仿那些他们喜欢和尊重的人(如父母或同伴)对食物的选择。例如,母亲喜欢喝牛奶,那么她5岁的

女儿很可能也有同样的偏好。

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但其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1)营养缺乏

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这种“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过长,特别是在5岁前营养不良,大脑的生长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身材也会特别矮小。

蛋白质和热量的缺乏会导致消瘦症和夸休可尔症(恶性营养不良),这两种疾病通常发生在3岁以前,会使患儿身材矮小、免疫力低下、内脏器官发育障碍,以及智力和社会性发展落后。除了蛋白质和热量外,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儿童身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如,铁剂可以预防贫血,钙的作用是支持骨骼的发育和牙齿的生长,维生素A能够帮助维持眼睛、皮肤和多个内部器官的正常功能,维生素

C有利于铁的吸收和促进伤口愈合。而这些营养的缺乏在学龄前的儿童中更为常见。长期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儿童更容易患病,这些疾病可能会阻碍身体发展并影响儿童的智力。例如,长期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症,这种病不仅能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和无精打采,限制儿童的社会交往机会,而且还会延缓儿童的生长速度,影响儿童在动作技能和智力方面的表现。

(2)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是营养不良的另外一种形式。营养过剩最直接的影响是儿童变得肥胖并增加了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病和肾病的危险。肥胖这个词,在医学上用来描述那些体重超出其身高、年龄和性别应该达到的理想体重20%的个体。

肥胖的儿童可能很难在同伴中交到朋友,因为同伴可能会嘲笑他们肥胖的身躯。遗传因素确实会影响个体发胖的趋势,但是,它并不能决定个体是否会肥胖。喜欢吃高脂肪食物,又没有足够的活动来消耗这些热量,就会导致儿童肥胖。因此,在孩子的食谱中,脂肪和盐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课件.doc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掌握要点: ●人体八大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学前儿童八大系统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保育要点。 第一节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它构成人体基本轮廓,能支持体重,保护内脏。 一、骨骼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骨膜是一层结缔组织,有营养骨的作用,骨膜内的 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有重要作用。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腔里骨髓变成黄色( 脂肪组织) ,只有当大量失血或患败血症时,黄骨髓能恢复造血功能。 骨的成份:有机物和无机盐。有机物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盐使骨坚硬变脆。儿童 骨中有机物较多,韧性和弹性较好。随着年龄增长,骨中无机盐不断沉积,骨硬 度加大。 骨与骨的连结叫骨连结。( 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有的骨连结为直接连结,例如颅骨; 有的骨连结为微动连结,例如脊椎骨; 有的骨连结可以活动,叫关节,例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等。 二、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附着在骨骼上,可以受意识支配,又称随意肌( 有的肌肉组织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如肠道的平滑肌) 。 三、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1) 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 ①骨膜较厚。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受损伤时,恢复也比较快速。 ②全是红骨髓 ③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化尚未完成

儿童几种主要骨的发育特征 颅骨( 颅骨的骨化最晚在婴儿12-18 月已完成,幼儿园里很少遇到。) 腕骨没钙化好:腕骨共8 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钙化,到10 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 根据腕骨的发育情况可以测试骨龄) 。所以婴幼儿的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精细动作时间不宜过长。 脊椎骨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 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上述生理性弯曲是随着婴幼儿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 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在脊柱未完成定型以前,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骨盆还没长结实:婴幼儿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在蹦蹦跳跳时,要注 意安全。比如,幼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 变形。 足弓的作用:一是增加人站立的稳定性; 二是保护脚底的神经和血管,减少地面 对身体的冲击力。 ④关节的特点:关节窝较浅,柔韧性大,但是牢固性差。容易引起脱臼。 (2) 肌肉的特点:一是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 二是大小肌肉群发育不同速。 四、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保育要点 ( 保育要点是根据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来的,所以可以有针对性的记忆。) 1. 培养儿童各种正确的姿势,预防脊柱和胸廓的畸形。( 幼儿应注意做到十个字: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 2. 合理组织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 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所必需的营养( 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 出维生素D)。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条件。 组织活动时应注意:①全面发展动作②保证安全,防止伤害事故。( 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防脱臼; 避免从高处跳下,保护骨盆。) 3. 供给足够的营养,保证蛋白质,矿物质的摄入 4. 衣服、鞋帽应宽松适度

