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科学杂志的两篇文章
- 格式:ppt
- 大小:14.33 MB
- 文档页数:50
第五章性科学与性教育Ⅰ绪论第一节生物与性性(sex),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
动物有雄性和雌性,各具不同的性器官,通过受精以繁殖后代。
同样,在植物界,也有、雄性的存在。
在能开花、结果的植物中,雄蕊是雄性器官,雌蕊是雌性器官,通过授粉,进行受精,以繁殖后代。
生殖(reproduction),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任何生物个体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生物种系的消亡,因为生物体能繁殖后代,从而使种系得以繁衍延续。
有生命就有生殖活动,如同有生命就必然要进行新陈代谢,它们都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性是生命进化的产物。
在某些低等的动物和植物,其繁殖方式为营养繁殖与无性生殖,其后,出现了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是生命进化中的重大飞跃。
而到了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性活动已不仅是生殖活动。
人类的性行为具有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特征,这与动物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但它又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一、生物繁殖方式的发展生物界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无性生殖(agamogenesis)和有性生殖(zoogamy)。
单细胞生物,可通过细胞分裂,分成两个子细胞,各形成一个新个体;有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又可通过断裂、出芽形成新个体,这些都属于营养繁殖。
而生殖,是指那些需专门产生生殖细胞以发展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生殖分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者各有不同。
在无性生殖,一个生殖细胞就可长成一个新个体;而在有性生殖,则需两个异性生殖细胞成对地配合后,才可长成一个新个体。
生物界的发展,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就繁殖方式的发展、性的进化来说,无论是动物界还是植物界,都是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一)植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二)动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在动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是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从卵生到胎生的。
低等动物一般为无性生殖,或者是无性与有性的世代交替式生殖。
第五章爱因斯坦年表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35号。
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波林·科克。
1880年爱因斯坦一家迁居慕尼黑。
父同其弟雅各布合办一电器设备小工厂。
1881年11月18日,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出世。
1884年爱因斯坦对袖珍罗盘着迷。
进天主教小学读书。
1885年爱因斯坦开始学小提琴。
1886年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读书。
为了遵守宗教指示的法定要求,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教规。
1888年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
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直到准备接受受戒仪式。
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889年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0年爱因斯坦的宗教时间,持续约1年。
1891年自学欧几里德几何,感到狂热的喜爱。
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1892年开始读康德著作。
1894年全家迁往意大利米兰。
1895年自学完微积分。
中学没毕业就到意大利与家人团聚。
放弃德国国籍。
投考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未录取。
10月转学到瑞士阿劳州立中学。
写了第一篇科学论文。
1896年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
10月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
1897年在苏黎世结识贝索,与其终身友谊从此开始。
1899年10月19日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1900年8月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
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
3月去米兰找工作,无结果。
5月回瑞士,任温特图尔中学技术学校代课教师。
10月到夏夫豪森任家庭教师。
3个月后又失业。
12月申请去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工作。
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1902年2月到伯尔尼等待工作。
和索洛文、哈比希特创建“奥林匹亚科学院”。
6月受聘为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试用三级技术员。
6月完成第三篇论文《关于热平衡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运动论》,提出热力学的统计理论。
《科学》(双月刊)孟德尔学说与近代中国刘学礼19世纪,各国科学家都先后进行了大量的植物杂交实验,只有奥地利的孟德尔(G. J. Mendel,1822-1884),以其非凡的研究天赋和创新的科学方法,发现了遗传学两大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孟德尔的划时代论文《植物杂交的试验》,虽然于1865年宣读,1866年正式发表,却被默默无闻地埋没了35年之久。
