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7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诵读指导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
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将进酒》教案四篇《将进酒》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进酒》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进酒》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并背诵全诗。
学习起兴、用典、夸张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诗中情感脉络之变化,能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概括全诗内容与情感。
能品味诗人婉曲语言中的深层含义,并学会联想比较的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正确认识诗人对自我的肯定与对现实不满的矛盾思想,认识“以酒销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鉴赏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以杜甫《饮中八仙歌》导入,谈谈诗中礼拜形象。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背景简介(略),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换?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3、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朗读全诗,教师范读。
(注意节奏点,用韵、语调变化)四、分层赏析,理清脉络,帮助诵读记忆。
感情线索:悲——欢——乐←—歌—→愿——恣——愁(首尾呼应)↑↓自己高|潮转折万古(愤激、无奈——豪爽、旷达)(自信)全诗诗眼:悲愁——感情基调:愤激。
全诗中心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品味思考交流】开头四句与全诗主旨关系渲染慷慨悲凉气氛,为第二段“歌弦”作铺垫,也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构成对比反衬效果。
“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开头之“悲”,后来之“愿”有矛盾吗?你怎样理解?思想情感的矛盾统一:入世思想:我必有用——突出愤激之情出世思想:圣贤寂寞作者为什么举“曹植”为例,说明“古来圣贤皆寂寞”?(略)“与尔同销万古愁”中“愁”的对象范围有多大?试举例。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誉为“诗仙”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1.2 学生朗读:《将进酒》全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1.3 探讨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李白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将进酒》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
2.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煮酒论英雄”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怀。
2.3 修辞手法: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2 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朗读,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音乐配合:播放古筝或古琴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欣赏诗歌的美感。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题目设定:以“将进酒”为主题,设定一个创意写作的任务,如写一首现代诗或一篇短文。
4.2 学生创作:学生现场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3 分享交流: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各自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重点回顾: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诗歌的解析、欣赏和创作。
5.2 学生反馈: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背诵《将进酒》或写一篇关于李白诗歌的短文。
第六章:诗歌与人生6.1 人生哲学:探讨李白在诗歌中表现的人生哲学,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等。
6.2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人生哲学的理解和体会。
6.3 价值观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珍惜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第七章:诗歌与艺术7.1 绘画创作:以《将进酒》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歌与艺术的结合。
7.2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7.3 艺术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同学的作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李白及诗歌的背景,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将进酒》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诗歌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李白的生平简介引入,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将进酒》,理解诗歌的大意,感知诗歌的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字词、句式等,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白的人生态度和诗歌的主题。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将进酒》。
2. 写一篇关于李白人生态度和诗歌艺术特色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李白的生平和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情感体验方面,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感受到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将进酒》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利用对比分析法,将《将进酒》与其他李白的诗作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认识。
高二《将进酒》优秀教案篇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题目的意思是“劝酒歌”。
作者的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教学目标:1.通过李白“借酒浇愁”的虚无消沉的消极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对现实的忧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涵义。
2.鉴赏“将进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内心的诗歌特色。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本诗的题旨。
2.把握本体意境张扬、夸张大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赏析与讨论教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
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二、写作背景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进酒》;(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认识酒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将进酒》;(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2. 教学难点:(1)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2)分析诗中的韵律和节奏;(3)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和诗歌风格;(2)激发学生对《将进酒》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将进酒》,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四、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让学生自由朗读《将进酒》,注意韵律和节奏;2. 背诵练习:让学生尝试背诵《将进酒》,加深对诗的记忆;3. 填空练习:根据诗的内容,完成相关填空题。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将进酒》;2. 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将进酒》的情况;2. 学生对诗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诗的意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程度;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能力;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合理,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及诗歌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3)能够欣赏并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4)能够背诵并默写《将进酒》。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进酒》;(2)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了解李白的其他代表作;(3)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独特的诗歌风格;(2)理解“及时行乐”、“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观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将进酒》的字词解释、意象分析;(2)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影响;(3)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2)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被誉为‘诗仙’?”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将进酒》,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字词;(3)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3)介绍李白的其他代表作,进行对比分析。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翻译,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中“及时行乐”、“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观念的感悟;(3)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李白的风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将进酒》;2. 完成一篇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特点的短文;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李白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将进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理解和解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5.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将进酒》的主题和情感。
2. 解释并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将进酒》原文及译文。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复述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字和其作品《将进酒》,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Step 2:了解背景(10分钟)1. 分享《将进酒》的背景,诗歌背后的故事。
2. 介绍李白这位著名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成就。
Step 3:诗歌分析(30分钟)1. 分段解读《将进酒》的诗句,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理解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力。
Step 4:朗读和鉴赏(20分钟)1. 请学生朗读《将进酒》,注重语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Step 5:创作与分享(25分钟)1.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力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将进酒》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要求学生将创作的诗歌进行整理和润色,并提交给教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将进酒》教案教案(6篇)《将进酒》教案教案篇一将进酒——李白录自“语文报杯”教学大赛安徽南陵一中汤国来主讲辽宁开原高级中学李莹王玉忠笔录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B:“心中醉时胜醒时” “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
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那李白怎样饮?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将进酒》教案(通用5篇)《将进酒》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进酒》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将进酒》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
(酒)“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
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
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朗诵全诗)(二)简介背景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
将进酒的教案(优秀8篇)将进酒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教学难点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
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
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
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
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
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
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明确:略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
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将进酒李白高二《将进酒》优秀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将进酒》这首诗歌大起大落,诗文忽翕忽张。
关于《将进酒》教案四篇关于《将进酒》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进酒》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进酒》教案篇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题目的意思是“劝酒歌”。
作者的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教学目标1.通过李白“借酒浇愁”的虚无消沉的消极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对现实的忧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涵义。
2.鉴赏“将进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内心的诗歌特色。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本诗的题旨。
2.把握本体意境张扬、夸张大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赏析与讨论【教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将进酒的教案(优秀6篇)李白《将进酒》优秀教案篇一教学分析:《将进酒》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
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
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么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
(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
)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
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
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高中课文《将进酒》优秀教案高中课文《将进酒》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李白诗中的真正情感和艺术特色②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李白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2.深入理解李白在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写作背景: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此时,诗人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将进酒》,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二.诵读全诗:1.诗中一会儿“高堂明镜悲白发”“与尔同销万古愁”,一会儿又“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到底是“悲愁”还是“欢乐”?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于豪放不羁之中深蕴情才不遇、时光易逝之深沉悲哀。
所以读的时候要于狂饮纵歌之中把握好诗人深沉的愁绪。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感慨时光流逝,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深沉悲怆,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有气势。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黄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应该怎样读?这几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体现,于深沉的悲绪中洋溢着暂时的欢乐,应读得充满喜悦,而且是稍带夸张的喜悦。
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个三字句,酒酣之时,喜悦之至,短句叠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要读得充满喜悦之情,节奏要快,声音有力。
将进酒教案6篇将进酒教案将进酒教案(一):《将进酒》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同上)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解题: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资料,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二、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此刻。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狂放不羁)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嗜酒)1.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到达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
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
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
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
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持续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关于《将进酒》教案3篇关于《将进酒》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进酒》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进酒》教案篇1教学目的:背诵全篇,了解文意教学手段: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一、解析文题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
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
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二、文化背景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
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
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
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
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
作《早发白帝城》。
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
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
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习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习一)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
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
“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
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