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15
微⽣物⽣长曲线的特点及⽣长规律!微⽣物⽣长曲线的特点及⽣长规律!微⽣物⽣长曲线是以微⽣物数量(活细菌个数或细菌重量)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画得的曲线。
⼀般说,微⽣物(细菌)重量的变化⽐个数的变化更能在本质上反应出⽣长的过程。
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长率上升阶段(对数⽣长阶段)、⽣长率下降阶段及内源呼吸阶段。
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下它的特点及⽣长规律。
⼀、特点典型的微⽣物⽣长曲线包括四个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迟缓期特点:⽣长速率常数为零、菌体粗⼤、RNA含量增加、代谢活⼒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下降。
成因:微⽣物刚刚接种到培养基之上,其代谢系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要合成酶、辅酶、其他代谢中间代谢产物等,所以此时期的细胞数⽬没有增加。
对数期特点:⽣长速率最快、代谢旺盛、酶系活跃、活细菌数和总细菌数⼤致接近、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理化性质基本⼀致。
成因:经过调整期的准备,为此时期的微⽣物⽣长提供了⾜够的物质基础,同时外界环境也是最佳状态。
稳定期特点:活细菌数保持相对稳定、总细菌数达到最⾼⽔平、细胞代谢产物积累达到最⾼峰、是⽣产的收获期、芽孢杆菌开始形成芽孢。
成因:营养的消耗使营养物⽐例失调、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值EH值等理化条件不适宜。
衰亡期特点:细菌死亡速度⼤于新⽣成的速度、整个群体出现负增长、细胞开始畸形、细胞死亡出现⾃溶现象。
成因:主要是外界环境对继续⽣长越来越不利、细胞的分解代谢⼤于合成代谢、继⽽导致⼤量细菌死亡。
⼆、⽣长规律任何⽣物都有出⽣、发育、繁殖、衰⽼和死亡的过程。
微⽣物也不例外。
不过,微⽣物的⽣长规律和⼤⽣物有些不同,⼤⽣物通常是以⼀个个体为对象,⽽微⽣物的⽣长通常指细胞数⽬的增加。
如果把单细胞的微⽣物接种到体积⼀定的液体营养液中,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进⾏培养,这些单细胞微⽣物就会不断增殖,细胞数⽬会不断增加,如果把这种增加情况画⼀个对数曲线,就呈现出⼀定的规律,叫做单细胞微⽣物的⽣长曲线。
三微生物的生长教学目的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C:理解)。
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B:识记)。
3.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C:理解)。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教学难点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板书】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微生物群体规律:可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的生长温度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PH氧【注解】常以微生物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一)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人工培养、定期取样、测定群体生长情况(1)测定方法:测细菌细胞数目、测重量(2)绘制生长曲线:2.规律:(1)调整期:细菌一般不分裂,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及其他细胞成分(2)对数期:快速分裂(2n),代谢旺盛,形态及生理特性比较稳定,常作为生产菌种和科研的材料(3)稳定期:繁殖速率与死亡速率相等(营养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变化)活菌数目最多,代谢产物尤其是次级代谢产物积累,某些细菌开始形成芽孢(4)衰亡期:死亡速率大于繁殖速率,细胞会出现多种形态,有些细菌开始解体,释放出代谢产物等3.在实践中的应用:(1)获取菌种:对数期(2)连续培养法:进入稳定期后,补充营养物质,不使进入衰亡期,从而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1.温度:最适生长温度(25~37℃)真菌:5.0~6.02.PH:最适PH 多数细菌:6.5~7.5(放线菌:7.5~8.5)好氧型微生物:只能生活在有氧环境中3.氧厌氧型微生物:在低氧、有些是无氧环境中才能生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能以不同的代谢方式生长繁殖。
【同类题库】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C:理解).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B)①测定样品的细胞数目②测定次级代谢产物的总含量③测定培养基中细菌的体积④测定样品的细胞质量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细菌生长中,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是(B)A.调整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在细菌生长的过程中,属于稳定期特点的是(D)A.纤维素和果胶 B.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C.磷脂双分子层和糖蛋白 D.蛋白质和糖类.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是以群体为单位的,这项研究不包括(A)A.菌落的生长 B.繁殖 C.群体细胞数增加 D.个体体积增加.作为生产用菌种和科研的材料,常选哪个时期的细菌(A)A.对数期 B.稳定期 C.衰亡期 D.调整期.微生物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抗毒素、抗生素、色素等的最佳时期是(B)A.对数期 B.稳定期 C.衰亡期 D.调整期.细菌芽孢形成的时期通常在(B)A.对数期 B.稳定期 C.衰亡期 D.调整期.在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中,种内斗争最显著最激烈的时期是(B)A.对数期 B.稳定期 C.衰亡期 D.调整期.细菌群体在生长过程出现形态变化甚至畸形是在(C)A.对数期 B.稳定期 C.衰亡期 D.调整期.对细菌生长生长调整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细胞很少分裂 B.长短与培养条件有关与菌种无关C.有很多诱导酶形成 D.对不良环境敏感,抗性弱易死亡.与调整期长短有关的因素中,最全面的一组是(C)①用与菌种相同的培养基②营养丰富的培养基③稳定期获得的菌种④对数期获得的菌种⑤接种时间提前⑥接种量加大⑦接种量减少⑧接种种类增多A.①③⑤⑦ B.②③⑤⑦ C.①④⑥ D.②④⑤⑥⑧.下列对连续培养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能及时补充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提高产量B.有利于微生物尽快将代谢产物释放到培养基中C.能消除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某些环境因素D.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连续培养酵母菌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D)A.及时补充营养物质 B.以青霉素杀灭细菌C.以缓冲液控制pH在5.6---6.0之间 D.以酒精浓度测定生长状况.炭疽杆菌在活体内不易形成芽孢,在人工培养基或外界环境中易形成芽孢。
试述细菌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细菌群体生长规律是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数量会经历一定的生长过程,从少量逐步增加到一定数量,形成一个菌群体。
细菌群体生长规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平台期和死亡期。
1. 潜伏期:细菌在此期内无法不断繁殖,需要适应环境条件,并准备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便在下一阶段中进行更快速、稳定的繁殖。
2. 对数生长期:在这个阶段,细菌进一步适应环境条件并进行繁殖,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此时菌落数量急剧增加,细菌群体呈现出高度活跃的状态。
3. 平台期:在菌落数经过对数生长期的迅猛增长后,进入平台期,菌群体数量趋于稳定,此时菌群体的活动也相对减弱,其营养需求量逐渐增加,菌群体中的营养物质也逐渐耗损。
4. 死亡期:当菌落数量持续下降,菌群体进入死亡期,除了少数存活的细菌外,大部分细菌会逐渐死亡。
在生产实践中,细菌群体生长规律应用广泛。
以食品工业为例,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研究形成了其最基本的微生物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和预测在生产过程中细菌的生长趋势和数量,掌握合理的营养物质及环境控制方法,从而降低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和保证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此外,细菌群体生长规律还被用于医药领域中药物的靶向设计、卫生学、环境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