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拉德芳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5.50 KB
- 文档页数:6
1、法国拉德芳斯作为世界首个城市综合体法国拉德芳斯的知名度可想而知。
拉德芳斯位于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集商务、购物、生活和休闲于一身。
建有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在此筑起了摩天大楼;广场上的电子音乐喷泉,是人们散步、纳凉、欣赏音乐的好地方。
庞大的资源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拉德芳斯已具备小型城市的基本功能,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站式的完备生活,更成为巴黎次中心区,享誉世界。
拉德芳斯不仅仅是一堆冰冷高层建筑的集合体,而是充满了人文、艺术。
这里蕴藏了法国人情有独钟的浪漫,集合了现代化建筑在世界城市综合体发展中树立了一点典范。
总体设计体现了现代未来城区的多能设计思想,周边通达度超高的环形告诉公路对于相对拥挤的巴黎来说,这里无疑是逛街行人的天堂。
传承了法国人精神的凯旋门也是该综合体的一大亮点。
在拉德芳斯新区内最早落成的“新工业和技术中心”也极具特色。
拉德芳斯功能区划分轮廓清晰,庞大而又繁杂的资源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现在的拉德方斯已具备小型城市的基本功能,它给人们提供了商务、居住、办公等一站式的完备生活,它也一跃成为巴黎的次中心区。
2、日本六本木六本木新城位于东京闹市区,是日本目前规模最大的都市再开发计划之一。
其中摩天大楼地上53层,地下4层,内有东京凯悦大酒店、森美术馆、六本木新城T OHO影城等设施。
雅虎、乐天、活力门等众多日本知名企业总部位于此;露天广场外观上,有着圆形巨大遮雨蓬,具有强烈的聚集导向作用的多功能露天娱乐场所。
广场上的活动以世界性的娱乐节目为主流,每次光临都会遭遇不同的刺激和新奇。
日本六本木是日本东京港区的一个区域,位于东京日比谷沿线,以西方人聚集而闻名于世。
六本木新城作为一座紧凑型城市,是在旧城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
优秀办公楼案例1.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一座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超高层办公楼,高度达到632米,共有128层。
该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而闻名,外观呈现出流线型的造型,象征着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金融中心的地位。
该建筑内部拥有豪华的办公空间和设施,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2. 纽约帝国大厦纽约帝国大厦是美国纽约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于1931年,高达443.2米。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装饰和石材外墙而著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
帝国大厦内部设有豪华的办公空间和商业设施,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入驻。
3. 伦敦金融城伦敦金融城是英国伦敦的金融中心,拥有众多优秀的办公楼。
其中,一座代表性的办公楼是“Gherkin”(瓜子塔),它是一座40层的圆柱形建筑,高度达到180米。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高效的办公空间而受到赞誉,吸引了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
4.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大厦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大厦是一座由三座摩天大楼组成的综合度假胜地,包括豪华酒店、赌场、购物中心和办公楼。
其中,办公楼拥有现代化的办公空间和设施,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入驻。
该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而著名,成为新加坡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5. 多伦多皇家银行广场多伦多皇家银行广场是加拿大多伦多市的一座高层建筑群,包括两座办公楼和一座豪华酒店。
其中,办公楼内部设有现代化的办公空间和设施,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
该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高效的办公环境而受到赞誉,成为多伦多市的地标之一。
6. 香港中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中环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中环地区的一座高层建筑群,包括两座办公楼和一座豪华酒店。
其中,办公楼拥有豪华的办公空间和设施,吸引了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
该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而闻名,成为香港的地标之一。
7. 西班牙马德里四塔西班牙马德里四塔是马德里市的一座高层建筑群,包括四座摩天大楼,分别是西班牙银行总部、希尔顿酒店、地标大厦和塔伊沃大厦。
世界首个城市综合体--法国巴黎拉德芳斯(LaDefense)世界首个城市综合体--法国巴黎拉德芳斯(La Defense)提要:首屈一指的经典建筑是位于拉德芳斯最西端的“大拱门”,俯瞰整个区域,它实际上是卢浮宫——协和广场——凯旋门中轴线向西延伸的终点。
整个建筑是个立方体世界首个城市综合体--法国巴黎拉德芳斯(LaDefense)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世界上首个城市综合体——法国拉德芳斯(LaDefense)。
