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 格式:doc
- 大小:150.04 KB
- 文档页数:27
一、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
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帓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
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一、名词解释1、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东晋玄言诗的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人虽多与名僧交往,但玄释合流,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在现存的玄言诗中,没有多少佛学的痕迹,即使在名僧支遁的诗中,也是以抒情老庄玄理为主。
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但很少。
2、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3、永明体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固又称“永明体”。
其代表诗人是沈约、谢朓。
4、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生活在高宗、武则天时期。
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采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他们都有自己想要改变六朝诗风的愿望,在创作上都显出自己的实绩,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5、正始诗歌正始是曹芳(240-249)的年号,但正始时诗歌并不单指这9年的诗歌创作,包括了建安之后晋灭魏之前,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是阮籍和嵇康。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诗歌中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水、寄托遥深。
6、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特征,这是杜甫自己对自己诗歌风格的一种概括。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以为忧国忧民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又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所谓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所谓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古代文学(二)期末复习大纲名词解释:上官体:在贞观诗坛后期,上官仪这位诗人形成的一种诗风,总体诗风为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辞之美的倾向。
初唐四杰:唐代初期的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
思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的流派,也称为王孟诗派。
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
盛唐边塞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也称为高岑诗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情感,大多具有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等人。
韩孟诗派: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等人。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
新乐府运动:即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他们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由此得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花间词派: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代表人物是温庭筠,特点是婉丽、绮靡。
唐传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因传奇闻异事故名。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初三体: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余风,有所谓宋初三体之说,即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
白体是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等人;晚唐体是宋初模仿唐代的贾岛和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人物是寇准等人;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由翰林学士杨亿等人奉命编篆,代表人物是杨亿等人。
白体: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等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册(考题方向)一、填空(分值不确定)1.建安风骨中,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鲁迅称曹丕的时代为文学自觉的时代。
3.锺嵘评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4.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5.《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的作品。
与《幽愤诗》合读,能感受到诗人的词锋爽利、语气清俊。
6.太康诗人潘岳以美貌和歌赋权贵著称。
太康诗人以陆机和潘岳为代表。
7.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
8.陶渊明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后,奔丧弃官,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
9.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10.南朝民歌保留在《乐府诗集》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1.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写在任永嘉太守后。
12.锺嵘在《诗品》中评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13.南朝诗人谢朓注重声韵之美,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14.杜甫称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5.江淹的别赋和恨赋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
16.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17.《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唐诗品汇》将唐诗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0.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书中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
