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34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古诗词诵读——将进酒教科书书名:统编版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3月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直至背诵全诗。
2.引导学生把握诗意和情感,梳理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3.指导学生品鉴诗歌中的重点诗句。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因声求气,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品鉴重点诗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研习任务一】因声求气,吟咏诗歌活动1:配乐朗诵,感受诗歌音乐之美1.听读诗歌,说出诗歌特点。
听示范朗读,明确诗歌特点:句式长短变化,韵脚疏密转化,七言为主,三、五、十“破”之,节奏徐急变化,奔放而不随性。
2.创意诵读,读出诗歌韵味。
请同学们自选音乐配合诗歌朗读,每个小组推荐两名同学当堂示范,师生评点。
全班自由朗读、齐读。
活动2:改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大意结合注释等内容,提前将诗歌改编成短剧本,并当堂演绎。
【研习任务二】知人论世,梳理情感活动3:回顾生平,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结合李白仕途经历,梳理《将进酒》中诗人情感变化过程。
学生讨论明确情感变化过程:悲、乐、愤、狂。
全班再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活动4:品鉴诗句,深入诗人内心世界1.抓住关键词,品鉴重点句,深入诗人内心世界。
注:小组合作,自由讨论。
5分钟后,代表发言。
品鉴示例: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古人常用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不复回”,奠定了悲的基调,河水一去不返,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此句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
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白发”,青春逝去,容颜已老,白发常常为文人所叹、所悲,李白曾也写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从“朝”到“暮”也说明了时间的短暂易逝。
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
诗人在25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
7.2《将进酒》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李白生平以及重要的文学成就。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中“愁”的深刻内涵,把握情感脉络。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狂放不羁以及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狂放不羁以及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愁”的深刻内涵,把握情感脉络。
三、教学设想《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吟唱内心苦闷与矛盾的心灵之歌。
这篇经典之作情感表达瞬息万变,忽而愁悲忽而欢乐,忽而积极忽而消极,忽而狂放忽而愤激。
情感的复杂多变背后隐含着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其诗歌的风格有一定的认识。
对《将进酒》也不陌生,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和浅表理解的层面上,很少深入体味诗歌的“情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对其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识不足。
鉴于此,本节课通过听评名家诵读、初步感知;自由诵读、读懂李白;小组设计诵读方案、读出特色;拓展诵读、读出自信四个主要环节,在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中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抵达李白心灵的深处,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提升审美品位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文学史上那些最耀眼的诗词几乎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台湾诗人洛夫就曾经说过:“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榨出半斤酒来。
”回顾写酒的诗句:《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将进酒》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将进酒》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将进酒》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2.分析《将进酒》的诗意和意境。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将进酒》中的意象和象征。
2.运用合适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对《将进酒》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作为一个开场导入,我将首先向学生介绍《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
我会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李白,以及他们对李白的印象。
2.详细讲解(20分钟)在这一部分,我会详细讲解《将进酒》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词,分析其中的诗意和意境,并解释其中的意象和象征。
我会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意义。
3.欣赏赏析(15分钟)在这一部分,我会播放有关《将进酒》的音频或视频。
学生可以通过视听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音乐之美。
我会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诵,并请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口头表达(10分钟)在这部分,学生将被要求就他们对《将进酒》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口头表达。
学生可以选择朗诵整首诗或者解释诗中的某一段。
每位学生将被要求回答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对诗的理解。
5.写作训练(15分钟)在这一部分,学生将进行写作练习。
他们将被要求回答关于《将进酒》的一些问题,以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短文或者分析诗歌中的某一段并进行写作。
6.总结(5分钟)作为教学的总结部分,我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强调《将进酒》作为一首经典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和鉴赏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除了了解了《将进酒》的内容和主题外,还培养了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将进酒》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李白的诗风及其在《将进酒》中的表现。
3. 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传达的及时行乐、珍惜人生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课文解析:1. 朗读并翻译《将进酒》。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人生得意须尽欢”等。
3. 探讨李白在诗中展现的豁达情怀及其时代背景。
诗风鉴赏:1. 比较李白的《将进酒》与其他诗人的饮酒诗,分析各自风格。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李白及《将进酒》的背景。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1. 通过介绍李白的生活背景引入《将进酒》。
2. 播放《将进酒》的朗诵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新课呈现:1. 分组朗读课文,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互动讨论: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境模拟:1. 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诗人,体会创作心情。
2. 学生现场创作,以加深对李白诗风的理解。
五、作业与评价作业布置:1. 完成《将进酒》的背诵。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将进酒》中的修辞手法。
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分组讨论表现。
2. 作业完成质量,短文的逻辑性和分析深度。
六、教学拓展比较阅读:1. 推荐阅读其他描写饮酒的唐诗,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问刘十2. 分析不同诗人饮酒诗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文化探究:1. 探讨中国饮酒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
2. 学生展示饮酒文化相关的习俗、礼仪等。
七、教学活动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诗人,扮演其在饮酒场景中的角色。
《将进酒》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将进酒》的诗意和主题;(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3)能够背诵并默写《将进酒》。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讨论和讲解,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表达技巧;3. 诗歌的主题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象和主题的理解;2. 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2)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将进酒》的背景。
2. 自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讨论:(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杯莫停”等;(2)讨论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等;(3)探讨诗的主题和情感。
4. 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主题;(2)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5. 背诵和默写:(1)让学生背诵诗歌;(2)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将进酒》;2. 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短文,内容包括诗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主题理解;3. 收集其他李白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4. 背诵和默写: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等。
2024小学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上册《将进酒》教案《将进酒》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的语言展现了作者豪情万丈的人生态度。
本教案为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上对《将进酒》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进酒》的背景和内容。
2.学习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教学课件、餐巾纸等。
2.学生:课本、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杯具、酒杯等相关图示,引导学生回忆饮酒场景,激发学生对《将进酒》的兴趣。