它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世界上第一个诞生的城市综合体,至今他仍然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设计师——普雷克森(johanottovonSpreckelsen)时间——1958年类型——城市综合体特色——现代、前卫、全方位的覆盖各种城市功能。
这儿几乎都是世界跨国公司的据点,整个区域相当特别的建立在平台上,交通系统整体地下化致使我们几乎看不到一辆汽车。
(一)拉德芳斯城市综合体的诞生拉德芳斯的规划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于800公顷的地面上,至今已形成巴黎近郊最具现代化的都会景观,是世界第一个诞生的城市综合体。
(二)拉德芳斯的由来拉德芳斯原是巴黎西郊一片僻静的无名高地,普法战争后人们在高地上树立起一组雕像,提名“拉德芳斯”,意为“保卫”。
而新建成的拉德芳斯给巴黎这座古城带来了浓烈的现代气息,也是现代巴黎的象征。
(三)拉德芳斯的规划拉德芳斯规划用地80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1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
规划建设写字楼250万平方米,供12万雇员使用,共容纳1200个公司。
最终在不断的改进之下,设施齐全、与环境相和谐的拉德芳斯区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
(四)拉德芳斯的交通系统拉德芳斯是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RER、高速地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都在此交汇。
其四周是一条高高架起的环行高速路,裙楼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广场,上面有花坛、小品、雕塑等等,但没有任何车辆行驶,因为该广场也建在空中,底下是公路、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
拉德方斯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
于1958年建设开发,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1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
规划建设写字楼250万平方米,共12万雇员使用,共容纳1200个公司。
截止到1992年,国家已投资160亿法郎。
目前已建成写字楼247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区215万平方米、公园区32万平方米、法国最大的企业一半在这里,共10家;建成住宅区1.56万套,可容纳3.93万人,其中在商务区建设住宅1.01万套,可容纳2.1万人;在公园区建设住宅5588套,可容纳1.83万人;并建成了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成为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RER高速地铁、地铁1号线、14号高速公路、2号地铁等在此交汇。
建成67公顷的步行系统、集中管理的停车场设有2.6万个停车位,交通设施完善;建成占地25公顷的公园,商务区的1/10用地为绿化用地,种植有400余种植物,建成由60个现代雕塑作品组成的露天博物馆,环境的绿化系统良好。
优美的环境而后完善的设施每年吸引约200万游客幕名而至。
拉德方斯区交通系统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这种做法在世界是仅有的。
拉德方斯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很重视建筑的个体设计,而是强调由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的设计。
拉德方斯的主轴线有很强的凝聚力,特别是巨门建成后,全区面积大为改观,从此,拉德方斯有了中心,有了标志,有了精神支柱,增强了其吸引力。
巨门建成之前都认为拉德方斯离巴黎市区远,景观平淡,缺乏吸引力;而巨门建成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该区非常值得到此一游。
巴黎拉德芳斯分析国内外城市设计案例研究——以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为例摘要: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并列为四大世界级城市。
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改造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城市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改造旧城区,增高新建筑,增加建筑空间。
二是合理规划,另建新城区。
巴黎城市改造两条路都走,不仅对老城进行改造还在原来的荒野上建成一个新城区——拉德芳斯区。
关键词:城市设计拉德芳斯新城巴黎,这座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早在2000多年以前还是一个以西岱岛为中心、占地面积仅仅为0.5平方千米的渔民小村镇,经过时代变迁,现在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独有的非凡的城市建设规划艺术在世界城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改造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城市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改造旧城区,增高新建筑,增加建筑空间。
二是合理规划,另建新城区。
巴黎城市改造两条路都走,不仅对老城进行改造还在原来的荒野上建成一个新城区——拉德芳斯区。
巴黎城市改造,改造出一个举世瞩目的新区,并一举成为巴黎主要的商务区,是各国学习的楷模。
1.设计意图从19世纪开始,巴黎城市规模发展迅猛,人口急剧增长。
60年代初,巴黎大区的面积尽管仅为法国领土面积的2%,而人口却占了19%,法国大型的工商企业集团总部的70%设在巴黎地区。
政府设置了一个城市规划研究中心来负责就巴黎大区的规划问题向政府提供咨询。