21.王国维称李煜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公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
22.闻一多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3.王昌龄被称作“七绝圣手”和“诗家天子”。
24.《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切。
25.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他第二次入幕的作品。
26.李白有着浓厚的神仙道教信仰。
27.元结的《箧中集》收了沈千运、赵微明、梦云卿、张彪、元季川、于、王季友的二十四首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合集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3)大量用典(2)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介词。
(3)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歌咏日常常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创新,秀过表面现象进一步表现他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以议论为诗。
(4)在诗之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
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4、梅尧臣诗的特点(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现实人民的疾苦,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2)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间,使之有理趣,如食橄榄,耐人咀嚼,这也是宋诗的特色。
(3)诗歌创作经历了由前期的清丽平淡到后期的古朴深远转变。
(4)以朴素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感情,从而有耐人咀嚼的艺术吸引力。
(5)梅尧臣做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而深邃其里的。
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浓厚而语句平淡,寓意峭工朴素,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倾向。
5、苏舜钦诗的特点(1)他力主改革弊政,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
(2)作诗充满激情,其诗歌作品的主要风格是豪犷雄放。
(3)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常犯精糙生硬的毛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
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主张文道合一。
王安石的散文特色:(1)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笔力雄健,文风峭刻。
(2)以议论说理见长,有些文章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
(3)语言简炼明快。
6、简析王安石早晚诗风的不同(1)早年诗多直抒胸臆,不少咏史诗或怀古的诗篇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陈忻一、宋初三体,特别是西昆体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是领袖三.欧阳修散文的特点(成就、贡献)四.梅尧臣、苏舜钦开创宋诗风格五.王安石“荆公体”(半山诗)六.苏轼散文的特点、苏轼诗歌的特色、苏轼词的革新意义七.江西诗派、一祖三宗、山谷体诗、黄庭坚主要文学主张八.陈师道后山体九.柳永慢词的意义贡献十.周邦彦词的集大成(艺术特色)十一.李清照“易安体”的特点、“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十二.朱敦儒“樵歌体”十三.辛弃疾词内容、艺术成就、辛派词人十四.中兴四大诗人十五.陆游的爱国诗、散文有哪些十六.杨万里“诚斋体”、“活法诗”十七.范成大对田园诗的贡献十八.姜夔白石词清空骚雅的特征十九.梦窗词的特色二十.清雅派词人二十一.永嘉四灵、江湖诗派二十二.吴蔡体、国朝文派、二十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金元最有成就的诗人二十四.《西厢记诸宫调》的价值二十五.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及其主要代表作品的意义和主要人物分析、四大爱情剧、五大历史剧二十六.元杂剧的体制、旦本、末本二十七.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二十八.关汉卿公案剧、妇女生活剧、历史剧的代表作品二十九.《西厢记》故事的源起、王西厢的戏剧冲突、主要人物分析三十.散曲及其分类(小令、套数、带过曲)三十一.曲状元马致远、清丽派散曲代表人物乔吉、张可久三十二.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元代四大传奇(四大南戏)、南戏之祖、三十三.话本、平话《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原始雏形。
三十四.元诗四大家、铁崖体三十五.明代长篇小说(四大奇书)及其各自的类型和思想倾向、艺术成就三十六.明代短篇小说(拟话本)三言二拍及其思想倾向、艺术成就三十七.明代杂剧:徐渭《四声猿》三十八.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汤沈之争三十九.临川四梦、《牡丹亭》人物形象四十.明代诗文:台阁体、茶陵派、唐宋派、童心说、公安派、竟陵派张岱小品文集大成、前七子、后七子、复社几社诗歌四十一.清代诗歌:江左三大家、梅村体、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袁枚性灵诗派四十二.清代文:学者之文、清初三大家、桐城派古文、阳湖派四十三.清代骈文:汪中四十四.清词: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精华三绝(纳兰性德)四十五.清代小说:才学小说《镜花缘》、清代拟话本小说家李渔四十六.《聊斋志异》思想内容、艺术四十七.《儒林外史》思想内涵、讽刺艺术四十八.《红楼梦》脂本、程甲本、程乙本四十九.《红楼梦》思想意蕴、人物形象五十.清代戏剧:李玉苏州派(一人永占、《清忠谱》)、李渔《闲情偶寄》五十一.南洪北孔、《长生殿》艺术特色、人物分析;《桃花扇》思想内涵五十二.弹词三大五十三.近代启蒙诗人龚自珍、魏源;同光体;五十四.梁启超诗界革命、黄遵宪新派诗、南社、苏曼殊、秋瑾、王闿运、樊增祥五十五.清词:清季四大词人、王国维“境界说”五十六.近代文:经世文派、湘乡派、“姚门四弟子”、“曾门四弟子”、梁启超“新文体”五十七.近代小说:侠义小说、狭邪小说、四大谴责小说五十八.京剧、话剧(春柳社、春阳社)。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一、宋初文坛二、王禹偁与宋初三体王禹偁与三体1、王禹偁属白体2、早年学习白居易唱和诗3、贬官商州后,学习白居易讽谕诗,并从白居易上窥杜甫,说“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4、近体诗如《村行》,风格清新,近于晚唐体的平淡清远5、西昆体系后起,与王禹偁无关三、王禹偁文论及其贡献1、王禹偁提出“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的文论。
即在传道与有言之外,提出明心与有文实质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2、贡献:继承韩愈古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先之功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四、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所起的促进作用诗风:1、过去认为王禹偁是西昆体流弊的拨正者。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西昆体的流行,在王禹偁故去之后。
王禹偁应属宋初三体中的白体。
2、与一般白体诗人不同,王禹偁从白居易的唱和诗转而学习白体讽谕诗,并由此上窥杜甫。