最新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 大脑各部位的发展顺序是不同的。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是控制婴儿挥动手臂、踢腿等动作的初级运动中枢和控制婴儿视觉(皮层枕叶)、听觉(皮层颞叶)、本体感觉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

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儿童最早出现的注意属于() A.选择性注意 B.定向性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2.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定向性注意 3.以下对婴儿注意偏好描述错误的是( ) A.偏好简单的刺激物 B.偏好曲线 C.偏好对称的刺激物 D.偏好集中的刺激物 4.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 A.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 B. 有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 C.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没什么发展 D.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同步发展5.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逐渐与别人联系、合作活动,这说明他们的注意的( ) A.选择性增强 B.范围扩大 C.稳定性提高 D.分配提高 6.在1/20秒时间内,幼儿能注意到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黑点数是()A.1~2个 B.2~4个 C.4~6个 D.6~8个 7.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散8.幼儿园老师上音乐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的品质是(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9.幼儿开始学跳舞时,注意了脚的动作,手就一动不动;注意了手的动作,脚步又乱了,这说明儿童注意的() A.稳定性比较差 B.范围比较小 C. 分配能力较差 D.转移能力有限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注意

2.选择性注意 3.无意注意 4.有意注意 三、简答题 1.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2.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12340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 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 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8、通常认为,2-3 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 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 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 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

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儿童最早出现的注意属于() A.选择性注意 B.定向性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2.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 (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定向性注意 3.以下对婴儿注意偏好描述错误的是( ) A.偏好简单的刺激物 B.偏好曲线 C.偏好对称的刺激物 D.偏好集中的刺激物 4.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 A.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 B. 有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 C.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没什么发展 D.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同步发展 5.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逐渐与别人联系、合作活动,这说明他们的注意的( ) A.选择性增强 B.范围扩大 C.稳定性提高 D.分配提高 6.在1/20秒时间内,幼儿能注意到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黑点数是( ) A.1~2个 B.2~4个 C.4~6个 D.6~8个 7.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散 8.幼儿园老师上音乐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的品质是(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9.幼儿开始学跳舞时,注意了脚的动作,手就一动不动;注意了手的动作,脚步又乱了,这说明儿童注意的() A.稳定性比较差 B.范围比较小 C. 分配能力较差 D.转移能力有限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注意

2.选择性注意 3.无意注意 4.有意注意 三、简答题 1.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2.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3 、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2014吉林省幼儿学前卫生学学习指导之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循环系统

2014吉林省幼儿学前卫生学学习指导之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循环系统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371348736.html,/ 第二节循环系统 一、血液循环系统 (一)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1.血浆——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和废物 2.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3.白细胞——吞噬入侵身体的微生物和人体本身坏死衰老的细胞,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4.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二)心脏的结构及主要功能 (三)血管的分类: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四)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 二、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结、扁桃体、脾脏。 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 1.学前儿童血液的特点: (1)血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比例越大。(2)血浆含水分多,含凝血物质少。(3)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量不稳定。(4)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小,肌体抵抗能力差。 2.学前儿童心脏的特点: (1)心脏相对大于成人。(2)心排血量较小。(3)心率快。 3.学前儿童血管的特点: (1)管径粗,毛细血管丰富。(2)血管比成人短。(3)血管管壁薄,弹性小。(4)血压低。 四、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保育要点 (一)防治贫血

(二)服装宽松适度 (三)动静交替、劳逸结合 (四)科学组织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五)合理营养 (六)预防疾病 【作业指导】血液循环的过程是什么? 答:血液借助心脏节律性搏动,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返回心脏,这是总血液循环。总血液循环又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排出→主动脉及各级动脉→全身各部组织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排出→肺动脉→肺泡壁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填空题 1. 想象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选择题 1在学前儿童的绘画中,可以发现学前儿童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 B.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 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 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2.在学前儿童游戏中,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这表明 A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 B.学前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相混淆 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 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表现为 A 。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B.无意想象开始萌芽,并成为学前儿童想象的典型形式 C.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无意想象已趋完善 D.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占同等重要地位 5.学前儿童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情景,这

是 D 。 A.逻辑思维 B.创造想象 C.综合想象 D.再造想象 6.(2012年真题)在同一张桌子上绘画的学前儿童,其想象的主题往往雷同。这说明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 B 。 A.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学前儿童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有时和现实相混淆 2.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想象无预定目的,常由外界刺激引起 (2)想象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 (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 1.案例:某学前儿童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

