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宋初“三体诗”和晏殊词。
学习要求:①准确了解宋初诗风和文风的整体面貌及其基本走向;②重点掌握王禹偁诗歌、西昆体诗歌的创作特征;③重点掌握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识记:①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②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理解:“白体”。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二)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识记:①《西昆酬唱集》;②杨亿的生平;③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理解:①西昆体;②晚唐体。
应用:①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②林逋诗歌的特点。
(三)晏殊的令词识记:①晏殊的生平;②《珠玉词》。
应用: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欧阳修、王安石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的文学创作。
学习要求:①识记并理解有关北宋中叶诗文革新的情况;②重点掌握欧阳修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深入理解他在诗文革新中的领袖地位;③重点掌握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创作的特点,深入理解他们对宋诗风格的影响;④重点掌握王安石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⑤翔实理解曾巩、苏洵和苏辙散文创作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理解: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
(一)欧阳修的文学贡献识记:欧阳修的生平。
理解:①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②《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应用:①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②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③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④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二)梅尧臣和苏舜钦识记:①梅尧臣的生平;②苏舜钦的生平。
理解: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应用:①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②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三)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识记:王安石的生平。
理解:①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②王令诗歌的特点。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要点整理1【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1.想像世界的丰富。
佛教带来了三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
它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人的想象世界也随之扩大了。
2.故事性的加强。
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其中记载的许多故事传入中国,甚至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在梵语的拼音法的启发下,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
进而注意到汉字的声调并应用于诗歌创作。
4.词汇的扩大。
人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反应佛教概念的词语也随之大量进入汉语,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如佛教中关于“心性”“境界”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都丰富了文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文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追求表现得十分突出,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种活泼开拓、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诸多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这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问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此外,就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凸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哟中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替,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七言古诗在这时候确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南北朝民歌刺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小说在这时期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中国文学史2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是指曹氏三祖时代的文学创作,大致包括汉献帝和魏文帝,明帝时期的文学。
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代表作品有曹操的《观沧海》。
2.正始之音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作为文学史上的所谓正始时代,是泛指魏王朝后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幽愤诗》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3.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陆机的《拟古诗》该流派的代表作。
4.齐梁文学集团南朝齐梁两代,由于统治层颇多喜好文艺的君王,他们延引文士不遗余力,遂使文人集团在此时繁盛一时,蔚为大观。
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著者,主要有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5.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6.上官体上宫体是初唐唐高宗龙朔年间,诗坛以上宫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上宫仪是宫延诗人,所以他的诗内容以应制奉和、与宴咏物之作,在形式上“以绮错婉媚为体”,当时多有仿效之作号称上宫体。
一、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一、名词解释1、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东晋玄言诗的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人虽多与名僧交往,但玄释合流,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在现存的玄言诗中,没有多少佛学的痕迹,即使在名僧支遁的诗中,也是以抒情老庄玄理为主。
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但很少。
2、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3、永明体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固又称“永明体”。
其代表诗人是沈约、谢朓。
4、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生活在高宗、武则天时期。
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采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他们都有自己想要改变六朝诗风的愿望,在创作上都显出自己的实绩,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5、正始诗歌正始是曹芳(240-249)的年号,但正始时诗歌并不单指这9年的诗歌创作,包括了建安之后晋灭魏之前,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是阮籍和嵇康。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诗歌中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水、寄托遥深。
6、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特征,这是杜甫自己对自己诗歌风格的一种概括。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以为忧国忧民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又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所谓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所谓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
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
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
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
任诞。
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
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
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