2.理解诗意(约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将进酒》全文,深入学习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品味艺术表达(约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音韵等艺术表达手法。
学生可以用笔记本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个人感悟与合作探究(约15分钟)学生就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与同桌分享,并共同探讨《将进酒》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生活态度。
5.展示与分享(约10分钟)几组学生代表展示他们的感悟和思考,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活动拓展(约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选取一句诗句,进行改编并重新演绎。
可以用现代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形式进行表演,并自行设计合适的舞台布景。
7.小结与反思(约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提问学生《将进酒》对于他们有何启示,以及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继续阅读《将进酒》,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200字以上的文章,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将进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感受到诗歌背后深沉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这是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感情脉络2、把握诗人形象3、体会比兴、夸张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读、赏、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李白乐观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吟诵,赏析。
2、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3、品味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
4、感受李白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诗仙、酒中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哥》)二、读一读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三、赏一赏,自主探究理解赏析诗句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水——人生比兴、夸张感情:悲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达哪种感情,为什么?(联系文本中诗句回答)A、沉沦消极,及时行乐B、怀才不遇,积极用事3、有人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就是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追求。
你同意么?为什么?(1)、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种想法?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寂寞:_________。
皆:__________。
(2)、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a、蔑视权贵b、消极避世,麻醉自己c、不平,愤恨。
4、为什么单单举陈王曹植宴平乐的典故?(讨论探究)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比兴夸张小结:浪漫风格、豪迈气概(正如一头受伤的雄狮的悲吼)五、悟一悟:课堂总结:回顾全篇,授之以渔诗仙酒仙读、赏、品、悟六、作业布置:1、有感情朗诵《将进酒》2、联系学过的李白诗歌,走进李白,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200字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2篇教学背景我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参照书下注释和练习册上的提示,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高中语文人教版《将进酒》教案一、知识准备《将进酒》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豪放激昂的笔调展现了作者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无限憧憬。
通过学习《将进酒》,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特点和唐代文学的独特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将进酒》的主题和基本内容;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3. 感受《将进酒》带来的热切激情和豪放情怀;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教师放映有关唐代文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2. 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有关李白的知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
第二步:课文讲解(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将进酒》全文,并重点解释生字词语和句子的意思;2. 分析《将进酒》的主题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热爱;3.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仗、排比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三步:情感体验(15分钟)1. 教师播放相关音乐,如古筝演奏或古风音乐,营造凝重、豪放的氛围;2. 鼓励学生朗读《将进酒》,感受诗歌的热情和豪放情怀;3.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步:文学鉴赏(2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如诗句的长度和押韵方式;2. 分析诗歌中的名句和形象描写,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第五步:拓展延伸(20分钟)1. 学生模仿李白的创作风格,创作一篇自己的豪放激昂之作;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诵和分享,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3. 教师为学生表演其他李白的代表作,如《静夜思》、《行路难》等,加深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
第六步: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收获;2. 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将进酒》的认识和感受;3. 教师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和朗诵表演。
《将进酒·李白》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将进酒》的背景和意义。
1.1.2 分析《将进酒》的诗歌结构,掌握其韵律和节奏。
1.1.3 解读《将进酒》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1.2.2 通过诗歌朗诵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李白的豪放与激情,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3.2 理解“及时行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1.2 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2.1.3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2.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3 小组讨论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歌解析3.4.1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3.4.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5 诗歌朗诵和创作3.5.1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5.2 学生创作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歌,培养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4.1.1 学生能回答出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4.1.2 学生能分析出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4.2 诗歌鉴赏4.2.1 学生能解读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2.2 学生能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5.1.1 展示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5.1.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2 教学视频5.2.1 播放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2.2 展示诗歌创作的示范和指导。
《将进酒·李白》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6.1.1 推荐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如《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
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
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李白的诗是唐代诗坛上的巅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
《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为快,既有大济苍生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用教材教,使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2.李白的诗歌最适宜朗读,《将进酒》气势磅礴,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李白的诗歌比较熟悉,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2.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挖掘和鉴赏能力较弱。
高三的学生必须加大这一方面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情充沛的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2.能学会夸张的创作手法
3.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大起大落,体味到作者坚定乐观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4.能独立鉴赏课文
【重点难点】
1.能联系以前的知识独立鉴赏诗歌
2.能抓住诗人的感情变化
【教学策略方法】
1.朗读法
2.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从课文题目入手,解释&ldqu;将&rdqu;的读音和意思,让学生讲讲自己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示范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
(教师点拨朗读时注意感情的变化)
3.疏通文意
三、自主研读,鉴赏课文
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教师要适时点拨鉴赏方法,要有自己的预设诗句)
2.结合文本,找出表现诗人态度的词,说说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诗人喝酒的目的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可以表现出来
四、三读文本,深入解读
1.夸张在哪里体现?有怎样的作用?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飘逸?
五、作业
背诵全文
六、板书:感伤、洒脱、愤激、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