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2017.10.13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60
1.结核分枝杆菌鉴定方法1. 1萋尼氏抗酸染色痰涂片显微镜检查目前萋尼氏抗酸染色痰涂片显微镜检查是我国结核病实验室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快捷,特异性高,设备要求低,但是灵敏度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病人。
1.2 发光二极管荧光显微镜(LED荧光显微镜)发光二极管荧光显微镜管利用二极管光源,延长了显微镜使用寿命,不需要暗室,且价格低廉,可以提高涂片的阳性检出率。
目前在国内应用评估结果显示灵敏度较明场显微镜明显提高,已在部分区县开始使用。
1.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结核病诊断技术在恒定温度下,特殊的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在酶的作用下,反应体系在一个密闭的反应管内反应。
扩增反应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最短半小时。
目前应用玻璃化试剂,稳定性好,便于运输。
目前在国内区县级应用评估。
1.4 夹层杯结核病诊断方法将痰标本(或其它标本)用专用消化灭活液充分消化,完全暴露并保留抗酸杆菌,通过自动离心涂片机(或半自动制片染色机)对消化后的标本进行充分集菌。
直接在夹层杯装置中进行抗酸染色,取出基片或膜片置于普通显微镜进行观察。
夹层杯法操作方便快捷,便于标准化操作,通过消化灭活,安全性改善,阳性检出率也比直接涂片法大大提高。
夹层杯的装置有沉降式和虑过式,适用于不同工作量的医疗机构。
1.5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采用2对引物在等温条件下即可完成DNA的扩增,扩增结果通过肉眼观察荧光进行判定,诊断是否为结核病。
同时整个反应体系采用封闭系统减少了工作区域扩增子的污染,整个反应过程只需一个小时即可完成,通过肉眼观察荧光判读结果。
2.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法2.1 固体培养培养是结核病诊断的精标准,也是获得分离菌株开展耐药检测的前提,我国结核病实验室最常用的是固体罗氏培养法,包括简单法和中和离心法。
虽然培养是诊断的精标准,但是花费时间长,需要4-8周时间。
2.2 液体培养液体培养通过添加生长刺激剂,改变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等方式缩短了阳性报告时间。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结核病实验室检查主要有;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分枝杆菌血清学及核酸扩增检测等。
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取决于标本的质量。
正确地采集、转送标本,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和取得准确结果的前提。
各种标本(痰液、血液、伤口分泌物和各种感染组织等)采集时应充分考虑到选择恰当合理的时问,考虑到可能存在的病原菌的性质,按要求采集标本,这样可使标本包含细菌,并为后续检验步骤打下良好的。
合格的痰标本在低倍镜视野里上皮细胞应<10个,白细胞数应>25个。
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根据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要求,对咳嗽、咳痰>13周或有咯血或血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应留取3份痰标本(夜间痰、清晨痰和即时痰)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
即时痰为病人就诊时咳出的痰液:清晨痰为清晨深咳出的痰液;夜间痰为就诊前1天晚睡前咳出的痰液。
留取的痰液标本常规涂片后,进行要尔-尼尔逊氏染色法(ziehl-Neelen)染色。
分枝杆菌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是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6.5~7.2。
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检查法,是结核病确诊最可靠的方法。
是获得纯培养物进行菌种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
当前,我国普遍采用改良L-J(改良罗氏)培养基来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
通常情况下,当每1ml标本中微生物含量达102~3CFU(菌落形成单位)时,即可培养阳性。
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检查是使用分枝杆菌快速培养仪(MIGT、BacT/A1err、ESP),通过测定细菌生长代谢检测分枝杆菌生长情况的方法。
在进行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检查时,标本接种前的祛污染处理,必须严格按照系统说明书中给定的方法进行。
孵育检测过程中系统报告阳性时,相应标本的培养液必须首先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发现抗酸菌后方可发出阳性报告。
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结核病人合理的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以及针对耐药病人的预防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耐多药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条件:因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险性,1)需P2及以上实验室,目前我院实验室条件基本具备即将投入运行,2)日常培养及涂片用的生物安全柜滤膜已超出使用年限,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得不到保障,应定期予以更换。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以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作为其诊断依据。
因此其基础是培养,只有培养出阳性结核分枝杆菌才能进一步通过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诊断是否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1.已进人临床常规应用的测定方法:目前包括绝对浓度法、比例法及应用BACTEC460、BACTEC 960、BacT/ ALERT 3D、ESPII等仪器系统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
其中:绝对浓度法以最低抑菌浓度或以无生长为终点作为判断标准,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比例法以是否能够抑制99%的细菌生长作为判断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方法;后四种仪器方法则是比例法的特化,其特点是以细菌的代谢过程指示细菌生长状况。
2.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的测定方法:此类方法很多,抗性比例法、Etests法、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液体变色培养基测定法、荧光素酶测定法、硝酸盐还原试验等。
3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已有一些进入临床检测。
基因突变是引起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最主要的原因。
多种以PCR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检测与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作为快速耐药性检测方法在实验室或临床得到开展。
这些方法具体包括:主要是DNA序列分析法,聚合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另外还包括基因芯片技术、异质性双链构象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线性探针杂交技术、RNA/RNA错配检测技术和分子灯塔技术等。
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与基因突变的确切关系未完全阐明,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虽然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到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但由于判断药物敏感性时存在固有的缺陷,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基因型鉴定法不能完全替代表型鉴定法。
第2章实验室检验技术结核病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细菌学检查是结核病确诊和治疗的主要依据。
结核病细菌学检验主要包括4项基本技术,即涂片染色镜检、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检验人员应依据临床医师检验申请要求并结合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负责对标本进行检验,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报告。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分子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及免疫学领域建立了若干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新技术,为可疑结核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列入“规范”的结核杆菌临床基因扩增(PCR)检验技术、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因有多种试剂盒(试剂)及分析仪器可供选择,目前尚难制定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故暂定为辅助操作技术。
具备开展这些技术项目条件的实验室(或检验科),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严格按照相应技术所附的说明书与操作规程实施。
鉴于结核病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细菌学检查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保障相应检查项目结果的可靠性,要求相应的检查项目必须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职人员完成,且开展相应检查的实验室应具备安全操作设施,制定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同时接受专业结核病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督导和培训。
第一节结核茵检验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则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必须具有与其服务级别相应的装备,其原则是能满足该级别实验室的需要,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得到充分的防护,并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1.实验室应有合理布局及合适的单向(外排)通风体系。
2.实验室应配备相应的防护设备,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测定、菌种鉴定试验等操作应设有生物安全操作柜或接种间和通风橱等。
3.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按正确方式进行技术操作,穿戴隔离衣、口罩和帽子等。
4.实验室所有带毒废弃物应灭菌及无害化处理。
5.建立清洁消毒制度,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室内,禁止在实验室饮食和吸烟等。
6.进行下列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防止产生细菌气溶胶:①涂片制作;②培养液的倾倒和转移;③高速混合含菌液体;④滴加、接种培养物;⑤吸管稀释和混合菌悬液;⑥取样器和振荡器的使用;⑦细菌细胞超声粉碎;⑧感染动物实验等。