第一节1、陶渊明,又名(),字(),号()2、()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3、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是()4、陶渊明连同他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的一个精神家园一方面可以(),另一方面也可()5、概括和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参考答案:1、潜元亮五柳先生2、辞彭泽令3、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4、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5、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第二节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2、陶渊明的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是()3、陶渊明的咏怀、咏史之作的特点是围绕()和()这个中心,表现()的品格b4、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参考答案:1、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2、有着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3、出世归隐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第三节1、()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2、陶诗的一大特点是()3、(),飞鸟相与还4、具体概括陶诗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2、将日常生活诗化3、山气日夕佳4、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的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是,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却充满警策;且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
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第四节1、陶渊明的作品总最能见其性情和思想的是()()和()三篇2、《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个()()和()的隐士形象3、(),风飘飘而吹衣4、木欣欣以向荣,()5、概述《桃花源记》中的理想模式参考答案:1、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此2、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3、舟遥遥以轻飏4、泉涓涓而始流5、在桃花源那里生活着的人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习题库)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鲁克兵一、填空题1、,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
3、,食野之苹。
4、,若出其里。
5、明月照高楼,。
6、高台多悲风,。
7、援琴鸣弦发清商,。
8、,志若无东吴。
9、薄帷鉴明月,。
10、箫管有遗音,。
11、,手挥五弦。
12、,梦想骋良图。
13、郁郁涧底松,。
14、,濯足万里流。
15、何意百炼刚,。
16、,斗酒散襟颜。
17、众鸟欣有托,。
18、采菊东篱下,。
19、晨兴理荒秽,。
20、,依依墟里烟。
21、,吾亦爱吾庐。
22、,良苗亦怀新。
23、,双鬓鸦雏色。
24、白骨露于野,。
25、祁祁伤豳歌,。
26、云日相辉映,。
27、,园柳变鸣禽。
28、,游子憺忘归。
29、余霞散成绮,。
30、单衫杏子红,。
31、白骨露于野,。
32、祁祁伤豳歌,。
33、江南无所有,。
34、丈夫生世会几时,。
35、大江流日夜,。
36、天际识归舟,。
37、风光蕊上轻,。
38、,晓灯暗离室。
39、禅噪林愈静,。
40、,曾何足以稍留。
41归去来兮,。
42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文学分化、文体区分、审美追求三个方面。
43曹植在《白马篇》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观沧海》,第一个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谢灵运,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燕歌行》,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是杜甫。
45、记言则玄远冷峻,。
46、曹植的《_洛神赋______________》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7、建安七子中,被刘勰许为“冠冕”的是王粲。
48、建安七子是指、、、、、,以诗文著名于世。
49、竹林七贤是、、、、、。
50、竟陵八友是、、、、、、。
51、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52、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53、陆机的《》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54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在、、。
55、《_______________》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建安风骨兴起时代:东汉末年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丕《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永明体1、什么是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王融、谢朓、沈约等人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声律与对偶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
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武帝萧赜的永明年间(483—493),故称永明体。
自魏晋以来,中国的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声”:到了齐代,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
“八病”:同时文人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
永明体的意义(1)由于讲求了诗歌的韵律美,这就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通畅。
(2)由于新体诗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容许过去那样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才华学问的写法,这样明净、凝练的作品开始多起来。
沈约在当时的代表意义第一,他是永明体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第二,他较早地论及了“情”、“文”、“质”之间的关系。
其主要观点体现于《宋书·谢灵运传论》中。
第三,他提出了著名的为文“三易”说。
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
魏晋南北朝小说一、志怪小说《搜神记》:东晋《搜神记》内容。
(1)反映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表现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以《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和《韩凭夫妇》为代表。
(2)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
如《搜神记》中的《白水素女》。
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第一,《世说新语》中一些暴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士族中某些人物的贪残、酷虐、奢侈、吝啬、虚伪行为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活。
一、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
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帓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
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全国2011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1、(P2)宋代初期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是柳开。
2、(P4)宋初三体“白体”(王禹偁)、“西昆体”、“晚唐体”(林逋)。
3、(P6)西昆体,代表人物:杨亿。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4、(P10)欧阳修散文的基本特点及风格。
5、(P14)梅尧臣诗歌艺术、苏舜钦诗的风格。
6、(P20)“半山诗”、“王荆公体”。
第三章苏轼7、(P27)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8、(P32)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9、(P36)苏轼“以诗为词”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10、(P41)江西诗派、“苏门四学士”。
11、(P42)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及风格特征。
12、(P46)“一祖三宗”说。
13、(P51)吕本中的“活法说”。
第五章北宋词与南渡词14、(P55)“富贵词人”——晏殊。
15、(P62)柳永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柳永词的俚俗色彩,柳永雅词的特点。
16、(P64)秦观——《淮海集》。
17、(P67)晏几道——《小山词》。
18、(P72)周邦彦词的“集大成“的体现,周邦彦清真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19、(P75)李清照“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20、(P81)辛弃疾词的题词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21、(P87)辛派词人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和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22、(P9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23、(P98)杨万里的“诚斋体”。