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有开先之功,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文风:1、文论:提出“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实质上要求文道合一与文行合一,并偏重于文。
2、创作:继承韩愈古文文从字顺的一面。
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先之功。
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五、西昆体(名词解释)1、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有广狭二义。
狭义单指近体诗而言,广义则包括四六文。
2、“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3、西昆体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创作特色为:学习李商隐近体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六、西昆体创作特色与《西昆酬唱集》《西昆酬唱集》:《西昆酬唱集》是西昆体形成流派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集收入作品250首,作者十七人。
其中杨、刘、钱三人的作品就有202首。
故以此三子为魁首。
创作特色:学习李商隐近体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七、昆体工夫对宋诗发展的影响1、昆体工夫:西昆体创作时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的创作特色。
第五编宋代文学气雄词峻,表现了极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4、柳永,世称“柳屯田”,著有《乐章集》。
王师又一年。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5、柳永对宋词发展最具贡献的方面之一是慢词。
他是北宋第—个大 4.有“古今律诗第一”之誉的宋代诗人是陆游。
一、知识题答:1)思想内容:描写金陵萧瑟的秋景,感怀六朝的盛衰兴亡。
2)艺 量写作慢词长调的词人。
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5.杨万里多以日常生活小情趣为诗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1.北宋初期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的作家有:柳开、田锡、穆修 术特色:立意高远,用字精审,苍凉悲壮。
6.柳永赢得“凡有水井处都能歌柳词”的声誉,所指的是俚俗词。
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等人,他们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9、曾巩文章风格?7、北宋词自晏殊至欧阳修,因主要承续“诗庄词媚”的传统格局, 的一个关键。
2、柳开是宋初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田锡在古文运动中是过渡 答:1)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 已形成一种婉约的风格。
6.朱熹的文道观的主张,持“文道一体”的观点。
者;穆修是继柳开后专力作古文的作家,是响应者。
雅的艺术风格。
2)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布局完整 8、至秦观则登峰造极,使婉约词风焕发出异彩,到了“炉火纯青” 7.杨万里诚斋体诗最为出色的是绝句。
4.在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中提出“有害”“有文”的文论观点的作 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
3)文章平易理醇,开阔、的境界。
如《鹊桥仙》中的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8.下列属于陆游诗篇的有: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书愤》家 3456二1体 创3刘 三1答 古 文 到 会 2答 明 3答 取 4答酬 亿这 人 重 宋 第一1动 2其 3句 是 4之 56现 7作 891是 11诗 1淡 1瓜 1枝 1二1年体的 三1答 近 2答 字 53答 行 调评 日 命 的 4答 歌 的 5答 的面 他 追 其材 外 6答 品 作 界 调 7答 适重 宋 篇 议 议 而1、、..、)、、、、.、..、023456、、、)、、、、、.、、、《独“.单筠:革学了历心材唱在用人的散,宋美实品体如舟香诗人说常意新创革临仕求平枯的》,,要八还果论说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内容1. 试述诗歌在唐代取得高度成就的原因。
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是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3. 如何理解“盛唐气象”?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
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抄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4. 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均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关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第一章隋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至初唐与南北文学的交融隋唐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终于实现了南北的统一。
国家的统一,在统一基础上的广泛国际交往,对文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过去由于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但自隋代统一,双方就开始互相吸收。
唐初文人更明确地提出南北文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隋书·文学传叙》)的要求。
这种愿望终于在统一局面下实现了。
隋朝至初唐文学,主要是以南朝文风作为基础和底色,开始融入北朝文学新风。
一方面,来自南朝的诗人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带着很深的积习,并且北朝文人之趋慕南朝文风,也是长期形成的风气。
另一方面,南北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两种气质、性格和文化,也在互相吸引、并悄悄地走向融合与统一。
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但其风格开始出现“词气宏拔,风韵秀上”的特色。
第二节初唐宫廷文学与沈宋初唐文学是以宫廷文学为轴心,这实际上南朝文学格局的延续,虽然所反映的时代气息不同。
从开国时期的秦府十八学士,到武后朝的珠英学士、中宗朝的景龙学士,前后承续,成为这个时期的核心文学力量。
宫廷享乐、颂美成为这类诗千篇一律的主题(当然,太宗朝出现过一些箴规性诗作)。
宫廷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上官仪(608?-644),他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
《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武后、中宗朝,宫廷文学开始发生分化,其中在文学史上值得重视的是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
沈佺期、宋之问合称“沈宋”,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
沈、宋、杜都曾经是依附于武后的宫廷文学家,后来远贬南徼,他们的诗有了更深刻的情感内容。
另外,他们在诗律上精心锤炼,在互相酬唱中,逐渐使诗律规则规范化、定型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最完整精要一、知识题1.北宋初期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的作家有:柳开、田锡、穆修等人,他们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2、柳开是宋初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田锡在古文运动中是过渡者;穆修是继柳开后专力作古文的作家,是响应者。