第一章 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

第一章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 解剖与生理的区别 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的各个系统划分名称、构造、位置。如:大脑的形状,在什么位置。 人体生理学是具体介绍各个器官如何运作,如何维持人的正常活动。如:肺的呼吸功能、心脏怎样泵血,等等。解剖结构,生理功能。 第一节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一、新生儿期解剖生理特点 (一)体格发育的特点 (1)出生体重、身长 1.“足月正常体重儿”胎龄满37-42周,体重介于2500—4000g之间的,适应环境能力强。 2.“低体重儿”<2500g,多为早产儿 3.“巨大儿”:>4000g,需特殊护理。 注:身长(不是身高),卧位时头顶到足跟的距离。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50厘米,男婴略长于女婴。 (2)出生头围、胸围 1.头围平均为34cm。间接的反映脑的发育状况。但在正常范围内,并不是头围的大的就比头围小的聪明,头围过大过小均为病态。 2.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 (3)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头大(占身长1 4);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 WHY:胎儿期,中枢神经尤其是脑优先发育,其次是躯干,发育最慢的是四肢。 (二)新生儿各系统的特点 1.骨骼、肌肉 骨骼:出生后,新生儿不少骨头还是软骨。比如8块腕骨就全是软骨。上下肢的长骨也没有完全钙化,骨头的两端还是软骨。 【软骨一种浓密胶状物质,不够强壮但比骨头有弹性。】 肌肉:四肢呈卷曲状态。随着月龄增加,屈肌和伸肌的力量逐渐协调,四肢就会伸展开来。新生儿的下肢呈自然的“蛙式”。 要求:不要硬把新生儿的胳膊、腿拉直;给幼儿穿上合身的衣服。 关节:关节不够牢固,在受到强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脱臼。 要求:新生儿衣服要宽松,易于穿脱。 2.皮肤

教资笔试知识点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教资笔试知识点——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部分中,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重要内容,而想象又是重中之重。想象是幼儿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幼儿想象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关于这三大特点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际的事例。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与想象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克服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方面的困难,避免出现相应的错误。 学习幼儿想象发展特点之前,需要知道想象的分类。学前儿童想象分为两类,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发展的特点就与想象的分类有关,前两点是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第三点是想象具有夸张性。 对于此知识点,我们需要以三种题型备考:第一种是是简答题,简述一下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第二种选择题,主要是前两点里面的小知识点尤其是易混知识点要注意选择题;第三种是材料分析题,主要涉及想象的夸张性。 第一点: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无意想象又具有以下特征: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就是幼儿想象没有固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例如,画 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简单来说,就是幼儿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比如幼儿正在画蘑菇,这个时候你问他再画什么,他可会会说在画一把伞,于是又开始画伞。 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 第二点: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种类型: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教案资料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掌握要点: ●人体八大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学前儿童八大系统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保育要点。 第一节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它构成人体基本轮廓,能支持体重,保护内脏。 一、骨骼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骨膜是一层结缔组织,有营养骨的作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有重要作用。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腔里骨髓变成黄色(脂肪组织),只有当大量失血或患败血症时,黄骨髓能恢复造血功能。 骨的成份:有机物和无机盐。有机物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盐使骨坚硬变脆。儿童骨中有机物较多,韧性和弹性较好。随着年龄增长,骨中无机盐不断沉积,骨硬度加大。 骨与骨的连结叫骨连结。(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有的骨连结为直接连结,例如颅骨;有的骨连结为微动连结,例如脊椎骨;有的骨连结可以活动,叫关节,例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等。 二、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附着在骨骼上,可以受意识支配,又称随意肌(有的肌肉组织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如肠道的平滑肌)。 三、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1)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 ①骨膜较厚。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受损伤时,恢复也比较快速。 ②全是红骨髓