1965年该中心提出巴黎大区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在巴黎外围设立城市副中心,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新城的概念和卫星城的计划,以平衡城市布局,分散居住人口,解决用地压力,并都付诸了实施。
2.拉德芳斯新城目前,这些规划中城市副中心和新城都已相继建成并具一定规模,使巴黎的经济结构与基础设施布局得到了重新组合,扭转了经济生活过于向中心城市集中地状况,缓解了市中心所面临的各种压力。
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在连接城市、区域乃至国际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一个城市交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
其布局设计的合理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流畅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的剖析,总结其设计理念和经验教训,为我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们将从枢纽的选址、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空间布局、换乘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成功背后的设计逻辑和实践策略。
通过对这些国外典型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优秀的综合交通枢纽往往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地理位置优越,能够有效连接城市内外交通二是功能定位明确,能够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多样化服务三是交通组织有序,能够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顺畅衔接四是空间布局合理,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空间使用效率五是换乘设施便捷,能够为乘客提供快速、舒适的换乘体验。
1. 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性综合交通枢纽在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的交通集结点,更是连接不同交通方式、实现交通流转换的关键节点。
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设计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顺畅与否,以及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
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出行难等问题日益凸显。
一个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能够集散大量的客流和货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快速转换,从而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
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可以优化城市交通网络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的重要节点,其设计和建设往往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和拓展。
综合交通枢纽还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
巴黎最重要的城市轴线景观◎丢勒里花园丢勒里花园是巴黎建造最早的大型花园。
路易十三时期,这个花园就对巴黎市民开放,因此可以说,它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公共花园。
由于花园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因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基点,其构图对城市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勒•诺特尔设计的位于建筑前面的被称为“大方块”(Grand Carré)的部分,至今轮廓基本保留。
这一部分主要是花坛和水池,比较开敞。
往西是中央宽阔的林荫路和两旁浓密的丛林园,最著名的有剧场丛林园。
花园的西端是围绕着六边形水池的一对弧形的缓坡道。
丢勒里花园在巴黎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丢勒里花园的轴线奠定了巴黎城市后来发展的方向。
这条轴线一直延伸着,从香榭丽舍大街到凯旋门,从凯旋门到拉德芳斯的大拱门。
这条轴线,连同巴黎城市里其它许多受其影响的壮观的轴线,构成了巴黎城市的骨架,使巴黎成为世界上一个独具特色的美丽城市,一个真正“法国式”的城市。
这种城市轴线,对西方许多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香榭丽舍大道香榭丽舍大街(爱丽舍田园大街),是巴黎城一条著名的大街,她被看作是巴黎最美丽的街道。
香榭丽舍大道东起巴黎的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即戴高乐广场),地势西高东低,全长约1800米,宽100米,它以圆点广场(Rond-point des Champs Elysees)为界分成两部分:东段是条约700米长的林荫大道,以自然风光为主,西段是长约1200米的高级商业区。
◎星形广场凯旋门位于巴黎戴高乐星形广场的中央,又称星形广场凯旋门,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
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
19世纪中叶,环大凯旋门一周修建了圆形广场及12条放射状道路。
广场得名为星形广场,现改名为戴高乐广场。
所以这座凯旋门先后被称为星形广场凯旋门及戴高乐广场凯旋门。
巴黎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
巴黎拉德芳斯CBD拉德芳斯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