4.在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中提出“有害”“有文”的文论观点的作家是王禹偁。
3、宋初诗坛诗派林立,宋初三体诗指“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4、王禹偁是宋初诗人,应归入宋初“白体”诗派,即白居易体。
5.宋初重要文学流派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有:杨亿、钞票惟演、刘筠。
6.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妨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二名词解释1、“西昆体”:1)西昆体是宋初妨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2)“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3)《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十七位,多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钞票惟演、刘筠为魁首。
杨、刘齐名,当时妨碍非常大。
三、咨询答题1、北宋初期复古思潮方面别同作家的别同途径?答: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进展的一种趋势,柳开是北宋复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田锡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之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穆修校刻韩、柳文集,于古文的承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并未成为主流,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时期。
2、王禹偁在文论方面有所贡献,其文论观点?答: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即传道明心、有言有文。
实际上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
3、杨亿南朝诗的特点是啥?答:1)借古讽今。
2)精于用典。
3)音节流畅。
4)辞采华丽。
体现西昆体取材博赡,炼词精整的特群。
4、西昆体的创作特群与《西昆酬唱集》?答:1)西昆体之因此形成一具诗歌流派,一具重要的标志算是《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
此集的作者有十七人。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题古代文学(二)期末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在贞观诗坛后期,上官仪这位诗人形成的一种诗风,总体诗风为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辞之美的倾向。
2、初唐四杰:唐代初期的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
思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的流派,也称为王孟诗派。
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
4、盛唐边塞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也称为高岑诗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情感,大多具有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等人。
5、韩孟诗派: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等人。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
6、新乐府运动:即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他们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由此得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7、花间词派: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代表人物是温庭筠,特点是婉丽、绮靡。
8、唐传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因传奇闻异事故名。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9、宋初三体: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余风,有所谓宋初三体之说,即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
白体是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等人;晚唐体是宋初模仿唐代的贾岛和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人物是寇准等人;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由翰林学士杨亿等人奉命编篆,代表人物是杨亿等人。
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汇第二版第二卷一.填空题【未划重点,仅供参考】(1分╳20空)1.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的第一手较成熟的2七言诗,被称为“七言诗之祖”。
2.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
3.【必考】曹操的诗被称为“汉末实录”。
4.建安七子之冠冕是“王粲”。
5.蔡琰的代表作是《悲愤诗》。
6.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路潘”指的是陆机和潘岳,其中陆机被称为“太康之英”。
8.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的是:张载、张协、张元、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9.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10.左思咏古诗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被称为“左思风力”。
郭璞游仙诗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
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是孙绰、许询。
11.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12.南朝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
13.南朝民歌代表作为《杂曲歌词》中的《西洲曲》,北朝民歌代表作为《梁鼓角横吹曲》中的《木兰诗》。
1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15.竟陵八友指的是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16.北地三才指的是温子升、邢邵、魏收。
17.王粲代表作是《登楼赋》,曹植代表作是《洛神赋》,刘勰代表作是《文心雕龙》。
18.郦道元代表作是《水经注》,杨炫之代表作是《洛阳伽蓝记》。
19.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特点是“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20.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21.张若虚的代表作是《春江花月夜》。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23.在大历诗风的主流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两位独具特色的诗人:顾况和李益。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习题库)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鲁克兵一、填空题1、,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