24、(P101)范成大田园诗的特点。
第八章南宋中后期词25、(P108)姜夔白石词的艺术特色——“清空”、“骚雅”。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一、客观题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26.贾岛、姚合等人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
27.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一、客观题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26.贾岛、姚合等人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被誉为“文人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文化蓬勃发展,各类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唐代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方面:1. 诗歌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的诗人们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极富创造力,而且反映了社会、政治和人情况感。
杜甫的诗作深入社会底层,抒发人民疾苦,诉求国家改革;李白则以奔放的诗风和宏伟的想象力而著称;王维则以盎然自然的诗句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与美。
2. 散文在唐代,散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唐代散文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他们的散文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风格。
韩愈的散文注重道德品质和人性的思考,他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等启发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柳宗元的散文强调思辨和认识,他的作品如《兰亭集序》和《贤良劝学记》等都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作。
3. 创新之风唐代文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创新之风。
唐代文人不拘一格,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创新风貌。
例如,《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小说形式,它融合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特点。
二、宋代文学的特色与成就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期。
宋代文学主要有以下两个重点方面:1. 诗词宋代的诗词特色鲜明,突出体现了理性、沉郁和含蓄的艺术风格。
宋代的文人诗词家以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描写生活琐事为主,既关注社会现实,又追求内心情感的表达。
苏轼的诗作充满了豪放和激情,黄庭坚的诗作则以典雅和古朴著称,陆游的诗作则以拗体、侧体的技巧而著名。
2. 散文宋代的散文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以欧阳修、苏洵、文天祥等为代表的宋代散文家,在饱含才情的同时,他们的作品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
欧阳修特别注重文学的修辞技巧和情感表达,他的散文作品如《醉翁亭记》和《补遗梦溪笔谈》被誉为宋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一、乱世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容易感受人生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戴上了政治色彩。
文学创作很自然的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感叹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如何对待生接待死)、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祈求长生)、隐逸主题(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
隐逸主题的兴起与魏晋以后士人中系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与玄学的影响有关)。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三、曹操古直悲凉,他的一部分诗歌描写汉末战乱,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蒿里行》揭露了袁绍义军由聚到散畏缩不前,最后六句写战乱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深表关怀和同情。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四、曹丕便娟婉约(清,沈德潜),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曹植文采气骨兼并。
地位: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锺嵘《诗品》)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的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六、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幹、阮瑀、陈琳、应玚、刘桢。
——王粲。
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贵公子孙的出身遭乱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感物兴怀、忧世悲己。
他的作品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都是从个人身世的伤感展开的。
“发愀创之词”(锺嵘《诗品》)便陈为他的主要特点,却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刘桢。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
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26.贾岛、姚合等人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
27.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28.沈括指出迄至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
29.《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
时间:汉献帝刘协时期。
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
特点: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意义:中国诗歌的一个新局面,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2.游仙诗
最早时间:以游仙为题材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盛行:“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代表诗人:郭璞
特征:一: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
落;二: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
3.玄言诗
兴盛时间:东晋
代表诗人:孙绰、许询
特点: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4.永明体
最初形成时间:南朝齐永明间
又称“新体诗”,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主要特征:讲究声律和对偶。
代表诗人:沈约、谢朓
5.宫体诗
时间:“宫体”之称,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
主要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
具体题材:咏物、描写女性。
艺术特点: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
6.传奇小说
初兴时间:唐开元、天宝之际。
发展:在六朝已有的小说雏形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演变而为传奇。
类型:古代汉族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
特点:题材多样化;富于人生情趣;以史传笔法叙述
虚构故事,既同于史传,又异于史传;散体文言,时插入诗赋,与散文的发展,与诗歌的发展,都有着微妙的联系。
7.元白诗派
时间:中唐。
代表人物:元稹、白居易。
特点: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8.变文
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
时间:兴起于唐代。
内容:一种汉族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特点:说唱艺术,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有民族文艺的基础。
三、主观题
1.文学自觉的标志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③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①政治理想的高扬;
②人生短暂的哀叹;
③强烈的个性表现;
④浓郁的悲剧色彩。
3.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渊源。
P66第三节全看
4.山水诗的特征第五章第一节
5.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哪些方面:
①神话传说:(明)胡应麟称《四部正讹》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②寓言故事;
③史传。
6.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7.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
详见第六章第一节 P256-259
8.唐传奇的表现艺术详见第九章第二节 P326-328
9.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详见第十一章第二节 P35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