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设开发,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1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
规划建设写字楼250万平方米,供12万雇员使用,共容纳1200个公司。
截至1992年,国家已投资160亿法郎。
拉德芳斯CBD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番波折。
由于当初设计有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里招商情况一直不太理想,曾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不但各大公司总部不想去,甚至连公司的分部也不想去。
他们不得不对拉德芳斯进行改造,确保人车分离,与环境保持和谐。
后来以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使拉德芳斯区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现在的拉德芳斯非常成功。
目前已建成写字楼247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区215万平方米,公园区32万平方米,法国最大的企业一半在这里;建成住宅区1.56万套,可容纳3.93万人,其中在商务区建设住宅1.01万套,可容纳2.1万人;在公园区建设住宅5588套,可容纳1.83万人;建成了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它是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RER高速地铁、地铁1号线、14号高速公路、2号地铁等在此交汇。
这里还建成67公顷的步行系统,集中管理的停车场设有2.6万个停车位,交通设施完善;这里还建成占地25公顷的公园,商务区的1/10用地为绿化用地,种植有400余种植物;建成由60个现代雕塑作品组成的露天博物馆,绿化系统良好。
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每年吸引约200万游客慕名而至。
拉德芳斯区交通系统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
拉德芳斯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很重视建筑的个体设计,而是强调由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的设计。
拉德芳斯的主轴线有很强的凝聚力,特别是巨门建成后,全区面积大为改观,从此,拉德芳斯有了中心,有了标志,有了精神支柱,增强了其吸引力。
巴黎拉德芳斯设计理念巴黎拉德芳斯(Rafinesse)是一个具有独特设计理念的巴黎时装设计品牌。
他们的设计理念是融合典雅与精致的元素,创造出优雅而时尚的时装作品。
首先,巴黎拉德芳斯注重设计细节。
他们精心打造每一件服装,从面料的选择到款式的设计,都追求完美。
他们致力于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以实现高品质的时装作品。
他们使用最好的面料,如丝绸、纯羊毛和天鹅绒等,为每一件作品带来舒适的触感和优雅的质感。
其次,巴黎拉德芳斯重视剪裁和线条的优雅。
他们擅长使用简洁而典雅的线条,将服装的造型塑造得流畅而有韵律感。
他们坚持提升服装的剪裁和剪裁技术,以使每一件作品都能完美地贴合人体曲线,并展现出人体的优雅和美丽。
此外,巴黎拉德芳斯善于运用色彩的搭配,为时装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
他们经常选择明亮而鲜艳的色彩,如红色、黄色和蓝色等,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并营造出愉悦的视觉效果。
他们也会运用对比色和渐变色来展现时装作品的丰富层次感。
最后,巴黎拉德芳斯致力于打造具有传统和现代双重魅力的设计作品。
他们在设计中结合了古典和现代元素,创造出独特而具有个性的时装风格。
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既符合时尚潮流,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总而言之,巴黎拉德芳斯的设计理念是将典雅与精致的元素融合,创造出优雅而时尚的时装作品。
他们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剪裁和线条,善于运用色彩的搭配,并将传统和现代元素相结合。
他们的设计作品不仅展现了服装的美感,还展现了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巴黎拉德芳斯以他们独特的设计理念在时尚界拥有独特的地位,并受到了众多时尚爱好者的认可。
建筑物节能技术的应用案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于建筑节能的要求愈发严格。
建筑物相关的能源消耗占据了全球总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又以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为主导,因此建筑领域的节能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洛杉矶切尔西大楼洛杉矶切尔西大楼是一座包含40个公寓和10个商铺的高层建筑,由玻利维亚出生的美国建筑师理查德米耶设计。
该建筑拥有多种节能技术——外立面安装隔热玻璃、天窗采用双层隔热玻璃、采用LED灯光系統、监控能源使用数据等,每年可节省13万美元的电费。
为确保能源节约,切尔西大楼还设置了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包括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为建筑内的电梯、门禁系统等提供绿色能源。
2. 九寨沟机场九寨沟机场作为四川省内重要的旅游枢纽,其节能标准十分严苛。
机场施工时采用了大量的节能材料,如外墙面材料为保温型岩棉板、建筑采光中心设置太阳能玻璃幕墙、航站楼地暖设计等等。
机场节能技术应用效果显著,年耗电量少于12度/平方米,是国内相同类型建筑的平均能耗的一半。
3. 巴黎拉德芳斯区巴黎拉德芳斯区是一处创意园区,坐落在法国东巴黎的一座廢棄军事基地。
这座园区没有采用高科技手段,但却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植物种植等方面下足了功夫,让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并注重节能。
