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美国化的潮流
- 格式:ppt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17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中日两国的流行音乐发展各有其特色,音乐类型、歌手风格、乐迷消费观念都各有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探讨两国音乐发展的异同点。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引进的国外音乐曲目开始成为流行音乐的来源。
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开始有自己的流行音乐产生,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期。
早期的中国流行音乐以传统民歌为主,风格古朴、情感真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开始融合现代元素,成为新时期的流行音乐。
日本的流行音乐发展也有其特色,日本的歌曲写作和表演艺术在音乐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发展过程。
二战后,日本在流行音乐方面受到了美国音乐和电影的强烈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J-pop音乐风格。
日本流行音乐风格多样,从流行摇滚到流行电子乐,再到流行舞曲等,音乐类型丰富多彩。
J-pop演唱者更是各具特色,有着融合了日本传统和时下潮流的表演风格。
中日两国的流行音乐发展史各有其特色,但都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成熟阶段的演变。
中国和日本的流行音乐都受到了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了两国独特的音乐特色。
中国流行音乐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歌曲创作中常常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古诗词、戏曲、民乐等元素。
中国的流行音乐以情感真挚、富有温暖情感为主,歌词内容多以爱情、友情、亲情为主题,歌手们也常常以真挚的情感唱出了歌曲中的故事。
中国流行音乐也不断吸收西方音乐的元素,使得中国流行音乐在音乐创作、编曲上更加多元化。
而日本的流行音乐则更多地融入了时尚、先进的电子音乐、摇滚等元素,更加青春活泼、时尚个性。
日本的流行音乐在编曲、音色上常常表现出对未来、科技的敬畏和向往,极具未来感、科技感。
日本的流行音乐在舞台表演方面也有独特之处,例如在服装造型、舞蹈编排上常常带着强烈的日本文化特色,各色各样的衣服搭配和夸张的舞蹈动作给听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
不仅在音乐风格、表演艺术等方面有所差异,中日两国在音乐产业及市场化运营方面也各具特色。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英国通过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首先崛起,开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先河。
法国、美国继起成为世界强国。
德、俄、日在19世纪中后期也相继跻身于世界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知道主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平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题?现代化意味着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是文明结构多侧面、全方位的重塑,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
现代化肇始于西欧。
16—18世纪,西欧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首先在英、法等国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
18世纪60年代后,工业革命释放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工业文明由西欧向全球扩展,作为工业文明载体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19世纪后期形成,由此迈入现代化的全球性发展阶段。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看,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起步有早有晚,现代化动因或产生于内部或来自外力,形成了“早发内生”,和“晚发外生”两种现代化类型。
主要发达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则有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可谓殊途同归。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国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选择了不同发展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对本国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正身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学生,本主题将有助于他们通过审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加深对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及其学习要求1. 英国英国革命之所以被称为“清教革命”,从现象上看,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
从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而至“光荣革命”,都离不开宗教因素。
引导学生分析英国革命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尚未展开,意识形态仍受宗教影响,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段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一、背景:19世纪末叶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
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1、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
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设计与机械生产相结合为宗旨”,在1927年创办《帝国工艺》杂志。
1928年成立了“国立工艺指导所”进行图案、木工、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的研究工作,寻找日本工艺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1933年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陶特来到日本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现状提出批评,强调新材料和标准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把包豪斯的一些思想介绍到日本。
战前这40年日本的设计艺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之中,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目的传统工艺现代化两者之间徘徊,主体处于传统手工业上,对现代设计处于模仿阶段。
2、缓慢恢复发展阶段(20实际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二战后,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对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政府、产业界、设计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
1947年举办“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工艺新闻》专辑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活动;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洛威访日;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
战后日本的军事战略摘要::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被迫进行了非军事化改造,“国家永远放弃拥有军队和交战权”的条款被写入日本国宪法。
然而,日本在战败后不久就开始了重整军备的步伐,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其军事实力的发展更是咄咄逼人。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日本军事战略的关注和对其依附性的研究关键词:日本,军事二战前的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国家活动的中心是对外扩张,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都为这一中心而服务,使日本成为“武装到牙齿”的庞大的战争机器。
作为二战元凶的日本虽遭惨败,但战争机器并未被彻底摧毁。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虽对日本进行了系统的改造,但这个改造却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军国主义分子起到了保护作用,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在战后不久便开始重新武装,并持续地、有计划地逐步推进。
(一)极力向国际社会推销其“普通国家”的政治理念,主张打破国际禁忌、修改和平宪法,恢复日本作为一个正常国家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力,包括自卫权、交战权、海外出兵权……,为其介入地区争端、干涉他国事务寻找法理依据。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国家愿望曾一度表现出和平主义倾向,但国内右翼势力的沉渣泛起和国外霸权主义者的强横干涉却无时不在冲击着这股和平潮流,使日本一步步走上了重整军备的道路。
基于其固有的排外心理和“种族主义”优越感,也为了迎合美国的霸权需要,日本不仅迅速恢复了自己的军事潜力,调整了战略部署,而且也在确立了经济大国地位后积极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显露出狂热的“地缘政治野心”。
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新日美同盟关系的建立,日本不但将敌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私欲膨胀,再一次唤醒了对“重建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恋,试图与美国联手重绘东亚的政治版图,构筑亚太新秩序。
1954年7月,在美国的授意、支持下,日本公然违背和平宪法,突破国际禁忌,以“自卫队”的名义复活了海陆空三军,重新走上了武装自雄的战前老路。
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线索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线索2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1)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世界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第30讲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金融体系)1.背景世界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前,经济大危机使各国间展开激烈的贸易战,每个国家或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等问题,于是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一片混乱各国共同希望为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各国都希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英镑丧失国际货币地位二战后,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格局趋于崩溃,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经济实力大增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黄金储备巨大而空前稳固,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货币体系成为可能2.建立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经过激烈的争论,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最终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3.内容(1)确定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一固定)①与黄金直接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