3、,食野之苹。
4、,若出其里。
5、明月照高楼,。
6、高台多悲风,。
7、援琴鸣弦发清商,。
8、,志若无东吴。
9、薄帷鉴明月,。
10、箫管有遗音,。
11、,手挥五弦。
12、,梦想骋良图。
13、郁郁涧底松,。
14、,濯足万里流。
15、何意百炼刚,。
16、,斗酒散襟颜。
17、众鸟欣有托,。
18、采菊东篱下,。
19、晨兴理荒秽,。
20、,依依墟里烟。
21、,吾亦爱吾庐。
22、,良苗亦怀新。
23、,双鬓鸦雏色。
24、白骨露于野,。
25、祁祁伤豳歌,。
26、云日相辉映,。
27、,园柳变鸣禽。
28、,游子憺忘归。
29、余霞散成绮,。
30、单衫杏子红,。
31、白骨露于野,。
32、祁祁伤豳歌,。
33、江南无所有,。
34、丈夫生世会几时,。
35、大江流日夜,。
36、天际识归舟,。
37、风光蕊上轻,。
38、,晓灯暗离室。
39、禅噪林愈静,。
40、,曾何足以稍留。
41归去来兮,。
42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文学分化、文体区分、审美追求三个方面。
43曹植在《白马篇》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观沧海》,第一个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谢灵运,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燕歌行》,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是杜甫。
45、记言则玄远冷峻,。
46、曹植的《_洛神赋______________》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7、建安七子中,被刘勰许为“冠冕”的是王粲。
48、建安七子是指、、、、、,以诗文著名于世。
49、竹林七贤是、、、、、。
50、竟陵八友是、、、、、、。
51、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52、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53、陆机的《》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54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在、、。
55、《_______________》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X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X伶、王戎与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XXXX、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世称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
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诗体:新体诗,又叫“永明体〞骈文:骈,辆马拉的车,引申为偶,对偶。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文以双句为主,句子叫骈句、俪句,讲究对仗与声律,其中以四、六句相间作为固定的格式,唐中时称为四六文。
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讲求形式之美,助长形式之风流行。
宫体诗:就内容而言,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如:女性;在情调上,清艳,风格柔媚,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
大小谢:谢灵运、谢眺阴何:阴铿、何逊《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
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
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
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
任诞。
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
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
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一、宋初文坛二、王禹偁与宋初三体王禹偁与三体1、王禹偁属白体2、早年学习白居易唱和诗3、贬官商州后,学习白居易讽谕诗,并从白居易上窥杜甫,说“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4、近体诗如《村行》,风格清新,近于晚唐体的平淡清远5、西昆体系后起,与王禹偁无关三、王禹偁文论及其贡献1、王禹偁提出“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的文论。
即在传道与有言之外,提出明心与有文实质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2、贡献:继承韩愈古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先之功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四、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所起的促进作用诗风:1、过去认为王禹偁是西昆体流弊的拨正者。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西昆体的流行,在王禹偁故去之后。
王禹偁应属宋初三体中的白体。
2、与一般白体诗人不同,王禹偁从白居易的唱和诗转而学习白体讽谕诗,并由此上窥杜甫。
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有开先之功,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文风:1、文论:提出“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实质上要求文道合一与文行合一,并偏重于文。
2、创作:继承韩愈古文文从字顺的一面。
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先之功。
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五、西昆体(名词解释)1、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有广狭二义。
狭义单指近体诗而言,广义则包括四六文。
2、“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3、西昆体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创作特色为:学习李商隐近体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六、西昆体创作特色与《西昆酬唱集》《西昆酬唱集》:《西昆酬唱集》是西昆体形成流派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集收入作品250首,作者十七人。
其中杨、刘、钱三人的作品就有202首。
故以此三子为魁首。
创作特色:学习李商隐近体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七、昆体工夫对宋诗发展的影响1、昆体工夫:西昆体创作时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的创作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讲: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
另一方面,多才多艺。
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
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操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