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装水国标不及自来水 测菌仍为苏联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国家矿泉水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成型于1995年,其中灌装产品菌落总数要求低于每毫升50单位为达标,矿泉水企业普遍采用了臭氧杀菌工,随之极易产生溴酸盐。
而本次修改预示着矿泉水国标在溴酸盐上限制上将与国际矿泉水标准接轨。
据悉,世卫对溴酸盐的限制就是0.01毫克/升,欧盟规定为0.003 mg/L,美国规定为0.01mg/L。
即将出台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新国标将对矿泉水溴酸盐浓度加以限定,初定溴酸盐浓度应低于0.01毫克/升。
新出台的《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08)2008-12-29发布2009-10-01实施。
原有《饮用天然矿泉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地质矿产部、轻工总会制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 8537-1995]。
矿泉水新国标主要变化如下:完善了天然矿泉水的定义;界限指标去掉1项“溴化物”;限量指标增加3项(锑、锰、镍、“溴酸盐”)、修改3项(镉、砷、硼),删除4项(锂、锶、碘化物和锌);污染物指标增加2项(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矿物油);微生物指标增加3项(粪链球菌、绿脓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删除1项(菌落总数)。
溴酸盐标准与国际接轨溴酸盐超标将对人体产生伤害国家质检总局上周六在官方网站引述专家意见称,常态下水中不含溴酸盐,但普遍含有溴化物。
当用臭氧对水消毒时,溴化物与臭氧反应,氧化后会生成溴酸盐。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为溴酸钾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但溴酸盐对人的致癌作用还不能肯定,为此将其列为可能对人致癌的物质。
”天然矿泉水主要执行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成型于1995年,其中灌装产品菌落总数要求低于每毫升50单位。
为达标,矿泉水企业普遍采用了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落后的臭氧杀菌工艺,随之极易产生溴酸盐。
而本次修改预示着矿泉水国标在溴酸盐上限制上将与国际矿泉水标准接轨。
据悉,世卫对溴酸盐的限制就是0.01毫克/升,欧盟规定为0.003mg/L,美国规定为0.001mg/L。
矿泉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是200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归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二次供水卫生要求、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水质检验方法。
该标准适用于城乡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也适用于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
制定过程修订背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总项目为35项,有机项目为4项,与该标准制定时水污染主要是无机污染的现象相吻合,体现了要喝卫生水,防止肠道流行病的理念。
当社会发展到21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质也越来越重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用水不但要卫生,更要安全,有益健康,要与国际水质接轨。
而与此相对应的水质现状却是水源水的污染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中国75%的湖泊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有机污染为主要现象。
所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已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更好的进行水质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并实施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共96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在1992年颁布《城镇供水2000年规划》中要求一类水司检验88项,二类水司检验51项,三类和四类水司为35项,并在2005年颁布并实施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共103项),这些标准虽然能较老国标提高供水水质,但因都属于行业标准,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饮用水的水质。
