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判决中的正当程序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23
何海波:晨光初现的正当程序原则作者:何海波(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转自:北大法律信息网原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原标题:“司法判决中的正当程序原则”【摘要】虽然《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应予撤销,但是,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机关应当遵循的程序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院能否根据正当程序原则去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
文章通过统计《人民法院案例选》上行政判决所用的法律依据,分析田永案件、刘燕文案件、张成银案件等十余个有关行政程序的代表性案例,结合对法官所做的访谈,勾勒了一幅正当程序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图景。
在过去十多年中,《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违反法定程序”已经成为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重要根据,法官在法律缺乏明文规定时运用正当程序原则判案的意识和信心也不断增强。
通过个案判决的“涟漪效应”,正当程序原则在司法审查中获得了比较广泛的认可,开始成为中国法律的一部分。
这一事实显示了中国法院在相对局促的空间里的能动主义立场,以及由个案判决所推动的一种法律发展的特殊路径。
文章也指出了这种立场和路径的局限。
关键词:行政诉讼正当程序原则司法能动主义法律发展导言半个多世纪以前,正值英国一场法律变革的前夜,年轻的公法学者韦德写下了“自然正义的黄昏”,作者忧心忡忡地注视着英国法院在行政程序司法审查上的倒退。
[1] 而几年后彻底刷新英国司法审查面貌的的那场变革,恰恰是以程序正义原则的勃兴为开端的。
[2] 再过几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也发动了“正当程序革命”[3],不但扩张了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范围,也推动了行政法的整体发展。
此后,随着最高法院整体上变得保守,行政程序的扩张似乎也出现了逆流。
[4] 而在大陆法传统的日本,行政程序也成为行政法日益重要的一部分。
[5] 不同的故事讲述同一个主题:正当程序是法律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法律发展的一面镜子。
今天,在一个相当不同的法律传统中,我们将看到一个精神相似的原则——我们称之为正当程序原则——正在中国蓬勃生长。
正当法律程序在一个正常的法治社会中,正当的法律程序是确保公民权利和保障司法公正的基石。
它确保了每个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都能够享有公平和公正的对待。
本文将探讨正当法律程序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定义正当法律程序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规则进行的合法程序。
它确保了当事人在法庭上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辩护,并享有与案件有关的全部权利。
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正的审理:每个案件都应由独立、中立的法官进行公正的审理,确保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2. 听证权:当事人有权在诉讼过程中进行陈述、辩论和举证,确保其申辩权的实现。
3. 公开和透明:法庭审理应当公开进行,确保公众对法官的行为有监督作用,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
4. 足够时间和资源:当事人应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案件并充分行使辩护权,同时法庭也应提供充足的资源来保障审理的公正进行。
二、正当法律程序的重要性正当法律程序对于确保司法公正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它保护了个人的权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以下是正当法律程序的重要性所体现的几个方面:1. 公民权利的保障:正当法律程序确保了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或权力大小。
2. 法治社会的建设:正当法律程序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权利的行使和法律的实施。
3. 司法公正的体现:正当法律程序确保了司法系统的公正和透明,以防止司法滥用和不当行为。
4. 信任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正当法律程序旨在维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为社会提供公正和可预测的法律环境。
三、正当法律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正当法律程序在司法实践中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来保护和实现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体现形式:1. 立法保障:各国通过立法,确立了法律程序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其正当辩护和申辩的权益。
2. 审理程序:法院根据具体案件的性质和情况,按照程序规定进行审理。
司法程序与正当性司法程序是司法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进行案件审理和裁决的过程。
它是法治社会中确保司法公正和保护当事人权益的重要保障。
正当性是指司法程序在遵循法律和公正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以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司法程序与正当性密切相关,我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内在联系,并介绍实际案例以加深理解。
首先,司法程序的正当性取决于其遵循的法律和程序规定。
合法的司法程序必须依据国家法律和相关法规,确保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例如,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律师,法官有责任保证辩护权的行使。
这样的程序规定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司法过程更具公正性。
其次,正当的司法程序还要求审判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遵循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司法程序的基础,它要求法官和其他相关人员在案件审理中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并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的决定。
严格的程序规定确保了审判的公平性和正当性,使当事人信任司法机关的决策,并接受其判决结果。
司法程序的正当性还取决于其效率和透明度。
效率是指司法程序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并及时作出决定。
司法迟缓不仅损害当事人的权益,也削弱了司法的威信和公信力。
透明度是指司法程序的开放和公开,使公众可以了解和监督司法的过程和结果。
透明的司法程序增强了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认同,并促进司法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司法程序与正当性的关系,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在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庭审判之一,奥·J·辛普森谋杀案中,审判过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该案的审判过程遵循了法定程序,辩护和起诉双方均有充分的机会陈述观点和提供证据。
法庭为媒体和公众提供了观看案件审理的机会,从而充分展示了正当的司法程序。
虽然该案的判决结果引发争议,但审判过程本身显示了司法程序的正当性和权威性。
在实际生活中,司法程序的正当性也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