其中有的办公楼使用了屋顶绿化、可持续能源系统、使用绿色材料等多种节能技术。
4. 雅马哈展示厅雅马哈展示厅位于日本的浜松市,融合了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的建筑风格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标志物。
该建筑的节能设计围绕两点展开,其一是采用了核心空调系统,集中管理整个建筑的室内气温,较之传统空调大大降低了建筑开支;其二是采用了太阳能板与地热的形式,为该建筑提供了充足的供能,获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
总体来说,建筑领域有许多创新和专业的节能技术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这些技术能够从动力系统、供暖制冷、通风空调、照明等方面实现节能降耗并达到环保目的。
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建筑物的能耗和污染排放就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也从而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城市羽中心的形成与内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两种作用互为消长,不断塑造着城市的地域形态。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吸引周边的资本、人口等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的膨胀。
到了20世纪初,随着电话、电车等的普及。
城市中的要素集聚过程加快,城市中心区由于具有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可达性,逐渐成为城市商业、商务等功能的中心。
1923年,美国城市社会学家伯吉斯在其创立的“同心圆模式”中首次提出了CBD(中央商务区)的概念,认为城市中心是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会聚之处。
随着经济的发展,CBD的职能进一步扩展,涵盖_了金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会展、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多种职能和活动。
如果说CBD的产生主要是经济要素追求规模经济,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结果,那么城市硎中,厶赡是在城市中心出现规模不经济,CBD功能向外扩散过程中产生的位于城市边缘区的新的城市功能集聚点。
首先,城市副中心是要素“集聚扩散”作用的共同结果。
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上世纪中叶以来,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西大城市纷纷提出了城市副中心(SubCBD,日本称为“副心”)的建设规划。
目前建设比较成功的有法国巴黎拉芳斯区、日本新宿、涉谷、池袋副都心、纽约巴特利园城副中心等。
副中心建设使得城市从过去的单核心渐演变为多核心发展,副中心(SubCBD)与中央商务(CBD)共同构成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商务中心体系,们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E唑设及其经验借鉴来,西方大城市中心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已经极化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出现了中心区人口密度增大、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居民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企业为了降低土地利用成本,纷纷选择迁往环境较好、地价较低的城市外围区。
同时,当城市能级达到了一定水平后也有向外进行要素扩散的要求。
此肘,CBE)的扩散作用逐渐超过了极化作用,产业和人口出现了郊区化发展趋势。
著名办公楼案例一、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帝国大厦是美国纽约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办公楼之一。
建于1930年,高达102层,总高度达到443.2米(包括天线)。
帝国大厦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直到1970年才被北部世贸中心的北塔超越。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装饰和垂直式的设计而闻名,成为纽约市的象征之一。
二、伦敦市政厅(City Hall)伦敦市政厅是英国伦敦市政府的办公地点,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伦敦塔桥附近。
这座建筑于2002年竣工,由建筑师福斯特设计,以其独特的玻璃外观而闻名。
伦敦市政厅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一个著名的鲜花,其玻璃外墙形成了一个半球形的建筑,为市政府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环境。
三、东京都厅(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Building)东京都厅是日本东京都政府的办公地点,位于东京都新宿区的西新宿。
这座建筑于1991年竣工,由建筑师井上淳一设计,以其独特的双塔楼设计而闻名。
东京都厅的两座塔楼分别高达243米,是东京市区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这座办公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地震安全性,并采用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
四、上海环球金融中心(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中国上海市陆家嘴金融区的一座超高层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天桥建筑。