编制进程200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召开了由各有关部委参加的“生活饮用水系列标准研讨会”,会议启动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1985)的修订工作,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牵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等部门组成,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归口。
“瓶装水标准不如自来水”的说法不严谨从二十年自来水不沾嘴唇的极端案例隆重登场开始,曾经沧海的水也就开始跌跌撞撞,难为水了,忧国忧民兼忧天的国人埋下头来认真忧水。
标准现在似乎成了瓶装水迈不过去的一道坎,三天两头出来晃悠,为何关于标准的话题如此喋喋不休呢。
仔细来梳理一番。
当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水质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其目的是为各国建立本国的水质标准奠定基础,通过将水中有害成分消除或降低到最小,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但是,通常各成员国对水质要求的指标,一般都会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基准。
目前,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是世界各国水质指标中比较完整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中国的2006年饮用水标准中,水质指标已经由原来标准的35项增加到106项,且城镇农村统一执行,和欧盟标准基本持平。
其中,丙烯酰胺、苯、1,2-二氯乙烷、环氧氯丙烷、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三卤甲烷(总)、氯乙烯等有机物,以及铁、锰等指标值上甚至比欧盟指标值还要严格,但因为中国地质环境的关系,氟化物、铜、硼等指标值就较欧盟标准偏低。
类推过来,可以知道,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就是我国最权威的水质标准。
饮用水江湖之两大派别无非瓶(桶)装水、自来水,自来水因了官家背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先按下不表;瓶装水则五花八门到眼花缭乱:矿泉水,山泉水,天然水,纯净水,矿物质水,蒸馏水,苏打水,高氧水,海洋深层水,减矿水,薄荷水……这名字多了,商家多了,利益多了,事情也就复杂起来了。
但无外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调天然水源地的天然矿泉水,天然山泉水与其它天然饮用水,另一类则是经过浄化处理,不强调水源的纯净水,饮用矿物质水与其它饮用水。
当然,瓶子一装,就列为食品饮料范畴进行管理了,标签标识都要规定的。
所以,买水的时候可以看看标签。
标准号前面的英文字母是标准分类的代号,GB代表国家标准,DB是地方标准,Q是企业标准。
矿物质水、天然水等这些水,没有专门的国家标准,可制定地方标准;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标、地方标准等,应制定企业标准,但必须到卫生部门备案。
自来水和桶装水哪个更健康呢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日常生活与农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人一天需要摄入大量的水,但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加,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问题越来越看重。
对于平时经常饮用的水,如烧开的自来水或是桶装水,针对它们的质量和健康问题,人们产生了一个疑惑——究竟是烧开的自来水和桶装水相对比,哪一个更加健康呢?谈谈自来水自来水是按照国家标准加工的天然水。
烧开的自来水既保留了自来水原有的矿物质,又软化了硬度过大的水,还能杀死一些微生物。
但是对于自来水来说,有人就有疑惑说,自来水是通过氯气来进行杀菌处理的,那自来水中不就是含有氯了吗?但是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对于含有氯的说法,自来水中余氯含量在1mg/l以下,远远低于5mg/l的who标准[2],并且氯有刺激性气味,当含量超过2mg/l时,人的鼻子就会闻出来了。
因此对于有异味的自来水就不建议人们喝了。
并且煮沸的过程里面能够将氯去除,因此余氯问题也不是那么大了。
也有人听说自来水中含有亚硝酸盐,烧开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对人体不利。
对于亚硝酸盐问题,这也是个无稽之谈,研究[3]表明对于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并未检测出含有亚硝酸盐,对于含有亚硝酸盐的自来水,在经过煮沸后也不会导致含量增加,含量增加的原因是部分水蒸发,使得浓度增加。
但有时由于自来水管道的问题,自来水中可能会有一些杂质和金属元素,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过滤器进行处理。
所以,烧开的自来水可以说是比较健康的,满足了人体的需求,完全不用担心。
送到居民家中的每一滴自来水都是国家标准合格的,所以相对安全。