例如,司法腐败、人为干预和程序滥用等问题可能损害司法程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3月15日,张某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经过某市某路段时,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导致电动自行车驾驶员李某受伤,两车不同程度损坏。
事故发生后,张某某立即停车,并拨打了报警电话。
李某被送往医院救治,经鉴定,李某的伤情构成十级伤残。
二、案件经过1. 调查取证事故发生后,当地公安机关迅速赶到现场,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勘查,并依法对张某某进行了询问。
张某某如实供述了事故发生经过,并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审理过程案件移送至当地人民法院后,法院依法受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通知了李某作为原告参加诉讼,并依法通知了张某某作为被告参加诉讼。
法院依法向李某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并告知其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3. 开庭审理2018年4月25日,法院依法开庭审理了此案。
庭审中,李某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向法庭提交了李某的伤残鉴定报告、医疗费发票等相关证据。
张某某对李某提交的证据没有异议,但辩称其驾驶的车辆投保了交强险,应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4. 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某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李某受伤,依法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关于张某某辩称其驾驶的车辆投保了交强险,应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法院认为,虽然张某某的车辆投保了交强险,但李某的损失超出了交强险的赔偿范围,故张某某仍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综上,法院判决张某某赔偿李某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共计人民币5万元。
三、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体现1. 公开审判原则本案中,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案件,允许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参加庭审,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 依法取证原则在案件调查取证过程中,公安机关依法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勘查,并对张某某进行了询问,确保了案件事实的客观、真实。
3.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法通知了李某作为原告参加诉讼,并依法通知了张某某作为被告参加诉讼,保障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正当法律程序在法理学领域,正当法律程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关乎着司法体系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对于保障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正当法律程序的定义、原则以及其在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中的相关讲义。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定义正当法律程序是指在法律体系下,对于个体和团体而言,进行法律审判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定。
这一概念强调了在司法过程中的合法性和公平性,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获得公平的待遇。
正当法律程序的核心原则包括:1. 公平听证:每个人都有权被听取和陈述自己的意见,以确保案件审理的公平性。
2. 独立和中立的法官:法官应该在审理案件时独立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确保公正判决。
3. 公开审理:法庭程序应该在公众面前进行,以保证透明度和监督。
4. 适当的法律援助:个人在司法程序中应该有权获取法律援助,以确保公平的法律代表。
5. 合法证据:证据应该合法获取并根据法律规定使用。
6. 判决的可上诉性:个人应该有权上诉判决,以确保法律错误可以被纠正。
二、正当法律程序在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中的重要性在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的讲义中,正当法律程序被广泛讨论和强调。
考试的目的之一是确保未来的法律从业人员理解和尊重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
以下是一些与正当法律程序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原则,这些内容可能在考试中涵盖:1. 《法理学》的角度:正当法律程序如何与法理学的其他概念相互关联,包括法治、公平正义、法的威严等。
2. 案例分析:在讲义中,可能包括一些法院判决的案例分析,以便考生理解正当法律程序如何影响法院的决策和判决。
3. 法的权威:正当法律程序如何维护法律的权威,以确保法律得到尊重和遵守。
4. 宪法保障:在宪法中如何保障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以及宪法如何为公民权利提供保障。
5. 法律体系的角色:正当法律程序如何确保法律体系的公平性和可信度,以便个人能够信任并参与其中。
论正当程序原则在我国行政案件审判的运用发表时间:2020-01-09T14:59:37.8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作者:李月胤[导读] 自2004年“张成银诉徐州市人民政府房屋登记行政复议决定案”(以下简称“张成银案”)的二审判决首次将“正当程序原则”写入判决书以来,正当程序原则对我国的行政审判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诸多法院在判决中援引,本文笔者试图对正当程序原则在我国行政案件审判中的运用情况和方法,以及未来如何在行政审判过程中在更科学地运用正当程序原则进行分析。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063)摘要:自2004年“张成银诉徐州市人民政府房屋登记行政复议决定案”(以下简称“张成银案”)的二审判决首次将“正当程序原则”写入判决书以来,正当程序原则对我国的行政审判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诸多法院在判决中援引,本文笔者试图对正当程序原则在我国行政案件审判中的运用情况和方法,以及未来如何在行政审判过程中在更科学地运用正当程序原则进行分析。
一、正当程序原则的起源及发展正当程序原则起源于英国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正当程序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起源于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第39条:“凡自由民,若未经其同级贵族依法裁判,或未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随着欧洲大批移民移居到美洲大陆,“正当法律程序”也逐渐出现在美洲大陆各殖民地的法律文件中。
20世纪初逐步被适用于行政机关,其最为核心的要素是避免偏私和听取意见。
避免偏私要求行政行为必须由没有利益牵连的人作出。
听取意见至少包括三项具体内容:公民有在合理时间以前得到通知的权利;了解行政机关的论点的根据的权利;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随着社会和法治实践的发展,各国的法典及相关法律不断地充实正当程序原则的意义。
二、正当程序原则在我国法律中的体现及特点目前,我国正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们追求向往法治社会所带来的公平和正义。
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法律适用是指当发生法律争议时,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法定的程序和规则,判断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最终做出裁决或裁决建议的过程。
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原则被广泛应用,以确保公正、平等和合理的司法判决。