建于2008年,高达101层,总高度达到492米。
这座建筑由日本建筑师小川辉设计,以其独特的玻璃幕墙和开放式观景层而闻名。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象征之一。
五、迪拜塔(Burj Khalifa)迪拜塔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座超高层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建于2010年,高达163层,总高度达到828米。
这座建筑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劳伦斯·吉尔设计,以其独特的尖塔形状和玻璃幕墙而闻名。
迪拜塔是迪拜城市的地标之一,也是迪拜经济的象征之一。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摘要: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案例分析,总结借鉴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建设经验。
主题词: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分析Abstract: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ail transit hub of the comprehensive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ail transit comprehensive hub for reference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Keywords: rail traffic, comprehensive hub, and analysis在综合客运枢纽中引入轨道交通,使之成为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是确保综合客运枢纽周边交通通畅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体系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的大型枢纽基本都有一条或者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与之连接,通过在枢纽内直接修建轨道交通或者利用换乘通道连接轨道交通站点,有效疏导了旅客进出车站,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
1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案例分析1.1 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枢纽拉德芳斯(La Defense)枢纽位于巴黎拉德芳斯副中心,包括地铁1号线、有轨电车T2线、区域快速铁(RER)A线、郊区铁路线和多条公共汽车线路,是集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地铁线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已形成了高架道路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形成了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将拉德芳斯区与巴黎市中心区紧密地连接起来。
这一公共运输服务系统日接待乘客达50万人次以上,超过80%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进出拉德芳斯副中心。
拉德芳斯枢纽设计的非常先进,巧妙地将多个车站都整合在一个4层的大型建筑内,乘客不用出站就可以换乘各种方式,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完善、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
法国拉德芳斯考察报告2.2巴黎拉德芳斯2.2.1考察项目简介1、总体介绍拉德芳斯是本次考察的重点项目,我们对该区域的规划、景观、交通、建筑、业态、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等进行了全面考察。
为了能够充分考察了解,我们特意请法国SRA设计事务所帮我们安排了与拉德芳斯整体开发的政府主管部门EPAD(Public Establish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 Defense Region)进行了充分交流,并到AXA项目工地现场进行了参观与交流。
为了充分了解拉德芳斯的交通体系,我们特意乘坐了从拉德芳斯站到拉德芳斯广场站的地铁,并安排司机围绕拉德芳斯外围主干线“葫芦线”转了几圈,对其复杂的交通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拉德芳斯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
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设开发,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1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
规划建设写字楼300万平方米,供17万雇员使用,共容纳3500个公司,其中公司总部1500个,15个世界50强,拥有欧洲第一大购物中心四季商业中心,法国现有第一高楼AXA大厦,未来的法国最高楼等。
目前拉德芳斯已成为欧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商务中心。
2、拉德芳斯工业发展中心为拉德芳斯地区开发的第一个项目,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结构轻盈、美观,是一个崭新动感的设计,充分展现法国工业技术的复兴。
初期功能以工业展览为主。
近几年对其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在空旷的大空间室内增建了酒店及商业等,充分挖掘出商业价值。
3、拉德芳斯巨门拉德芳斯巨门又称为新凯旋门,位于巴黎市的中轴线上,与老凯旋门遥相呼应。
同时也是拉德芳斯老商务区的终点,新开发区的起点。