③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化尚未完成 儿童几种主要骨的发育特征 颅骨(颅骨的骨化最晚在婴儿12-18月已完成,幼儿园里很少遇到。) 腕骨没钙化好:腕骨共8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钙化,到10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根据腕骨的发育情况可以测试骨龄)。所以婴幼儿的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精细动作时间不宜过长。 脊椎骨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上述生理性弯曲是随着婴幼儿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在脊柱未完成定型以前,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骨盆还没长结实:婴幼儿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在蹦蹦跳跳时,要注意安全。比如,幼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变形。 足弓的作用:一是增加人站立的稳定性;二是保护脚底的神经和血管,减少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 ④关节的特点:关节窝较浅,柔韧性大,但是牢固性差。容易引起脱臼。 (2)肌肉的特点:一是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二是大小肌肉群发育不同速。 四、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保育要点 (保育要点是根据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来的,所以可以有针对性的记忆。) 1.培养儿童各种正确的姿势,预防脊柱和胸廓的畸形。(幼儿应注意做到十个字: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 2.合理组织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 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所必需的营养(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出维生素D)。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条件。 组织活动时应注意:①全面发展动作②保证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防脱臼;避免从高处跳下,保护骨盆。) 3.供给足够的营养,保证蛋白质,矿物质的摄入

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习题答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习题答案 第一节奇妙的人体 一、概念解释 1、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2、组织:是人体内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质组成的结构。 3、器官:是指不同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特定形态和特定功能的结构。 4、系统:在人体内,若干功能和结构相近的器官,共同执行某一完整的生理功能而组成系统。 5、新陈代谢:是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人体内物质的能量的转化过程。 二、填空题 1.头和躯干相连的部分是_ _颈_。 2.人体结构由表及里可分为_皮肤、肌肉和骨骼_等。 3.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有_60_多种,其中含量较多、生理功能比较明确的约__20_种,体内含量最高的 4 种元素是碳、氢、氧、氮_,合起来占总量的9 6%左右. 4.人体内的组织有上皮组织_、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5.上皮组织具有_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_等功能。 6.在人体内种类很多,广泛地分布于身体各部的是结缔组织。

7.神经组织存在于_脑、脊髓和周围经系统_中,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8.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这种催化能力称为酶 的活性。 9.人体内如果缺乏酶或酶分泌不足时,就会导致代谢紊乱,引起疾病。 三、单项选择题 1.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 )。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2.下列不属于器官的是( B )。 A.肾B.心肌C.肝D.胰 3.下列属于器官的是( B )。 A.骨骼肌B.胃C.血液D.神经4.人体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能密切配合协调地活动,起 调节作用的是( C )。 A.大脑和神经B.大脑脊髓C.神经和体液D.体液和脊髓 5.人在幼年时期新陈代谢的特点是( A )。 A.同化作用占优势B.异化作用占优势 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对平衡D.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绝对平衡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教学提纲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在同一时间点上研究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研究是() A、序列研究 B、横断研究 C、追踪研究 D、纵向研究 2、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 A、0-1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3、手眼协调大约出现在出生后() A、3个月左右 B、7个月左右 C、5个月左右 D、9个月左右 4、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稳定 5、玲玲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时,高兴地说:“妈妈,我也会唱,幼儿园老师教过我们。”玲玲的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 A、识记 B、再现 C、记忆 D、再认 6、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 A、目的性 B、主动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7、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A、主动性和积极性 B、概括性和客观性 C、概括性和间接性 D、积极性和间接性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有意想象 D、创造想象 9、言语发生的阶段是() A、0-1岁 B、1-2岁 C、1-3岁 D、2-4岁 10、认为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可分化为九种基本情绪的是() A、布里奇斯 B、伊扎德 C、林传鼎 D、华生 11、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A、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B、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C、与环境的适应相关 D、以上皆有可能 12、幼儿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反映了幼儿思维的() A、表面性 B、形象性 C、片面性 D、具体性 13、明明回答自己为什么是好孩子时说:“我把玩具让给别人。”这是() A、对自己内在品质评价 B、对自己多方面评价

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导入:想象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 讲授新课: 第一节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一)想象 1、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体理解如下: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即以记忆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分析、综合的过程。形式有 1、黏合 2、夸张和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 (三)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 2、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1、想象发生的条件 (1)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为想象的对象 (2)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儿童在一岁半至两岁出现想象的萌芽 2、儿童想象的最初表现 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少,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五)想象在儿童心里发展中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 2、想象是幼儿理解的基础 3、想象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4、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5、想象还是维持儿童心里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表现。 2、梦最早发生的年龄及种类(皮亚杰梦的种类)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一)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当。 (三)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四)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五)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混淆假想与现实 四、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二)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四)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六)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小结:总结想象的概念,种类以及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作业(作品):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三、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第二节循环系统 第二节循环系统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一课时) 授课班级:2010级师资高中(1)班授课人:麦麦提玉素普·吾布力哈斯木授课时间:2011年4月21日,第2节