本文将探讨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一、正当程序正当程序是法律适用的关键原则之一。
它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听证权、辩论权和知情权。
法院或仲裁机构在审理案件时,必须确保当事人充分行使他们的权利,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提供充分的材料和证据。
这样可以确保裁决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做出的。
二、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当事人在法律保护下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无论当事人的身份、国籍、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或社会地位如何,他们都应该在法律面前平等对待。
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并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公正裁决。
三、合理预期原则合理预期原则要求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当事人应该合理地预期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合理的裁决。
这意味着法官或仲裁员在作出裁决时,必须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规则来判断,并避免任意或武断的决定。
合理预期原则还要求当事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能够获得适当程序和公平机会。
四、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法律适用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则。
它要求法官或仲裁员在作出裁决时必须公正、中立、无私地行事。
这意味着裁决不应受到任何非法或不正当的影响,而应基于事实和法律进行分析和判断。
公正原则还要求裁决应该是合理且不偏不倚的。
五、适用优先原则适用优先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时应按照法律的层次和规则进行。
具体来说,当法律规定存在矛盾或冲突时,更高级别的法律应优先适用。
例如,在国际刑事案件中,国际公约的规定可能比国内法更具约束力。
适用优先原则旨在确保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六、效力不溯及既往原则效力不溯及既往原则要求法律适用应基于现行有效的法律,而不应根据后期的法律变更或修正进行溯及既往。
这个原则确保了法律适用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当事人应该依据现行有效的法律来对待和处理法律事务,而不会受到法律后期变更的影响。
论正当程序原则及其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正当程序原则是指在行政审判中的程序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基本规则,以确保审判过程的公正、公平、公开和透明,以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
正当程序原则具有普遍性、基础性、保障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适用于行政审判领域,也适用于其他任何司法程序中。
在行政审判中,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对于规范行政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当程序原则包括听证权、陈述权、申辩权、举证权、质证权、辩论权、裁决公正、裁判程序公开、裁决书、上诉等八个主要内容。
首先,听证权是指当事人在行政审判中有权要求听取其意见、提出举证申辩意见和质疑其他证据等。
它是行政审判中重要的程序保障措施之一。
在行政审判中,当事人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有助于裁判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其次,陈述权是指当事人有权进行自我陈述,即对自己的事实和理由作说明。
这是确保当事人权益受到保护的必要措施。
再次,申辩权是指当事人拥有针对对方意见的反驳权。
行政审判的目的是审查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和证据,如果当事人有申辩权,能够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另外,举证权是指当事人拥有承担证明责任和提供证据的权利,行政审判司法人员则有责任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充分性,这是行政司法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还有,质证权是指当事人对他人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如果证据不可使用,该证据将不能作为裁判结果的依据。
此外,辩论权是指当事人对彼此之间的争议进行辩论的权利。
辩论可以使证据的真实性和权力得以公开普及,并且有助于发现证据中存在的缺陷和矛盾。
裁决公正是指行政司法人员在判决案件时应当顺应法律,合理公正地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裁判结果公正有效。
审判程序公开是指行政审判公开公正的原则,意味着所有证据、过程和结果都应该是透明的,对当事人和公众来说都应该有说服力。
裁决书是指裁判机构依照法律审理案件后向当事人作出的书面决定。
其内容应当表述清晰、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在裁决书中对职责指引清晰准确地述说。
正当程序原则在司法审查中的运用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本案案情,本案上诉人(原审第三人):宁波市北仑区金鑫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彭淑华(徐成兵之妻).原审被告: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2003年7月6日,徐成兵经案外人杨某介绍到金鑫公司处工作,与金鑫公司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
2004年7月7日,徐成兵自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前村暂住地骑自行车至金鑫公司处上班途中,与机动车发生碰撞致死,并抛尸在宁波市北仑区富春江路南段桥边。
2005年6月14日,彭淑华向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局根据查明的事实,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认定徐成兵该次事故伤害为工伤。
宣告后金鑫公司不服,与同年9月9日向北仑区政府申请复议。
2005年11月8日,北仑区政府在未通知彭淑华参加行政复议的情形下,作出复议决定,撤销了北仑劳动局作出的涉案工伤认定决定。
彭淑华不服行政复议决定,于2005年12月28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彭淑华诉称:1. 2004年7月7日晚,徐成兵骑自行车上班途中与机动车发生刮檫后致死,驾驶员逃逸。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该事故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
北仑区政府以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出具的证明不合法为由撤销涉案工伤的认定,事实不清。
2.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相关规定,北仑去政府有通知彭淑华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的义务,然北仑区政府未履行该义务。
(认为行政复议决定违反程序,无效)北仑区政府答辩称:1. 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出具的证明只是一种推测,没有相应证据证明徐成兵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伤害的事实。
2. 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进行,行政复议法未给行政复议机关设定通知厉害关系人参加行政复议的义务。
(认为行政复议程序合法)金鑫公司述称:徐成兵是被他人谋杀,由刑事犯罪引起,不能认定为工伤。
一审法院认为,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可能不利于具有厉害关系第三人行政复议决定的,应当通知具有厉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以保障其行政复议中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