聊聊桶装水目前市面上的瓶装水包括瓶装矿泉水和瓶装纯净水。
桶装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能维持身体的正常健康,还有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抑制肿瘤。
桶装纯净水是以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原料,经过电渗析、蒸馏等处理方法制成的,但所得纯净水硬度低,微量元素少。
因此,长期饮用纯净水可能会造成营养缺乏,同时,长期饮用纯净水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自来水重金属污染地表水源:中国约50%水源受到污染,上百种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离子进入水源地下水源:存在氟、砷、铁、锰等超标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水处理工艺,如果水源被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所污染,传统工艺就显得力不从心。
学者认为,至少20%至30%的水厂需要尽快上马深度处理工艺。
水管网质量低劣调查显示,中国城市供水管网质量普遍低劣,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
老旧管网漏水严重,经常爆管,从水质角度讲,容易发生二次污染。
二次污染事件2000年至2003年,中国184个大中城市管网水质发生过4232次二次污染事件。
二次污染物主要为微生物,烧开水可以灭杀。
在中国省会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数千个水箱或蓄水池,水箱二次污染事件近年频现。
各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监管薄弱。
中国内地无一城市实现直饮水,烧成开水可杀死微生物污染,但无法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
不少有机污染物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致癌、致畸、致突变。
水质消毒手段不完善自来水由于消毒手段还不够完善,大多数的自来水饮用者,都会使用自来水,自来水在消毒的过程中,是利用漂白粉(剂)进行消毒,即使在努力的进行过滤,但是还是有少量或者微量的氯(漂白粉),在水加热100℃就会产生三氯甲烷,是一种致癌物质。
瓶装水今年3月以来,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农夫山泉的“质量门”持续发酵。
这场风波的核心,是舆论对地方标准宽松于国家标准的质疑。
在公众的认知中,瓶装水应该比自来水更安全。
然而,瓶装饮用水的国标中,水质指标仅有20项,相比之下,自来水的标准中水质指标有106项;而一些病菌和微生物指标,也被认为瓶装水的标准宽松于自来水。
国内多地出现了“天然山泉水”等新地方标准,与“天然矿泉水”一字之差,但在矿物质指标上却与后者相差甚远。
此外,印刷在每瓶水上,理应公开告诉消费者的企业标准,却成为“商业机密”,记者向雀巢、可口可乐、康师傅和统一等多家知名企业发函要求查看其企业标准,均遭拒绝。
解读新国标《⽣活饮⽤⽔卫⽣标准》关于《⽣活饮⽤⽔卫⽣标准》GB5749-2006相对GB5749-1985的变化情况卫⽣部和国家标准委于2006年12⽉29⽇联合发布了《⽣活饮⽤⽔卫⽣标准》(GB5749-2006)(以下简称新国标),该标准属于国家标准,具有强制性,⾃2007年7⽉1⽇起实施。
这是该标准⾃1985年⾸次发布后的第⼀次修订,总指标从以前的35项增加到106项。
新国标不但符合我国现⾏国情,⽽且体现了以⼈为本,和谐社会,从标准本⾝⽽⾔也基本接近了世界先进⽔平。
新国标的颁布实施,将彻底改变我国供⽔⽔质标准长期滞后的局⾯,对于我国供⽔⾏业实施⼯艺改造,提⾼供⽔⽔质,保障居民饮⽔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新国标的出台新国标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从1985年⾸次颁布以来,这是它第⼀次修改,历时21年。
⽼国标总项⽬为35项,有机项⽬为4项,与当时⽔污染主要是⽆机污染的现象相吻合,体现了要喝卫⽣⽔,防⽌肠道流⾏病的理念。
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民⽣活⽔平不断提⾼,对⽔质也越来越重视,提出了更⾼的要求,饮⽤⽔不但要卫⽣,更要安全,有益健康,要与国际⽔质接轨。
⽽与此相对应的⽔质现状却是⽔源⽔的污染现象⽇趋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供⽔⾏业存在很⼤隐患,供⽔⽔源相对短缺且普遍受到污染威胁,净⽔⼯艺相对落后,管理⽔平有待提⾼。
由于受到⽣活污⽔和⼯业废⽔的污染,不少地⽅的⽔源⽔中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浓度⼤幅增加,称为所谓“微污染⽔源⽔”。
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艺⼀般仅能去除20~35%的有机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也⼗分有限。
较⾼浓度的有机物和氨氮造成⽔质下降,⽤户可以察觉的直接表现就是⾃来⽔存在异嗅异味,⼝感不好。
⽔体污染严重,据调查,全国75%的湖泊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域污染严重,有机污染为主要现象。