新凯旋门于1984年开始动工,历时约六年,1989年竣工,由设计师斯波莱克尔森设计。
整个新凯旋门形状好似一个挖空的正方体,这个宏伟的巨形拱门,高度有110米、深度有112米、横跨度有108米,它好像就是一扇通往巴黎城的永远敞开的大门。
国内外城市设计案例研究——以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为例摘要: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并列为四大世界级城市。
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改造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城市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改造旧城区,增高新建筑,增加建筑空间。
二是合理规划,另建新城区。
巴黎城市改造两条路都走,不仅对老城进行改造还在原来的荒野上建成一个新城区——拉德芳斯区。
关键词:城市设计拉德芳斯新城巴黎,这座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早在2000多年以前还是一个以西岱岛为中心、占地面积仅仅为0.5平方千米的渔民小村镇,经过时代变迁,现在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独有的非凡的城市建设规划艺术在世界城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改造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城市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改造旧城区,增高新建筑,增加建筑空间。
二是合理规划,另建新城区。
巴黎城市改造两条路都走,不仅对老城进行改造还在原来的荒野上建成一个新城区——拉德芳斯区。
巴黎城市改造,改造出一个举世瞩目的新区,并一举成为巴黎主要的商务区,是各国学习的楷模。
1.设计意图从19世纪开始,巴黎城市规模发展迅猛,人口急剧增长。
60年代初,巴黎大区的面积尽管仅为法国领土面积的2%,而人口却占了19%,法国大型的工商企业集团总部的70%设在巴黎地区。
政府设置了一个城市规划研究中心来负责就巴黎大区的规划问题向政府提供咨询。
1965年该中心提出巴黎大区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在巴黎外围设立城市副中心,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新城的概念和卫星城的计划,以平衡城市布局,分散居住人口,解决用地压力,并都付诸了实施。
2.拉德芳斯新城目前,这些规划中城市副中心和新城都已相继建成并具一定规模,使巴黎的经济结构与基础设施布局得到了重新组合,扭转了经济生活过于向中心城市集中地状况,缓解了市中心所面临的各种压力。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拉德芳斯新城的建设,这座现代化的巴黎郊区卫星城被称为巴黎的“曼哈顿”。
拉德芳斯区将艺术和视觉效果充分结合,加上现代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体现出法国现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和震撼,世界许多建筑业人士都来拉德芳斯区观摩。
2.1拉德芳斯设计理念拉德芳斯区原是巴黎西郊一片僻静的无名高地。
早在1929年9年组织的一场设计竞标中,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人车分流解决交通问题,通过建设高层建筑留出大面积公共空地的构想,这一构想构建了未来拉德芳斯规划的雏形。
1958年,为了保护巴黎古城的风貌,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倡议在拉德芳斯另辟新城用于兴建现代化的巴黎。
因此法国政府决定在拉德芳斯建立一个商务中心区,作为与巴黎传统风貌形成鲜明对比的法国现代化的窗口。
这不仅能较为完善地保护巴黎老城,也意味着一座新城建设的开始。
拉德芳斯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1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
规划建设写字楼250万平方米,供12万雇员使用,共容纳1200个公司。
他们对拉德芳斯CBD进行改造,确保人车分离,与环境保持和谐。
拉德芳斯区的总体规划体现了现代和未来城区的多功能设计思想,设计师把拉德芳斯广场和新区的代表建筑——大拱门(图1)建在象征着古老巴黎的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和和协广场的同一条中轴线图1 大拱门上,这条轴线始自卢浮宫,经杜伊勒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道、凯旋门到拉德芳斯,让现代的巴黎和古老的巴黎遥相呼应,使巴黎变得年轻有魅力,既体现了巴黎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使之具有浓烈的现代气息。
拉德芳斯新区与凯旋门、协和广场、卢浮宫处于同一轴线上并非巧合,这条轴线的设计起源于1640年,策划人是当年凡尔赛花园的设计者勒诺特,轴线起点为卢浮宫,从杜勒伊花园到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直到今天的大拱门,每百年向西强力扩张一段,两旁逐一建起历史性建筑。
300年前法国人就有了城市规划的概念,为未来发展留出充分空间,后人也心有灵犀,在轴线重点建造了新凯旋门这个传世之作。
2.2新区建筑在长达30年的建设过程中,拉德芳斯从一个空旷的环形交叉路口转变为一座占地160公顷的高楼林立的新城。
建筑风格充满时代感,体现了新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反映了新现代主义建筑在法国的迅猛发展。
主要建筑有:大拱门由丹麦建筑师奥·斯普雷卡森设计,位于拉德芳斯轴线的末端,是一个长、宽、高均为110m的巨大图2 大拱门方框体,简洁而纯净,不仅仅因为它的巨大体量,它的形式本身暗示了几何体永恒的纪念性,并具有“窗”或“大门”的多重性寓意(图2)。
“门洞”里是一个开敞的覆盖广场,悬挂着浮云般的篷索,结合光影的变幻,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大拱门在几何性、高技术和对光的利用方面体现了新现代主义的 特征。
新区内最早落成的新工业和技术中心极具特色。
这座建筑外表如一个巨大的倒扣的贝壳 ,只由三个支点支撑,整座建筑内部没有一根立柱。