课题 第二节循环系统 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一、课题内容: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掌握保育要点,以便学生能够知道如何保育,才能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有效开展教育工作。 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以循环系统特点为依据,有效开展保育工作的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学前儿童的爱心。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比较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保育要点。 六、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循环系统区别于成人的特点。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查字典找出术语的翻译。 学生准备:掌握学前儿童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八、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 1)前提诊测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的概念、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初步对循环系 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简单地复习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 形式和要求:提出两个问题,分别向两名学生提问。学生通过PPT显示的题目,回答 问题。 1.学生1:血液抗凝后静置并分层的图片,那么人体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答:血液由血浆与悬浮于血浆中的细胞组成。 2.血细胞有哪些 答: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正常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3.血液各成分有什么功能 答: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分,8%~10%的溶质。主要机能是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 和废物。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通过血红蛋白为机体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

0-3岁幼儿生理发展特点

0---3岁婴幼儿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站 1)鼻 短小而狭窄,粘膜柔嫩,无鼻毛,容易发炎,充血肿胀。 2)泪管和咽鼓管 较短,开口于眼内,瓣膜发育不全,因此如果上呼吸管受感染,病菌可以通过鼻泪管倾及眼结膜,引起眼结膜炎症。咽鼓管直而且短,呈水平位,所以鼻咽部炎症容易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3)喉 喉部软骨柔软,喉部的粘膜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及淋巴组织丰富,又由于喉咽声门较狭小,轻度炎症也容易引起喉部肿胀,喉头狭窄,甚至呼吸困难,声音沙哑,窒息。 4)气管支气管 婴儿右侧支气管比较垂直,因此异物容易进入右侧支气管。幼儿气管支气近较狭窄,管壁柔软,缺乏弹性,纤毛运动较差,不能很好的清除微生物及黏液,若发生感染易造成呼吸困难。 5)肺脏 弹力组织比较差,肺泡比成人少,胸廓比较窄小,肺容量较小,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的收缩,扩张易受到限制,孩子年龄越小每分钟换气呼吸次数越多。 二、心血管系统 1心脏

体积相对较成人大,但由于婴幼儿心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为满足需要,只有加快心率来补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2、大血管 弹力纤维少,故弹力不足,以后血管壁逐渐加厚,弹力纤维增多。 3、血液循环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喂养不当易贫血。 4、血液 婴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近,但血浆中的凝血物质较少,因此一旦出血,凝血较慢。白细胞吞噬病菌能力较差,发生感染容易扩散。 三、消化系统 1、口腔 容量较小,舌短宽而厚,硬腭穹隆较平,唇肌和咀嚼肌发育良好,且牙床宽大,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层。有助于吮吸和吞咽。 2、口腔黏膜 细嫩,血管丰富,容易受伤,清洁口腔时,要谨慎擦洗。 3、新生儿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分泌量少,口腔比较干燥,3--4个月时的唾液分泌逐渐增多,而吞咽功能尚不完善,故常出现生理性留涎。 4、乳牙保护重要 5、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弹力组织以及肌层尚不发达,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婴儿常发生胃肠逆向蠕时,易哺乳时吸入空气,称为生理性吞气症。易发生溢乳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 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 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 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 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环境),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即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2 4分)

最新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 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 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 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 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 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 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 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共同作用的 结果。 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 大脑各部位的发展顺序是不同的。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是控制婴儿挥动手臂、 踢腿等动作的初级运动中枢和控制婴儿视觉(皮层枕叶)、听觉(皮层颞叶)、本体感觉

(完整word版)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习题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想象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再造想象 5.创造想象 6.幻想 二、判断题: 1.想象是对不存在的事物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 2.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3.想象是人一出生就具备的心理活动。 4.有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5.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6.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7.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者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选择题: 1、有两个月不让一个小女孩吃鸡蛋后,她在梦里吃了好几个鸡蛋。这是()。 A.反映愿望的梦。 B.回忆痛苦的事情,但有好的结果的梦。 C.恶梦。 D.受罚或自我惩罚的梦。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小班开始,幼儿的想象就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B.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C.在创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再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D.幼儿的想象不需要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 3、幼儿抱着娃娃的时候,看到小碗小勺,就想象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 看见书包,又想象去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往往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这表明幼儿的想象()。 A.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主题不稳定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4、读《西游记》时我们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形象是属于() A. 幻想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 5、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6、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 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四、填空题: 1、幼儿听老师讲故事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___________想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