100年前,即1900年,孟德尔的论文终于被三位学者——荷兰的德弗里斯(H. De Vries,1848-1935)、德国的科伦斯(C. Correns,1864-1935)和奥地利的丘歇马克(E. von Tschermak,1871-1962)分别引用而受到重视,这就是通常说的孟德尔论文重新发现。
此后,孟德尔学说便传播开来,遗传学从此走上迅猛发展的康庄大道。
孟德尔学说初传中国中国人开始了解孟德尔及其遗传学说大致是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
这一年,上海广学会(1887年创立)出版的《格致概论》中提到:“孟特尔(Mendel)则以遗传牌合法用人为之选择而发达某各类,名之曰孟特尔法。
”同年,《进步杂志》3卷5期刊登的《生命之解谜》一文,专有“遗传”一节,用17页的篇幅讲述了遗传学问题,主要介绍孟德尔学说及其意义。
其中指出:“奥人梅氏(Mendel)对于此事研究最深。
且示吾人以实验不可动摇之根据。
其所论述,可与达尔文之进化论争光下焉。
”以上是迄今所知的有关孟德尔学说在中国的最早报道。
在孟德尔学说传入中国的初期,Mendel之中文译名甚多,诸如闵德、明铁若、曼特尔、门特尔、美台尔、孟度尔、孟达尔、孟道尔、明忒尔、孟德尔等。
国内发行量较大、且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东方杂志》(1904年创刊)和《科学》(1915年创刊)做了积极的介绍。
分别发表于《东方杂志》11卷4期与12卷8期的《最新生物学之进步》、《遗传进化说之应用于农艺》等文章,向国人介绍了孟德尔生平,遗传学说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其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指出:“遗传学(Genetics)系一千八百六十年补林(Brunn)之僧明铁若(Mendel)所实验而得者。
重考鲁迅《科学史教篇》的资料来源和结构构成这篇论文研究鲁迅写于1907年的文章《科学史教篇》的资料来源和涉及的一些思想史命题。
我们知道在1907和1908年之间,鲁迅一口气为《河南》杂志写了五篇文章,涉及当时中国思想界许多重要命题,这五篇文章在当时也许没有什么影响,但今天却成为我们研究鲁迅思想形成的最重要的文献。
研究这个时期鲁迅思想有一个难度,即必须分清楚什么是鲁迅自己的观点,什么是别人的观点,而他只不过是在引述。
这件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做,因为鲁迅行文不用引号,叙述和引用时常混在一处,难辨真伪。
再有就是这五篇文章中有三篇是编译,而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因此辨析材料来源成为阐释这三篇文章的重要工作。
这三篇是《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和《摩罗诗力说》。
《人的历史》是鲁迅惟一一次系统介绍进化学说发展史的文章,我们知道,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是进化论,相信自然、社会和人都是不断向前进化的。
他的这篇文章开篇即出现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鲁迅原文为黑格尔)的名字,并把他作为进化论最新阶段的代表。
但实际上,这篇文章基本是对海克尔大作《世界之谜》第五章的编译。
具体的情况留德学者张芸已经做了梳理工作,可参见其《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与》。
《摩罗诗力说》资料来源工作最为复杂,广涉英、日、德等文献十多种,日本学者北冈正子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考据工作,对我们研究鲁迅早期思想有重要的帮助[1]。
《科学史教篇》的资料来源工作似乎还没有人做。
这项考据工作虽然琐屑,但还不算困难。
鲁迅当时似乎有个习惯,虽然他不说明引文的出处,但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供人索引,惯常的做法是把著者名字写出来,就像他在《人的历史》中开篇就写上海克尔的名字一样。
《科学史教篇》出现的三个西方学者的名字,他们的著作也是鲁迅编译之对象。
第一是赫胥黎,鲁迅对他非常熟悉,严复《天演论》译的就是他的《进化与伦理》一文。
周作人曾说此书部分章节鲁迅是熟到能背诵的。
《科学史教篇》根据的核心文献是赫胥黎的《科学之进步》一文。
科学演讲稿5篇800字科学思想是人类重要的精神力量,它能推进社会进步,指引人类创造美好未来。
一起来看看科学演讲稿5篇800字,欢迎查阅!科学演讲稿1同学们:1985年2月15日,我国南极考察队队员在南极乔治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终于在南极第一次生气了五星红旗,这旗是智慧和科学的结晶,这旗由汗水和鲜血染成,这旗由中国人亲手升起!1984年11月20日,中国南极考核队591名队员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航行,行程1100余海里,于12月26日安全到达南极。
建站地址选定后,考察队员立即组织力量从两艘万吨巨轮上突击运卸500吨建站物资和大批科学考核设备,同时着手赶建长城站。
他们在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冰雪绵绵的恶劣气候条件下,抢修码头、搬运物资、平整地面、开挖地基、建造房屋、安装设备常常连续工作16小时以上。
挖掘机、推土机等全部启用,直升飞机、救生艇等一齐出动。
就这样,经过45天的日夜苦干,创造了世界在南极建站史上罕见的高速路,终于在1985年2月15日高质量地完成了建站任务。
这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精神的胜利!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站速度之快,质量之完美,令外国同行刮目相看!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所有建站材料,全由我国自行生产,不但能顶住12级以上的大风,而且还能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严寒。
在南极风大、严寒、干燥的情况下,长城站就像一名坚强的卫士,能确保考察队队员黯然无恙。
南极长城的站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同学们,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但我们仍应该学习南极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许多科学高峰有待我们去开发,无数科学奥秘有待我们去探索!谢谢大家!科学演讲稿2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位用一生践行“以祟高科学为荣”的银河人―原国防科技大学顾问、计算机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陈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