最初作为展览馆,1989年被改为多功能商业综合体,体现了现代机器美学精神(图3)。
四季商业中心和汽车展览馆,通过几何形的变化组合,在空间布局、内外装饰和用光用色方面颇具特点(图4)。
拉德芳斯汇集了四代高层建筑,分别展现了从1960年代至今的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其中不乏CNIT 、大拱门这样的经典之作。
建筑的分布打破了沿传统城市路网布局的概念,在历史轴线两侧的12个街区内部进行了不规则组合。
东西向贯穿全区的历史轴线由40公顷硬质铺地和少量花园绿地组成。
点缀其中的雕塑、喷泉、小品多达80件,充分地体现了拉德芳斯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气息。
巴黎的老城区街道普遍窄,加上两侧高楼林立,几乎挤瘦了天空,也少有绿化空间,但老城区又都是有保留价值的文物古迹级的建筑,不易拆除。
拉德芳斯区楼与楼之间都留有加大空间,中央围出一块视野开阔的广场,周围建筑大都是几何图形外观:大台阶似大型购物中心,大圆球状的世界最大全景电影放映管,世界贸易中心召开万国博览会的CMT 巨型展场,半个足球场大的反扣贝壳······这里的45座现代建筑错落有致,精致多样,令人深感法国人不计经济成本的建筑架势和建筑魄力。
拉德芳斯是老城边的新城,是古典建筑旁的现代建筑,丝毫没有触动老城的古朴,又给老城注入活力,创造了巴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拉德芳斯是欧洲最大的办公区,这里还是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有3个大超市、250家中小型商店和大约4万居民。
为避免拉德芳斯的大城市空心化,白天有人晚上变成空城,以及避免破坏城市生活节奏的平衡,步美国一些城市图3 新工业和技术中心 图4 四季商业中心的后尘,法国规定,城市办公室与住宅的面积比例要恰当,限制办公楼建设的配额。
2.3交通设计拉德芳斯在交通设计上也别具一格,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这种做法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地面上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以一个巨大的广场相连,而地下则是道路、火车、停车场和地铁站的交通图5 屋顶花园网络。
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
地面交通有火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地下交通又分为浅层地铁、深层地铁,将拉德芳斯与巴黎市中心区紧密连接起来。
地面层与城市公交、机动车干线对接,地面二层建成一个超大的屋顶花园(图5),屋顶花园为纯粹的公园及步行系统,通过屋顶平台及天桥将各栋大楼步行出入口进行对接,感觉上更像地面一层;地下一层与地铁对接;地下二层与铁路快线对接;整体上交通为4层的立体组织架构。
在新区设有多个大面积的地下停车场,道路两侧看不到沿路停放的车辆。
这跟老巴黎车满为患、道路两侧停满了大小车辆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此外,穿过巴黎市区的1号地铁线已经延伸到大拱门广场,A线深层地铁也从新区的地下通过,大大方便了居民和员工的出行,据说,85%的上班族乘公交车或地铁。
2.4拉德芳斯地区现有问题拉德芳斯的发展在1990年代末达到顶峰。
汇聚了2500家企业,为15万人提供了就业场所,成为欧洲最大的CBD。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德芳斯地区的建筑和公共设施日趋陈旧。
交通运载能力严重饱和,CBD竞争力受到挑战,拉德芳斯存在以下问题:(1)与周边地区关系被割裂;(2)内部系统过于复杂;(3)功能趋于单一。
2..5.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被割裂为了建设拉德芳斯CBD,原有的环形交叉口被拆除,周边一些低矮平房和贫民窟被清理。
可以说,这是一座建设在空地上的新城。
除了那条著名的历史轴线外,拉德芳斯的设计几乎没有考虑原有的城市肌理。
因构建立体交通系统而设计的架空平台与周边地区的正常地面有十多米的高差,这使得周边居民步行进入拉德芳斯必须借助仅有的几个电梯人口或是过街天桥,而机动车通行路径也十分复杂,大量的立交桥和单行线降低了空间可达性。
拉德芳斯东南侧紧邻塞纳河,但是滨水地带被公路占据。
连接巴黎的大桥是公路铁路桥,行人不能通过。
如此独天得厚的自然条件没有被利用实在是一大遗憾。
这些设计上的缺陷导致了商务区功能上的一些问题。
尽管拉德芳斯与巴黎市中心有快速的公共交通连接,但是其商务活动似乎与周边的两个市镇格格不入。
2.5.2内部系统过于复杂拉德芳斯独特的设计理念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城市体验:传统的街道、街区不复存在。
平面的城市布局变为多层的立体空间。
当人们惊叹于壮观的历史轴线。
高大眩目的摩天大楼的同时。
也开始抱怨地下空间组织的混乱,尺度的不人性化。
空间的不可辨识性。
为了实现彻底的人车分流。
拉德芳斯被构建成一个“千层糕”的立体系统。
每个层面都被定义了特定的功能。
然而,一个简单的事实似乎被忽略了——人们可以很快地从乘车者转变为步行者。
从步行者转变为驾车者。
当需要完成这些角色转化时,过于理性的分层系统往往让人需要绕远穿过一些“第三空间”(部分专家在拉德芳斯“城市性”研究中将拉德芳斯分为三类空间:架空平台上的步行空间为“第一空间”,地下交通专用层面为“第二空间”,除此以外的连接“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部分为“第三空间”)。
而这些“第三空间”比较隐蔽、狭小,甚至不安全,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表面上看起来,拉德芳斯纯几何化的构图为其使用者提供了很高的可辨识性,其实不然。
一些步行者在很远处就可以看到目的地的建筑,但接近目的地时却被行人不能通行的车行道挡住去路;一些司机则因为在单行环路上进错入口而被迫绕行,甚至找不到目的地……巨大的空间尺度也让迷路的人叫苦不迭,绕道找路耗费了人们大量时间。
工程师们曾试图用12个街区的划分帮助人们建立一个标识系统。
然而,这一划分既不以路网为依据,也没有其他规律可循,实用性很差。
许多在拉德芳斯工作多年的人也不知道公司所属的街区。
总的来说。
复杂的立体系统、非常规的建筑布局形式以及不明确的标识系统共同导致了空间的低可识别性。
2..5.3功能趋于单一拉德芳斯除了拥有30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之外,还建有60万平方米的住宅,2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