另外,2005年底发⽣的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和北江镉污染事件的应急供⽔⼯作也是我国城市供⽔史上的⼤事。
瓶装水国标不及自来水测菌仍为苏联标准
2013-05-02 02:43:54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36374人参与
分享到
∙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空间
∙人人网
∙有道云笔记
今年3月以来,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农夫山泉的“质量门”持续发酵。
这场风波的核心,是舆论对地方标准宽松于国家标准的质疑。
连日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十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并收集了饮用水行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共几十份卫生标准,进行了一一比对。
其背后,呈现出中国瓶装水行业标准乱象。
在公众的认知中,瓶装水应该比自来水更安全。
然而,瓶装饮用水的国标中,水质指标仅有20项,相比之下,自来水的标准中水质指标有106项;而一些病菌和微生物指标,也被认为瓶装水的标准宽松于自来水。
国内多地出现了“天然山泉水”等新地方标准,与“天然矿泉水”一字之差,但在矿物质指标上却与后者相差甚远。
此外,印刷在每瓶水上,理应公开告诉消费者的企业标准,却成为“商业机密”,新京报记者向雀巢、可口可乐、康师傅和统一等多家知名企业发函要求查看其企业标准,均遭拒绝。
同时,新京报记者采访发现,在标准背后,一个标准的确立,更改,消失更有诸多疑问。
标准的背后有着行业巨头、利益集团不同程度的“参与”。
看似清澈透明的瓶装水中,有多少不为公众所知的秘密?
【国标之疑】
瓶装水标准不如自来水?
指标总数少,汞、甲醛等毒理指标缺失,大肠菌群的指标似乎略高于自来水……这样的瓶装水国标是否低了些?
瓶装水指标数目少于自来水
黄越是北京的一名“白领”,初来北京时,他发现这里的自来水水垢比家乡重很多,怀疑自来水质量不过关,他一直坚持饮用各种瓶装水。
然而,今年4月,一则关于农夫山泉的标准不如自来水标准的报道让他颇为吃惊,从那时起,他开始留意各种瓶装水的具体名称和标准号,却被“天然水”、“山泉水”、“矿物质水”、国标、地标、企标等一大堆概念和名词搞得一头雾水。
瓶装水的标准到底是怎样的,是否真的比自来水安全?随着农夫山泉“标准风波”的不断发酵,黄越的问题也成为了很多人的疑问。
在我国,关于包装饮用水,目前已有4份国标,其中一份名为《GB19298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国标(以下简称“瓶装水国标”)适用范围最广。
4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除天然矿泉水和饮用纯净水已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外,其他包装饮用水均需符合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
新京报记者将这份国标与自来水国标进行对比,发现了诸多疑问。
首当其冲的,是水质指标的数目。
在很多人认知当中,瓶装水应该比自来水更加干净、安全,但在《桶(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9298-2003)中,水质指标仅有21项,远远少于自来水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的106项。
诸如汞、银、四氯化碳、甲醛在内的毒理性指标,以及pH值、硬度等较为常见的水质指标,都未出现在瓶装水国标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的一位专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指标数目少于自来水,是因为“瓶装水的源水来自于自来水,所以在自来水检测过之后,某些项目上,瓶装水应该不需要进行检测。
”
新京报记者查阅标准发现,瓶装水国标的确要求原料用水符合自来水国标的规定,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诸如农夫山泉之类的“天然水”,已并非使用自来水作为源水。
瓶装水标准滞后
在指标数目之外,瓶装水国标似乎也比自来水更宽松。
瓶装水国标中大肠菌群指标为MPN/100ml3,而自来水国标中则要求不得检出。
浙江大学食品与营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兴乾此前在一篇论文中研究认为,国家瓶装水标准对微生物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低于自来水国标。
中疾控环境所的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是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所致。
“以前检测菌群是按照旧式的苏联标准,取1L水检测,不得超过3个菌,而后世界卫生组织改进了检测方法,取100ML水,当中不得验出。
”该专家说,世卫组织更新了检测方法之后,自来水的标准随即更新,而瓶装水标准未更新。
“这事实上是瓶装饮用水标准滞后,我们应该向国际看齐。
”北京市矿泉水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王绣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